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室内人工培养中华缩叶藓的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详细观察了其孢子萌发、原丝体发育及配子体发生的全过程.结果表明:中华缩叶藓的孢子在壁内萌发,随后分裂产生块状原丝体;块状原丝体上可产生两种丝状体,一种是具疣的棒状原丝体,另一种是由长圆柱状细胞组成的轴丝体;配子体原始细胞只产生于块状原丝体上.根据中华缩叶藓的孢子萌发和原丝体发育特征,并参照Nishida对藓类植物孢子萌发类型的划分,确定中华缩叶藓的萌发孢子型应属于缩叶藓型(Ptychomitrium-type).
摘要:分别于2003和2004年8月在北京地区观察了户外种植的克鲁兹王莲(Victoria cruziana)花的生物学.结果显示:(1)克鲁兹王莲的花在连续2 d内开放和关闭,第1天花开放的时间为19:20;第2天于12:00~13:00完成关闭过程,第2天15:00~16:00花第2次开放,第3天早晨花关闭后沉入水下.(2)开花第1天晚上花内温度高出环境温度最高达11°C,开花的第2天以后,花内温度与水表面温度相近.(3)克鲁兹王莲的花第1次和第2次开放以及关闭过程中花器官呈现有规律的运动,第1天晚上花的开放过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花的第1次关闭与第1次开放过程中花器官的运动不是简单的相反过程,第2次开放与第1次开放的过程也不相同.(4)首次描述了拟雄蕊、雄蕊以及伴生心皮(paracarpels)在开花和关闭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开花第1天晚上的柱头是湿润的,但并不像睡莲属(Nymphaea)植物那样积累1池粘液.(5)在北京地区,克鲁兹王莲自花受精能够产生种子.研究结果认为王莲属植物的花具有很多高度特化的特征以适应昆虫传粉.
摘要:在体式显微镜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对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荔枝草(Salvia plebeiaR.Br.)的花发育过程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荔枝草的轮伞花序由多数交互对生的聚伞花序单位组成,花器官发育形式为向心式",各部分花器官从外向内依次形成;共形成4个雄蕊原基,其中2个雄蕊原基在形成后不再发育,另2个雄蕊原基每个均发育出1可育药室和1不育药室,不育药室膨大连接,并在花成熟之前参与组成特殊杠杆结构;子房四深裂"的形成实际是由4个原基分别发育,而后相互靠拢而成.
摘要:对中国大蒜芥族10属14种植物花粉形态分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族花粉形态可划分为4种类型:(1)具3沟,超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2)具3沟,超长球形,细网状纹饰,外壁1层;(3)具3沟(偶4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4)具6沟,长球形,网状纹饰,外壁2层。因此,中国大蒜芥族的花粉形态多样性程度较高,说明了它不是一个自然类群,是一个多系类群,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本文首次报道十字花科锥果芥属植物具6沟花粉,具6沟花粉在十字花科中极为特殊,所以作者将锥果芥属提升为族级,另立新族,即锥果芥族(Tribe Berteroelleae F.Z.Li,G.Y.Tang & Z.Y.Sun,trib.nov.)。
摘要:通过定株观察、解剖和人工套袋交叉授粉试验对连翘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连翘具有2种避免自交的方式,雌雄异位和雌雄异熟.其雌雄异位表现为长雄蕊短雌蕊花型和短雄蕊长雌蕊花型;雌雄异熟表现为长雄蕊短雌蕊花型为雄蕊先于雌蕊成熟,短雄蕊长雌蕊花型表现为雌蕊先于雄蕊成熟.(2)连翘花P/O值测定和户外套袋交叉授粉试验显示,P/O值为2 000±300;不同类型花的异花授粉结果率在50.64%~80.32%,其中短型花的花粉授到长型花柱头的结果率最高,达80.32%,而长型花和短型花的同型花授粉结果率分别为2.92%和34.15%,表明连翘的异花授粉结果率高于自花授粉,以异交为主,其繁育系统属兼性异交.研究结果认为,连翘雌雄异位和雌雄异熟是其自然结果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讨连翘在木犀科中的系统进化提供了生殖生态学的依据.
