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 , 王水才 , 贺俊芳 , 蔡霞 , 彭菊芳 , 李良壁 , 匡廷云
2003, 23(11).
摘要:运用UV-3101PC型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及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20℃、42℃、48℃3个温度下,PS 核心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1 在PS 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具有特征吸收峰的chla分子,CP43:chla660/661 chlaa:a代表吸收峰 、chla669、chla671、chla682/683;CP47:chla660/661、chla669、chla671/672、chla688、chla680;RC:chla680、chla670、chla684、chla673/674、chla682/683、chla660.吸收峰波长随测量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 2 荧光发射谱组分的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热诱导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从而使生色团间的距离和 或 方位受到了影响,而chla分子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导致chla分子间激子相互作用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发射峰蓝移的现象. 3 20℃、42℃时核心天线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是高效有序的. 4 反应中心中与蛋白质存在不同结合的chla分子,以及核心天线中吸收不同波段光的chl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方式随温度变化存在不同反应.
2003, 23(11).
摘要:以胡杨愈伤组织为材料,用PEG3350/DextranT500构成的两相系统提取质膜微囊,研究质膜H+-AT-Pase的特性。结果显示:由6.3%PEG3350、6.3%DextranT500、KCl、磷酸缓冲液(pH7.8)和蔗糖构成的两相系统提取膜微囊的H+-ATPase活性分别被Na3VO4、KNO3、NaN3抑制了约75%、2.6%和1.3%。方向性检测显示原位膜微囊占提取质膜微囊的90%,翻转膜微囊仅占10%。去垢剂对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说明0.015%的TritonX-100和0.01%~0.1%的Brij58适用于测定质膜H+-ATPase活性。Lineweaver-Burk动力学分析该酶的Km值为0.65mmol·L-1,Vmax为37.59μmolPi·mg-1protein·h-1。研究结果表明:两相法提取的质膜微囊主要是正向密闭的膜微囊;胡杨愈伤组织质膜H+-ATPase的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37℃左右。
2003, 23(11).
摘要:运用UV-3101PC型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及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20℃、42℃、48℃3个温度下,PSⅡ核心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在PSⅡ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具有特征吸收峰的chla分子,CP4.3:chla660/661(chla.:a代表吸收峰)、chla669、chla671、chla682/683;CP47:chla660/66l、chla669、chla67l/672、chla688、chla680;RC:chla680、chla670、chla684、chla673/674、chla682/683、chla660。吸收峰波长随测量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2)荧光发射谱组分的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热诱导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从而使生色团间的距离和(或)方位受到了影响,而chla分子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导致chla分子间激子相互作用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发射峰蓝移的现象。(3)20℃、42℃时核心天线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是高效有序的。(4)反应中心中与蛋白质存在不同结合的chla分子,以及核心天线中吸收不同波段光的chl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方式随温度变化存在不同反应。
2003, 23(11).
摘要:为了探明旱作条件下无机营养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效应,我们在宁南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春小麦密度与肥料试验。通过4种播种密度和5种肥力水平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中,播种密度为500粒/m^2时,以施肥量90kg/hm^2N和135kg/hm^2P2O5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最大。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增施肥料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9和0.894,而播种密度则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增施肥料虽然能够提高可育小花数,但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穗粒数和千粒重反而呈下降趋势,表明可育小花数对肥料水平反应敏感,而穗粒数和千粒重主要受播种密度的影响。施肥能够促进春小麦根系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促进浅层根量的增加,增强了作物的水分养分吸收。另外,不同种类肥料配施的结果表明,单施P肥或者N、P、K配合施用,可使春小麦产量分别提高44.6%和55.4%。N、P、K配合施肥还能够提高品质,使籽粒中的P、N、K含量分别提高18.5%、18.4%和8.1%。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控制播种密度、改善土壤肥力对于促进旱地春小麦高效利用有限水分具有明显的补偿效应。
2003, 23(11).
