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13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在Ⅴ.硬粒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及回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1993, 13(4).

      摘要 (1596)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获得了硬粒小麦(2n=6x=28、AABB)与中间偃麦草(2n=6x=42、NNE_1E_1E_2E_2)杂种F_1及回交后代材料。统计分析杂种F_1及回交一代PMC MI染色体配对构型,认为中间偃麦草具较远缘的同亲关系(distant homologous)染色体组。由三价体出现频率分析,中间偃麦草不含小麦的B染色体组,建议用NE_1E_2为其染色体组公式。根据回交一代及其自交后代染色体数目,分析了六倍体小偃麦这一人工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 莎草属果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1993, 13(4).

      摘要 (1751)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报道了在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莎草属(Cyperus Linn.)14种、2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根据纹饰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1)网——瘤状复合纹饰;(2)网状纹饰;(3)疣状纹饰。莎草属植物在果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可为种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 烟草叶外植体不定芽的诱导

      1993, 13(4).

      摘要 (1774)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烟草花药单倍体试管植株Nc89、Nc82、6186,取其完全展开之叶片,切成5mm×5mm大小的叶块,将之接种于补加BA(2mg/L)、蔗糖(5%)、琼脂(0.55%),pH5.8的MS培养基中,然后将其置于23—25℃、12h/d光照的培养间中培养,大致经过14—18天后,在叶外植体边缘部分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绿色小芽,待芽长至约5mm大小时,将其从外植体上分离并置于含1/2 MS大量元素、全量MS微量元素、铁盐及有机物质,并补加KH_2PO_4(50mg/L)、IAA(1mg/L)、蔗糖(3%)、琼脂(0.55%),pH5.8的过渡生根培养基中,待3个星期后芽已长出了3片小叶时再将之转移到含1/2 MS大量元素、MS全量铁盐,并补加IAA(1 mg/L)、蔗糖(1%)、琼脂(0.55%),pH5.8的生根培养基上,5—6天后芽上基部有小根出现,再经过两个星期,试管苗长出了较发达的根系。待其长至3cm—4cm高时,移栽入土,移栽后试管苗成活率高,苗长势很好。

    • 西北植物学报 第13卷总目录

      1993, 13(4).

      摘要 (1282)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V.硬粒小麦与中…

      1993, 13(4).

      摘要 (1424)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获得了硬粒小麦(2n=6x=28,AABB)与中间偃麦草(2n=6x=42,NNE1E1E2E2)杂种F1及回交后代材料。统计分析杂种F1及回交一代PMCMI染色体配对构型,认为中间偃麦草具较远缘的同亲关系染色体组。由三价体出现频率分析,中间偃麦草不含小麦的B染色体组,建议用NE1E2为其染色体组公式。根据回交一代及其自交后代染色体数目,分析了六倍体小偃麦这一人工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 长穗偃麦草细胞质小麦核质杂种农艺性状的研究

      1993, 13(4).

      摘要 (1793)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穗偃麦草细胞质小麦核质杂种与核共体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证明:核质杂种株高降低5-8cm,抽穗期略有推迟,抗寒性有明显提高。其它农艺性状,如分蘖数,穗长,穗粒数,结实率等性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核质杂种中粒粒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1.79%和27.33%,被分析的17种氨基酸含量也是明显提高,提高幅度12.37-53.09%。

    • 小麦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1993, 13(4).

      摘要 (1762)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田间试验和室内生化分析数据,按pxq交配模式,对10个冬小麦亲本25个杂交组合F1的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穗粒重和千粒重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的sca外,其余性状的gca和sca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在本研究中,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用。由于一般配合力差δ^2sca大,表明基因的加性效应更加重要。根据gca,sca和δ^2sca估值,分

    • 石刁柏花粉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1993, 13(4).

      摘要 (1626)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石刁柏花粉粒进行离体培养,用MS基本培养基,激素NAA0.5ppm/L,花粉粒开始启动,形成细胞团,产生了愈伤组织,经去分化而形成单倍体植株(n=10)。同时对花药壁,植物激素在花粉粒发育中的作用及再生植物染色体倍性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为选育超雄株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进行了探讨。

    • 结球甘兰下胚轴组织培养形态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1993, 13(4).

      摘要 (1777)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球甘兰离体下胚轴培养,近切口的中柱薄壁细胞首先启动分生,中柱外的内皮层,皮层,表皮细胞随后也启动分生。随着愈伤组织的生长和愈伤形成层的建成,维管组织与分生组织产生。组织培养中出现的多倍性细胞团和单倍性细胞,不会引起原二倍体物种的遗传性变异和性状变化。在愈伤组织中,芽多为外起源。由原体原始细胞和原套原始细胞发育成芽原基,进一步形成不定芽。另外,不定芽还可由外植体皮层内薄壁组织直接产生。不定根为内起

    • 长豇豆种皮和种脐的发育

      1993, 13(4).