摘要:用清净标本制作法对中国产拳参属(Bistorta)(蓼科)12种1变种植物的叶脉序式样在光镜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叶脉序式样可分为3种类型:(1)环结曲行羽状脉,边缘末级脉不完全,加粗且外卷;(2)环结曲行荆状脉,二级脉与其余各级脉近等粗,边缘末级脉具边脉,不加粗;(3)直行羽状脉,盲脉无或偶有,边缘末级脉不完全,不加粗。依据叶脉序式样,结合其植物习性及外部形态特征,将拳参属植物划分为3个组:拳参组section Bistortu,乌饭树叶蓼组section Vacciniifolia F.Z.Li,L.X.Liu & Y.T.Hou,sect.nov.和匍枝蓼组section Bambuphyllum F.Z.Li,L.X.Liu & Y.T.Hou,sect.nov.。
摘要:通过对蔷薇亚科蛇莓属的蛇莓[Duchesnea indica(Andrews)Focke]、委陵菜属的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Bunge)、水杨梅属的水杨梅(Geum aleppicumJacq.)和地榆属的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L.)4种植物幼苗形态特征以及初生维管系统的结构研究表明:蛇莓、翻白草子叶脉序中主脉与两侧二级脉呈原始的二叉分支状,蛇莓脉序中无二级间脉,翻白草中为简单型的二级间脉;水杨梅、地榆的主脉与两侧二级脉呈进化的对生分支状,二者的二级间脉为复合型.蛇莓属幼苗子叶节区下部的中柱为原始的中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委陵菜属为较进化的外始式二原型圆形单中柱,水杨梅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双钩型的单中柱,而地榆属的外始式二原型双扇型的单中柱则最为进化,并且地榆的后生木质部发达,也是进化的表现.综合叶脉数量和级数以及子叶节区下部的中柱类型分析,认为4属的演化趋势为:蛇莓属最原始,其次为委陵菜属和水杨梅属,地榆属最为进化.
摘要: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蹄盖蕨科2属(蹄盖蕨属和假蹄盖蕨属)7种植物的根、根茎、叶柄、叶轴、叶表皮、表皮毛和孢子囊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解剖学方面2属植物的共同特征为:根均为无髓中柱;叶柄基部的双柱型维管束向上渐靠近联合形成1个周韧型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垂周壁均呈波状;气孔主要为胞环型、周胞型或极附型.2属植物的不同特征是:蹄盖蕨属植物体无毛;而假蹄盖蕨属植物叶片和叶轴上均生有腺毛;蹄盖蕨属植物根皮层外侧为薄壁细胞,假蹄盖蕨属则为棕色厚壁细胞环.研究结果表明蹄盖蕨科为一个自然分类群,并支持假蹄盖蕨属的成立.
摘要:应用石蜡切片技术,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中亚滨藜(Atriplex centralasiaticaIljin)盐囊泡的形态结构与发育.结果表明:中亚滨藜的盐囊泡起源于叶原基、茎尖及幼叶处的表皮细胞,细胞质浓厚,它经过平周分裂(不均等分裂)形成泡状细胞和柄细胞,有的柄细胞继续分裂形成2个柄细胞,其结构由1~2个柄细胞和顶端1个膨大的泡状细胞构成,外面包被一层很厚的多层次的角质层.中亚滨藜的耐盐结构———盐囊泡是一种适应性结构,具有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摘要:以太行山区成龄(15年生)黄连木高接的阿月浑子(4年生)为材料,系统观测了10个阿月浑子雌雄品种的花序生长、花期物候以及开花节律.结果表明,阿月浑子花序生长始于3月下旬,生长期持续15~20 d;花期始于4月上旬,花期持续8~12 d;不同品种间的花期存在较大差异,雄株Peter和T491品种的花期较早,而雄株T11品种的花期较晚,其花期与雌株品种的花期基本吻合,可作为太行山地区适宜的授粉品种加以应用.
