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白粉病抗逆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005, 25(5).

      摘要 (1619) HTML (0)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质粒pSB166中包含ED35s启动子、Omega元件及TNOS终止子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定向克隆到质粒pCAMBIA1303,构建了中间表达载体pWR306;以中国野生葡萄华东葡萄白河35-1 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葡萄芪合成酶基因(STS)、醛脱氢酸基因(ALDH),与pGEM-T Easy克隆载体连接,获得重组质粒pGEM-T Easy-STS和pGEM-TEasy-ALDH;双酶切重组质粒及表达载体pWR306,将STS、ALDH基因片段与线性表达载体pWR306进行定向连接,构建了葡萄芪合成酶基因及醛脱氢酶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WR-STS、pWR-ALDH,并用改进冻融法导入农杆菌GV3101。

    • 酿酒葡萄"梅尔诺"再生系统建立的研究

      2005, 25(5).

      摘要 (1457)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酿酒葡萄“梅尔诺”离体胚珠、叶柄为材料.通过控制激素水平、光照和温度等,对建立再生体系的器官发生途径和体胚发生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胚的诱导和不定芽的再生与基本培养基、叶柄的着生部位、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和浓度等因素有关。由“梅尔诺”的胚珠愈伤组织再生出体细胞胚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CPSE培养基(CP287 BA 0.2mg/L NOA 1.0mg/L),体细胞胚再生率可达47.50%。“梅尔诺”体细胞胚在CPSE培养基上100%萌发为芽状,将其切断置于培养基MS TDZ 4.0mg/L上可直接诱导出绿色不定芽,再生率为52.25%;同时在培养基MS TDZ2.0mg/L上获得了“梅尔诺”离体叶柄再生不定芽.再生率为62.42%.二者再生的不定芽的最他增殖培养基为MS BA0.5mg/L。“梅尔诺”体细胞胚的萌发芽在WPM培养基中能很好的生根及成苗,并建立了单芽茎段微繁体系。

    • PSAG12-ipt嵌合基因转化樱桃番茄的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14)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介导法将嵌合基因P SAG12-ipt导人樱桃番茄,经双重PCR检测和基因组总DNA Southern杂交测验,共获得17株转基因植株。田间生长实验观察结果显示,这17株转基因植株生长发育及形态正常,但其中的14株长势明显好于对照。对14株中的2株进行叶片叶绿素、细胞分裂素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基本定型叶下部,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基本定型叶上部叶片与对照基本一致,同一叶位叶片比对照延缓衰老15~20d。

    • >补白
    • 《西北植物学报》参考文献著录新体例

      2005, 25(5).

      摘要 (1096) HTML (0) PDF 0.00 Byte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辣(甜)椒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2005, 25(5).

      摘要 (1690)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RAPD技术对我国的34个辣(甜)椒品种进行了分析,2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其中67条具多态性。采用Nei、Jaccard和欧氏距离3种方法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分别根据3个遗传距离矩阵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出3个树形聚类图。聚类结果表明,IBPGR将辣椒种划分为4个变种的建议更为合理,Nei方法与Jaccard方法的结果均认为圆锥椒与灯笼椒的亲缘关系较近.而欧氏距离法的结果则认为所有辛辣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近。研究还发现,栽培及育种活动在变种的发展过干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补白
    • 封面植物简介--金钱槭

      2005, 25(5).

      摘要 (1423)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 Oliv.)隶属于槭树科金钱槭属,为中国特有的寡种属植物之一。金钱槭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0m,具裸露的冬芽。奇数羽状复叶对生,通常具7~11枚小叶。花白色,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形成圆锥花序。翅果周围环绕着圆形的翅,嫩时粉红色,成熟时棕黄色,状如古钱。金钱槭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河南、四川、贵州等省,被列为中国三级保护植物。

    • >研究报告
    • 黄瓜育成品种"春玉"RAPD指纹图谱分析

      2005, 25(5).

