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4(12).
摘要:太白红杉 Larix chinensis Beiss. 亦称太白落叶松 ,为松科落叶松属 Larix Mill. 植物 ,为秦岭特有种之一 .乔木 ,高可达 2 0 m.树皮灰色或灰褐色 ,薄片状剥裂 .小枝下垂 ,一年生小枝常呈淡黄褐色 .叶倒披针状线形 ,扁平柔软 ,长 1 .5~ 2 .5 cm,在长枝上呈螺旋状散生 ,在短枝上簇生 ,叶表面中脉凸起 ,两侧各有 1~ 2条气孔带 .雌雄同株 ,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 ;雄球花球形至长圆形 ,黄色 ;雌球花近圆形或长圆形 ,每珠鳞具 2枚胚珠 ,苞鳞显著 ,淡紫红色或紫绿色 .球果卵状长圆形 ,长 3~ 4.5 cm,初红色 ,后渐变为紫蓝色或灰褐色 ,成熟后种…
2004, 24(12).
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的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卜崇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刘国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赵姚阳$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1] JIANG G M (蒋高明) , ZHU G J(朱桂杰). Effects of natural hightemperature and irradiation on photosynthesis and related parameters in three arid sandy shrub…
2004, 24(12).
摘要:以拟南芥抗坏血酸突变体 vtc- 1 和野生型 wt 为材料 ,研究了抗氧化系统对盐胁迫的响应机制 ,以揭示抗坏血酸 ASA 的抗氧化机理及对植物的保护功能 .结果显示 :10 0 mm ol/ L Na Cl处理 12、2 4、4 8、72 h,vtc- 1和 wt体内 MDA 丙二醛 及 H2 O2 过氧化氢 的含量均明显增加 ,但 vtc- 1增加的程度明显高于 wt,说明盐胁迫可能对vtc- 1造成了更严重的氧化伤害 .胁迫过程中 ,wt体内的几种抗氧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PX ]活性均升高 ,而 vtc- 1体内 SOD、CAT活性降低 ,APX活性在胁迫 2 4 h之前增加 ,2 4 h之后降低 ;同时 ,vtc- 1中总的抗坏血酸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氧化型谷胱甘肽 GSH/ GSSG 的比值下降 ,而 wt与此相反 .本研究表明 :抗坏血酸参与活性氧 AOS 的代谢 ,减轻 AOS对植物的伤害 ;并可能对植物细胞内的抗氧化酶具有调节作用 ,增强逆境胁迫下植物的抗逆能力 ,对植物有重要的生物学保护功能
黄清泉 , 孙歆 , 张年辉 , 冯鸿 , 袁澍 , 代其林 , 梁厚果 , 杜林方 , 林宏辉
2004, 24(12).
摘要:研究了外源水杨酸 salicylic acid,SA 对水分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主要生理过程的影响 . 1m mol/L 的 SA处理黄瓜幼苗 2 4 h后 ,叶片中 POD活性剧增 ,SOD活性增加不明显 ,H2 O2 清除酶 CAT和 APX活性受抑制 ,H2 O2 含量上升引起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上升 ,造成轻度氧化胁迫 ;在随后水分胁迫过程中 ,经 SA预处理积累的 H2 O2 诱导 APX和 CAT活性上升并清除产生的 H2 O2 ;SA预处理后 ,叶片中 Rubisco含量及其基因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 ,光合作用受影响较小 .这表明 SA使黄瓜幼苗生理活性有较大改善 ,增强了植株对水分胁迫的抗性
2004, 24(12).
摘要:通过分层分段挖掘法 ,对 13龄刺槐、侧柏人工林 ,根区有效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尽管刺槐根系分布深度是侧柏的 2倍多 ,但平均有效根长密度只有侧柏的 4 4 .5 % .在垂直方向上 ,两树种有效根系主要分布在 0~ 6 0 cm土层内 ,然而最大有效根长密度却均位于距地表 0~ 30 cm以内 .其中 ,刺槐 0~30 cm区域内有效根长占总有效根长的 5 1.5 8% ,侧柏占 5 8.38% ;刺槐有效根干重占总有效根干重的 6 3.0 1% ,侧柏占 71.0 9% ;两树种根系密度分布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指数形式递减 .在水平方向上 ,刺槐有效根系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型分布、最大有效根长或根密度以距树干 30~ 90 cm处最大 ;侧柏有效根系密度则随着距主干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非线性参数拟合分析表明 ,采用 RD=EXP A+BX +CZ 函数模型 ,能较好地反映人工林根系密度的空间分布
2004, 24(12).
