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6(2).
摘要:对极端生境(旱生与水生)下的8种藓类植物,旱生条件下生长的虎尾藓(H edw ig ia cilia ta(H edw.)P.B eauv.)、欧黑藓东亚变种(And reaea rup estrisH edw.var.f auriei(B esch)T akak i)、长蒴紫萼藓(G rimm ia m acrothe-ca M itt.)、日本蓑藓(M acrom itrium jap on icum D oz.et M o lk)和簇生砂藓(R acom itrium aqua ticum(Schrad.)B rid.),水生条件下生长的大叶凤尾藓(F issid ens g rand if rons B rid.)、鳞叶水藓(F ontina lis squam osa H edw.)和短尖美喙藓(E urhynch ium angustirete(B roth.)T.K op.)进行了茎的横切及离析后细胞形态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5种藓类植物的茎无中轴分化,细胞壁厚;离析后可见细胞端尾和纹孔场数目多,端尾数目增多扩大了细胞间的接触表面积,纹孔场数目最多为2.60/细胞,显示出其机械组织发达,这些是对旱生生长环境的适应.(2)生长在水生条件下的3种藓类植物茎的中轴有或无,细胞壁薄;离析后可见细胞端尾和纹孔场数目少,纹孔场数目最少为0.37/细胞,茎表皮细胞壁薄且茎内有大量薄壁细胞,表明其机械组织不发达,这些特征与水生生长环境相适应.本文还对8种藓类植物茎的结构特征在分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茎表皮、内外皮部宽度及细胞分化的比例、中轴的有或无等在属间种内的性状是稳定的,具分类学意义.
2006, 26(2).
摘要:用JEM-100CXⅡ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宁夏枸杞(Ly cium barbarum L.)花粉发育过程做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在花粉母细胞细线和偶线期,核糖体数量减少、线粒体结构简化;之后核糖体数量逐渐回升,后期Ⅰ线粒体结构恢复正常.小孢子液泡化过程中核糖体再次减少,同时线粒体和质体结构简化;在早期二胞花粉中,核糖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和质体结构再度分化.花粉母细胞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都存在“细胞质改组”现象,且这两次“细胞质改组”与细胞功能的转变密切相关.在次生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和小孢子后期都有液泡数量明显增加或体积增大的过程.前两次液泡的增加可能参与了其胼胝质壁的构建;而小孢子晚期中的大液泡则创造了一种极性为其不等分裂作好了生理和结构上的准备.
2006, 26(2).
摘要:用焦锑酸钾沉淀法对45℃和28℃下黄瓜(新泰密刺)授粉后柱头及子房中C a2 分布进行了电镜观察,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 ISA)测定了叶片中的ABA含量及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IEF-SDS PAGE)方法对其蛋白合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8℃时柱头中的C a2 主要分布在细胞间隙中,经45℃处理后细胞间隙和胞内C a2 水平均显著升高,胞内外C a2 浓度梯度逐步丧失;45℃处理1 h后柱头和子房中内源ABA含量显著提高;高温处理后柱头和子房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蛋白质,如柱头中的(MW26.0 kD,P I 5.4)、(MW90.0 kD,P I5.1)、(MW54.0 kD,P I 4.6)、(MW41.0 kD,P I 6.2),子房中的(MW90.0 kD,P I5.2)、(MW61.0 kD,P I 5.4)、(MW48.0 kD,P I 6.4)、(MW40.5 kD,P I 4.9);另有一些蛋白质与常温相比表达量大幅上调,如柱头中的(MW67.0kD,P I 5.8)、(MW56.5 kD,P I 5.8),子房中的(MW70.0 kD,P I 5.7)、(MW57.0 kD,P I 5.7).上述结果表明,C a2 和ABA信号系统均参与了授粉后黄瓜雌性器官对高温胁迫的反应调节并最终导致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2006, 26(2).