      摘要 (1715)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3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扩增的26个引物.对黄瓜育成品种“春玉”等21个实验材料进行扩增,在扩增出的173条谱带中,多态性带有80条,比例为46.24%。“春玉”在用引物E13扩增时有特异缺失条带,大小为400bp,可作为特征性指纹图谱,为其产权保护提供分子依据。利用各材料的DNA指纹可将不同参试材料鉴别出来。同时利用MEGA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在相似系数0.706处分为4个组群。

    • 多枝赖草谷胱甘肽还原酶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2005, 25(5).

      摘要 (1512)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盐胁迫处理的多枝赖草(Leymus multicaulis)新鲜叶片中提取分离出RNA,然后根据报道的多种植物谷胱甘肽还原酶氨基酸序列上两个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RT-PCR获得了1条大小约400bp的条带,回收该条带并进行TA克隆,蓝白斑筛选,得到阳性克隆。经过质粒大小比较和PCR验址.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发现该序列属于GR基因片段,其Genbank注册号为AY781786.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Oryza sativa、Zea mays、Arabidopsis thaliana和Nicotiana tabacum的GR相应区段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1%、89%、86%和83%。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含有一个吡啶二硫酸核苷酸氧化还原酶(pyridine nucleotide-disulphide oxideoreductase)保守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多枝赖草cDNA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与水稻和玉米较近。

    • 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NaHCO3胁迫下星星草基因表达谱

      2005, 25(5).

      摘要 (1562)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NaHCO3胁迫下星星草基因的表达,分别将荧光染料Cy5-dCTP和Cy3-dCTP用反转录方法标记在处理和对照星星草cDNA上制成探针,并与载有星星草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杂交。通过对芯片的杂交信号强度分析来研究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共有25个基因在NaHCO3胁迫处理前后差异表达,其中17个基因在NaHCO3胁迫下表达下调,8个基因在NaHCO3胁迫下表达上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功能涉及了信号传导与转录调控、细胞防御、细胞代谢等多个方面。从而获得了NaHCO3胁迫下星星草的基因表达谱,定量地阐述了NaHCO3胁迫和非胁迫条件下星星草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

    • 普通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系)的RAPD标记分析

      2005, 25(5).

      摘要 (1680)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PD技术,用524个随机引物对3个抗病品种和4个感病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发现3个引物能在抗、感品种间检测到稳定的多态性。这3个引物及它们产生的多态片段是S347 1220bp、S372 872bp和S375 1360bp,其中S347 1220bp和S372 875bp在感病品种上呈显性扩增,在抗病品种上无扩增,相反S375 1360bp在感病品种上无扩增,在抗病品种上呈显性扩增。初步判断这3个特异带与小麦赤霉病抗性有关。

    • >补白
    •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CSA-BB)2003年收录中国期刊名单

      2005, 25(5).

      摘要 (1456)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六倍体小黑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体系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27)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具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六倍体小黑麦的3个不育系和3个恢复系作为亲本,进行3×3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所组配的F1代8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除千粒重外,其余性状出现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较少,多数呈低亲或中亲遗传,且各组合间的差异比较显著。配合力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方差均达到了显著水平,F1各性状均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从总体上看,不育系A1、A2及恢复系R1、R2的一般配合力良好,其配制的组合优势较强,具一定的利用价值。对一般配合力与亲本表型值进行了相关分析,二者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 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性状的遗传分析

      2005, 25(5).

      摘要 (1677)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5个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品种和5个早衰的短季棉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并对亲本、F1和F2代于2001年和2002年田间试验研究与短季棉早熟不早衰有关的抗氧化系统保护酶(SOD、POD和CAT)、叶绿素及激素(生长素和脱落酸)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抗氧化系统保护酶CAT、POD和SOD存在着不同的遗传特性,CAT酶以加性上位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POD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上位性效应;SOD酶活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上位性效应;IAA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ABA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且这些生化性状的遗传率较高,在后代能稳定遗传;同时棉株在不同发育时期体内生化性状表达不同,在花铃期CAT、POD和SOD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上位性效应,加性效应表达量很小;棉株体内生化性状的表达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CAT酶与POD酶存在着遗传和表型负相关,与SOD酶存在着遗传和表型正相关;POD酶与SOD酶存在着遗传和表型负相关;抗氧化系统保护酶与激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遗传关系。因此,研究生化性状的遗传特性和表达特征,为选育短季棉早熟不早衰新品种和生化性状的QTLs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 白杨派杂种无性系生根特性研究

      2005, 25(5).