摘要:~~伤根对谷子叶片光合速率及其产量的影响@柴世伟$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刘文兆$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 @李秧秧$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1] LIU W Z (刘文兆) , LI Y Y(李秧秧). Effect of crop root-cutting on grai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 review[J].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8): 1 320- 1 324(in Chinese). [2] YU S L(余松烈…
2004, 24(12).
摘要:~~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丹参耗水特征与水分利用率的研究@高扬$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梁宗锁$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陵712100 @刘燕$陕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西安710061~~~~[1] LIN J (林佳),XU L ZH(徐丽珍),LI Y(李琰), YANG SH L(杨世林). Comparison of tanshinone Ⅱ A content in the radix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J].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004, 24(12).
摘要: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随放牧率的增加, 夏季草场各土壤层有机质、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它们的含量与放牧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速效氮的含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 各土壤营养因子平均含量与放牧率也有类似的关系.而且当放牧率分别达到1.07 heads/hm2、1.08 heads/hm2和1.22 heads/hm2时, 0~5 cm、 5~10 cm、 10~20 cm土壤速效氮含量依此达到最小,若放牧率继续增加,各土壤层速效氮的含量依此开始增加, 而速效氮的平均含量达到最小的放牧率是1.08 heads/hm2.在相同放牧率下, 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含量在各土壤层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全磷差异显著(P<0.05),全氮和速效氮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放牧率和土壤深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各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放牧率对各土壤层的含水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不同年度间同一土壤层含水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
2004, 24(12).
摘要: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初步表明梅花"粉皮宫粉"的粉红色花色色素为花青素-3-糖苷.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梅花"粉皮宫粉"不同花发育时期、在树冠不同着生部位花朵花瓣的相对花青苷含量,结果表明"粉皮宫粉" 的花色主要存在着花发育时期而导致的时间变化.花色在蕾期最浓艳,花瓣展开后便逐渐变淡;在整个花发育时期,同一朵花不同层次花瓣的颜色浓淡均为外层花瓣>中层花瓣>内层花瓣,且不同层次花瓣颜色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虽然树冠下部单花的花色浓于上部的、树冠内层的浓于外层的,但花朵在树冠的着生部位导致的花色差异并不显著.花青苷除了导致"粉皮宫粉"的粉红花色外,还可能增强其花的抗寒性,为花的凌寒而开创造了条件.本文可为梅花的美学鉴赏、梅花红色花色的机理探索及其色素的分子结构鉴定提供参考.
2004, 24(12).
摘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将分别克隆在两个不同载体上的甜味蛋白 thaum atin c DNA基因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 c DNA基因 ,并将该基因克隆进 p BI12 1,构建成表达载体 p BI12 1- tha.通过冻融法导入农杆菌 ,农杆菌介导叶盘法转入烟草 ,经过组培 ,得到转基因的植株 .提取转基因烟草总 DNA,经 PCR,PCR- Southern和 Southern杂交证实 ,甜味蛋白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RT- PCR结果证明 ,thaumatin基因已在转基因烟草中转录成 m RNA,但SDS- PAGE和甜味尝试都表明 thaumatin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没有表达出甜味蛋白
2004, 24(12).
摘要:利用热脉冲技术对梭梭的液流进行了研究 ,并用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测定仪 TRIME- T3 对气象因素和土壤水分同步监测 .结果表明 :梭梭树干液流表现为单峰曲线 ;在土壤含水量为 8%时 ,平均为 2 .33L· d- 1 ,单位面积液流通量平均值为 0 .72 8L· cm- 2 · d- 1 ;含水量在 12 % ,平均为 4 .18L· d- 1 ,液流通量为 1.30 6 L· cm- 2 ·d- 1 ;5月~ 10月梭梭耗水量为 346 .6 L;液流量变化与环境中气象和土壤因子有密切关系
2004, 24(12).
摘要: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高浓度HCO3- (10 mmol/L) 在缺Zn和正常供Zn时对小麦幼苗生长,尤其是对活性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或碱性营养液中,HCO3- 在缺Zn时均显著降低小麦根系生长量,正常供Zn时HCO3-对后者的影响则不明显.缺Zn条件下,HCO3- 在pH为6的营养液中使小麦根系和叶片中活性氧产生速率分别上升9.9%和3.9%,在pH为8的营养液中分别上升10.9%和5.7%;正常供Zn时HCO3-虽使根系和叶片中活性氧产生速率增加,但幅度有所降低.缺Zn时HCO3-大幅度降低小麦根系中POD、CAT、SOD 3种保护酶的活性,而正常供Zn在一定程度上则能缓解HCO3-对小麦根系组织中膜脂的过氧化作用.正常供Zn与缺Zn相比,后者显著增加小麦根系和叶片中的自氧化速率.
