1990(1).
摘要:本文研究了田间生长的玉米、高梁、芝麻、豇豆在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叶水势、气孔阻力、蒸腾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作物气孔开闭与光强密切相关:夜间气孔关闭,rs高;白天气孔开放,rs低。ψ_(WL)、TR与环境因素(气温、RH、ψ_(WV)、光强等)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05和0.01水平)显著。四种作物ψ_(WL)日节奏为“正弦曲线”状,13:00—15:00小时ψ_(WL)最低,黎明前最高。中午ψ_(WV)和土壤含水量愈低。ψ_(ML)愈低。四种作物TR在早晨逐斩增高,13:00—15:00小时最强;傍晚前又降低;夜间TR最低。干旱植株ψ_(WL)、TR低于灌水植株,而rs高于灌水植株。
1990(1).
摘要:红豆草下胚轴切段接种于含1mg/l BA,1mg/l KT的LS培养基上,通过筛选和繁殖由一块外植体而来的淡黄色愈伤组织,而得到生理状态比较一致具有较高胚性发生能力的非胚性愈伤组织,将其转移到含1mg/l BA的LS培养基上后可诱导体细胞胚眙发生。在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发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均有规律性变化。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在胚性培养的第10天,两条明显的A_1、A_2带消失。酯酶同工酶各酶带之间酶活性比例在胚性培养过程中变化很大,培养后期酶带变得不明显或酶带数下降。说明胚性发生过程遗传信息的表达有选择性并为激素所调控。
1990(1).
摘要:本文从胚胎学特征探讨了四合木的系统位置。胚胎学研究表明,四合木与蒺藜利具较近亲缘关系,但又有明显区别。表现为。四合木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多数具单核,心皮合生但深裂至近基部,胚株直生,具较长珠柄,无承珠盘,无珠被绒毡层,只具一列线形大孢子四分体,成熟胚囊为四细胞(四核),珠被在胚胎发育过程逐渐退化,因此,成熟种子中只具外珠被内层残迹;胚乳大部分细胞解体,而外缘胚乳细胞特化,在成熟种子中代替种皮起保护功能。因此,四合木是否应从蒺藜科分出而另列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
1990(1).
摘要:蚕豆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变化如下:1.发育早期,整个胚珠中未见淀粉粒。其后首先在合点区出现淀粉,而后从合点向珠孔逐渐扩大分布范围。2.珠心和内、外珠被中均含有淀粉粒,尤以内珠被的淀粉增长迅速,数量多、个体大。受精后,内珠被解体,淀粉出现在外珠被细胞中,推测营养物质可通过整个胚囊表面进入其中。3.合点与胚囊之间的珠心细胞特化或长形。可能有助于营养物质进入胚囊。4.功能大孢子中贮存丰富的淀粉粒,它和珠心细胞一起是胚囊发育时的营养来源。5.卵细胞受精后,所含淀粉粒的数量和大小明显增长,随着合子和胚细胞的分裂,其中贮存的淀粉逐渐被消耗,到多细胞球形胚时完全消失。6.胚乳核周围始终未出现淀粉粒。7.胚器官分化之后,子叶和胚轴等处逐渐出现淀粉粒,其中生长活跃的结构如生长点、维管束等不贮存淀粉。8.子叶中的淀粉粒含量迅速增加,颗粒特大,是种子内营养物质的最终贮存场所。
1990(1).
摘要:本文研究了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叶的宏观结构,首次报道连香树齿腺体显微结构及晶体类型,并对叶柄维管束的变化作了进一步研究。通过与近缘科的比较,我们认为连香树科的系统演化处于孤立地位,和金缕梅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木兰科较为疏远。
1990(1).
摘要: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鹅观草属6种2变种、披碱草属6种以及作为对照的冰草属5种植物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宄,并根据酶谱的相似性指标,用数量分类中常用的排列方法对所分析的植物进行了二维排序。实验结果表明,尽管鹅观草属与披碱草属表现出具有较冰草属更近的亲缘关系,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因此,本文资料支持将该二属分别作为独立的属对待。本文还讨论了同工酶资料与上述三属植物属下组的划分以及将排序的方法应用于同工酶谱定量分析的分类学意义。
1990(1).
摘要:小簇毛麦属(新杂交属) X Tritihaynaldia J. Fu et S. Y. Chen nothogen. nov. 本新杂交属系小麦属与簇毛麦属人工杂交形成的一新类群。新杂交属与小麦属的主要区别为叶面和叶缘疏生柔毛,叶鞘及其边缘有纤毛;穗轴棱上有柔毛,上半部穗轴节易断,节部密生柔毛;颖革质,具隆起3—4脉,脉上有短硬毛或茸毛,背具锐脊,脊上着生硬毛或纤毛,长2—3毫米。芽鞘紫红色。染色体组型中增加了V组染色体。新
1990(1).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典型盐地植物盐琐琐(H(?)m strob(?)ceum M. P.)和盐爪爪(Ka(?)dium fo(?)tatum (Pall.) Moq.)叶绿体超微结构具有类囊体膨大、脂质球数目多和基粒排列不规则的特征。
1990(1).
摘要:本文报道了伊贝母愈伤组织在不同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的的染色体变异和分化频率。结果表明,随着继代培养的进程,二倍体细胞频率逐渐减少。亚二倍体和超二倍体细胞频率迅速增加。同时还观察到比率不等的亚单倍体、单倍体,超三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于是培养物最终变成为只有少量整倍体而多数为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的混倍体细胞群体。不同培养基对染色体变异的效应是2,4-D+KT>IAA+KT>NAA+KT。分化频率随继代次数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还观察到了各种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有丝分裂异常。根据试验结果,对继代培养中染色体变异的原因以及与分化频率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990(1).
摘要:在水分胁迫初期,两个小麦品种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降低,气孔限制值增加,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气孔因素的限制。中度到严重水分胁迫使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降低,细胞间隙CO_2浓度明显增加,且叶圆片放氧能力,叶绿体Hill反应、叶绿素荧光强度和表观量子产额降低,此时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叶肉细胞光合活性的下降引起的。抗旱性弱的郑引一号叶肉细胞光合活性比抗旱性强的丰抗13更容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