      摘要 (1406)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采用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的白杨无性系生根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无性系在最早生根时间、主侧根总数量、主侧根总长度等指标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各无性系的生根能力具有显著差异。主根平均根数和侧根平均根数两个性状的遗传方差均大于环境方差,其重复力分别可达95%和87%。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易生根的无性系根原基数量最多,平均每段插穗约14.7~7.3个.而较难生根的无性系平均每段插穗约5.5~6.8个,难生根的毛白杨根原基数量最少,平均每段插穗约3.3个。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无性系生根特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9606、9603、9608、9607、9614、9610、9602等7个无性系生根能力均优于其亲本和毛白杨。

    • 猪毛菜幼苗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2005, 25(5).

      摘要 (1316)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整体透明、石蜡切片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等技术,对猪毛菜种子至幼苗的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侧向器官中子叶与真叶光合组织具单一花环状结构及双相叶绿体;二级叶脉为倒向圆周辐射平行脉;气孔器的排列虽为纵列,但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的长轴相互垂直。轴向器官中气孔器、光合组织和维管束同步并区域性发端于子叶节区中部。如上结构显示猪毛菜幼苗具有独特的植物解剖学特征。

    • 马蹄香雌蕊形态及传粉生物学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47)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马蹄香(Asarum henryi Oliv.)雌蕊不同发育阶段的整体发育形态观察和组织切片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马蹄香雌蕊心皮离生,不分化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开花前在心皮腹缝线上部1/2~2/3处分化出数列多细胞表皮毛,构成鸡冠状柱头,表现出原始的雌蕊结构特征。开花习性、传粉试验观察,杂交指数(OCI)及花粉-胚珠比(P/O)测定结果表明,马蹄香植物为兼性自花传粉繁育系统。

    • 怀地黄块根内含梓醇结构的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2005, 25(5).

      摘要 (1636)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半薄切片、组织化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梓醇在地黄块根中的贮存位置及其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地黄块根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薄壁细胞是梓醇的贮存场所。

    • 骆驼刺根瘤菌的超微结构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39)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骆驼刺根瘤中的根瘤菌。结果表明。在成熟的骆驼刺根瘤中,根瘤菌的大小、数量、形态、分布位置及精细结构随寄主细胞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异。早期侵染细胞中,根瘤菌小,数量少,一般呈球形或椭球形,位于细胞壁附近及靠近核区的地方,没有聚磷酸盐颗粒和聚羟基丁酸。成熟侵染细胞中,根瘤菌个体较大,数量较多.多呈棒状,少数为球形或椭球形。有很多根瘤菌还呈现明显的“T”形、“Y”形或“V”形,菌体占满了整个细胞,这时的根瘤菌大多数含有聚羟基丁酸和聚磷酸盐颗粒。而在衰老的侵染细胞中,根瘤菌细胞质收缩,电子密度增高.形状变得很不规则,有的根瘤菌解体,呈现膜泡状结构,菌体中含有数量不等的聚羟基丁酸和聚磷酸盐颗粒。球状根瘤菌从侵染初期到侵染细胞裂解的整个阶段中都仔在。并且观察到的处于分裂状态的根瘤菌都是球状菌,因此可以推测骆驼刺根瘤中是以球状根瘤菌来进行增殖的。

    • NaCl胁迫对无花果与海棠膜脂过氧化作用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005, 25(5).

      摘要 (1647)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浓度NaCl处理条件下,无花果和海棠的耐NaCl逐渐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无花果的耐NaCl能力低于海棠,其枯萎症状的出现早于海棠。溶液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不同浓度处理下,无花果和海棠的耐NaCl胁迫的动态响应表现出显著差异。由于耐NaCl胁迫的能力不同,无花果的枯萎症状出现早于海棠。海棠MDA含量,随胁迫浓度的增大,表现出增高的趋势,而无花果的MDA含量变化较早地出现了下降趋势,但是仍高于对照水平;RC与MDA含量变化呈现正相关关系;保护酶SOD活性整体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POD活性变化表现出不显著的增高趋势。

    • >补白
    • 2003年植物学类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排序表

      2005, 25(5).

