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4(7).
摘要:强光对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和破坏作用,光抑制的原初部位及主要部位在PS 。综述了高等植物PS 的光破坏的分子机理及其保护机制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4, 24(7).
摘要:对黄龙山林区不同封育年限油松林内的高等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封育45a以前的油松林,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呈递增趋势,45a后群落内部各层物种丰富度随封育年限增加先增后减;不同封育年限的油松林,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趋势,各层次的高等植物物种均匀度指数无相同的变化趋势,灌木层与草本层间各项多样性指数,乔木层与灌木层间,乔木层与草本层间的J和E存在显著差异;在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上,封育30a和封育75a的油松林差异显著;油松林在封育45a后,具有较高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但林内幼树密度大,形、质差,应进行卫生伐。
2004, 24(7).
摘要:
2004, 24(7).
摘要:通过分析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草地类型的生产性能、生态服务价值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主导功能,指出分类经营是该区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阿勒泰地区的草地资源在空间上可划分为生态功能区(高寒草甸和草原、沼泽、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化荒漠和部分平原荒漠),经济功能区(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草甸草原)和混合功能区(山地草原、平原荒漠草原和大部分平原荒漠),在时间上可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生态功能区经营策略是禁牧和封育,经济功能区的经营策略是通过施肥、灌溉等手段,集约化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值I混合功能区的经营策略是以草定畜,合理轮牧。
2004, 24(7).
摘要:应用分形理论中的信息维数探讨了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的分布格局具有分形特征,信息维数适用于涪陵磨盘沟桫椤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定量描述.6个不同植物群落中桫椤种群的信息维数大小依次为桫椤+毛叶木姜子(1.584)>桫椤+血桐-火炭木(0.947)>桫椤+盐肤木-腹水草(0.828)>桫椤+黄牛奶树(0.779)>桫椤+黄杞-南川楼梯草(0.635)>桫椤+白栎+异叶榕(0.535),这种差异反映了桫椤在各群落中更新状况的差异.集群型的信息维数比随机型的高,信息维数揭示了桫椤种群格局强度的尺度变化程度和表征了种群个体分布的非均匀性.
2004, 24(7).
摘要:报道了十字花科、海桐花科、牛栓藤科、柽柳科、堇菜科、旌节花科、安息香科、报春花科、山矾科和百合科共12种1变种植物在我国10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吉林分布新记录的有北萱草(HemerocallisesculentaKoidz.),山西分布新记录的有具鳞水柏枝(MyricariasquamosaDesv.)、维西堇菜(ViolamonbergiiW.Beck.)和海乳草(GlauxmaritimaLinn.),陕西分布新记录的有海金子(PittosporumillicioidesMak.)和蒙古堇菜(Violamon-golicaFranch.),甘肃分布新记录的有西域旌节花(StachyurushimalaicusHook.f.&Thoms.exBenth.),江西分布新记录的有缝线海桐(PittosporumperryanumGowda),河南分布新记录的有唐古拉碎米荠(CardaminetangutorumO.E.Schulz),湖北分布新记录的有黄牛奶树(Symplocoscochinchinensis(Lour.)S.Moorevar.laurina(Retz.)Nooteboom),湖南分布新记录的有大花野茉莉(StyraxgrandiflorusGriff.),贵州分布新记录的有少花海桐(Pit-tosporumpauciflorumHook.&Arn.),广西分布新记录的有红叶藤(Roureaminor(Gaerth.)Leenh.)。
2004, 24(7).
摘要:Epipogium aphyllum (F. W. Schmidt) Sw. in Sum. Veg. Stand. 32. 1814;S. C. Chen in S. C.Chen,F1. Reip. Pop. Sin. 18.44. 1999.
2004, 24(7).
摘要:采用大田栽培的杂交小麦901及其父本恢复系R205,母本不育系K3314A和常规小麦陕229(对照)为试材,在花后15~20d内采样,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旗叶、叶鞘、穗下第一节间及穗轴的维管束结构等进行了系统测定。结果表明,杂交小麦901及其亲本恢复系花后旗叶、鞘、茎节间、穗轴的维管束数目、横截面积均比对照陕229高,输导组织发达,物质运输能力强。这些特征可能是其穗大、小穗数多、颖花较多的结构基础。其同化产物滞留源端可能是其它原因所导致。而不育系的维管束数目少,横截面积小,可能与其不育特性有关。
2004, 24(7).