摘要: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幼苗用不同浓度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处理,测定处理12d和复水24h中根、叶的RWC、质膜相对透性、MDA含量及几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高浓度胁迫后期,RWC明显下降,MDA含量增大,致使膜脂过氧化引起膜损伤;低、中浓度胁迫下,RWC下降程度低,细胞膜脂过氧化及膜透性影响小,且可能对膜脂过氧化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复水后,低、中度胁迫下,各项指标能迅速恢复到CK水平,而高浓度胁迫下,除叶质膜透性、MDA含量、SOD活性不能恢复外,根、叶的其余指标均能达到CK水平。保护酶系统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态进行的。
2003, 23(11).
摘要:以胡杨愈伤组织为材料,用PEG 3350/DextranT 500构成的两相系统提取质膜微囊,研究质膜H+-ATPase的特性.结果显示由6.3% PEG 3350、6.3% Dextran T500、KCl、磷酸缓冲液(pH 7.8)和蔗糖构成的两相系统提取膜微囊的H+-ATPase活性分别被Na3VO4、KNO3、NaN3抑制了约75%、2.6%和1.3%.方向性检测显示原位膜微囊占提取质膜微囊的90%,翻转膜微囊仅占10%.去垢剂对质膜H+-ATPase活性的影响说明0.015%的Triton X-100和0.01%~0.1%的Brij 58适用于测定质膜H+-ATPase活性.Lineweaver-Burk动力学分析该酶的Km值为0.65 mmol*L-1,Vmax为37.59 μmol Pi*mg-1 protein*h-1.研究结果表明两相法提取的质膜微囊主要是正向密闭的膜微囊;胡杨愈伤组织质膜H+-ATPase的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37℃左右.
2003, 23(11).
摘要: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3对世界上很多麦区流行的白粉病表现高抗或免疫.本研究以Pm23和Chancellor为抗感亲本,用集群分离分析法对抗性基因Pm23进行了RAPD分析,从320个十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到一个与Pm23紧密连锁的相引相标记OPE051100. 对F2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表明,该标记与Pm23基因之间的连锁距离为10.65±3.25 cM.该标记可以有效用于小麦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
2003, 23(11).
摘要:报道了酞酸酯类化合物DBP对拟南芥试管形态发生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DBF处理拟南芥茎段外植体,切片观察拟南芥茎段试管形态发生过程中脱分化、分化及再分化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拟南芥茎段外植体在对照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首先是愈伤组织产生,而后愈伤组织块增大,颜色呈淡绿色,生长旺盛,并有分化出芽现象;添加0.01mg/L、0.1mg/L和1.0mg/LDBP,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低,且高浓度时愈伤组织出现褐化、活力差的现象;培养12h、24h、2d、3d、7d、14d、21d和28d茎段显微切片结果显示,DBP具有抑制拟南芥试管形态发生的作用,随着DBP浓度的增加呈现剂量抑制效应。
2003, 23(11).
摘要:以厚皮甜瓜玉金香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硅处理对甜瓜玉金香采后POD、PAL活性和呼吸强度的影响。实验表明:(1)不同硅剂处理对甜瓜玉金香的伤害差异很大,纳米硅对甜瓜玉金香不造成任何伤害;正硅酸乙酯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下(25mmol·L-1),也能造成产品严重伤害;硅酸钠在100mmol·L-1时可造成轻度的易恢复性伤害。(2)100mmol·L-1硅酸钠处理能显著提高甜瓜玉金香POD和PAL的活性,降低其呼吸强度。(3)200mmol·L-1纳米硅处理能降低甜瓜玉金香的呼吸强度,而对POD和PAL的活性无影响。(4)纳米氧化硅和硅酸钠处理后可明显提高表皮硅含量,且气孔部位硅含量有一个高峰;剖面接近表皮部位,硅含量也有一个高峰。
2003, 23(11).
摘要:用携带HMW-GS14 15的小偃6号作为轮回亲本,携带HMW-GS5 10的法国优质面包小麦品系707作为供体亲本,在回交后代的BC1、BC2、BC3、BC3F1、BC3F2代其它农艺性状选择的基础上,利用1对特异引物逐代检测出携带优质,Dx5基因的单株进行回交和自交。BC1代中随机检测的58个单株的Dx5基因分布符合1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分离比例1:1;BC1代小麦相同3个单株3个不同生长季节Dx5基因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检测结果非常稳定;已将优质Dx5基因导入BC3F2后代的部分单株内;携带Dx5基因的株系XN89-7-3微量SDS沉淀值为18.8mL,比小偃6号提高了23.68%;蛋白质电泳筛选出了6个聚合多种优质亚基且编码基因纯合的单株,微量SDS沉淀值为19.9mL,比小偃6号提高了30.92%;选择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相似并具有Dx5基因特异扩增产物的单株进行回交或自交,可加快回交转育的进度。实践证明,回交转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是快速定向聚合多种优质HMW-GS基因的有效方法之一。
2003, 23(11).