摘要:据科学出版社期刊管理中心发行部信息,2006年《西北植物学报》国外发行总数达121册,比2005年增加了15册。这是《西北植物学报》国外发行量连续增加的第4年。
摘要:对山西省南部平陆、乡宁和翼城3个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Diels)种群分别进行了传粉生物学观察.结果表明:(1)翅果油树花期一般为8~12 d,单花花期3~4 d,结实率仅为0.42%;(2)访花者多属于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蜂类是有效的传粉者;(3)翅果油树依靠芳香气味、花蜜、花粉和适度紧缩的生殖枝吸引访花昆虫;(4)昆虫的访花活动主要集中在11:00~16:00,访花活动易受气象因素影响;(5)自然条件下,翅果油树平均每日每花被访问的频次为(1.93±1.64)次,人工放蜂可显著增加传粉强度;(6)交配系统属居群内的异花传粉,仍属于广义的自花传粉范畴.传粉昆虫少,传粉效率低是翅果油树致濒的重要因素之一.
摘要:分别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生长在遮荫和自然光照条件下库拉索芦荟叶片的超微结构和芦荟素含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遮荫处理6个月后,库拉索芦荟叶片细胞中叶绿体基粒数量减少,类囊体片层数目减少且排列疏松,质体中原来积累的淀粉粒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内膜系统不发达.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生长在遮荫条件下的库拉索芦荟叶片,芦荟素含量明显低于生长在自然光照下的含量.其中,遮荫下幼叶芦荟素的含量是自然光照下的63.33%,而成熟叶芦荟素含量仅有自然光照下的23.77%.无论自然光下还是遮荫条件下生长的芦荟,芦荟素的含量与叶龄有显著的负相关性,遮荫对成熟叶的影响更大.综合两方面的实验结果认为,遮荫首先影响芦荟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的发育,进而限制了芦荟素的合成和运输,使芦荟叶片中芦荟素含量降低.
摘要:以中华补血草(Limonium sinenseKuntze)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其生长、盐腺发育及泌盐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植株干重和鲜重均先显著升高后逐渐下降,当NaCl处理浓度为100 mmol/L时,植株干、鲜重达到最大;(2)与对照相比,300 mmol/L NaCl处理下盐腺的分泌细胞及平均直径差异不显著,而在1002、00 mmol/L的NaCl处理下显著增大;(3)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盐腺密度显著升高且叶片上表面盐腺总数明显高于对照,单个盐腺的泌盐速率和叶片整体泌盐速率均显著升高.结果表明,100~200 mmol/L NaCl处理可显著促进中华补血草盐腺的发育及泌盐能力,300 mmol/L以上NaCl处理对盐腺的直径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促进盐腺的泌盐能力.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猕猴桃组培苗茎尖细胞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在预培养、PVS2脱水处理过程中,茎尖细胞内液泡逐渐变多、变小,质壁分离愈加显著,表明细胞的抗冻力增强;在随后的冷冻和解冻过程中,部分细胞的质壁分离更加严重,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出现液腔,细胞器变得模糊,有些细胞的细胞膜、甚至细胞壁撕裂,细胞腔内留下破碎的细胞膜和细胞残片,细胞结构破坏严重,这可能是导致材料在恢复培养中死亡的原因之一;部分细胞经过7d的恢复培养后,细胞器清晰,细胞膜完好并紧贴细胞壁,细胞中央出现较大的液胞,具有与对照相似的结构特征,最终存活下来并能够再生植株.
摘要:对长鞭红景天悬浮培养细胞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预培养、预处理、脱水处理及冻后处理对长鞭红景天悬浮培养细胞存活率均有重要影响,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差异显著.长鞭红景天悬浮培养细胞过程中最佳培养条件是:在含5%二甲基亚砜(DMSO)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1 h,室温下80%PVS2预处理40 min,然后用100%PVS2于0℃处理50 min,投入液氮(LN)保存1 h后在40℃水浴中迅速化冻,再用1.2 mol/L蔗糖培养液洗涤3次,每次10 min,洗涤后的悬浮培养细胞用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法检测,其存活率可达72.70%.
