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1(1).
摘要:闻洪汉,教授,植物生态群落学家。1912年生于河北省静海县。1937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历任西北农学院讲师、副教授,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西南农学院前身)教授,西北农业大学教授。1987年退休。闻洪汉教授从事植物学、植物生态群落学的教学与科研半个世纪,成绩卓著,治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工作认真负责,教学有方,深入浅出,诲人不倦,板书整齐,绘图生动,考试严格,很多毕业后工作的学生都反映所学植物学知识扎实有用。解放初,没有适合我国农业院校的植物学教材,1960年他参加了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的工作,将他多年研究的植物生态、群落内容…
2001, 21(1).
摘要: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在兰州大学建设的,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原实验室主任、著名生态学家赵松岭教授逝世后,由兰州大学副校长李廉教授代理实验室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陈家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先生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由国内生态学界著名专家学者15人组成。实验室拥有面积2200多平方米的独立实验楼一座,环境优美。现有固定人员20人,其中研究人员16名(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4人),研究人员中有博士学位的12名;技术和管理人员…
2001, 21(1).
摘要:几十年来,大量科学工作者为拓宽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和调控根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挖掘干旱地区的生产潜力,实现高产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综述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构型建成和生理指标影响的影响。过去进行的研究表明,干旱胁迫条件下,不仅表达小麦根系形态和构型建成指标的根系数量、根系比表面积、根冠比、根生长势、根水势,导管直径等发生显著变化,而且表达根系生理指标的伤流流、根呼吸速率、根系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酶及其同工酶等也发生相应改变,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不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但从总体看,各种变要是对干旱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对干旱条件下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001, 21(1).
摘要:从应用的角度系统综述了抗冻蛋白(AFPs)的特性、活性、用途、生化特征、在细菌中的表达,在植物抗冻生理中的作用及其基因工程,简洁地讨论了抗冻蛋白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2001, 21(1).
摘要:在生长房5种(暗处、可见光、低、中、高强度紫外线-B)处理下,研究了8个大豆品种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后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暗处种子萌发率高于自然光和UV-B辐射的种子。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仅使部分品种的最大萌发率降低和导致部分品种达到最大萌发率的时间延长。幼苗的生长对增强的UV-B辐射非常敏感。使大部分品种的胚根变短增粗,这可能是植物激素作用的结果。大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受到UV-B辐射的抑制。UV-B作用能促进类黄酮在幼苗中的积累,紫外吸收色素的增设有利于提高对UV-B的抵抗力。UV-B辐射的这种效应及大豆品种间的差异在自然情况下会产生深远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2001, 21(1).
摘要:在生长房5种(暗处、可见光、低、中、高强度紫外线-B)处理下,研究了8个大豆品种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后幼苗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暗处种子萌发率高于自然当和UV-B辐射的种子。UV-B辐射增强对大豆种子的萌发率没有显著影响,仅使部分 品种的最大萌发率降低和导致部分品种达到最大萌发率的时间延长。幼苗的生长对增强的UV-B辐射非常敏感,使大部分品种的胚根变短增粗,这可能是植物激素作用的结果,大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明显受到UV-B辐射的抑制。UV-B作用能促进类黄酮在幼苗中的积累,紫外吸收色素的增设有利于提高对UV-B的抵抗力,UV-B辐射的这种效应及大豆种间的差异在自然情况下会产生深远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2001, 21(1).
摘要:小麦幼苗经-0.5MPa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暗中渗透迫0、6、12、18、24、30、36、42、48h,叶片的总呼吸速率(Vt)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交替途径呼吸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模式。水分胁迫初期(0-12h),交替途径容量(Valt)、实际运行活性(ρValt)及运行系数(ρ值)均上升,此后(18-48h)逐渐下降,水分胁迫也影响了呼吸电子流在2条呼吸途径中的分配比例,胁迫初期的0-12h内,流经交替途径的电子流增多,而流向细胞色素主路的电子流减少,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交替途径的贡献降低,而细胞色素主路的贡献增加,说明小麦叶片的抗氰呼吸在水分胁迫初期被诱导增加,而随着胁迫进行的延长又表现为下降。
2001, 21(1).