摘要:以耐冷性存在明显差异的栽培黄瓜‘长春密刺’和‘北京截头’为材料,研究了冷胁迫下C a2 、钙离子螯合剂(EGTA)和钙调素拮抗剂(CPZ)对低温胁迫黄瓜幼苗叶片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POD同工酶的影响.对保护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C aC l2、EGTA和CPZ处理均能引起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但变化幅度因材料而异.胁迫处理中C a2 能提高2种材料的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减少其在低温逆境中的下降幅度,而EGTA和CPZ处理降低了2种材料的抗氧化酶活性,加大了低温逆境中的下降幅度.POD同工酶研究发现,C aC l2延缓冷胁迫中同工酶条带的丢失,EGTA和CPZ处理则使同工酶条带丢失提前,但材料不同对酶条带丢失时间也有影响.
2006, 26(2).
摘要:研究了长期低温条件下,设施黄瓜嫁接苗和自根苗(播种后35 d)的净光合速率(P n)、表观量子效率(AQY)、气孔导度(G s)、蒸腾速率(T r)和胞间CO2浓度(C i)与光通量密度(PFD)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PFD条件下,经过长期低温后黄瓜嫁接苗和自根苗叶片的光饱和点、AQY、P n、G s和T r均较适温条件下显著下降,但嫁接黄瓜下降速度及程度显著低于自根黄瓜.适温条件下,黄瓜C i随PFD增加而降低;低温条件下,嫁接黄瓜C i也随PFD增强而降低,自根黄瓜则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长期低温条件下,黄瓜嫁接苗与黄瓜自根苗均发生气孔抑制现象,但嫁接苗较自根苗保持相对较高的气孔导度,维持较高的光合同化效率,产生较少的过剩激发能,光合器官的伤害程度降低,因而有较强适应低温的能力.
2006, 26(2).
摘要: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隶属于蔷薇科绵刺属,只含有绵刺1种。它以花萼3、副萼3、花瓣3、雄蕊3等性状而区别于蔷薇科任何其它属的植物,有“三瓣蔷薇”之美称。其茎多分枝,具宿存、坚硬而成刺状的老叶柄;叶为三出复叶;小叶革质,顶生小叶3全裂,裂片与侧生小叶同形,全缘,两面具长绢毛;叶柄短、坚硬,宿存;托叶膜质,贴生于叶柄。花单生叶腋,花瓣白色或浅粉红色;雄蕊短于花瓣;子房上位,长卵圆形,密生绢毛,花柱基生。瘦果长圆形,淡黄色,为宿存萼筒所包被。绵刺为强旱生小灌木植物,主要生长于具有薄层覆沙的沙砾质荒漠、山前洪积扇和山问谷地,常形成绵刺群落,是沙砾质荒漠的建群种。
2006, 26(2).
摘要:在100 mm o l/L N aC l胁迫下,研究了外源多胺-腐胺(Pu t)、尸胺(C ad)、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对玉米幼苗生长、光合速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叶绿体结合多胺和叶片丙二醛(M 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1 mm o l/L的Pu t、Spd和Spm可显著增加盐胁迫下玉米幼苗干物质重、叶绿体内结合态多胺的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并降低了叶片中M DA含量.外源Spd和Spm明显增加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外源Pu t可增强APX和POD活性,对CAT活性的影响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多胺对玉米盐害的缓解作用可能是由于提高了叶绿体中结合态多胺的含量和叶片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盐胁迫下的玉米光合能力.
2006, 26(2).
摘要:用PAM 2000型便携式荧光测定系统测定了不同浓度N arc iclas ine(NCS)处理的离体萝卜子叶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F0)、光化学淬灭(qP)、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结果表明,NCS对各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NCS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利用蓝绿温和胶电泳技术分析萝卜子叶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发现,转绿期间叶绿体中光系统Ⅱ(PSⅡ)和光系统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增加均被NCS抑制.表明从水仙鳞茎分泌物中分离提取的生物活性物质NCS能够明显抑制离体萝卜子叶的光下转绿,而且NCS对离体萝卜子叶光下转绿的抑制是多位点的.
2006, 26(2).