2004, 24(12).
摘要:通过对国外引进的 8个苜蓿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生育期、生物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8个苜蓿品种的返青期、分枝期有较大差异 ,而现蕾期、开花期差异较小 .8个苜蓿品种的生长性状动态变化为 :株高和茎粗在品种间差异很小 ,株高呈直线增长趋势 ,而茎粗的增长非常缓慢 ;8个苜蓿品种的叶面积在不同生育期的动态变化为 :返青期品种间无差异 ,从分枝期到开花期品种间差异很明显 ;分枝数在整个生育期品种间差异较大 ;生物量与其相关性状叶面积、茎粗和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株高呈不显著正相关
张宏 , 任志龙 , 吉万全 , 王长有 , 王秋英 , 薛秀庄 , 蔡东明
2004, 24(12).
摘要:采用常规杂交和生化鉴定方法将小麦品系 94 34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14 +15与 92 5 7的 5 +10优质亚基聚合 ,获得 8个重组姊妹系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为 1、14 +15、2 +12与亚基组成为 1、14 +15、5 +10的姊妹系相比较 :硬度、Zeleny沉降值、干面筋和湿面筋没有差别 P>0 .1 ,出粉率略有差别但不显著 P>0 .0 5 ,蛋白质含量低 3.5 %~ 11.6 % P<0 .0 1 ;粉质仪各参数指标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 ,吸水率低 1.2 %~ 3.2 % P<0 .0 5 ,形成时间平均差 1m in P<0 .0 5 ,稳定时间相差 0 .5~ 1.5 min P<0 .0 1 ;弱化度高 5 0~ 5 FU P<0 .0 5 ,评价值平均低 7.6左右 P<0 .0 5 ,FQN值低 3~ 15 P<0 .0 5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组成为 1、7+8、5 +10与亚基组成为1、14 +15、5 +10的姊妹系的单样本平均数测验表明 :后者在湿面筋、出粉率和形成时间显著高于前者 ,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
2004, 24(12).
摘要:在小麦幼穗发育期的药隔期至四分体期 ,用 5 .0 kg/ hm2剂量的 GENESIS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GENESIS可诱导小麦产生 10 0 %的雄性不育率 ,且不育株率超过 99%以上 ,具有良好的诱导雄性不育的效果 .小麦经 GENE-SIS处理后 ,小孢子发育出现异常 ,败育型小孢子有单核花粉、二核花粉和不正常的三核花粉 ,同时还发现有四核和五核花粉以及在花粉发育过程中原生质体解体 ,仅留下花粉壁的空壳花粉 .不育花药不开裂 ,花粉囊除了表皮及纤维层外 ,还可观察到延迟解体的绒毡层 ,绒毡层的延迟解体可能影响了小孢子的发育
2004, 24(12).
摘要:~~烟草花粉母细胞细胞融合过程中微丝的免疫定位观察@杨军$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2 @彭正松$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李卫$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 @高欢欢$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 @郑国锠$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兰州730000~~~~[1] ZHENG G CH(郑国錩).Cytormxis[J]. Acta Gen. Sin. (遗传学报) ,1974,1(1) ;117-124(in Ch…
2004, 24(12).
摘要:利用具有粘果山羊草 Aegilops kotschyi 、易变山羊草 Ae.variabilis 、偏凸山羊草 Ae.ventricosa 和二角山羊草 Ae.bicornis 异源细胞质的粘、易、偏和二角型 1B/ 1R、非 1B/ 1R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一些优良小麦品种 系 为父本进行杂交 ,就 4类异源细胞质 1B/ 1R、非 1B/ 1R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性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 1 4类异质 1B/ 1R、非 1B/ 1R型杂种自交结实率均低于相应普质杂种 ,说明由于核质不协调 ,4类异源细胞质对不育系育性恢复表现出一定的负效应 ; 2 非 1B/ 1R型杂种自交结实率明显高于 1B/ 1R型杂种 ,并达极显著差异 ,说明恢复性除受异源细胞质影响外 ,还与核内染色体核型密切相关 ; 3 非 1B/ 1R型杂种恢复度均在 6 5 %以上 ,大于 80 %的组合占 6 0 %以上 ,且变异范围较小 ,有望进一步研究利用 ; 4 1B/ 1R型杂种恢复度不高且变异较大 ,与1B· 1B/ 1R杂合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异常行为密切相关 ;而非 1B/ 1R型杂种由于不含 1B· 1B/ 1R杂合染色体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相对稳定 ,易恢复且恢复度高 ,很有实际利用前景
2004, 24(12).
