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18(2).
摘要:将植物材料用有机溶剂提取,测定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用这种方法获得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季节采集的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根皮的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及稳定性,而且与同属不同种的植物根皮的红外光谱差异很大;苦皮藤根皮和不同比例的南蛇藤(Celastrusorbiculatus)根皮混合后的红外光谱图变化则介于两种纯植物根皮的红外光谱图之间,发生某些峰强度的消弱或增强。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以红外光谱来鉴别与苦皮藤根皮形态相似的物种以及检验苦皮藤根皮的纯度是可行的。
1998, 18(2).
摘要:采用人工气候生长箱盆栽试验,模拟土壤和大气湿度不同组合处理,发现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显著抑制玉米生长。大气湿度提高,在一定程度能改善作物的水分状况,降低蒸腾,解除土壤干旱危害,产生生长和生理补偿效应,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998, 18(2).
摘要:在含1mg/L,2,4-D,1ml/L,KT,30g/L蔗糖的59液体培养基上建立了生长旺盛的瑶扦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系,并对胚性愈伤组织悬浮系生长,体细胞胚胎发生,底物消耗,pH值,电导率的动力学过程及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1998, 18(2).
摘要:采用人工气候生长箱盆栽试验,模拟土壤和大气湿度不同组合处理,发现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显著抑制玉米生长。大气湿度提高在一一程度能改善作物的水分状交,降低蒸糖,解除土壤干旱危害,产生生长和补偿效应,明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998, 18(2).
摘要:利用自制的植物生长装置研究了春小麦在不同土壤湿度和碳素水平的组合方式对作物光合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干下湿的水分条件,表层施磷处理其光合曲线呈单峰,而整体湿润下不管磷的施用部位,其光合曲线呈双峰。这种变异多是非气孔限制下环境因子与植株体作用而致。
1998, 18(2).
摘要:研究了24h陈化期间马铃薯切片交替途径发生与运行的变化,陈化切片的总呼吸活性在前12h不断上升,从12h到24h则基本稳定。切片交替途径容量及其与Vt的比值在整个24h期间不断上升。然而交替途径活性及其对Vt贡献却与V1的变化趋势相似,在12h前不断上升,然后基本稳定在约占Vt的17%水平。
1998, 18(2).
摘要:系统研究了NaCl胁迫对豫棉112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浓度愈高,抑制作用愈显著;低浓度NaCl对子叶,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影响,浓度升高,诱导率明显下降。
1998, 18(2).
摘要:优质梨“苹博1号”的芽离体快繁过程中发生的玻璃化苗与其它植物的玻璃化苗相似,试验对其氧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试管苗和玻璃轩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普遍随培养时间而呈升高趋势;但玻璃化苗的后两种酶活性低于正常苗,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显著低于正常值,丙二醛水平却显著高于正常苗,提示梨快繁过程中有氧自由基的胁迫,而且玻璃化苗发生了更严重的
1998, 18(2).
摘要:应用氚水示踪技术测定了不同抗旱性小麦品种抽穗期垂直分布的单根吸水进度,并应用常规方法对地下部根系垂直分布和地上部生物产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抗旱品种的相对根活力较高,根估算吸水量较低,并且每株总根量较少,深层根的吸水活力也不抗旱品种贞一个数量级。
1998, 18(2).
摘要: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旗叶,根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腊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加,花后14d为膜脂过氧化作用加重的转折点,此时受水分胁迫愈重,旗叶与根中SOD,CAT活性降低愈迅速,MDA含量迅速升高,根系活力,旗叶与根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骤降,加重了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了清除了自由基能力,加速植株衰老。
1998, 18(2).
摘要:用10^-5mol/L的6-BA或ABA叶面喷施受旱玉米幼苗可减轻其干旱伤害。表现为叶片内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受抑。过氧化作用产物珍二醛的增加减慢,同时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光合速度的降低受抑。
1998, 18(2).
摘要:研究了在沙漠地区典型的高温低湿条件下,沙冬青的气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沙冬青叶片具有典型的以峰净光合速率曲线,即在中午表现出气孔关闭半伴随着光合速率的大幅度下降。,但中午光合速率下降期间,沙冬青叶片胞间CO2浓度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幅度增加,继而保护相对稳定。
1998, 18(2).
摘要:一家浓度的毒扁豆碱处理豌豆,杆株明显导致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膜透性增加。分析表明,毒扁豆碱处理下吉片膜脂化氧化作用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而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1998, 18(2).
摘要:GENESIS是美国Monsanto农业化学公司研制的一种新型小麦化学杂交剂。试验专门对其杀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试的5个品种,在生育期Feekes标准8.0-9.0时,用GENESIS进行一次叶在喷施,3.0kg/hm^2和5.0kg/hm^2,剂量下,均可达到99.0%以上的杀雄效果,人工饱和授粉证明GENSESIS对雌蕊的育性没有影响;
1998, 18(2).
摘要:甘蓝转生长素基因系G4325的基因组内插入有发根农杆菌pRi质粒上的生长素合成酶基因。该转基因自交后,其M2代的植株仍保留异常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它们与未转化的正常植株相比,结球期提前,叶球变小,紧实度增加,外叶趋向松散的抱合,侧根数增多;腋芽扦插时不定根发生早而多,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
1998, 18(2).
摘要:小鼠金属硫蛋白-IcDNA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转枸杞,枸杞体内的表达产物对重金属镉有一定的抗性。用带有嵌合mMT-IcDNA及Ca MV35s启动子的含非致瘤性Ti持粒载体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感染枸杞幼茎外植体,在含有卡那霉素100μg/mL和50μmol/L Cd^2+的选择培养基上筛选转化的愈伤组织,并在含卡那霉素50μg/mL和100μmol/L,Cd^2+的分化培养基上得到再生小芽。
1998, 18(2).