摘要:用不同浓度的牛蒡寡糖(BOS)溶液喷施黄瓜幼苗植株,研究牛蒡寡糖对黄瓜正常生长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1、3、5、8和10 g?L-1牛蒡寡糖处理的黄瓜叶片其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SⅡ的光化学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细胞膜相对透性和MDA的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5 g?L-1是最适处理浓度.因此,牛蒡寡糖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并提高其抗逆性.
摘要:以拟南芥的野生型(ws)、异三聚体G蛋白α亚基基因GPA1缺失突变体(gpa1-1,gpa1-2)和超表达突变体(wGα,cGα)为材料,通过施加不同浓度(0~0.2 mg/L)的NAA处理,对拟南芥根生长发育的一些形态指标进行了观测比较.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基中NAA浓度的不断升高,5种基因型主根的伸长生长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4种突变体和野生型主根的生长在相同浓度NAA处理下,无明显差异;(2)NA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拟南芥侧根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在NAA诱导的侧根生长中,G蛋白超表达突变体比野生型更敏感,缺失突变体则不敏感.初步证明G蛋白不参与主根生长发育的调节,而在侧根生长发育中可能起正调节作用.
摘要:利用模式生物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代谢相关酶(GST、GPX、APX、GR、DHAR、MDHAR)的活性和GSH、ASA、MDA含量以及生物量等来研究过量表达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基因)对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比野生型具有较高的GST、GPX以及MDHAR酶活性;前者还具有较多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并且谷胱甘肽库氧化水平较野生型高。盐胁迫不但部分抑制了野生型拟南芥的生长,同时也导致了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而盐胁迫对转基因拟南芥的生长抑制不明显,也没有较多的脂质过氧化物的积累。结果表明,过量表达盐地碱蓬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提高.广转基因拟南芥依赖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过氧化物清除途径,同时有可能改变了GSH和ASA的代谢途径,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了转基因拟南芥氧化损伤的降低,使转基因拟南芥在盐胁迫下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
摘要:以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品系52-7的受体亲本中花8号、旱作品种开系7和陆稻白珍珠为对照,分别用含0、5、7 g?L-1NaCl的水稻专用营养液培养水稻幼苗,对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52-7的抗盐性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幼苗比对照品种长势旺,根系活力强,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高,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高.在盐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减慢,根冠比值减小,根系活力增强;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叶绿素含量下降,蛋白质分解加强;且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各指标变化幅度增加.与对照品种比较,转基因水稻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长量和根冠比较大,电解质相对渗出率和MDA含量较低,蛋白质和叶绿素分解较少,表现出较强的抗盐性.盐胁迫下转基因水稻幼苗比对照品种具有更高的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和POD活性,使其抗盐性强.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硫配施对弱筋小麦品种豫麦50籽粒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硫及其互作对籽粒淀粉组分含量和直支比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氮肥对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稀懈值的影响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硫肥仅对稀懈值和糊化温度的影响达到了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每公顷施纯氮240 kg(N240)和纯硫20~60 kg(S20和S60)可提高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每公顷施纯氮150 kg(N150)和纯硫20 kg(S20)可以提高峰值粘度、低谷粘度和最终粘度,改善淀粉品质.