摘要:以2年生三叶漆(T erm inth ia p an icu la ta)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生长于全自然光和遮荫条件(光强相当于自然光强的50%)下幼苗的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的响应,探讨了其对干旱和强光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RW C)、叶水势(Ψ)、最大光合速率(Pm ax)、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和光合色素含量都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而下降.Pm ax、AQY、Rd和比叶重(LM A)随光强的增加而升高,色素含量则随光强升高而降低.Ch la/b、C ar/Ch l随干旱程度和光强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PS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在日间光较强时明显降低,说明发生了光抑制.电子传递速率(ETR)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 PQ)随日间光强的增大而升高,表明三叶漆可能通过增强光呼吸和热耗散抵御光抑制、保护光合机构.二元方差分析表明,水分和光强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全自然光下严重干旱的幼苗仍有较高的Pm ax(9.65μm o l.m-2.-s 1),说明三叶漆对干旱和强光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其成为干热河谷植被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2006, 26(2).
摘要:用荧光淬灭分析技术研究了断根对冬小麦荧光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分条件下断根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中小麦断根与未断根处理相比其最大量子产量(Fv/Fo)和PSⅡ潜在活性(Fv/Fm)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生育期荧光特性研究表明,断根初期小麦电子传递速率和有效光量子产量降低,而PSⅡ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增加,孕穗期随着更多的能量向地上部的运转,此时根系补偿作用使ETR、ΦPSⅡ和qP增加,而且断根并显著降低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混播处理ΦPSⅡ和ETR值高于单播处理,认为断根降低了小麦的竞争能力,使总体光合活性增强,促进了能量向地上部运转,与混播处理产量增加相一致.小麦单播湿润处理下,断根降低了小麦穗重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籽粒产量降低了19.2%.在干旱处理下,断根降低了根冠比,提高了小麦穗重和籽粒产量.
2006, 26(2).
摘要:在6种不同浓度的铈(C e3 )对0.1 m g.L-1的Cu2 毒害下,研究了菹草叶片中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活性氧H2O2,膜脂过氧化产物M DA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及影响.结果表明,在9~12 d之内,7.5 m g.L-1以下的C e3 可以增强SOD、CAT、POD活性,降低M DA的含量,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从而减轻Cu2 对菹草植物体的伤害.而随着C e3 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C e3 的缓解作用不断减弱,C e3 和Cu2 产生协同效应,加重毒害.本实验结果认为,5~7.5 m g.L-1的C e3 缓解菹草叶片Cu2 毒害效果最好.
2006, 26(2).
摘要:《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第1期至第12期共发表论文452篇(英文30篇),论文共获得各类研究基金669个项目的支持,平均每篇论文基金项目达1.48个.其中有101篇论文有2项基金的支持,占论文总数的22.3%;56篇论文有3项以上基金的支持,占论文总数的12.4%;420篇论文有各类研究基金的支持,占
2006, 26(2).
摘要:研究了西瓜/葫芦嫁接体发育过程中砧木和接穗部分木质素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嫁接体发育过程中木质素生物合成加快,砧木及接穗部分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胺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等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接穗和砧木中POD活性在15 d内持续升高,H2O2含量和CAT活性于嫁接后9~12 d出现高峰,砧木中PAL于9 d时有活性高峰而接穗一直保持较高活性而没有活性高峰,木质素含量和CAD活性持续增长,葫芦砧木木质素的代谢水平高于西瓜接穗.
2006, 26(2).
摘要:以3种不同倍性的Cucum is属种间杂交后代[异源四倍体C.hy tivus(2n=4x=38,HHCC)、异源三倍体(2n=3x=26,HCC)和正反交种间杂种F1(2n=2x=19,HC/CH)]及其双亲为试材,比较研究了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在不同器官中的酶谱表达特性.结果表明,花蕾中的POD和EST同工酶谱带都比叶片中的丰富,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相同器官的同一酶系统中,3种不同倍性种间杂交后代的酶谱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互补双亲的酶带,同时出现了双亲所没有的酶带(POD4c和EST3b等),表明远缘杂交扩大了黄瓜的遗传基础.此外,在幼叶和花蕾的POD同工酶中,大部分酶带活性随染色体倍性增加而减弱,表明基因剂量与POD同工酶酶谱的表达呈负相关.