      摘要 (1134)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外源乙烯对桃果实微粒体膜Ca2+-ATPase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2005, 25(5).

      摘要 (1634)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迎庆’桃果实为材料,研究了经外源乙烯(50μL/L)处理12h后,在常温(25℃)下贮藏过程中,果实微粒体膜Ca^2 - ATPase活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源乙烯促进果实内源乙烯的生成,刺激膜Ca^2 - ATPase活性先上升而后下降,同时加速超氧自由基的产生.提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增强了膜脂过氧化作用;钙调素拮抗剂二氟拉嗪(TFP)和钙通道阻塞剂异博定(VER)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乙烯诱导的上述效应,这表明细胞内Ca^2 和CaM参与了外源乙烯反应。

    • 钇元素对玉米幼苗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

      2005, 25(5).

      摘要 (1757)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盆栽实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钇元素对玉米幼苗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玉米幼苗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调控。结果表明,钇用皱在干土中的浓度为0~0.05mg/g时,玉米幼苗的根长、根冠比(R/S)、WUE呈升高趋势;当钇用量在干土中的浓度为0.05~0.50mg/g时,玉米幼苗的根长、R/S、WUE呈下降趋势。随着钇用量的增加.气孔导度(Cs)始终呈下降趋势,叶水势(LWP)始终呈升高趋势。钇元素作用下玉米幼苗WUE的提高得益于根系活性的增强和适宜的Cs,使干物质的积累和水分的耗散达到最优值.干土中最佳钇用量为0.05mg/g。

    • >补白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植物学类核心期刊表

      2005, 25(5).

      摘要 (1247)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报告
    • 马铃薯表观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关性研究

      2005, 25(5).

      摘要 (1825)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定了48个不同马铃薯品种表观淀粉含量以及块茎中和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对表观淀粉含量和块茎中直链淀粉含量间,表观淀粉含量和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观淀粉含量和块茎中直链淀粉含量间相关显著,表观淀粉含量和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间相关不显著,且中熟和晚熟基因型表观淀粉含量和淀粉粒直链淀粉含量间相关也不显著,这些结论将为淀粉生物合成的理论研究和淀粉品质改良提供基本的表型数据。

    • 禾顶囊壳4个变种对禾本科牧草的致病性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66)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接种法测定了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燕麦变种、玉米变种和禾谷变种对4种禾本科牧草鸭茅、披碱草、苇状羊茅和无芒雀麦的致病性。结果表明,除禾顶囊壳玉米变种Ggm01菌株对披碱草没有致病性外,4个变种对供试的其它牧草都有致病性,且能产生全蚀病的典型症状。其中小麦变种和燕麦变种对供试牧草的致病性强于禾谷变种,玉米变种致病性最弱。各变种的菌株存在着致病性分化。小麦变种Ggt9813菌株对苇状羊茅和披碱草的致病性强于燕麦变种,发病严重度均达到50%以上。目前在我国尚未发现燕麦变种,小麦变种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在牧草上的发生亦不广泛,因此二者具有检疫重要性。

    • 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结合热处理后番茄冷害、多胺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2005, 25(5).

      摘要 (1687)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佳粉15”和“粉红908”番茄为试材,分别采用热空气处理和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和二环己胺)处理,然后于2℃(冷害温度)下贮藏。结果表明,热处理和2种多胺抑制剂处理都可以降低番茄的冷害指数和呼吸速率,抑制呼吸高峰的出现,并抑制多胺的合成。腐胺含量与冷害之间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多胺合成抑制剂结合热处理是通过改变果实腐胺的生物合成或分解代谢实现其减轻冷害作用的。

    • 秦岭太白红杉林分布及太白山高山林线特征的定量分析

      2005, 25(5).

