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19(2).
摘要: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TriticumaestivumL.)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高氮处理则主要是吸收效率的影响,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能高效吸收或利用氮素的品种多为矮秆品种,因此高产品种多为矮秆。在低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具有高效吸收或高效利用的特点;高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主要具有高效吸收的特点,利用效率并不高。在所有品种中,只有低氮条件下的太核5025兼具高效吸收和高效利用的优点,说明多数品种的吸收、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以充分发挥氮肥的增产效果,达到少施氮肥多增产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1999, 19(2).
摘要:以抗盐品种茶淀红和盐敏感品种中国春等两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甜菜碱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TriticumaestivumL.)幼苗Na+、K+、Cl-的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Cl-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同时提高体内K+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的选择性(SNa+、K+),从而提高小麦幼苗抗盐性和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
1999, 19(2).
摘要:以蚕豆(ViciafabaL.)幼苗为材料,结合不同的光强及黑暗对茎中内皮层形成的影响,对参与栓化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及内源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光对内皮层形成的调节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高光强抑制茎中内皮层形成,而低光强和黑暗诱导茎中形成内皮层。在低光强和暗中,脂肪氧化酶在内皮层栓化前期活性显著增加,可能与栓化作用的启动有关,而高光强下LOX始终处在较低水平。PAL活性为光所诱导,与内皮层的栓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在高光强条件下生长的幼苗茎中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比低光强和暗中的高。外源施用抗坏血酸,可抑制低光强下茎内皮层的栓化,而对暗中茎内皮层的栓化无影响。推测高强度光对栓化作用的抑制原因可能是高光强下植物体内有高含量的抗氧化物质,并具备更有利的活性氧清除途径,从而抑制了栓化作用的进行
1999, 19(2).
摘要: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分析了15个丁香品种的DNA扩增产物。研究选用了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96条带,其中55条带为可重复性条带,有价值条带大小多在517bp至1636bp之间。这些标记足以区分这些丁香品种。欧丁香(Syringavulgaris)与S.×hyacinthiflora间的相似系数为61.5%,欧丁香与S.×prestoniae间的相似系数为47.2%,S.×hyacinthiflora与S.×prestoniae间的相似系数为43.6%。结果表明,欧丁香与S.×hyacinthiflora亲缘关系最近。应用RAPD资料分析讨论了一些品种的起源。RAPD技术为丁香品种分类鉴定提供了可靠方法。
1999, 19(2).
摘要:从簇毛麦叶片中提取总RNA,进一步分离mRNA。以mRNA为模板反转录合成cDNA,两端经T4DNA多聚酶修平后加EcoR1接头分子,连接于质粒pGEM-7Zf(+)的EcoR1克隆位点,转化大肠杆菌JM103菌株建立了cDNA文库。用PCR扩增重组质粒的cDNA插入序列,用^32P标记后分别与HindⅢ或XbaⅠ酶切的小麦-黑麦附加系DNA进行Southern杂交。根据其杂交结果,目前已鉴定出4
1999, 19(2).
摘要:以水稻基因组DNA为模板,以特异引物经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扩增出稻胚凝集素基因并克隆到E.coli质粒pBluescriptSK(+)的SmaⅠ位点。序列分析表明,克隆到的基因片段大小为781bp,没有内含子,编码1条长227个氨基酸、分子量约23kD的肽链,其中N-端28个氨基酸是信号肽。与报道的稻胚凝集素cDNA序列进行顺序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们之间有很高的同源性(99.74%),其编码区第167
1999, 19(2).
摘要:VE161小麦包括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雄性不育代换系、可育附加系和杂育系,杂育系由其代换系×附加系产生。VE161小麦在与其它小麦品系的杂交F1中,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但其本身部分同源配对频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VE161小麦本身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水平较低,是因其小麦染色体组中存在有一对纯合隐性上位基因,它能够抑制E染色体(Eph基因),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的表达,而一般小麦品系中具有该基因的相对显性基因。同时,在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上,E染色体(Eph基因)具有剂量效应
1999, 19(2).
摘要:通过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PS5-Y287双二倍体(AABBDD)。该双二倍体PMC MⅠ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对条锈、叶锈和秆锈病表现良好的田间抗性。并且该种质籽粒外观品质好,是一份有利用价值的小麦种质材料。
1999, 19(2).