2006, 26(2).
摘要:以油桃(P runus p ersica L.var.nectarina)品种‘秦光’(白肉)和‘曙光’(黄肉)的89株正交F1代为试材,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BSA法寻找与桃果肉颜色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经过对340条RAPD引物的筛选后,得到2个与桃果肉颜色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s21-400和s486-2000.并用这两个标记结合前人已有的标记对桃果肉颜色性状进行了定位作图,发现与桃果肉颜色基因连锁距离最近的已知标记是s21-400,其图距为14 cM.
2006, 26(2).
摘要:据科学出版社期刊管理中心发行部信息,2006年《西北植物学报》国外发行总数达121册,比2005年增加了15册.这是《西北植物学报》国外发行量连续增加的第4年.国外发行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西北植物学报》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说明本刊在对外进行学术交流方面得到更广泛的读者关注与同行认可,使刊发论文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能够凭借《西北植物学报》这一平台,及时被国外同行查阅引用,进一步扩大其学术影响.为了提高《西北植物学报》的总体质量,编辑部针对本刊作者英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2005年初特聘请了英文编辑(刘孟君,兼职),重点对英文…
2006, 26(2).
摘要: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系统成功地分离到一个多花水仙(N arcissus tazetta L.,2n=22)品种的中着丝粒单染色体,将分离到的单染色体放入0.2 mL Eppendorf管中,经去蛋白、S 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 au3A人工接头后,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0.3~3.0 kb之间的DNA片段.用水仙基因组DNA标记作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Sou thern杂交,从而证明单染色体DNA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将第二轮PCR产物构建质粒文库,随机挑取90个重组子进行分析,发现插入片段主要在600~2 500 bp之间.
2006, 26(2).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干旱胁迫下小麦硫转运蛋白基因(ST)的表达,选用小麦-αT ubu lin基因(T a)为内参照,提取小麦根系总RNA,反转录cDNA,同批异管对2个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通过对PCR体系中M g2 浓度、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的优化和对体系重复性、准确性的分析,最终建立了一个稳定、方便的半定量RT-PCR体系.该体系可用于比较不同小麦样品间硫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且因为两对引物均垮内含子,其稳定RT-PCR体系,也为实验室建立小麦mRNA反转录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6, 26(2).
摘要:从植物组织中提取高质量的RNA是进行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关键.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组织由于组成分的差异,提取RNA的方法也存在不同的难点.在苯酚法和氯化锂沉淀法的基础上,改进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小麦叶片总RNA的快速提取方法,消除了蛋白质、DNA、多糖、多酚等污染.该方法提取的小麦叶片总RNA,完整性好、纯度高,可用于RT-PCR、N orthern杂交、RACE等实验操作,而且简单经济、快速、实验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还适合富含多糖和脂质的植物组织总RNA的提取.
2006, 26(2).
摘要:通过对牛蒡(A rctium lapp a L.)不同外植体、不同激素配比的比较研究,建立了牛蒡离体培养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牛蒡子叶与下胚轴切段在含2.0 m g/L 2,4-D和0.5~2.0 m g/L BA的M 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以达到87%~100%;在1.0~3.0 m g/L NAA和0.5~2.0 m g/L BA的M S培养基上通过愈伤组织间接分化或外植体直接分化形成不定芽,其中愈伤组织分化率可达100%;下胚轴的分化率明显高于子叶,在1.0 m g/L NAA和1.0 m g/L BA的M S培养基上下胚轴直接分化率达77.3%.组织学观察发现牛蒡再生有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两种途径.将生长状态良好的不定芽转至含1.0 m g/L IBA和1.0 m g/L NAA的1/2 M S培养基上生根,移栽,成活率达到93.3%.从诱导愈伤组织到组培苗在珍珠岩中过渡成活,大约需要13周.组培苗次年开花并结实,生长形态特征正常.
郭世华 , 侯国峰 , 白彩虹 , 刘丽 , 马庆 , 岳淑芳 , 王秀娟 , 廉博
2006, 26(2).