      摘要 (1622)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在秦岭太白山设置了12个太白红杉林分,用样方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进行了调查,用正交分析法和"DataProcessingSystem"数据处理软件对影响太白红杉林分布的5个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生态因子中,海拔梯度的变化是影响太白红杉林分布的主导因子,5个生态因子在影响太白红杉林分布中的作用地位是:海拔>坡度>土壤厚度>坡向>风向。并对描述太白红杉林的5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并对高山林线进行了定量描述,胸高直径是描述太白红杉林的主要成分,海拔3400m是太白山太白红杉郁闭林的上限。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弃耕地草本植被演替初步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18)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不同年限的退耕弃荒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草本植被恢复阶段的群落学特征,用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的方法对各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其自然演替规律,并对弃耕地植被恢复的一般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草本植被恢复演替过程可明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 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群落(退耕1年);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群落(退耕2年);艾蒿(Artemisia argyi)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 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落(退耕3~6年);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牛尾蒿(Arternisia subdigitata)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群落(退耕7~12年^ )。退耕3年时群落已经趋于稳定,草本植被基本上得到恢复。

    •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相似性、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年际变异性

      2005, 25(5).

      摘要 (1676)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相似性似说通过物种构成的相似性来解释物种丧失是如何影响生物量的变异性的,但还没有得到检验。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高寒草甸植物群落中的74个永久样方.采集3年(1999~2001)植物生长高峰期的群落数据,试图检验物种构成的相似性是如何解释物种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年际变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物种丰富度增加,生物量变异性降低;而随着均匀度的增加,生物量的变异性尽管在均匀度中等程度时似乎保持在同一水平,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物种构成上的相似性解释了地上生物量变异性的大部分,而且随着物种构成上的相似性的增加,生物量的变异性降低;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与物种构成上的相似性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尽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不必导致物种丰富群落中物种构成上的相似性,但相似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变异性的因果联系可能是稳健的.由于本研究是在自然群落中进行的,对物种构成的相似性没有进行直接控制,因此,要深入理解相似性是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变异性的效应的机制,可能还需要直接对物种构成的相似性进行控制的实验研究。

    • 中卫山羊核心产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2005, 25(5).

      摘要 (1974)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数量分类(TWINSPAN)和DCA排序方法,对我国特有裘皮用山羊(中卫山羊)核心产地——宁夏香山地区植物群落进行多元分析,根据TWINSPAN分类结果,并结合生态特征将所调查的28个样地植被分为6组,代表了该山地在海拔、地形、土壤、山坡坡度等环境作用下植被空间的分布格局。TWINSPAN分类结果与DCA排序结果较一致,DCA排序第一轴结果主要体现出海拔和山坡坡度对植被分布的作用,第二轴结果主要体现了地形(坡向)和土壤基质(沙地、石质山坡、土质山坡)对植被分布的作用。影响该干旱山地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海拔和山坡的坡度,另外长期过度放牧对植被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导致了该山地系统植被空间结构紊乱,并干扰了群落数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 晋东南山地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2005, 25(5).

      摘要 (1609)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晋东南山地有野生种子植物974种,隶属于456属125科,其中裸子植物7科11属15种,被子植物118科445属959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04科396属833种,单子叶植物14科,49属126种)。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复杂多样,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属250属,占总属数的60.98%)。种子植物种的区系成分中,中国特有种占绝对优势,共有383种,占总种数的39.32%,它们是构成晋东南山地森林植被和灌丛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的主要成分。

    • >书讯
    • 《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出版发行

      2005, 25(5).

      摘要 (1237)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生作序,张正斌研究员编著的《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一书,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计40余万字,定价42元。欢迎单位和个人从科学出版社购买。

    • >研究报告
    • 塔克拉玛干沙漠高矿化度水灌溉苗木地下生物量研究

      2005, 25(5).

      摘要 (1876)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3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肖塘地区进行了高矿化度水(28g/L)滴灌造林试验。秋季用根系挖掘法研究了定植当年的梭梭、柽柳和盐穗木的地下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1)定植当年苗木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表层20cm,向下逐渐减小,生物量的分布与深度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2)不同样地间比较发现苗木根系生长遵循限制因子定律:在灌溉水质、灌水定额、施肥量、施肥时间等人为影响因子一致时,土壤类型、土壤结构、坡向和坡位等自然因子中差异最大的因子是苗木根系生物量累积的限制因子,它们分别通过改变土壤的紧实度和水分状况、地表太阳辐射强度和与风速有关的地表蚀积状况和壤中流向影响土壤含水率来影响苗木的生长。(3)树种间根系生长和分布也显著不同,根系分布深度和生物量表现为梭梭>柽柳,在丘间粘土质土壤中盐穗木>柽柳。

    • 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

      2005, 25(5).