摘要:对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H20和代换系H1的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H20和H1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42~44和40~42,2n=44和2n=42的细胞频率分别为58.33%和9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55Ⅱ十0.90Ⅰ和20.74Ⅱ十0.52Ⅰ,22Ⅱ和21Ⅱ的细胞频率分别为61.56%和86.18%;与中国春测交,21Ⅱ十1Ⅰ和20Ⅱ十2Ⅰ的细胞频率分别为70.14%和88.59%。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20和H1中均有2条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他们的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n=44=42W 2N和2n=42=40W 2N。对全蚀病菌,H20表现近高度抗病性,H1表现中度抗病性。
2003, 23(11).
摘要:利用形态学、细胞学、A-PADE和RAPD方法,对5个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双体异附加系Line 1、Line 4、Line 10、Line 14和Line 15进行了鉴定。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它们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2 Ⅱ,具有高度的细胞学稳定性;形态学鉴定和A-PADE电泳分析证明,Line 1和Line 15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 10和Line 14可能附加了中间偃麦草第1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Line4则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染色体变异;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100个随机引物中,有5个引物S21、S29、S57、S121和S152能够在亲本中间偃麦草和双体异附加系中稳定扩增出特异带型,并可作为异附加系所附加染色体的特异RAPD标记。
2003, 23(11).
摘要:利用典型的籼稻南京11号、典型的粳稻秋光对16个水稻株系的亲和性进行了测定,测交结果表明,NLl73、NL15、NL61、NL67、NL82和NL279表现亲籼性,NL208表现亲粳性,NL78表现一定广亲和性,其余株系与籼、粳测验种杂交育性都不高。根据测交结果选择不同育性的株系用分布于12条染色体上的前人证明籼粳稻间有多态性的56个微卫星标记进行分析,在微卫星标记聚类分析基础上计算梗型性判别值Dj,并据此把NL173、NLl5、NL78、NL58判别为偏籼型,而NL208为偏粳型。综合亲和性测交结果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发现,在亲和性测交中表现亲籼的2个株系NL173、NL15分子标记判别为偏籼类型,杂交亲和性表现亲粳的株系NL208分子标记判断为偏粳类型,表现广亲和特性的株系NL78被分子标记判别为偏籼类型,与测验种杂交育性均不高的NL58分子标记判别为偏籼型。
2003, 23(11).
摘要:云南野生稻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差别较大。花粉培养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差异在0%~11.8%之间,用成熟胚诱导愈伤组织,其诱导率在18.0%~35.2%之间,茎叶培养则在12.0%~25.0%之间。云南野生稻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再分化为绿苗的分化率在8.3%~100.0%之间。疣粒稻组培特性最好,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景洪普通野生稻次之,药用稻最难组培。本文建立了疣粒、东乡、景洪普野3种野生稻的离体无性系,为长期保存云南野生稻资源奠定了基础。
2003, 23(11).
摘要:为了明确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和过氧化物酶活与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性关系,探讨玉米对镰刀菌茎腐病的抗病机制及其在玉米抗病性鉴定中的利用,用禾谷镰刀菌孢子悬浮液对抗病品种陕单931和感病品种西农11号在抽雄初期进行接种,并于接种后测定茎秆髓部组织内的PAL,POD活性变化以及POD同工酶谱的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受镰刀菌侵染后,抗病品种的PAL酶活上升快,活性强,且形成两个活性高峰,高活性时间持续长;感病品种PAL酶活上升慢,活性相对较弱,且只形成一个峰,高活性持续时间短。抗病品种POD酶活峰值高,感病品种峰值低;抗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时间长,感病品种高酶活持续的短。POD同工酶谱研究表明,抗、感品种POD同工酶带都有增多。抗病品种增5条,感病品种新增2条。PAL活性变化、POD活性变化及同工酶谱酶活变化与其对茎腐病的抗性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抗病育种的生理生化指标。
杨恒 , 魏安智 , 杨途熙 , 徐养福 , 撒文清 , 张睿
2003, 23(11).