摘要:以亚麻、红豆草、骆驼刺的下胚轴为外植体,用含几丁质酶RC24基因的根瘤农杆菌LBA4404进行转化。对3种植物转化植株叶片及对照植株叶片的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及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转基因植株叶片愈伤组织的同工酶谱与对照系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推测转化系愈伤组织中可能存在变化了的基因产物,并认为导入的外源几丁质酶基因可能引起了转化材料的遗传变异。
2001, 21(1).
摘要:杂交小麦“901”在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叶位,叶片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均高于对照品种陕229,尤其表现在“901”的旗叶,而陕229的倒二叶在籽粒形成后期、灌浆期,略高于“901”,倒三叶在籽粒发育后期至成熟期“901”的含量要高于陕229。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分析结果说明,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叶位,“901”叶片色素蛋白复合体中含有较高的叶绿素b,尤其表现在籽粒形成后期的旗叶上。2个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时叶位之间,色素蛋白复合体组分上没有差异。仅表现在成熟期,陕229的倒三叶各色素带含量减少,并且消失1条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带,初步认为此带是LHCP的寡聚体之一,而“901”比陕229晚7d倒二叶上表现出样的现象,表明“901”叶片色素蛋白复合体抗衰老能力很强。
2001, 21(1).
摘要:对吸湿-回干处理降低番茄种子电解质渗漏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吸湿-回干处理降低番茄种子电解质渗漏的效应产生于吸湿阶段。随吸湿时间延长,电解质渗漏下降,而SOD、CAT活性上升。mRNA和蛋白质合成抑制对剂电解质渗漏下降与SOD、CAT活性上升均无抑制作用,表明吸湿处理降低电解质渗漏、提高SOD、CAT活性的作用mRNA和蛋白质合成无关,吸湿和吸湿-回干处理后K3Fe(CN)6还原活显著下降,表明的生理生化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
2001, 21(1).
摘要: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N(底肥)与不施N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水分有限亏缺对叶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底肥条件下,3个生育时期水分亏缺均使保护酶系统活性有所降低,而在有底肥时酶活性多数则升高,各保护酶活性与MDA相关分析表明,苗期SOD活性与MDA呈极显著负相关;拔节却是POD活性与MDA呈极显著负相关;在灌浆期SOD、POD、CAT与MDA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但MDA在叶片中累积至较高水平。各生育期水分处理叶片绿素含量与MDA含量达极显著负相关。这些说明在不同生育时期,受水分亏缺和供的,保护酶系统各酶的变化有明显差异。其生理作用也有差异。
2001, 21(1).
摘要:选择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2种模式,用盆栽法和根系栽培法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间套作物根系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的影响,试验得出:间套种植种植根系Apase的分泌量,套作大表兄弟经单作大豆平均提高35.9%,而小麦和玉米在间套种植时也有不同程度地提高,说明间套种植有利于土壤有机磷向有效化方向转化,大豆不论单作还是间套作其根系APase都远高于相应小麦,而小麦又高于玉米,说明大豆利用土壤的潜在的能力大于小麦,而小麦又高于玉米,可见,禾谷类的小麦与大豆间套后不但能改善小麦的氮素营养状况还使磷素营养也得以好转。
2001, 21(1).
摘要:实验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在不同供磷条件下,白羽扇豆子叶中的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排根和根尖中有机酸积累和分泌的作用,结果表明,子叶中的磷能使白羽扇豆在完全缺磷23d的环境中,不仅没有使干物质的积累减少,反而使干物质的积累略有增加,相反,如果没有子叶磷的供给,则使白羽扇豆在缺磷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抗胁迫反应,表现在干物质的积累明显下降,根系能产生大量的排根,排根能积累和分泌大量的柠檬酸,而根尖能积累和分泌萍果酸,在整个缺磷反应过程中,根尖中苹果酸的分泌要早于排根可柠檬酸的积累和分泌。
2001, 21(1).
摘要:地膜穴播春小麦能获得增产已为生产实践证明,对覆膜小麦生理化生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可明显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维持小麦叶片较高的含水量和水势,降低叶片脯氨酸含量,降低叶片细胞的膜脂过氧化水平,提高叶绿素的总含量,增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LAI),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等,本研究为地膜小麦增产的原因提供了理论分析。
2001, 21(1).