摘要:为了尽快地将抗病转基因烟草品种应用于生产,在选育抗病优良株系的同时,进行了转基因株系的大田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1)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转基因烟草的NC89各株系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NC89,对CMV的相对防治效果为55%-70%,表现较强的抗病性;同时对TMV也有一定的抗病力;(2)转基因烟草的产量、产值也明显高于对照。
1999, 19(2).
摘要:对9个小麦品种群体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4.53%的细胞含有至少一对不配对的染色体,2.31%的细胞里,染色体偏离正常的数目。显然,这种自然的不规则性可能导致非整倍体后代的产生。3.57%的细胞发生了易位,群体的2.22%为单体植株。
1999, 19(2).
摘要:研究用RFLP方法,对我国主要小麦产区,陕西省40年代以来广为种植的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占总带数26.2%的HINDIII酶的RFLP带具有遗传多态性。24个小麦品种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948。53.8%的探针显示了多态性。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为0.252。陕西省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以70年代为最高,之后开始降低。
1999, 19(2).
摘要:根据通心面的商品外观、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对硬粒小麦原料提出的主要品质要求,在优质硬粒小麦87(341)品系的选育过程中,品质性状的选择以蛋白质、面筋和黄色素为主。F3代面筋的质量、含量和黄色素含量的分离相当大,为不错失优质品系,应从F3代起就开始分析。F4代在农艺性状选择的基础上,为品质测试和品质上择优汰劣的关键世代。F5代及其后代的选择则继续兼顾产量和品质指标,以达到高产优质的选育目的。
1999, 19(2).
摘要:利用大田试验对107份小麦品种的磷营养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各品种按其生产力水平和对土壤磷的利用效率可划分为,高产高效、高产中效、高产低效、中产高效、中产中效、中产低效、低产高效以及低产中效8种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6.5%、36.5%、8.4%、8.4%、15%、4.6%、5.6%和1.9%。小麦品种耐低磷特性在不同年度间相当稳定,可以通过土培试验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筛选出最稳定的“
1999, 19(2).
摘要:对桔梗的胚乳吸器进行了细胞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胚乳吸器的细胞质、胚乳吸器周围解体的珠心细胞和珠被细胞均呈强PAS正反应。随着胚乳吸器的发育,吸器附近的珠心细胞和珠被细胞中贮存的大量淀粉粒逐渐减少和消失。胚乳吸器的细胞质,尤其是与胚乳本体细胞交界处的细胞质富含蛋白质。在球形胚前期,胚乳细胞中已积累大量的蛋白质颗粒。结果表明胚乳吸器起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作用,向胚乳提供养料。
1999, 19(2).
摘要:首次报道了龙胆属华丽组的胚胎发育过程,其代表种线叶龙胆花药四室;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绒毡层两型起源,细胞具双核和多核,绒毡层细胞1 ̄3次分裂形成“横格”和“类胎座”,原位退化,属非典型的腺质型;中层细胞两层;药室内壁纤维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子房为2心皮,1室,超侧膜胎座。胚珠10 ̄15列,腹维管束彼此靠近,并在中下部融合。薄珠心,
1999, 19(2).
摘要:用冷冻复型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国丰收11号大豆根瘤中的细菌周膜。细菌周膜的断裂面上有颗粒状物质,但P面和E面有所不同,前者颗粒密度较大。即使都在P面或E面上,不同的细菌或同一细菌不同部位的颗粒密度也不一样。在细菌周膜与细菌细胞壁之间有一个环形腔隙,腔的大小随细菌和细菌部位不同而异。腔中不仅有泡状和管状结构,有时也有类寄主细胞质物质。细菌周膜表面有近似半球形或嵴形隆起,它们可能是腔中管泡状结构压迫细菌周
1999, 19(2).
摘要:对籼型、粳型或其不育系与保持系代表品种小穗解剖观察表明:水稻小穗轴维管系统网络由中央维管束和各分枝维管束复合而成。来自小穗柄的1条大的中央主束和几条边围维管束经数次分枝、联结,不断产生新的分枝维管束进入相应的结构。一般颖片中维管束1-2条,第一稃片中1-3条,第二稃片中1-4条,第二朵退化小花残余结构中0-3条,顶生可孕小花的外稃中5条,内稃中3条,浆片中各2条,雄蕊中各1条,雌蕊中3条,主束与支
1999, 19(2).