摘要:用扫描电镜研究了3个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52—7、51—15和51—22叶片的气孔特征,观察发现52—7具有少气孔性和小气孔性,气孔不具明显的边缘优势效应;而51—15和51—22不具这些特性。52—7叶片的气孔特征能增强其保水能力,加强代谢和运输,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提高单株籽粒产量;BADH基因的表达能提高52—7、51—15和51—22的耐旱性,达到高产。
2004, 24(7).
摘要:选取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第一层栅栏组织细胞密集度,侧维管束密度,主脉厚度作为叶片旱生结构指标,对比观测了5种灌木的抗旱性能。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种灌木角质层厚度、侧维管束密度和主脉厚度均具极显著差异,多重比较显示5种灌木主脉厚度两两间差异均显著,白刺花、沙棘和文冠果叶子的角质层厚度差异不明显,黄刺玫与虎榛子之间角质层厚度差异明显;而白刺花、沙棘、文冠果与黄刺玫和虎榛子之间差异显著。用非加权指数法对树种抗旱性能大小排序结果为:白刺花>文冠果>沙棘>虎榛子>黄刺玫。
2004, 24(7).
摘要:利用作者参与发明的ZL00105488.0专利方法选育的小麦温度敏感不育系A3314在中国元谋、杨陵、石家庄、互助、依安、贵阳、武威7个不同纬度地点种植的自交结实率,结合各点光温条件的分析表明:A3314在黄淮冬麦区、云贵冬麦区、西北春麦区、东北春麦区各点,按当地小麦生产正季播种均表现稳定雄性不育;而在黄淮和云贵冬麦区春播(夏播)则自交结实,适宜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可达60%以上。说明该温敏不育系的雄性育性受温度的制约,而与日长无明显相关。根据A3314的育性表现,推测它在中国大部分小麦产区均可安全用于杂交小麦制种。
2004, 24(7).
摘要: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多穗型、中穗型、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产小麦品种的冠层形态结构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高产品种与丰产品种相比,冠层结构具有:上三叶较宽、短,叶片较厚、挺,具有相对较小的基角、开张角和披垂度,株型较紧凑,植株较矮(80cm左右),穗下节间和旗叶鞘较长。冠层形态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旗叶宽度、比叶重、倾斜角度及穗下节长和叶鞘长是决定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制约性状。
2004, 24(7).
摘要:利用黑麦染色体臂1RS的特异性PCR标记,对黄淮麦区138个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有42.0%的小麦品种、系携带1RS染色体臂。以六倍体小黑麦Mzalenod Beer为黑麦染色体供体,培育的兰考90(6)系列小麦品系是新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这些品系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很高的抗性,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新抗源。对兰考90(6)系列品系白粉病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考90(6)系列品系的抗谱与许多已经知道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谱不同,并具有数量抗性特点。
胡想顺 赵惠燕 Udo.Heimbach ThomasThieme 李军 张宇红 刘佰明 李东鸿 胡祖庆
2004, 24(7).
摘要:以小偃-22和Amigo(美国)为对照对麦长管蚜在3个新引进小麦品种Astron、Batis和Xanthos(德国)上的抗蚜性进行了测定。在室内控制条件下,麦长管蚜在5个品种上的发育历期(DD)、体重差(dW)、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生殖力(F)的测定结果表明,Astron、Xanthos与Amigo、小偃-22的抗性水平相当,均优于Batis;在大田自然条件下,通过对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感蚜指数以及感蚜量动态曲线的监测分析表明,Astron、Xanthos在我国的抗蚜水平与抗性品种Amigo的抗蚜性水平相当,优于Batis和小偃-22。可初步说明Astron、Xanthos在我国也具有较好的抗蚜性,可作为我国抗蚜育种材料。
2004, 24(7).
摘要:利用小麦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IL群体品质、产量性状都表现了较大的变异幅度;蛋白质各性状内、淀粉各性状内相关性多数显著,但二者之间相关性多不显著,这说明在小麦品种改良中,优良的蛋白质性状和优良的淀粉性状可以兼得;稳定时间、沉降值等重要的加工品质性状和淀粉性状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说明加工品质可以与产量很好地协调起来;适当降低千粒重,增加穗数,有利于强筋的形成和粘度的提高;矮杆、半矮杆性状能够与良好的加工品质、高蛋白质含量、高GMP含量协调起来。
2004, 24(7).