      摘要 (1600)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在宁南旱作农业区进行了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出苗率、生长发育、越冬率和产草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南地区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的出苗率与播期温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不同播期土壤耕层含水量变化率较小,且基本能满足苜蓿萌发与生长的需要;播期越早,根颈越粗,入土越深,但4月份前播种,出苗率低,群体小且易形成“小老苗”;7月份以后播种。由于生长期短,植株根颈细嫩,越冬率很低或完全冻死。综合不同播期出苗率、产草量和越冬率等因素,认为在宁南地区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期应在4月30日~6月30日。

    • 干旱区多枝柽柳的生长特性

      2005, 25(5).

      摘要 (1701)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枝柽柳是分布最为广泛的柽柳属植物之一。也是维持干旱区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植物种。本研究运用树轮年代学和树干解析方法。对额济纳地区不同生境条件下多枝柽柳的年轮生长、高生长和地径生长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初步探讨。多枝柽柳每年形成1个年轮。树盘偏心生长极为普遍.完整树轮大多在10龄以内区域,10龄以外都呈单个或多个不完整年轮生长区。多枝柽柳单枝在1~4年高生长缓慢.4~8龄之间属于快速生长期,10年以上生长速率急剧下降。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三组样本径生长年增长速率达到极大值的年龄分别为21、56和74年,水环境条件是影响多枝柽柳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同一年年轮宽度随枝高呈减小趋势。多枝柽柳边材的树轮数一般在3~5轮之间,进入老龄阶段有增加趋势。边材宽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

    • 硫脲、GA3打破不同需冷量观赏桃花品种自然休眠的效果研究

      2005, 25(5).

      摘要 (1726)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硫脲、赤霉素(GA3)的不同浓度、不同时期以观赏桃花品种‘迎春’、‘满天红’、‘菊花桃’为材料,进行打破自然休眠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时期化学药剂处理有不同的破眠效果,最佳处理时期为低温累积量达到该品种需冷量的50%~60%时为最好。即‘迎春’在低温累积量达200~250h左右处理破眠效果最好;‘满天红’在低温累积量达450h时处理效果最好;‘菊花桃’则只在需冷量累积达600~750h时处理有实用价值。(2)使用硫脲、GA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观赏桃花自然休眠.部分代替观赏桃花的需冷量.而且效果因品种而异。具体表现为:硫脲、GA3对打破中、长需冷量观赏桃品种‘满天红’、‘菊花桃’的自然休眠更有效.对短需冷量品种‘迎春’的效果甚微。(3)硫脲、GA3处理并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管理体系,可以达到提前花期的目的,使中长需冷量(600~1000h)的观赏桃花品种也能在春节期间供应市场。

    • >植物新类群新分布
    • 刺叶柄棘豆的一个新变型--白花刺叶柄棘豆

      2005, 25(5).

      摘要 (1611)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了棘豆属(豆科)刺叶柄棘豆(Oxytropis acipblla Ledeb.)的一个新变型:白花刺叶柄棘豆O.aciphylla Ledeb.f.albiflora Z.Y.Chang,Z.H.Wu et L.R.Xu。原变型的花冠为红紫色或蓝紫色,而新变型的花冠为白色。

    • >补白
    • 欢迎订阅2005年《水土保持通报》

      2005, 25(5).

      摘要 (830)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植物新类群新分布
    • 陕西胡椒科一新记录属--胡椒属

      2005, 25(5).

      摘要 (1805)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陕西省胡椒科一新记录属——胡椒属(Piper Linn.)及一新记录种——竹叶胡椒(P.bambusifolium Y.C.Tseng)。

    • >研究简报
    • 黄花蒿化感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2005, 25(5).

      摘要 (1422)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对黄花蒿克生作用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蒿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升高而加强。其对小麦根的抑制作用比对叶的抑制作用强。对受体小麦根尖压片的观察统计表明,黄花蒿的水浸提液影响了小麦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正常进行,并随着供体黄花蒿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小麦根尖分生区分裂期细胞数目下降;受体材料小麦的一些生理生化测定指标表明,黄花蒿水浸提液使供试小麦根系活力稍有减弱,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使根的核酸含量升高而叶的核酸含量降低;使叶绿素含量有较明显降低。

    • 连作对丹参生长的障碍效应

      2005, 25(5).