摘要:为了在小麦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品种资源,以引进的57份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和单籽粒硬度仪(SKCS)分析了这些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 S)组成及其籽粒硬度.共检测到13种亚基和21种亚基组合,30份材料具有5 10亚基,10份2*,9份17 18,1份13 16.5 10和2*在硬质麦中出现的频率较混合麦高,在软质麦中的频率最低,17 18在混合麦中的频率较高.HMW-G S组合中,N u ll、7 9、2 12和1、7 8、2 12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7.5%和14.0%,个别品种还同时聚合有1A、1B、1D上的优质亚基.参试品种(系)含硬质麦32份(1级20份、2级12份),混合麦15份(2级3份,3级12份),软质麦10份(4级6份,5级4份),籽粒硬度的分布范围为12~74.春小麦和冬小麦材料N e i s平均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550 8和0.573 3,表明春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位点的遗传变异略低于冬小麦;春小麦和冬小麦A、B和D基因组的N e i s平均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497 5、0.648 7和0.540 3,说明G lu-B 1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G lu-D 1位点,G lu-A 1位点最低.
2006, 26(2).
摘要:《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2003年变更为月刊.本刊为A4开本,214页,每月1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据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因子为0.607,在全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居第198名,列生物类期刊第13名,植物学科期刊第5名.《西北植物学报》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2004年版)植物学科第5名.1.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
2006, 26(2).
摘要:以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基础上,以NR 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号、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等8个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年度、不同农艺性状冬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在个体产量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和倒二叶长度、宽度及其叶面积同时受品种和施氮控制,施氮后显著增加.旗叶和旗叶以下余叶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与不去叶处理相比,开花期去旗叶、留旗叶去其余叶、去所有叶对单穗粒数影响不大,各处理粒数变化在32.91~34.95粒/穗之间.但去旗叶后穗粒重有一定程度下降,比对照植株下降8.7%;留旗叶去其余叶和去所有叶处理,分别比对照植株减少18.2%和29.3%;去叶处理对单粒体积的影响与对单穗粒重的影响相一致;去旗叶、留旗叶去其余叶和去所有叶处理单粒重极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下降7.0%、13.3%和25.1%.花后单株叶对产量的贡献大体上在1/4~1/3之间.
2006, 26(2).
摘要: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3种染色体倍性小麦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受水分亏缺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亏缺下3种小麦灌浆期旗叶的荧光参数表现为F v/Fm(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qP(光化学猝灭系数)、ETR(表观光电子传递速率)下降,qN 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上升,导致3种小麦的光合速率下降,其中四倍体小麦的这些光合参数受影响最大.试验还发现正常供水下小麦随倍性增大光合速率降低,而qP升高,qN P下降,由此推断小麦从二倍体向四倍体、六倍体进化的过程中,PSⅡ(光系统Ⅱ)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份额变大,PSⅡ反应中心非辐射能量耗散能力降低,导致用于光化学反应的光能更容易过量,造成光合机构损伤,引发光抑制,这有可能是小麦在进化中光合速率降低的一个原因.
2006, 26(2).
摘要:利用甘肃省近80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夏秋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生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 an-M on te ith公式结合作物系数,计算了各站夏秋主要粮食作物的需水量,分析作物需水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点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农作物需水量与种植区的气候类型关系十分密切,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地区其需水量呈现减小的趋势,越是干旱的地区作物需水量越大,越是湿润的地区作物需水量越小.作物需水量随气候变化的响应比较明显,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不同作物品种需水量相差较大,对气候的响应机制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夏粮的需水量小于秋粮,夏粮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秋粮敏感.
2006, 26(2).
摘要:在西北干旱沙区,采用茎流热平衡技术对花棒主茎、一级分枝和二级分枝液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内液流速率日变化曲线峰型表现各异,但在短时间段内其液流速率日变化有较强的规律性.主茎和一级分枝液流速率的曲线在生长季中期出现了剧烈动荡,在生长季末期到达最大值后同一数值维持较长时间;二级分枝的液流量在生长季初期出现了“昼低夜高”、生长季中期的液流量低于6、9月份液流量;主茎和一级分枝单日液流量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分别为5 781.6 g和3 180 g,二级分枝的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480 g).日液流量大小依次为主茎>一级分枝>二级分枝,而液流通量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比较复杂.通过对同时观测的气象因子的分析,表明在整个生长季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是土壤含水率,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光照强度、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则是影响花棒液流速率的主导因子.