摘要:漆树为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具承珠盘及拟珠孔塞,胚囊发育为蓼型,核型胚乳,胚发育为柳叶菜型,后历经棒状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成熟胚各期。花和果实生长与胚及胚乳发育有密切的相关性,胚内具原始的乳汁道系统为重要特征。一些胚珠内无胚或胚乳早期退化引起胚败育是造成种子空籽原因之一。
1999, 19(2).
摘要:长药景天花蜜腺5枚,呈侧向扁平的舌形或弯月形,分别位于5株离生心皮的外侧,两者的基部相连,属于子房蜜腺。蜜腺由分泌表皮、产蜜组织和仅含韧皮部的维管束组成。长药景天花蜜腺起源于心皮外侧基部的表层结构。产蜜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细胞中的液泡体积及淀粉粒呈现有规律的消长变化。泌蜜后期,蜜腺组织从上往下液泡化,具明显的方向性。根据其结构及多糖变化分析,来自韧皮部的原蜜汁以淀粉粒形式贮存于产蜜组织中,泌蜜期水解
1999, 19(2).
摘要:以宁夏枸杞无菌苗叶片为材料,离体培养并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根据细胞形态计量学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计量由光学底片经A/D转换成的数字图像中的蛋白质大分子,对于枸杞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代谢动态进行了量化处理,并对量化结构分析了蛋白质代谢动态与体细胞胚发生、发育的关系。
1999, 19(2).
摘要:用盆栽试验研究了12个冬小麦品种在低、高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差异,及吸收和利用氮素的效率对其影响。结果证明在低氮处理中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UtEG)的共同影响导致了产量差异,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高氮处理则主要是吸收效率的影响,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小。研究还发现能高效吸收或利用氮素的品种多为矮秆品种,因此高产品种多为矮秆。在低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具有高效吸收或高效利用的特点;高氮处理中的高产品种主要具有高
1999, 19(2).
摘要:以抗盐品种茶淀红和盐敏感品种中国春等两种小麦为实验材料,研究甜菜碱对盐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Na^+、K^+、Cl^-的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K^+、Cl^-的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甜菜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Cl^-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同时提高体内K^+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K^
1999, 19(2).
摘要:研究了温室种植的小麦在0(CK)、8.82kJ/m^2(T1)和12.6kJ/m^2(T2)三种剂量的紫外线B(UV-B)辐射下H2O2含量的变化及其机理。UV-B辐射下H2O2、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不原酶(GR)活性升高,脂肪酸不饱和度指数(IUFA)降低。SDS-PAGE谱图没有质上的差异,但凝胶着色深浅有变化。分析
1999, 19(2).
摘要:以早籼多垩白品种泸红早1号、浙733和少垩白品种中优早3号、舟优903及中籼中引85为材料,在自然高温条件下对水稻灌浆过程中胚乳内含物质(如淀粉、可溶性糖等)和酶(淀粉磷酸化酶、Q酶)活性的连续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垩白度品种其胚乳内部物质增长的时间进程和酶活性的变化存在差异,由此造成灌浆动态明显不同,并导致垩白形成的差异。
1999, 19(2).
摘要:用含1.0mmol/L SA的不同渗透势PEG溶液漂浮处理小麦幼苗叶片,研究SA在水分逆境下脂质过氧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A降低了叶片CAT活性,轻度渗透胁迫下SA对稳定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作用。较严重的渗透胁迫加SA处理使叶片失水量、膜相对透性和MDA含量有所增加,H2O2和O2^-积累较快,但与不加SA处理比较,SOD和PPOD活性仍较高,脂质过氧化程度稍有加重。SA在诱导植物提高抗逆力中的作
1999, 19(2).
摘要:就采前立地条件、栽培技术、采后的处理和环境条件与生理变化的关系以及软腐病等因素对猕猴桃后熟软化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1999, 19(2).