摘要: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对冬小麦旗叶光合功能衰退的影响。研究表明:小麦旗叶光合衰退初期引起光合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气孔限制,后期则为非气孔限制。灌水可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并使由气孔限制非气孔转变的时间推后,同时,还可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强根活力,使小麦旗叶光合功能持续期延长,过量灌水改善旗叶光合速衰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对产量提高的意义并不大。
2001, 21(1).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种植物营养素拌种对旱地高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认为植物营养素拌种后根系活力、根系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MDA含量减少,可延缓根系衰老,虽产量增加,但拌种处理与对照(不拌种)差异较少,因而在旱地高产麦田可以实施植物营养素拌种,但只能作为辅助措施。
2001, 21(1).
摘要: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提取和测定红锥和苦槠发育过程中果实内ABA含量,并用不同浓度ABA喂养,测定果实不同发育期对外源ABA的敏感性。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ABA对贮藏蛋白质的积累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红锥和苦槠种子发育过程内源ABA含量逐渐上升,达到高峰的时间分别为11月5日和10月5日,随后ABA含量均逐渐下降。成熟采收时果实内ABA含量比高时峰小8-9倍,随着果实的发育种子对外加ABA的敏感性逐渐变小,外源ABA浓度10^-4mol/L可以完全抑制11月25日(红锥)笔10月15日(苦槠)前种子发芽,但对成熟的种子10^-2mol/L ABA亦不能抑制发芽。ABA对成熟前期胚贮藏蛋白质合成无影响,但能促进成熟后中后期胚的贮藏蛋白质的积累作用,ABA维持红锥和苦槠贮藏蛋白质全盛和积累作用表现在转录水平上。
2001, 21(1).
摘要:通过对沙地栽培的苹果梨和锦丰梨2种梨树光合速率(Pn)日变化、季节变化的测度研究表明,苹果梨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上午9:00为10.158μmol.m^-2.s^-1.。锦丰梨Pn变化呈双峰曲线,和一峰值在上午9:00,第二峰值在下午13:00,第一峰值高于第二峰值Pn分别为14.566μmol.m^-2.s^-1.和10.972μmol.m^-2.s^-1.。并分析得出2种梨树Pn与其蒸腾速率(TRAN)、胞间CO2浓度(CINT)、水平气压缺(VPD)等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以及2种梨树的水分利用效率(WUE)。
2001, 21(1).
摘要:80年代以来,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退化日趋严重,其中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化现象愈益引起了人工的重视。土壤干化的的直接后果是形成土壤干层,导致土壤退化,植物生长速率减缓,群落衰败以至大片死亡,严重地威胁到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研究和解决土壤干层问题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迫切任务。根据延安试区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生长状况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刺槐人工林地的水分状况。结果表明:试区刺槐人工林地普遍形成了土壤干层,且已相当严重;坡向对土壤干层有明显影响,阳坡形成的干层阴坡严重,坡度愈大;土壤干化愈剧烈。林龄对干层严重程度影响不影响,同时,研究指出了解决土壤干层问题的意义。
2001, 21(1).
摘要:沙冬青叶绿体中的淀粉粒一般为1-3个,主要有4种类型。第1种外周部分电子密度较高,中央部分较低,但每个部分的电子密度十分均匀。它们近似椭圆形,附近的类囊体形态正常,结构清晰。第2种电子密度由外向内逐渐变低,多为椭圆形,附近的类囊体较清晰。第3种外周部分的电子密度很高,中央部分不均匀,形状多种多样,附近的类囊体有的不清晰。第4种电子密度很低,十分均匀,形状不规则,附近的类囊体已经解体或正在解体。分析表明,淀粉的形态变化明显与叶绿体发育有关。
2001, 21(1)-116,T003,T004.
摘要:獐牙菜属的红直獐牙菜、抱茎獐牙菜和四数獐牙菜3种植物花蜜腺都属花被蜜腺,其结构相似,均由分泌表皮和产蜜组织组成,为结构蜜腺,是花冠其部薄壁组织恢复分和能力形成的,分泌表皮无气孔器,原蜜汁由蜜腺周围的维管束提供,经产蜜组织加工后,由分泌表皮外薄的角质层泌出。四数獐牙菜花蜜腺裸露,凸起,而另2化蜜腺凹限为囊状、;红直獐牙菜为脱落蜜腺、而抱茎獐牙菜和四数獐牙菜为宿存蜜腺,其花蜜腺的性状基本印证了3种獐牙菜属植物的系统位置。
2001, 21(1).