摘要:对9种冷季型草在春夏季干旱条件下的光合、蒸腾等生理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春季冷季型草净光合速率在6:00较低,8:00~12:00后出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呈曲线变化.不同种类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以虉草和看麦娘最高,达11μmol?m-2?s-1,匍匐剪股颖不到5μmol?m-2?s-1,其它草种居中,为6~10μmol?m-2?s-1.夏季测定时,大部分冷季型草在6:00净光合速率为全天最大值,8:00后光合速率下降,至16:00光合速率最低,几乎呈直线下降的变化.不同种类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紫羊茅最高,为16.5μmol?m-2?s-1,鸭茅和虉草仅6~7μmol?m-2?s-1,其它草种居中.春季蒸腾速率早晨6:00~8:00最低,随后逐步升高至最高峰后又逐渐回落.不同种类的日平均蒸腾速率,看麦娘、高羊茅、虉草、草地早熟禾较高,为2 mmol?m-2?s-1左右,最低为匍匐剪股颖0.8 mmol?m-2?s-1,其它草种为1.3~1.8 mmol?m-2?s-1.夏季大部分植物在6:00蒸腾速率较高,至8:00开始回落,10:00后上升,到最高点后回降,呈多峰变化的曲线.不同种类的日平均蒸腾速率,紫羊茅最高为3.5 mmol?m-2?s-1,最低为无芒雀麦、鸭茅、虉草,为1.4~1.7 mmol?m-2?s-1,其它草种为2.1~2.8 mmol?m-2?s-1.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1Bx14亚基的基因序列在不同位点设计了10对特异引物,从中筛选出1对引物,对HMW-GS在Glu-1Bx位点已知的1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PCR扩增.结果表明,具有1Bx14亚基的4个品种都能扩增出1条1 256 bp左右的特异带.用这一特异标记对山东省种植面积较大的40个品种进行PCR扩增(即等位专一PCR,AS-PCR),发现仅有5个品种携带1Bx14亚基.该AS-PCR标记可用于检测小麦品种在该位点的亚基组成,与SDS-PAGE相比,可显著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为种质鉴定和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选用43份陆地棉基础种质为研究材料,随机区组排列种植,并进行果枝数、铃数、株高等田间性状调查和衣分、铃重、纤维品质等测定.按照不同时期、不同来源、不同生态区对这些基础种质分别进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种质间在产量、品质、农艺性状等表型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88;3期基础种质大部分性状差异不显著,但第2、3期基础种质比第1期的纤维长、整齐度高、细度好、衣分增加、早熟性提高、抗病和耐旱性增强,第2期基础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丰富度最高;来自不同棉区的基础种质表型性状差异较大,黄河流域棉区基础种质综合性状较好,长江流域棉区产量性状较高,北部特早熟棉区早熟性好,美国引进种质抗黄萎病性较强;国内基础种质比国外品种在纤维长、强、细上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国内基础种质表型多样性比引进品种高.以上研究说明引进品种经过长期的环境适应、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后,产生了表型变异较为丰富的基础种质类型.
摘要:对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19科34属,以蹄盖蕨科、岩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等为优势科,以岩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等为优势属,科内及属内分化程度较低,种类组成贫乏;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优势,有11属为温带分布属,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61.11%,除世界种和中国特有种外,全为温带性质的种;生境特点以石生为主,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山区;与河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山西、内蒙、辽宁、山东,与秦岭也有一定的联系,与西藏的关系疏远。
张茹春 , 牛玉璐 , 赵建成 , 常宝权 , 于淑萍 , 胡亚军
摘要: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首次对北京怀沙河、怀九河自然保护区的藻类植物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对区内10个采样点360余份水生藻类植物标本鉴定、统计,分析了该区藻类植物的区系组成、藻类时空分布特点.研究表明,该区共分布有藻类植物9门105属226种,其中以硅藻、蓝藻、绿藻3门为主,并有少量裸藻、甲藻、黄藻、红藻、金藻等分布;藻类植物由于受水体化学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各采样点及不同月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均有差异.怀九河源头的物种丰度和硅藻多度均最大,洞台、黄坎丝状蓝藻占优势,怀柔水库绿藻占优势;在时间分布上,7月物种丰度和藻类多度最大.通过对区内藻类分布规律及大量污染指示藻类的分析表明,该保护区的水体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摘要:于2001~2005年在滦河上游地区共采集藓类植物标本1 810份,并对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滦河上游地区共有藓类植物27科75属175种1亚种12变种2变型,分别占全国藓类植物科、属、种(含种下分类单位)总数的41.54%、18.16%和7.74%.其中,河北省藓类植物新纪录6种1变种.该地区的优势科为丛藓科、柳叶藓科等6科,优势属为真藓属、青藓属等11属.该地区藓类植物可划分为10种区系成分,北温带成分居各种区系成分的首位,占该区系总种数的64.42%,东亚成分次之,占13.50%.该区系中温带性质的的种共计158种,占整个区系总种数的83.16%,而热带性质的种仅5种,显示了该地区藓类区系显著的温带性质.