摘要:以离体培养筛选出的耐盐小麦变异系及其后代为材料,对其耐盐稳定性进行有关生理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耐盐愈伤组织耐盐能力的提高,过氧化物同工酶酶带谱加,与对照相比,三个区域出现了明显差异;(2)从耐盐愈伤组织酯酶同工酶酶谱发现,耐盐愈伤组织具有C2,C5,C9,C11新增加酶带;(3)耐盐系后代幼苗能维持较高的K^+/Na^+比值,在盐浓度为0.9%时,其K^+/Na^+为0.788,而对
1999, 19(2).
摘要:以鲁麦5号和昌乐5号两种不同蛋白质含量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各生育期叶片NRA与氮素积累的关系。其结果是,在不同施氮量下,各生育期叶片NRA、NO3^--N、NH2-N、还原N含量皆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生育前期昌乐5号的毕大于鲁麦5号,而生育后期则相反,鲁麦5号的皆大于昌乐5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为鲁麦5号高于昌乐5号。表明生育后期(开花期后)叶片NRA是反映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1999, 19(2).
摘要:研究了外源维生素对黄瓜叶绿体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叶绿体内过量的维生素C导致了叶绿体膜的伤害,加剧了叶绿体膜脂过氧化程度,其原因可能是外源维生素C加快了叶绿体的电子传递速率,从而造成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速率升高。
1999, 19(2).
摘要:以蚕豆幼苗为材料,结合不同的光强及黑暗对茎中内皮层形成的影响,对参与栓化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及内源抗氧化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光对内皮层形成的调节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高光强抑制茎中内皮层形成,而低光强和黑暗诱导茎中形成内皮层。在低光强和暗中,脂肪氧化酶在内皮层栓化前期活性显著增加,可能与栓化作用的启动有关,而高光强下LOX始终处在较低水平。PAL活性为光所诱导,与内皮层的栓化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1999, 19(2).
摘要:对杏的39个品种的低温需求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休眠在26℃±2℃条件下,2-3周后以50%萌芽为解除自然休眠标准,在陕西杨陵地区以犹它模型计算的累计低温单位数在不同年份均比≤7.2℃和0-7.2℃低温累计小时数重演性高且最稳定,预测自然休眠结束期准确性高,适合原产中国的杏品种作为低温需求量计算标准。各个杏品种的低温需求量在440-770h之间。辽宁、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的品种比陕西关中、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的品种的低温需求量长,陕西南部地区的品种低温需求量最短
1999, 19(2).
摘要:白龙江流域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秦巴山地等3个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接地带,生长着相当丰富的木本植物种类,计有木本植物907种(含种下等级),分别隶属于103科,281属。其中中国植物特有属20属,白龙江土著特有种25个。根据这些种的地理分布,提出白龙江流域木本植物区系的5个基本特征:1.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温带性质;4.南北交汇,东西兼容的过渡特征;5.特有植物繁多。
1999, 19(2).
摘要:用可见半面树冠法和信息段法,对陇县八渡油松种子园球果近期产量进行了预测,建立了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结果精度高,可靠性强。其中信息段法更适合油松种子园球果产量近期预测预报。
1999, 19(2).
摘要:以玫瑰花色素作为新型天然食用色素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光、温度、pH值、氧化介质、还原介质、蔗糖、咸味(NaCl)、铝制品(FeCl3)、铜制品(CuCl2)、锡制品(SnCl2)等对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色素对光、热耐受性好;适用pH值范围宽;耐氧化性较差,耐还原性较好;Fe^3+和Sn^2+对其吸光值有明显影响,Cu^2+、Al^3+、食盐和蔗糖则影响甚微。
1999, 19(2).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于秦岭略阳的黄荆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共确定出了3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石竹烯(33.01%)、桉树脑(13.30%)、β-水芹烯(13.23)、别-香树烯(6.58%)和β-法呢烯(5.56%)。
1999, 19(2).
摘要:ABA和IAA是葡萄浆果中的两个重要激素,用溴甲基五氟苯对其衍生、酯化成各具有5个氟的两种衍生物,这两种酯在气相色谱柱上分离效果良好,对电子检测器反应敏感。该方法操作简单,精确度高
1999, 19(2).
摘要:ABA和IAA是葡萄浆果中的两个重要激素,用溴甲基五氟苯对其衍生、酯化成各具有5个氟的两种衍生物,这两种酯在气相色谱柱上分离效果良好,对电子检测器反应敏感。该方法操作简单,精确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