      摘要 (1764)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1~4年不同连作年限地块丹参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的连续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连作严重危害丹参生长,主要表现在6~9月,丹参生长期的枯苗率大幅度上升,地上、地下部生长量下降,根系数量、直径和长度减小,产世降低。同时由于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根系外观畸形,造成商品率下降,从而影响丹参质量。通过对土壤pH测定发现.丹参连作障碍可能与土壤酸性增加有关。

    • 不同提取条件对苦荞籽粒中芦丁降解的影响

      2005, 25(5).

      摘要 (1692)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对苦荞籽粒中芦丁含量的影响,经HPLC分析,浓度高于40%(v/v)的乙醇对芦丁降解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90%乙醇的抑制作用最强。苦荞粉与水接触的时间强烈影响芦丁的含量.接触1min芦丁含量迅速由原来的79.72%下降到32.21%,即约60%的芦丁被降解。在pH1.0~11.0范围内.芦丁降解酶具有很强的抗酸碱性。当温度大于60℃时.芦丁降解酶开始缓慢失活,芦丁得以较好保存.高于70℃时芦丁保存率更高;当温度为90℃,芦丁保存率约为对照值的80%。该研究结果对于苦荞芦丁的提取和苦荞食品的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价值。

    • >书讯
    • 《旱地作物氮素营养生理生态》出版发行

      2005, 25(5).

      摘要 (1176)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上官周平研究员和李世清教授编著的《旱地作物氮素营养生理生态》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研究简报
    • GC-MS分析伊犁绢蒿挥发油化学成分

      2005, 25(5).

      摘要 (1234)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伊犁绢蒿挥发油,出油率为0.25%。采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从检出的30个成分中鉴定出28个,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的98.66%。其主要化学成分为α-苎酮(78.74%)、樟脑(6.17%)、桧烯醇乙酸酯(1.94%)、β-苎酮(1.40%)、乙酸乙酯(1.14%)等,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9.46%。

    • 北京市园林植物数量生态关系的研究--以陶然亭月季园为例

      2005, 25(5).

      摘要 (1465)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北京市陶然亭公园内的月季园为例,应用DCA、TWINSPAN、综合多样性指数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生态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月季园内植物群落划分为6个群落类型,分类和排序的结果都反映出土壤水分和温度两个环境梯度。且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乔木群落多样性高于灌丛群落多样性,其中刺槐与刺柏具有最高的综合多样性指数值。

    • 青海高原高寒地区C4植物名录

      2005, 25(5).

      摘要 (1710)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笔者实测的青海高原高寒地区300余种植物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δ^13C)以及参阅已经发表过的国内外不同地区的δ^13C植物名录,整理出青海高原高寒地区3500余种植物中的δ^13C植物。得出青海高原高寒地区共有9科32属的52种植物属于δ^13C植物,禾本科(Gramineae)18属24种,藜科(Chenopodiaceae)9属20种,苋科(Amaranthaceae)1属4种,菊科(Compositae)2属3种,大戟科(Euphorbiaceae)、蒺藜科(Zygophyllace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景天科(Crassulaceae)、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各1属1种。同时归纳了52种C4植物的生活型以及地理分布区。

    • >研究综述与论坛
    • 岩黄耆属系统分类研究进展

      2005, 25(5).

      摘要 (1635)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了自Fedtschenko以来在岩黄耆属分类、区系地理和系统发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黄耆属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金鱼藻科系统位置评述

      2005, 25(5).

      摘要 (1627)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含1属7种,广布全世界。形态学研究显示,金鱼藻科具有许多难以解释的性状,与其它类群无法比较;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金鱼藻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基部类群之一;有关金鱼藻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的起源与辐射一直是植物系统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2005, 25(5):F002-F002.

      摘要 (1344)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is amied at publishing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in botanical researches,introducing current trends and innovative theories in botan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ing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botanical resources and conservanc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theories and applied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botany and servi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