摘要: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共计有蕨类植物23科46属107种.其区系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古老性;以温带性质为主,但有较明显的热带残遗性和亲缘性;特有现象明显,是东亚成分分布中心的一部分;隶属于华北区系,兼有强烈的西北和西南区系特色.
摘要:采用由连续小样方(2 m×2 m)组成的样带取样,并用双项轨迹方差分析法对芦芽山油松-辽东栎林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和辽东栎的小斑块规模在8~16 m之间,大斑块规模在60~70 m之间.乔木种联合格局的小斑块规模为20~30 m,大斑块规模为80~90 m.乔木层的联合格局比单个优势种群格局大,种群格局是相互交错和相互重叠的.该格局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增强对干扰的抗性.
摘要:借助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GLM),拟合了混沟森林植被乔、灌、草各层及群落总体的Shannon-Wiener指数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SΦrenson指数研究了海拔梯度上相邻森林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结果显示:(1)土壤pH值和海拔高度是对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影响最广泛的环境因子,湿度指数对混沟地区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坡向对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的影响比较大,对灌木层和草本层α多样性无明显作用,在中等pH值和半阴/半阳坡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最小;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随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没有表现出特定的变化规律;群落总体Shannon-Wiener指数主要受土壤pH值影响,随着pH值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乔、灌、草各层以及群落总体的SΦrenson指数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都是在中等海拔处较低,低海拔和高海拔处各有一个峰值,海拔1 000~1 500 m段可能是混沟主要植被类型的过渡带.
摘要:在标本观察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细莴苣属Stenoseris植物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共确认了3种.有3个名称,即Stenoseris leptanthaShih,S.taliensis(Franch.)Shih和S.tenuisShih处理为新异名.此外,重新编制了细莴苣属分种检索表,并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每种的分布地点.
摘要:报道了山东省新记录种子植物5种1亚种1变种1变型,即杭州榆、花叶鸡桑、蒙古白头翁、水栒子、关东巧玲花、毛莲蒿、魁蓟、白花长梗韭,分属7科、8属.
摘要:运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对蜡菊总苞苞片的不同部位做横、纵切片,用HCl-间苯三酚染色进行细胞壁成分定性研究.显微观察发现:在总苞苞片背面表皮细胞及以下的1~2层细胞排列紧密整齐,细胞次生壁强烈加厚,且木质化,特别在干湿敏感区域,背面细胞表皮细胞外侧壁更厚,这些加厚的细胞壁具有数目繁多的纹孔,而腹面的几层细胞为薄壁细胞,当水分条件发生变化时,形成了苞片内外巨大的形变张力差,使蜡菊的总苞能够湿润闭合、干燥开放.
摘要:采用水培法,对3个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品种的1年生苗进行不同浓度的NaCl胁迫处理,研究叶片中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不同耐盐性葡萄砧木品种的MDA和Pro含量变化不同.NaCl胁迫对高抗品种ZM01-1的MDA含量影响较小,MDA含量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而其它品种的MDA变化幅度大;NaCl胁迫下Pro含量呈波动式变化,在0.1%NaCl胁迫下高抗品种ZM01-1的Pro积累少,0.3%NaCl下ZM01-1的Pro积累多.研究认为可以把MDA含量的相对稳定作为葡萄耐盐性鉴定的辅助指标,而Pro不宜作为葡萄耐盐性鉴定指标.