摘要:对日光温室内与露地栽培的金太阳杏的花期物候、花型及果实生长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栽培比露地栽培的始花期提前33d,花期延长4d,不完全花比例上升33.25%;果枝上花的有效性顺序由露地时的中果枝>长果枝>短果枝>花束状果枝变为温室栽培的短果枝>花束状果枝>中果枝>长果枝;日光温室栽培使杏果实发育的第 、 阶段延长,第 阶段缩短,整个生育期延长15d。统计分析认为:日光温室栽培的第 阶段生长速率显著低于露地,第 阶段的累积生长量显著高于露地。较低的夜间温度是造成温室内杏果实第 阶段较长、生长较慢以及果个变大的原因。
2003, 23(11).
摘要:采用电导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5个杨树无性系一年生休眠苗不同低温处理后的电导率及K+渗出率;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建立了各无性系低温(T)-电导率、K+渗出率回归模型,测算出各无性系组织半致死温度在-25℃~-32℃。根据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对各无性系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较大,5个无性系抗寒性排序是:57×新>84K>意101杨、新疆杨>毛白杨30号。
2003, 23(11).
摘要:调查和测定了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的蒙古沙拐枣(Calligomum mongolicum Turcz)5个种群的形态学指标,应用方差分析(MANOVA)、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对种群间及种群内的形态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差异显著。植株高度、种子刺毛长度和种子重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形态差异性分析意义。形态差异(欧氏距离)与种群间基因流动(地理距离)间没有发现相关关系。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种群M1与M2亲缘关系最近,种群M5与其他种群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对5个种群的3个酶系统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群M5与其他种群的遗传一致度稍低(0.8197~0.8902)以外,其余各种群遗传一致度较高(0.8480~0.9505),体现其亲缘关系较近。依据Nei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结果与形态聚类结果有一定的相似性。
2003, 23(11).
摘要:对分布于秦岭地区的4属5种百合科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百合科植物均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分别为:大花韭(Allium macranthum),2n=14=8m 2sm 4st,“2B”核型;多叶韭(A.plurifoliatum),2n=16=14m 2sm,“2A”核型;山竹花(Disporum cantoniense),2n=16=8sm 8st(2SAT),“3B”核型;假百合(Notholirion bulbuliferum),2n=24=2m 2sm 20t(4SAT),“3B”核型;黄花油点草(Tricyrtis maculata),2n=26=8m 12sm 4st 2t,“3B”核型。除多叶韭和假百合外,其余各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秦岭地区的首次报道。
2003, 23(11).
摘要:以青海湖地区典型的芨芨草群落为研究对象,用样带法进行了调查。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群落学特征,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计测了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0,R1)、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Hill指数n1、n2)及均匀度指数(E1、E2)。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芨芨草群落的组成成分简单,植物种类比较贫乏,北温带分布的属占优势;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种类居多,是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芨芨草群落垂直结构分异较为明显;芨芨草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对于芨芨草群落而言,生境条件越适宜,优势种地位越明显,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越低;过度放牧地带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
2003, 23(11).
摘要:根据样方调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青海湖区针茅草原围栏封育后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草原经过长期围栏后,群落内优势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异,由围栏外的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 青海苔草(Carex ivanovae)草原演变成围栏内的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草原群落,导致了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长期的围栏活动对提高草原群落的盖度和生产能力是有益的,但却降低了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草原开垦后,对周围草原有明显的影响,所形成土垄的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变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差异,成为赖草(Leymus secalinus) 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群落类型,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降低。
2003, 23(11).
摘要:秦岭田峪河流域内有兰科植物17种,分隶于17属,大多数种类可作为观赏植物,部分种类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兰科植物在该区植被类型中的分布量为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灌丛和次生灌丛,并对其分布特点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该区的兰科植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而生境条件的退化和无节制的采挖,已造成野生种群的日益减少。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该区兰科植物的保护性研究,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2003, 23(11).