摘要:以3个HMW—GS组成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籽粒形成过程中亚基形成及积累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亚基形成时间存在差异,Glu—D1、Glu—B1编码的亚基约在开花后第13天最早出现,Glu—A1编码的1亚基形成较晚。在灌浆期亚基已基本全部形成,但积累较慢;花后第20天后进入成熟过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大量迅速积累,开花第28~31天积累量达最高,之后含量有所下降。同一品种内不同亚基积累量不同,形成较早的Glu—D1、Glu—B1编码的亚基积累量最多,Glu—D1编码的X型亚基在所有供试品种中都有最多量的积累。
2004, 24(7).
摘要:以离体油菜子叶为材料,研究了营养胁迫诱导的子叶衰老过程中吲哚乙酸氧化酶(IAA氧化酶)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在光照条件下,离体子叶在不含任何无机元素的0.8%的琼脂中培养9d后,出现明显的衰老迹象(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含量上升),15d时完全死亡。在营养胁迫诱导的衰老过程中,IAA氧化酶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活性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诱导处理1d时,两种酶的活性均比处理前有明显下降,之后又随着衰老进程逐渐上升。IAA氧化酶活性在诱导处理11d时达到高峰,超出处理前30%以上;比对照高出1倍以上;而细胞分裂素氧化酶活性在诱导处理13d时达到高峰,比对照高出3倍以上,也超过了处理前的水平。衰老过程中IAA氢化酶和细朐分裂素氧化酶活性的上升可能是导致内源激素含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2004, 24(7).
摘要:采用砂培试验,用不同浓度的NaCl和等渗PEG6000(聚乙二醇6000,渗透势约为-0.44MPa)处理生长20d的菊芋幼苗,3d后分别测定其根、茎、叶中的Na^ 、K^ 、Cl^-含量以及叶片SOD、POD活性。结果表明,在NaCl和PEG胁迫下,根、茎、叶的Na^ 、Cl^-含量不断升高,而K^ 含量保持稳定。其中,茎中Na^ 含量高于根和叶。NaCl胁迫下,根、茎、叶的SX、Na值随胁迫强度的增加而递增,茎中SK、Na值小于根和叶。随着NaCl胁迫强度的增加,菊芋幼苗叶片的SOD和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EG处理下,SOD活性分别高于对照和等渗NaCl处理31.1%和27.1%;而POD活性却分别低于对照和等渗NaCl处理26.0%和36.1%。
2004, 24(7).
摘要:为了阐明液泡膜H^ -ATPase在盐胁迫下的作用和适应性机制,对悬浮培养的胡杨细胞在50mmol/L盐浓度下处理10d,结果表明液泡膜H^ -ATPase、焦磷酸酶的水解活性、质子泵活性增加。将通过差速离心和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富积的液泡膜微囊先由脱氧胆酸钠(DOC)和n-辛基-β-D-葡萄糖(OG)分步破膜抽提,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部分纯化的酶含V型H^ -ATPase的主要亚基。
2004, 24(7).
摘要:通过不同生育期变水处理,研究干旱胁迫和复水处理分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光合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为亏缺敏感期,该期胁迫引起产量显著降低,相比充分供水处理普通小麦减产25.93%,同时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均下降,蒸腾增强;灌浆期为复水高效期,对比胁迫处理普通小麦增产38.78%,光合增强,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增加,蒸腾减弱。
2004, 24(7).
摘要:运用P-V技术初步研究了人工林胡杨、灰叶胡杨两个树种的水分参数差异,探讨了树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灰叶胡杨的主要水分参数(ψ100、ψ0、ROWC、AWC、RWD、ε)明显低于胡杨,渗透调节能力和束缚水含量高于胡杨,表现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综合评判表明灰叶胡杨对干旱的适应性较强。
2004, 24(7).
摘要:以4~6个月的实生苗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离体条件下培养基及激素对栓皮栎器官发生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代培养选用低盐培养基WPM、BTM和GD,附加0.2mg·L-16-BA,丛生芽较多,茎粗壮,生长势健壮,均好于高盐培养基MS。继代培养时,以BTM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2~0.6mg·L-16-BA有利于茎芽增殖和生长,当6-BA浓度为0.8~1.0mg·L-1时,不利于茎芽伸长。以WPM为基本培养基,附加NAA0.1mg·L-1和IBA0.25mg·L-1时,生根率高,根系发育好。
2004, 24(7).
摘要:以玉米幼胚和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基因枪法将Bt基因GFMCry1A导入玉米杂交种“京玉7号(501/京24)”的亲本自交系501中,从转基因高世代材料中筛选出高抗玉米螟的转基因株系T123。T123及其与京24配制的杂交种的田间食叶级别均小于2级,而且也没有观察到玉米螟在茎杆中运动的隧道,表现出高抗玉米螟。
2004, 24(7).