摘要:以草莓(Fragaria ananassaDuch.)达塞莱克特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法研究了NaCl、CaCl2、Ca(AC)2和Ca(NO3)2胁迫对其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盐胁迫下草莓的生物产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降低,且盐浓度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其中,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降幅由大到小依次为:Ca(AC)2>Ca(NO3)2>CaCl2>NaCl.与对照相比,NaCl胁迫下草莓根冠比减小,而钙盐胁迫下草莓的根冠比增大,且各盐处理内均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大.钙盐胁迫对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钠盐,其中,NaCl胁迫对植株的伤害最小,Ca(AC)2处理的伤害最大.
摘要:采用全光照(Lck)与遮荫处理———透光率为71%(L1)、63%(L2)和22%(L3),对雪茄外包皮烟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透光率的降低,烟株茎变细,叶片变薄;株高和叶面积各处理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L2遮荫条件下株高和叶面积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分别达最大值(32.5 cm,47 620 cm2);根系干重显著降低,总干重先增加至透光率为63%时达最大值,当透光率降至22%时又显著降低;净光合效率(Pn)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透光率为71%的遮荫条件下达最大值;(2)遮荫处理可显著提高雪茄外包皮烟叶绿素含量和Fv/F0值,使ΦpsⅡ、Fv/Fm和QP值增大、QN和Chl a/b的值降低.研究表明,透光率为63%的遮荫处理下雪茄外包皮烟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最好.
摘要:选用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脆杆藻(Fragilariasp.)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锌离子浓度下对2类微藻的增殖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藻类增长潜力(AGP)实验结果显示,在Zn2 浓度为0.02~1.00μg/L的液体培养基中,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增殖快,Zn2 浓度达到100.00μg/L时,受到明显抑制.Zn2 浓度在0.02μg/L时,脆杆藻的生长繁殖快,Zn2 浓度>0.10μg/L后,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摘要:在温室大棚中对八倍体小偃麦(TAI 7045、中1)和不同需水性普通小麦(晋麦66、晋麦67、晋麦70和晋太170)开花期的气孔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八倍体小偃麦的气孔频率显著低于高水肥小麦晋麦66(P<0.01),而与中水肥及抗旱性小麦的差异不显著(P>0.05);八倍体小偃麦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P<0.05),这种差异主要是由高水肥品种晋麦66造成的,虽然八倍体小偃麦的气孔导度和羧化效率高于普通小麦,但差异不显著;光合速率与气孔频率呈负相关,与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
摘要: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从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石油醚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棕榈酸(Ⅰ)、三十烷(Ⅱ)、二十九烷(Ⅲ);又从氯仿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β-谷甾醇(Ⅳ)、尿囊素(Ⅴ)、葫芦素B(Ⅵ)、腺苷(Ⅶ)、胞嘧啶(Ⅶ)。化合物Ⅱ~Ⅴ,Ⅶ、Ⅶ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十几年来有关木质部细胞分化研究中使用的实验系统及用这些系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作了评述.并以作者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木质部细胞分化程序由参与细胞编程死亡(PCD)和次生壁构建的全部基因综合编制而成.以PCD过程各阶段的划分标准来看,木质部细胞分化中从IAA诱导形成层细胞平周分裂到细胞扩大前为PCD的起始阶段,其间包括死亡信号的发生、接受和传导,以及启始caspase(半胱氨酰基天门冬氨酸蛋白酶)类似物(例如caspase-8类似物)的活化;木质部母细胞的径向扩大为PCD的效应阶段,而效应caspase类似物(例如caspase-3类似物)活化DNase、DNA的片段化及次生细胞壁的构建和各种细胞器的解体则为PCD的清除降解阶段.至今还无法将DNase活化及其引起的DNA断裂过程与次生细胞壁构建过程分开.
摘要:SRAP与TRAP是最近发展的新型分子标记系统,具有简便、高效、重复性好等优点,已在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SRAP和TRAP标记的原理、特点,综述了这两种新型分子标记在园艺植物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摘要:cDNA-AFLP技术是一种新的研究基因表达的技术,具有重复性好、稳定、可靠的特点,可对生物体转录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特性研究、植物遗传标记分析和分离植物基因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设备的不断改进,许多新的研究方法不断的产生,该技术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就cDNA-AFLP技术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植物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