摘要:K、L、Sh、T、A型 5类小麦杂种 F1研究表明 :1 K、L、Sh、T4类细胞质对杂种 F1不育的恢复度和单株产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效应 ;2不育系易恢复性能为 K>L≥ Sh>T型 ;3 K型不育系恢复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小穗中部小花结实性好 ;4研究 K、L、Sh型恢复度时 ,利用国际法表示恢复度较为合理 ;5F1单株籽粒产量普遍存在优势 ,平均超双亲杂种优势为 8.57% ,具有 1 5%以上的杂种组合占总组合 2 3.33%。单株籽粒产量优势为 A>K>Sh>L>T;6产量构成因素超双亲优势为千粒重 >单株穗数 >单穗粒数 ,其中千粒重优势为 K、L、Sh≥ A>T,单穗粒数优势为 A>K>L>Sh>T,单株穗数优势为 A>L>K>Sh>T;7K、L、Sh比 T型细胞质不育类型具有更大利用潜力。
2001, 21(1).
摘要:西农8727的成功选育为稳产性、适应性品种选育提供了借鉴,本试验以西农8727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稳定的5个高代选系为材料,采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试点的试验设计,运用Eberhart-Rusell分析方法,推算出参试品系的稳定性参数,分析和比较它们的产量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并据此筛选出适合性强、稳产性好的优良品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代出圃选系后代选育的探讨性见解,为今后高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参考。
2001, 21(1).
摘要:超大穗小麦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宝贵资源,通过去穗处理,对不同类型的超大穗小麦灌浆特性进行了方程拟合及参数分析,结果表明:①百粒重的增重进程,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系间差异明显;②单株粒重的增重进程,在不同处理间、不同品系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更为突出;③对灌浆参数分析,超大穗小麦的最大灌浆速度与对照基本一致,但灌浆期显著的长,86(306)达50d,90(151)43d,而对照小偃6号、咸农151分别为40d,35d。依次配合相应的栽培技术,可有效的发挥超大穗小麦产量潜力。
2001, 21(1)-141,T005.
摘要:以草木樨状黄芪无菌苗茎切段为材料,在含1-2mg/L2,4-D和0-0.5mg/L6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获得大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在95%以上,愈伤组织在附加0.2mg/LKT,1mg/L6BA,0或0.5mg/LNAA,500mg/LCH 和200mg/L YE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丛生芽,并进而发育成苗。苗的分化频率为100%。分化苗或其茎的切段在不国源植物激素的1/2MS培养基上可出现根的分化,分化频率达90%以上,再生植株经炼苗后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
2001, 21(1)-145,T006.
摘要:以临泽小枣子叶切块为外植体,在附加0.2mg/L IBA 1.0mg/L 6-BA的MS培养基上1周后切块边缘可诱导出白色胚愈伤组织,继续培养1个月后愈伤组织中产生体细胞胚。体细胞胚发生不同步,经历球形胚、心形胚、子叶胚等阶段,与合子胚发育途径相似。组织切片表面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而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小、细胞质稀薄,子叶胚时期体细胞胚内部出现维管束,并观察到螺纹导管。
2001, 21(1).
摘要: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短柄木包栎林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佛坪自然保护区是目前秦岭中短柄木包栎林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 ,短柄木包栎林在该地区主要分布于海拔 1 30 0~ 1 70 0 m,处在锐齿槲栎林带中偏干暖条件下 ,与锐齿槲栎林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生境 ;其物种组成及其生活型谱、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特征等都表明短柄木包栎林在本区是一稳定的群落。
2001, 21(1).
摘要:对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短柄Pao栎林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佛坪自然保护区是目前秦岭短柄Pao栎林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短柄Pao栎林在该地区主要分布于海拔1300-1700m,处在锐齿槲栎林带中偏干暖条件下,与锐齿槲栎林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生境;其物种组成及其生活型谱、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特征等都表明短柄Pao栎林在本区是一稳定的群落。
2001, 21(1).