摘要:对具有同一遗传背景的 35份变异材料 ,在特定生育时期 ,进行了叶片和胚珠内源激素含量与其纤维性状的典型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棉花激素与纤维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胚珠和叶片激素含量与纤维性状的相关关系存在较大差异 .在胚珠中 ,IAA、ABA、GAs、ZRs 4种激素与纤维性状的相关关系中 ,ABA与衣分的显著正相关最重要 ,而在叶片中 ,GAs与纤维麦克隆值的极显著正相关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激素和纤维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主成分与激素有关 ,胚珠中的主要因子是 IAA和 ABA,叶片中则是 ABA、ZRs、GAs,第二主成分中最重要的因子为纤维强度和长度
2004, 24(12).
摘要:以甜瓜属种间杂种F1(2n=19,华南型黄瓜"二早子"×Cucumis hystrix)为试材,对其形态学、细胞学和育性作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杂种无雌花,雄花不能正常开放,表现高度不育.该杂种F1长势瘦弱,与笔者以前报道的种间杂种F1(C. hystrix与华北型黄瓜"北京截头"正反交)相比,在育性和形态学性状上有明显差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发现,杂种F1的终变期和中期Ⅰ主要以17条单价体(Ⅰ)和1个二价体(II)存在;整个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异常,经常可见染色体滞后和纺锤丝定向紊乱,形成多极染色体,末期II后形成多分体,以致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花粉粒,导致杂种F1高度不育.
孟焕文 , 程智慧 , 程小金 , 黄华宁 , 张忠新 , 杨玉梅 , 刘涛
2004, 24(12).
摘要:以 津绿 3号 黄瓜为试材 ,研究了授粉对黄瓜果实发育、营养成分变化及采后果形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授粉可减少化瓜、刺激果实发育、提高果实商品性 ,并提高产量 ,其坐瓜率、商品瓜率、单瓜重及产量分别较单性结实提高 6 3.0 %、6 8.7%、2 2 .6 %和 12 7.6 % .授粉瓜和单性结实瓜均表现为随着果实发育 ,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 C含量呈减少的趋势 ,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波动变化 ,但授粉瓜的 4种营养成分均高于单性结实瓜 .在采后 1~ 5 d,授粉瓜头部易膨大形成大头瓜 ,而单性结实瓜果形变化不大
2004, 24(12).
摘要:对国产丽豆属间断分布的 2个种丽豆 Calophaca sinica 和新疆丽豆 C.soongorica 进行了形态、地理分布及其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其中包括叶表皮微观结构、花粉和果皮形态、种皮特征以及分布现状、生态学适应性等 ,结合古地理、气候、植被等的变迁 ,探讨了丽豆属的起源、形态分化及其环境解释以及现代分布式样的成因 ,并对其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2004, 24(12).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区系是南北和东西区系成分的交汇 ,也是旱生、中生和湿生植物聚集的地区 ,生长着比较丰富的植物种类 ,有种子植物 32 2 4种 ,其中珍稀濒危植物 78种 ,分别隶属于 4 3科 6 6属 ,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2种 ,国家二类保护植物 10种 ,国家三类保护植物 15种 .地理成分分析表明 ,在属一级水平上以北温带成分、中国特有成分、东亚成分为主 ,种一级水平上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 .另外 ,在分析黄土高原珍稀濒危植物致濒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对策
2004, 24(12).
摘要:通过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 ,结合 TWINSPAN分类与 DCA排序 ,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生态位的梯度变化 ,以及这些种在不同群落类型中的地位、各群落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TWINSPAN结合 DCA对生态位宽度进行分析 ,可以很好地反应种的生态位梯度和以这些种为优势种的群落的结构梯度和环境梯度 ,同时还可以看出光因子和水分是决定优势种生态位梯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在不同群落中又随种类组成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森林群落的植被恢复效果最好 ,灌丛群落植被恢复效果普遍好于草地群落 ,而森林群落中刺槐和油松混交恢复效果最好
2004, 24(12).