摘要:在360株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的属间远缘杂种自交后代中,发现了3株单倍体植株。通过对杂种的细胞学表明,染色体组分割和核融合是单倍体的形成机制。通过人工加倍,获得了纯合二倍体植株。对纯合二倍体研究表明:纯合二倍体具有高度遗传稳定性,具有与花粉植株的纯合二倍体的同样的育种意义。
1998, 18(2).
摘要:由一对一自长穗偃麦草的E染色体代换普通小麦B染色体引起雄性不育的VE型小麦不育系,由于缺乏稳定保持系而难以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我们利用籽粒蓝色标记。初选出了VE型不育保持系,完善了VE型雄性不育体系。研究表明:4E染色体不仅带有蓝色胚乳基因和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不育性具有恢复作用,而且对于E染色体代换造成的不育性具有恢复或者补偿效应。
1998, 18(2).
摘要:中国丽豆和新疆丽豆是蒙新荒漠两侧豆科植物区系为一对较为重要的间断分布的对子种。中国丽豆分布于黄土高原东部的局部地区,而新疆丽豆分布于新疆塔城一带和西天山山脉。从细胞地理学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丽豆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6=12m+4sm;新疆丽豆为四倍体,核型公式为2n=4x=32=24m+8sm,两种均为“2A”核型,属的染色体基数x=8。
1998, 18(2).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对槭树科2属10种1亚种4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钱属的花粉为3孔沟,槭树属的花粉分为3沟和3孔沟两大类型。研究结果澄清了前人一些片面的看法,并从花粉形态特征探讨了该科各属及类型间的亲缘关系。
1998, 18(2).
摘要:电镜观察表明,刚形成的薄荷盾状腺毛的头部细胞,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其中具一些小液泡,质体和线粒体丰富。分泌前期,质体和线粒体数量增加,体积扩大,质体内出现黑色嗜锇物质。以后,嗜锇物质从质体转移到细胞质中,通过小兴泡加工形成的灰色小滴形式进入液泡内,并在液泡内积累直至充满整个液泡。
1998, 18(2).
摘要:独行菜的花蜜腺共4枚,颗粒状,着生于子房基部周围的花托上,属于花托蜜腺。蜜腺都呈近三角形,其结构都由分泌表皮,泌蜜组织和维管束组成,属结构蜜腺。在花的各部分原基分化后嗣上花托表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蜜腺原基,其发生方式属居间生长。
1998, 18(2).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冷型小麦及对照品种旗叶的比较观察表明,冷型小麦叶表具有蜡质,气孔微凹陷分布于表皮细胞间,叶上表皮中分布有泡状细胞等形态特征,是其适于北方非灌区种植的结构基础,与对照泪科相比,冷型小麦叶表的蜡质较薄,泡状细胞的数目较少,体积也较小,这正是其利于水分散失,蒸腾从导致冠层温度较低的结构基础。
1998, 18(2).
摘要:报道了16种高山植物叶片内异细胞的分布和特征,其中8种植物叶肉的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的一层或两层细胞为民细胞,有些种的海绵组织中含有异细胞;有此种的上表皮中含有异细胞。另外绝大多数的植物的维管组织之中有异细胞存在。
1998, 18(2).
摘要:综合研究了柴胡属植物的形态,解剖和花粉方面的性状,对中国柴胡属药用的14种,2变种,1变型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根据植物分类学的实际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柴髹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分为2亚属,2组;探讨了柴胡属药用植物各种间的亲缘关系及种间,种下单位的分类关系;并通过对分类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排序,找出了柴胡属植物分类中所应依据的重要性状。
1998, 18(2).
摘要:以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禾本科及豆科牧草无芒雀麦和沙打旺为材料,研究其对川台地土壤腐歼击质含量和组成,有关营养元素及后茬作物产量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禾本科及豆科牧草均能提高土壤中的腐殖质及氮磷营养的水平,其中禾本科牧草效果较豆科牧草更为明显。
1998, 18(2).
摘要:采用花粉孢子分析和^14C测定年代的方法,来研究小陇山林区植被的历史演根据小陇山林区不同地点3个剖面的孢粉资料和^14C数据,首次推断该区自全新世中期以来,古植被和古气候经历了3个演替阶段;距今7500-5000年,为以栎类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局部为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度湿润;距今5000-2500年,为以栎类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气候温和略干;2500年至今,早期为栎林和针阔昆交林,晚期是以栎类占优势的
1998, 18(2).
摘要:研究了陕西花魔芋块茎中分离所得的魔芋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分子组成。经葡聚糖凝胶G-75柱层析为一组均一性多糖,气相色谱检测由甘露糖,葡萄糖组成,其克分子比Man;Glu=1.78:1,平均分子量为11×10^-5。
1998, 18(2).
摘要:将植物材料用有机溶剂提取,测定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用这种方法获得产同地区的同一地区不同季节采集的苦皮藤根皮的红外光谱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及稳定性,而且与同属不同种的植物根皮的红外光谱差异很大;苦皮藤根皮和不同比例的南蛇藤根皮混合后的红外光谱图变化则介于两种纯植物根皮的红外光谱图之间,发生某些峰强度的消弱或增强。
1998, 18(2).
摘要:用活性跟踪法从紫穗槐叶中分离出一有效混合物,经薄层制备,分离出4种化合物纯品。经鉴定分别为:6α12α-脱氢-灰叶酚;6α,12α-脱氢-鱼藤素-灰叶素-6-羟基-6α,12α-脱氢-在叶酚。对大皱鳃金龟甲的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单独给药时,均不具有明显的杀虫效果,但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药,则表现出理想的杀虫效果。可能是协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