摘要:以长苞铁杉及其伴生树种在正常纯林和伴生树种为优势种组成的阔叶林中的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采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长苞铁杉林的共优种群(长苞铁杉与其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平衡时,长苞铁杉及其伴生树上对优势度分别为74.22%和25.78%,说明长苞铁杉种群支配整个群落。
2001, 21(1)-163,T007.
摘要:研究了大吴风草属的核形态,染色体间期为复杂型;前期 色体为中间型,染色体长度从3.70μm到2.64μm,平均长度为3.20μm;核型公式为2n=60=14m 26sm 20st(4SAT),为3A类型。过去认为大吴风草属与橐吾属接近,并比之原始,但染色体和花粉特征并不支持这种处理。
2001, 21(1).
摘要:研究利用新疆、甘肃河西、宁夏沙坡头地区采集的头状沙拐枣(Calligonum caput-medusae)、红皮沙拐枣(C.rubicundum)、白皮沙拐枣(C.leucocladum)、泡果沙拐枣(C.junceum)、河西沙拐枣(C.potaninii)和蒙古沙拐枣(C.mongolicum)果实的形态性状指标,应用双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种群间果实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研究,得出红皮沙拐枣、蒙古沙拐枣、白皮沙拐枣、泡果沙拐枣下不同种群间果实的形态变异差异显著,头状沙拐枣、河西沙拐枣果灾的形态变里差异不显著,用系统聚类分析,对各种群间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
2001, 21(1).
摘要:对马铃薯、菜豆、萝卜和番茄等4种绿色蔬菜进行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全面测定。结果表明:绿色蔬菜具有高营养、无毒的特点。(1)4种绿色蔬菜的含钙量分别为一般蔬菜同一品种的240%、198.5%、163.7%和157.8%,含铁量分别为17.4倍、8.7倍、10.7倍和12.7倍,含磷量分别为118.2%、102%、163.6%和177.8%,并具有较高的镁、锌、铜和锰等元素的含量。(2)4种绿色蔬菜的镉、砷、汞、氟、六六六、DDT、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甲胺磷、杀螟硫和倍硫磷等13项有害物质全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3)4种绿色蔬菜的VB1含量分别增加20%、22.2%、16.7%和6%,VB2分别增加30%、12%、135%和26.7,Vc分别增加8.6%、68.9%、12.1%和18.1%,胡萝卜素分别为一般同种蔬菜的16倍、2.9倍、13.5倍和4.5倍。(4)其蛋白质含量也分别增加18.5%、13.9%、7.5%和30%,灰分分别为2.08倍、3.15倍、2.85倍和2.96倍,总糖分别为一般同种蔬菜的91%、101.1%、191.3%和95.2%,粗纤维分别为113.3%、89.2%、86.7%和105%。
2001, 21(1).
摘要:介绍了还原条件与非还原条件双向电泳法,并应用此方法研究了种子蛋白质亚基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双向电泳法能快速地测定种子蛋白质的亚基结构。
2001, 21(1).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酸值花椒籽油的碱炼除酸实用技术进步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常规碱炼技术可以对酸值在20以下的花椒籽油进行精炼;用采用稀溶液分步间歇式碱炼则可以处理酸值高达60-70的花椒籽油。实验室试验表明稀溶液分步间歇式碱炼的工艺流程,可以在低炼耗的水平上得到酸值较理想的花椒籽碱炼油,同时该碱炼方法 显著的降低花椒籽油的色度。
2001, 21(1).
摘要:利用CI-301PS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CI-203手持式激光叶面积测定仪对濒危植物半日花和四合木进行了光合、蒸等生理生态学指标的测定,揭示了2种荒漠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特征,并探讨了其对干旱生态环境的适应机制。分析表明,2种植物都是通过减少叶面积、降低蒸腾、减新新陈代谢活动来抵御干旱、高温的自然环境。
2001, 21(1).
摘要:山丹黄参是伞形科迷果芹属的迷果芹(Sphallerocarpus gracilis)经测定,该植物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其中P,Mg、K、Cu、Cr、Co含量比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和当归(Angelica sinensis)还高,Zn,Mn的水平也不低,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具有广泛的应用与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