      摘要 (1847)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豇豆的胚珠具内外两层珠被,内珠被在种子发育早期退化消失,种皮仅由外珠被发育而成。外珠被的外表皮细胞径向伸长,外壁和经向壁增厚,形成约占成熟种皮厚度一半的栅栏层;亚表皮细胞发育为骨状石细胞层。第三层细胞类似于亚表皮层但细胞壁增厚不明显,其内方的多层薄壁细胞形成海绵组织。种脐具两层栅栏细胞,外栅栏层及其以外部分由珠柄组织发育而成管胞群。本文还对脐缝和管胞群的作用以及豆科种子的吸水机制进行了讨论。

    • 莎草属果皮微形态特征是及其分类学上的意义

      1993, 13(4).

      摘要 (1574)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报道了在立体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莎草属14种,2变种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的观察结果。根据纹饰特点的不,可分为三种类型:(1)网-瘤状复合纹饰;(2)网状纹饰;(3)疣状纹饰。莎草属植物在果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的种间差异可为种的划分提供依据,并为探讨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 大关杨树皮的形成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1993, 13(4).

      摘要 (1575)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关杨的输导韧皮部限于当年新生的次生韧皮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大量出现,7月底停止发育。其成熟筛分子中具一细胞核,以后才消失。前一个生长季产生的筛管变形,故二个生长季的韧皮部蛤限明显。韧皮纤维出现迟,呈切向束状分布。含晶细胞分布于纤维束两侧。木栓形成层5月中旬开始活动,7月进入发育高峰。

    • 山东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初步分析

      1993, 13(4).

      摘要 (1775)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照吴征镒生长“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将山东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并从三个方面做了初步分析:(1)影响山东种子植物区系的历史与自然条件;(2)构成山东植物区系的科属特征;(3)从分布区类型分析了山东植物区系的特征: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成分优势明显;具热带的成分比例较大;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地区差异明显。

    • 青海高原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Ⅱ.高寒草甸植物的光合作用

      1993, 13(4).

      摘要 (1769)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高原高寒草甸植物柔软紫苑和糙毛鹅冠草,在同一海拔高度(3200m),由于种的不同,净光合速率和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1/AQR)也不同。双子叶植物柔软紫苑较单子叶植物糙毛鹅冠草高一些。同一垂穗披碱草,而在不同海拔高度(2300m和3200m),由于海拔和气压不同,Pn和AQY也不同。在高海拔地区(3200m),长期生长的垂穗披碱草的Pn和AQY较低海拔地区(2300m)同一植物的低,在青海

    • 烟草叶外植物不定芽的诱导

      1993, 13(4).

      摘要 (937)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金刷巴多糖的研究

      1993, 13(4).

      摘要 (1247)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刷巴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精制得LEC多糖,经Sephadex G-150柱层析均为一性多糖。气相气谱检测含有葡萄糖,甘露糖,克分子比为Glc:Man=27:1,平均分子量为11X10^5,糖含量为82.45%。经红外光谱分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LEC多糖主要是β(1→3)甙键聚合成而的多支链多糖。

    • 萱草属有毒植物的研究

      1993, 13(4).

      摘要 (1832)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萱草属中某些种的根含神经性毒物,家畜采食或饲喂实验动物能引起中毒病的发生。在鉴于此对北萱草,黄花菜,北黄花菜,小黄花菜进行了植物调查鉴定及有毒成分—萱草根素的提取分离与毒性和结构再鉴定的研究,确认除黄花菜根外其它3种均含有萱草根素。讨论了黄花菜种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 中国棘豆属新分类群

      1993, 13(4).

      摘要 (1630)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肃棘豆系新系Sect. Mesogaea Bunge Ser. Kansuenses C. W. Chang, ser. nov. Planta magna. Foliola 8—14—juga, 7—13 (—25) mm longa, 3—gmm lata. Racemus longus, densior; calyx tubulosus, 8—14mm longus;flos magnus, corolla 11—17mm longa, flava, carinae mucro c. 1mm longus. Typus nominis seriei: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 Species 3 et Varietas unica, septentrionalis, boreali-occidentalis et australi-occidentalis Sinae incolae. 植株高。小叶8—14对,长7—13(—25)mm,宽3—9mm。总状花序长,花排列较密;花萼筒状,长8—14mm;花大,花冠长11—17mm,黄色,龙骨瓣的喙长约1mm。系名模式: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本系有3种,1变种,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和西南部。1.白花棘豆新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