摘要:从黑刺菝葜(Smitax scobinicaulis C.H.Wringh)根茎中再次分离得到2个新的甾体皂苷化合物,经理化、光谱分析及与标准样品对照,鉴定化合物Ⅲ为(25D)螺甾-5-烯-3β,17α,27-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化合物Ⅳ为(25D)螺甾-3β,17α,27-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
2003, 23(11).
摘要:以苹果干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为供试菌,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生长速率测定法和系统溶剂提取法对瑞香狼毒根中的杀菌活性物质进行了筛选和分离。结果表明,杀菌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甲醇粗提物中。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出两种杀菌活性物质AF1-4和AF1-5,同时还发现瑞香狼毒根中还存在增菌物质。
2003, 23(11).
摘要:以去除真核表达载体pIGF3的3个EcoR Ⅰ位点为例,介绍一种通过不完全酶切去除载体多个相同酶切位点的方法。本方法步骤简单,经济实用。
2003, 23(11).
摘要:采用醇提法、超声提取法探讨了从杜仲叶中提取总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超声提取效果最好。其最佳条件是:用浓度为400%、按料液比1:60的比例的乙醇浸泡24h,再用超声提取45min,其杜仲叶中总黄酮类物质的提出率可达25.43%。
2003, 23(11).
摘要:采用HPLC指纹图谱对杜仲黄酮和银杏黄酮进行了标示,并将杜仲黄酮、银杏黄酮和沙棘黄酮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发现杜仲黄酮和银杏黄酮很相近;杜仲黄酮、银杏黄酮和沙棘黄酮三者均富含槲皮素。研究认为,杜仲黄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开发价值。
2003, 23(11).
摘要:采用ISO9842和GB11538-89对在陕西渭南栽培的大马士革玫瑰“卡赞勒克”精油(工业化蒸馏法提取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油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ISO 9842和保加利亚БДС653标准要求。证明引种国际香型(纯甜型)玫瑰品种在陕西渭南栽培是成功的,所用精油提取工艺是合理的。
2003, 23(11).
摘要: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方法对广东、湖南、江西等3省的12个南方红豆杉自然居群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从100条引物中共筛选出10个引物,获得RAPD谱带86条,多态性谱带占5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这些居群的地理分布相关,即相同或相邻产地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较小,不同产地个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粤北南方红豆杉的9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可能与近年来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及其生长缓慢、种子萌发率低、成活率不高等原因有关。
2003, 23(11).
摘要: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对优质冬小麦品种“河农341”农艺及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表明冬小麦适当晚播可显著增加籽粒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早播增加面团的断裂时间,减少软化度,提高评价值,同时能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小区产量;播期对沉降值的影响不大。适当减少氮肥施肥量能改变面团的流变学特性,延长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评价值;不同种植密度比较,在早播情况下,无论氮肥施肥量大小都是中等密度处理的小区产量最高,而在晚播情况下,无论施肥量大小,都是较高密度的产量最高。
2003, 23(11).
摘要:通过测定兰引Ⅲ号结缕草和青岛结缕草休眠种子和解除休眠种子的吸水率、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等萌发生理指标,探讨了结缕草种子的休眠类型。试验结果表明,解除休眠的结缕草种子的吸水率大于未处理的种子。解除休眠种子的呼吸强度、脱氢酶活性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显著高于未处理。结缕草种子萌发期需30~35℃高温和充足光照。两种结缕草种子的颖壳、种皮的透性障碍及种子内存在发芽抑制物质是导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属于混合休眠类型。
2003, 23(11).
摘要:对兰州百合具B染色体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B染色体数在0~3之间变化,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高度异染色质化,分离具有不定向性,出现少量累积。通过比较两种生境中B染色体出现的频率,认为B染色体的有或无可能与兰州百合的适应性有关。
2003, 23(11).
摘要:对津绿2号黄瓜四叶期的幼苗分别喷施0、50、100和200μmol·L-1的水杨酸(SA)溶液,24h后以42℃的高温胁迫24h。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SA溶液均可降低黄瓜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以50μmol·L-1的效果最优。但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降幅及SOD活性的增幅则随SA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2003, 23(11).