摘要:根据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利用PCR技术体外人工合成brazzein cDNA序列,并将其克隆至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ET30a( )中。重组载体pET30a( )-brazzein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后,SDS-PAGE结果证明pET30a( )-brazzein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占总菌体蛋白25%左右。
2004, 24(7).
摘要:在人工栽培灵芝中,通过外施硒盐以生物转化法获得富硒灵芝,以不同含硒量的富硒灵芝子实体为试样,系统研究了灵芝生物富硒后对其主要营养成分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和矿物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可以明显提高灵芝中多糖、蛋白质以及氨基酸的含量,但并不改变灵芝蛋白质的分布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组成配比,而对矿质元素则有不同的影响,如富硒灵芝子实体中人体必需微量营养元素硒有极明显地增加,而铜和钼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量的增加,但铁、钙、锶等矿质元素的含量则有所下降。
2004, 24(7).
摘要:从无花果(Ficus carica)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87株内生真菌,经显微形态特征观察鉴定为14个属,其中根部35株涉及8个属,茎部37株涉及10个属,叶部15株涉及3个属。结果表明,无花果的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存有差异。
2004, 24(7).
摘要:对磷脂酶A2(PLA2)在真菌诱导中国红豆杉细胞产生活性氧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LA2非特异抑制剂可降低真菌诱导子诱导产生的H2O22通过钙离子螯合和PLA2特异抑制剂实验,表明参与H2O2产生的PLA2为胞质CaO^2 依赖型2对PLA2诱导H202产生的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亚油酸可缓解PLA2抑制剂对诱导的活性氧的抑制作用,而且亚油酸单独处理可导致H2O2的发生,其它的脂肪酸也具有类似诱导H2O2发生的作用.不同离子型的脂肪酸对H2O2产生的影响不同,阴离子型脂肪酸较非离子型脂肪酸更能促进活性氧的发生.这些结果表明,PLA2可能通过产生脂肪酸或其衍生物激活H2O2的产生酶系.
2004, 24(7).
摘要: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和MCI等分离和纯化手段,从产于青海的菊科风毛菊属植物尖苞雪莲的全草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IR、NMR(1D、2D)、MS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它们为芦丁、槲皮素-5-O-β-D-葡萄糖苷、丁香苷、胡萝卜苷和β-谷甾醇,其化学成分为首次报道。
2004, 24(7).
摘要:从细穗玄参(Scrofella chinensis Maxim.)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利用光谱(MS、NMR、UV)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2)、5,6,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对甲氧基苯甲酸(6)、对苯酚(7)及二十九碳脂肪酸(8)。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2004, 24(7).
摘要:对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15种獐牙菜属植物进行了3种苦味苷,即獐牙菜苦苷(swertiamarin)、龙胆苦苷(gentiopicroside)、苦龙苷(amarogentin)、一种黄酮苷-当药黄素(swertisin)、及5种口山酮苷-芒果苷(mangiferin)、当药醇苷(swertianolin)、7-O-[a-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7-O-[a-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8-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7-O-β-D-吡喃木糖-1,8-二羟基-3-甲氧基口山酮(7-O-β-D-xylopyranosyl-1,8-dihydroxy-3-methoxyxanthone)、3-O-β-D-吡喃葡萄糖-1,8-二羟基-5-甲氧基口山酮(3-O-β-D-glucopyranosyl-1,8-dihydroxy-5-methoxyxanth-one)等9种主要药效成分同时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含量测定(Kromasil C18柱,甲醇一水梯度洗脱,二级管阵列检测);并对其主要药效成分的分布进行了比较。
2004, 24(7).
摘要:华山松籽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油酸。采用尿素包合法对华山松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分离。一次尿素包合后气相色谱(GC)分析华山松籽油亚油酸从63%增加到93%,油酸由26%减少到6%,不饱和脂肪总量提高到99.9%。尿素包合法能有效地分离华山松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较理想的包合条件为:乙醇作溶剂,脂肪酸、尿素的比为1;1.5,包合温度为5℃。
2004, 24(7).
摘要:以亚麻品种82(50)为材料,研究了亚麻籽粒中主要脂肪酸、蛋白质和糖积累的规律,结果表明:在亚麻籽粒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棕榈酸、亚油酸含量持续下降,当籽粒完全成熟时降至最低;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持续增加,当籽粒完全成熟时含量最高;硬脂酸在籽粒发育10~25d,其含量逐渐提高,以后逐渐下降。蛋白质随着籽粒发育成熟其含量持续提高,且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主要发生在籽粒发育成熟的30d以前。总糖随籽粒发育成熟含量迅速下降,当种子完全成熟时降至最低。
2004, 24(7).