2006, 26(2).
摘要:为丰富黄土高原峁状丘陵区牧草种质资源,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科技支撑,自1998年起从国内外陆续引进牧草品种4科、14属、36种100余份,经5年的适应性驯化,鉴选出了适宜该区生态条件的优质牧草4科9属21种.鉴选出的良种牧草抗旱、耐瘠薄、优质、高产,在坡地退耕还草中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立地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牧草对立地土壤水分利用强度及空间分布有很大的差异,提出了不同牧草混播比例及立地范围.
2006, 26(2).
摘要:采用SDS-PAGE电泳的方法,对5种不同生境的甘草(G ly cy rrh iza ura lensis F isch.)幼苗进行了同工酶[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 DH)]研究,并利用PEG 6000进行了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实验.同时,对种植在相同生境下的2年生子代植株的地上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5种生境的甘草至少已分化为2种生态型,且与它们的生境有显著的相关性,生长在生境干燥度较大的民勤甘草(M G)和酒泉甘草(JG)为一类,其幼苗的耐旱能力较强,而生长在干燥度相对小的大兴甘草(DG)、沙坡头甘草(SG)以及内蒙甘草(NG)归为另一类,幼苗的耐旱能力也低于前者,甘草生境中气候因素的水因子可能是影响其生态型分化的主导因子.由本研究结果得出以下推论,不同生境甘草的生态型分化是其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甘草可能是甘草属的先锋种,由于长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而产生了趋异变化,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型乃至新种.
2006, 26(2).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高寒草甸在不同划破强度下植被组成、多样性、功能群和生产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等对土壤通透性和资源空间要求较高的物种,竞争力随划破强度的增加而上升,而对土壤通透性和资源空间要求相对较低的物种则相反;轻度划破干扰对提高物种丰富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多样性指数则总体上表现为随划破强度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划破干扰对植被功能群的影响表现为以垂穗披碱草为代表的禾草类组分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莎草类和杂类草组分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划破干扰对草地初级生产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可显著增加植物总量中优质牧草的比重;划破干扰可独立作为高寒草甸类草地恢复与改良的有效措施,在定向培育垂穗披碱草型割草场的技术组合中具有核心和基础性的地位.
2006, 26(2).
摘要:《谷物品质与食品加工——小麦籽粒品质与食品加工》是魏益民教授及所领导的学者群体以陕西关中及黄淮冬麦区的小麦品种为材料,根据自己近十年来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实践,对我国小麦磨粉品质、蛋白质及淀粉特性与加工品质、小麦籽粒品质与啤酒酿造、营养强化与小麦食品加工等问题,
2006, 26(2).
摘要:通过多年野外考查,在山西运城盐池湖区采集到蓝藻共17属35种(含变种),其中色球藻科9属19种,胶须藻科1属1种,颤藻科4属12种,念珠藻科3属3种.该区域的水体根据其含盐量的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淡水水体(含盐量0.001%~0.05%)、混盐水体(含盐量0.05%~3%)、真盐水体(含盐量3%~4%)和高盐水体(含盐量4%~34.7%).受含盐量的影响,蓝藻在各类水体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随含盐量增加,种类数减少,在高盐水体未见分布.与国内其它3个盐湖藻类的分布相比较,蓝藻在混盐水体比淡水水体具有更高的相似性.
2006, 26(2).
摘要:分别应用基于二元属性数据的群落相异性系数、Cody指数、W ilson和Shm ida指数及Sorenson指数和基于数量数据的B ray-Curtis指数对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的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落相异性系数、Cody指数、W ilson和Shm ida指数总体上随海拔升高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但波动幅度有一定差异.B ray-Curtis指数对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更为敏感,它所反映的结果更准确可靠.同时,除海拔梯度外,人为活动干扰也是引起β多样性发生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006, 26(2).