摘要: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径级基株所受的邻体竞争强度 平均竞争强度和总竞争强度 与影响范围的关系 ,结果发现 : 1 邻体的平均竞争强度随影响范围的增加而降低 ,在一定的范围内下降较快 ,而超出该范围后下降的幅度变小 ,可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邻体范围 ; 2 不同径级的基株 ,邻体范围有一定的差异 ; 3 邻体总的竞争强度和影响范围的关系服从对数函数关系 CI=Aln C+B .结果表明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能有效地确定邻体范围 ,提出了确定邻体范围的新方法
2004, 24(12).
摘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前胡属 Peucedanum L.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研究结果表明 :该属花粉为三棱长球形 ;三孔沟 ,边孔 ;外壁两层 ,层次分明 .根据花粉形态可归为 :矩形型和赤道收缩形型二个类型 ,其演化趋势为矩形型→赤道收缩形型 .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前胡属在伞形科中是一个较自然和较进化的类群的观点 .本文从孢粉学角度还初步分析了该属的属下系统 ,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004, 24(12).
摘要:以东方百合"索邦"(Lilium orential "Sorbonne")的花梗、花托、花瓣和花丝为外植体,进行了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结果表明,4种花器官均可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N6+ BA 1.0 mg·L-1 + KT 1.0 mg·L-1 + NAA 0.2 mg·L-1;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BA 1.0 mg·L-1 + NAA 0.1 mg·L-1;生根与小鳞茎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1/2 MS+IBA 0.1~0.2mg·L-1.适宜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与营养土(3∶1)的混合基质.
2004, 24(12).
摘要:先期完成了以腋芽发育为再生方式的研究后 [1 ] ,又对不定芽的发育进行了探索 .分别以欧美黑杨特选品系的不同部位外植体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易诱导并易分化出新芽的外植体为幼嫩茎段 ;通过不同激素浓度合理配比 ,进行适宜的诱导及分化培养基筛选 ,培养基为 MS+6 - BA 1.2 mg/ L +NAA 0 .5 mg/ l,附加 6g/ L琼脂 ,诱导的愈伤组织分化出密集的再生芽 ;糖分在诱导分化过程中作用突出 ,其合适浓度为 4 0 g/ L ;愈伤组织的形态及培养时间对分化频率影响较大 ,最佳的形态为致密的绿色 ,白色及粉红色的愈伤组织较疏松 ,分化率很低 .不同部位外植体、激素含量、蔗糖浓度、愈伤组织形态及培养时间是明显影响欧美黑杨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因子 .
2004, 24(12).
摘要:达尔文的 令人讨厌之谜 ,即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一直是植物系统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被子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类群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花 ,因此 ,解决被子植物的起源之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研究 .对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详尽研究已经在形态、解剖、古植物、形态发生、分子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证据 ,植物学家基于这些证据为被子植物花器官的起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 .综述了迄今为止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的主要学说流派 ,如 :真花学说、假花学说、生殖叶学说、生殖茎节学说、生花植物学说、新假花学说、古草本学说和 ANITA学说等 .根据研究手段和获得证据的方式 ,作者将被子植物花器官起源研究划分为 5个阶段 ,并简要阐述了各个阶段的代表学说和主要研究特点
2004, 24(12).
摘要: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 一属一种 .形态学研究显示互叶梅 Amborella tricopoda Baill. 具有许多原始性状 .大多数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互叶梅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最基部类群 .但有关互叶梅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 .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2004, 24(12).
摘要:阐述了植物吸收硅的机理、硅与其它营养元素的关系及其对非胁迫和胁迫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的有益作用 .植物吸收硅的机制目前尚不是很清楚 ,不同植物吸收硅的方式不同 .硅可影响植物中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 .在非胁迫条件下 ,硅可促进植物的生长 ;硅也参与了植物抗病、抗虫等生物胁迫 ,以及抗金属毒害、盐害、温度胁迫、干旱、抗倒伏等非生物胁迫的反应 .目前 ,应从多种植物上深入研究硅的吸收方式与机理 ;同时 ,应该改变硅在细胞壁的沉积仅仅起增强组织机械强度作用的观点 ,而应从生理代谢调控的角度进行硅作用机制的研究 ,为生产实践中硅肥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2004, 24(12).
摘要:从系谱分析、形态特征、生化及 DNA分子水平等方面分析了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多态性水平低 ,改进其遗传多样性是今后棉花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现有栽培品种、野生种质的研究利用和种质引进交流 ,多种育种技术综合运用和合理的植棉区域规划及多育种目标引导 ,是提高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并提出今后应加强棉花核心种质的研究和从基因组水平对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