摘要:通过大枣与杜仲配伍的研究,发现大枣对杜仲有风味修饰和增强杜仲功效的作用,两者配伍后,不仅具有杜仲补肝肾的功能,还具有大枣补脾胃的作用,达到了既补肝肾、又调脾胃的特异效果。
2004, 24(7).
摘要:以鳞片为外植体,建立了秦岭野百合(LiliumbrowniiF.E.Brown)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0.1mg·L-1,最适继代培养基为MS+6-BA0.5mg·L-1+NAA0.1mg·L-1,幼苗根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IBA0.3mg·L-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根率会不断提高,培养到30d,生根率可达100%。
2004, 24(7).
摘要:对稀有植物裸果木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在MS培养基上裸果木的下胚轴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形成再生植株。激素种类及其浓度是器官脱分化与植株再生的决定因素。诱导下胚轴形成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 1mg/L 6-BA 0.5mg/L NAA;芽分化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1 mg/L6-BA;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不含任何激素的1/2MS培养基。
2004, 24(7).
摘要:根据作者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讨论热激信号转导的Ca2 -CaM途径。作者实验室的工作表明,钙一钙调素(Ca^2 -CaM)信号系统参与植物热激信号转导。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37℃热激可引起小麦胞内自由Ca。’浓度迅速提高。在Ca^2 存在条件下,热激也引起小麦CaM基因CaM1-2表达及CaM蛋白含量增加。Ca^2 可促进小麦热激基因hsp26和mp70表达和热激蛋白合成,而Ca^2 螯合剂EGTA、Ca^2 通道阻断剂异搏定和LaCl3、CaM抑制剂W7、TFP和CPZ明显降低热激基因hsp26和mp70表达和热激蛋白合成。EGTA、异搏定、TFP或CPZ也阻止小麦耐热性的获得。小麦CaM基因与热激基因的表达动力学研究表明CaM位于热激信号转导的上游,而Ca^2 是启动热激反应的胞内关键因子。凝胶阻滞分析的结果表明,Ca^2 -CaM在热激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是通过激活热激转录因子的DNA结合活性来实现的。根据大量实验证据,作者提出在植物细胞内存在一条新的热激信号转导途径——钙一钙调素途径。
2004, 24(7).
摘要:重点介绍了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和当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了目前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植物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主要有:PEG介导转化法、电击穿孔转化法、脂质体介导转化法、农杆菌共培养转化法等。
2004, 24(7).
摘要:摘要:强光对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和破坏作用,光抑制的原初部位及主要部位在PSⅡ。综述了高等植物PSⅡ的光破坏的分子机理及其保护机制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04, 24(7).
摘要:主要概述了植物ZIP基因家族铁载体蛋白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结构和功能上介绍了铁载体蛋白基因IRT1、IRT2、LeIRT1、LeIRT2、P5RIT1和O5IRT1。应用Clustal X序列分析软件,对6个铁载体蛋白基因在蛋白质水平上比较后发现,与IRT1基因蛋白质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植物ZIP基因家族铁载体蛋白基因主要受缺铁胁迫条件的诱导,在根部表达。表达的量与环境中的铁含量、时间、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铁载体蛋白基因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被环境中的铁含量和植物体内的铁营养水平综合调控。转铁载体蛋白基因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缺铁能力,预示其在农业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4, 24(7).
摘要:氮代谢是植株体内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之一,硝酸还原酶是植物氮代谢的关键酶。主要对植物氮代谢在硝酸还原酶水平上调控的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其合成/降解及活性调控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硝酸还原酶合成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硝酸还原酶降解的调控主要发生在翻译后水平上,同时NO3^-及光在硝酸还原酶转录水平调控上的作用重大,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转录的mRNA的稳定性强弱影响植物的氮代谢,而影响mRNA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机理复杂;磷酸化/去磷酸化在硝酸还原酶活性调控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也比较深入。钝化蛋白也能够影响硝酸还原酶活性,许多小分子物质对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影响。
2004, 24(7).
摘要:蔷薇科植物中,与山梨醇代谢相关的酶主要有:6-磷酸山梨醇脱氢酶、山梨醇脱氢酶和山梨醇氧化酶。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关于这几种酶的研究进展,涉及的内容有:酶的性质与作用、酶的活性变化与转录的关系,及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