摘要:用小白酒草、黄鼠草、刺儿菜、一年蓬、苍耳、苦苣菜、旋覆花、紫菀、黄花蒿、野塘蒿等10种菊科植物的水提液,对小麦进行不同浓度的皿内沙培实验,分别对小麦的根长、苗高及鲜重等三项指标进行测定的统计结果表明:10种菊科植物水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依种类有差异,其中旋覆花、黄花蒿、野塘蒿、紫菀对小麦表现出明显克生作用,而小白酒草、黄鼠草则表现出一定的促生作用;刺耳菜、一年蓬、苍耳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明显。
2003, 23(11).
摘要:大穗细柄茅PtilagrostismacrospiculaL.B.Cai,sp.nov.Fig.1.Typus:Xizang(西藏),YadongXian(亚东),NearChuntang(春塘),inpratisclivorum,at4200melevation,Sept.14,1974,Qinghai-XizangExped.(青藏队)74-2496(HNWP).HaecspeciesP.concinnae(Hook.f.)Roshev.proxima,aquadiffertligulis2.5~3.5mmlongis,spiculis8.0~12.5mmlongis(aristisexclusis),duabusglumisnonaequalibus,lemmatibus5.5~8.0mmlongis,paleislemmatibusevidenterbrev-ioribus,antheris1.8~2.5mmlongis.Herbaeperennes,radicibusfibrosistenuibus.Culmi…
2003, 23(11).
摘要:全唇兰属(Myrmechis Bl.)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鸟巢兰族(Neottieae)斑叶兰亚族(Goodyerinae),属的模式种M.gracilis(B1.)B1.分布于亚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日本、锡金、印度尼西亚[4,2]。该属植物有7种,均为陆生小草本。根状茎伸长,匍匐、肉质、具节,节上生根、叶很小。
2003, 23(11).
摘要:植物超富集重金属机理主要涉及植物对金属离子高的吸收、运输能力,区域化作用及螯合作用等方面,其中跨膜运载蛋白的表达、调控对重金属超富集这一特性起了关键作用。金属阳离子运载蛋白家族主要包括CDF家族、NRAMP家族和ZIP家族等,在超富集植物中已克隆出多个家族的金属运载蛋白基因,这些基因的过量表达对重金属在细胞中的运输、分布和富集及提高植物的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近年来研究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吸收、转运和贮存Zn、Ni、Cd等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2003, 23(11).
摘要: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这些方程中的参数,如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粒重等均表征着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从现有文献看,灌浆速率是决定籽粒重量的关键性参数,而灌浆持续期与籽粒重量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小麦开花时有相当数量的贮藏性物质以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形式贮藏在叶片、茎鞘和茎秆中,在籽粒灌浆期间分解并向籽粒转移,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达1/3以上,描述物质转移的指标包括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小麦遗传特性、养分供应水平和气候条件均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的物质转移,如杂种小麦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明显高于亲本,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灌浆期间受到干旱胁迫时,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增加;环境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素)状况对小麦灌浆过程及相关参数有显著影响。过去虽然对小麦灌浆过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但是,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收获指数的动态变化、植物营养调控对根冠关系、灌浆过程和物质转移的影响、田间个体和群体调控及不同高产栽培模式下灌浆过程及物质转移的差异、灌浆过程和物质转移与品质形成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缺乏;在灌浆过程中繁殖体大小等级结构的变化、蘖群中优势蘖穗籽粒灌浆特征与非优势蘖穗籽粒灌浆特征和物质转移的差异、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特征间的差异、灌浆过程与植物体氮素气态损失间的关系等领域的研究资料更加缺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小麦灌浆过程,丰富小麦籽粒和品质形成理论,指导高产优质小麦育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栽培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3, 23(11).
摘要: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顺式元件,综述了高等植物启动子的构成,包括转录起始位点、TATA框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并着重从组成型、组织特异型和诱导型启动子3个方面介绍了其结构特征、功能,以及它们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简述了双向启动子、可变启动子和串联启动子的研究情况,提出植物启动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