摘要:探讨了阴那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其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该植被具明显的垂直带结构,各带植物群落特征明显,优势科包括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茜草科、杜英科、鼠刺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杜鹃花科等;优势种亦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特征,该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0个植被亚型、15个群系和19个群丛.代表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多样.
2006, 26(2).
摘要:对蛹虫草摇瓶发酵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抗菌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细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北京棒状杆菌和霉菌中的绿色木霉、黄曲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正丁醇萃取物对细菌中的马铃薯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灵杆菌和霉菌中的绿色木霉以及黄曲霉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提取物的抑菌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而水相则没有抑菌活性.蛹虫草发酵液中具有抗菌活性物质.
2006, 26(2).
摘要:用开顶式熏气装置对10种2年生园林绿化树苗进行不同浓度的SO2胁迫,并对其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参试树种对SO2的生理反应及其在绿化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SO2胁迫条件下,大多数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 n)、蒸腾速率(T r)和气孔导度(G s)均出现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因树种和SO2浓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树种P n与G s、T r与G s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是随SO2浓度增加,P n与G s以及T r与G s线性相关的显著程度被削弱,表现出SO2胁迫下不同树种P n变化与G s变化、T r变化与G s变化的复杂性.根据P n下降幅度将树种分为3种类型:轻度敏感(3种)、中度敏感(4种)和高度敏感树种(3种).
2006, 26(2).
摘要:从细穗玄参(S crof ella ch inensisM ax im.)全草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技术(M S1、H NM R1、3C NM R、DEPT、HM BC、HM QC)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6-O-(2″-对羟基反式肉桂酸-α-L-鼠李糖)梓醇(1)、山栀子苷(2)、桃叶珊瑚苷(3)、玉叶金花苷酸(4)、熊果苷(5)、肌氨酸乙酯(6).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
2006, 26(2).
摘要:5月中旬选取典型晴天用L 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藜从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倒数第3~5片功能叶进行有关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第1个峰值出现在8:30左右,P n达到9.34μm o l CO2.m-2.s-1;第2个峰值出现在16:00左右,P n为4.26μm o l CO2.m-2.-s 1.造成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是受气孔调节.在400μm o l.m o-l 1CO2浓度下藜的光饱和点(LSP)为1 350μm o l CO2.m-2.-s 1左右,光补偿点(LCP)为22.5μm o l CO2.m-2.-s 1左右;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35μm o l CO2.m o-l 1photons.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在976μm o l CO2.m o-l 1左右,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在40μm o l CO2.m o-l 1左右,羧化效率(CE)为0.113 2μm o l CO2.m-2.-s 1.说明藜是一种具有较强耐荫能力的C3型阳性植物.
2006, 26(2).
摘要:植物抗菌肽是植物自身合成的能够防御环境中微生物侵害的一类小分子多肽.它们大都是阳离子多肽,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根据作用位点和抗菌机理的不同,植物抗菌肽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通过干扰微生物细胞壁的合成来抑制微生物生长;第二类作用于质膜使其产生穿膜孔洞,从而导致微生物因细胞物质外泄受损;第三类则通过抑制某些细胞器的作用而起到抑菌的效果.本文从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等方面对植物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06, 26(2).
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植物体内的H2O2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在病原、诱发因子和激素应答中是调节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关键因子.H2O2在环境胁迫防御反应中的信号作用也得到证实.已知H2O2直接调节无数基因的表达,其中有些基因与植物防御和超敏反应有关.H2O2还与其它信号系统特别是激素信号相互作用,是激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上的上游或下游组分;更重要的是H2O2还影响和修饰其它第二信使如钙信号的作用,在H2O2信号和钙信号之间发生众多的交互作用且这两种信号分子都调节植物对多种胁迫的交互耐性.此外,现已广泛地认识到与H2O2相关的氧还状态调节是调整细胞活动的关键因子.本文主要概括和讨论了H2O2在不同生物过程中的信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