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旱雀麦为外类群,用PAUP 4.0b10软件并采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对11份仲彬草属物种的ITS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系统发育树基本一致。结果表明:(1)整个ITS序列长度变异范围为596~601 bp;G C含量在所有ITS中的变化范围为61.20%~62.44%;序列间的遗传分化距离为0.003~0.033,平均值为0.015;(2)疏花仲彬草和塔克拉干仲彬草2个物种聚为一支,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底部,在最大简约法和邻接法分析中分别获得78%和82%的自展支持率,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3)形态相似、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有聚在一起的倾向,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4)ITS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细胞学、形态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因此ITS区序列分析能反映仲彬草属种间关系。
摘要:应用16S rDNA-RFLP和16S rDNA全序列测定方法,对分离自陕西太白金矿尾矿废弃地的55株根瘤菌和1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地位研究。采用平均连锁法(UPMGA)对16S rDNA PCR-RFLP聚类,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72%的水平上聚到一起。根据参比菌株的种属关系,将供试菌株初步分成6个遗传发育群。群Ⅰ为根瘤菌属,群Ⅱ为中华根瘤菌属,群Ⅲ是中慢生根瘤菌属,群Ⅳ为土壤杆菌属,群V为一未知群,群Ⅵ为慢生根瘤菌属。分离自天蓝苜蓿的根瘤菌主要分布在群Ⅱ,截叶胡枝子根瘤菌在各个群内均有分布,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选取群Ⅰ、Ⅱ的代表菌株TB17-1、TB50-1进行16S rDNA全序列测定分析,结果显示TB17-1与Rhizonbium leguminosarumUSDA2370的同源性高达99.7%,TB50-1与Sinorhizobium melilotiLMG6133的同源性为100%。全序列测定结果与RFLP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摘要:《植物基因工程》是由胡银岗博士主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学校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材。全书共38万字,定价23.5元。
摘要:以新疆杨(Populus albaL.var.pyramidalis)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就其原生质体游离、纯化方法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ellulase R-10、hemicellulase和pectolase Y-23对原生质体产量有极显著影响。适宜新疆杨叶片原生质体游离的条件为CPW KM8P 3.0?llulase R-10 0.5%~1.5%macerozyme R-10 0.5%hemicellulase 0.1%~0.5%pectolase Y-23 0.6 mol/L甘露醇,酶解温度27℃,酶解时间8 h。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达1.57×107个/gFW,活力79.41%,而且蔗糖等密度离心法中的上浮法纯化原生质体效果最佳,最适蔗糖浓度为30%。
摘要:通过对影响甜菜碱提取和测定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测定长期盐胁迫下盐爪爪和盐穗木中甜菜碱的HPLC方法。样品采用超声波甲醇提取,并依次通过强阴阳离子交换树脂(Dowex 50×8和Dowex 50×2)进行纯化,得到的样品采用反相C18柱进行分离,色谱条件:流动相为50 mmol/L、pH 4.5的KH2PO4溶液;波长200 nm下紫外测定,流速0.7 mL/min;此方法的检出限为0.02μg/mL,平均回收率为97.2%。通过对0~500 mmol/L NaCl胁迫下的盐爪爪和盐穗木中甜菜碱进行测定,甜菜碱的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盐爪爪在NaCl浓度为200 mmol/L时达到最大,而盐穗木在NaCl浓度为300 mmol/L时达到最大。
摘要:1.外文期刊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全部作者→论文题目→期刊名称(斜体)→发表年份→卷(期)→页码。例如:
摘要:从一品红红色苞片中提取花色素,并用自由基测定试剂盒测试了一品红花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性能,并用碘量法测定了其抑制猪油氧化的效果,用TBARS法测定其对血浆脂蛋白氧化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一品红花色素具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O2.-)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清除效果优于同浓度的VC;其对猪油氧化的抑制效果和同浓度的VC相近,而对人血浆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效果显著高于VC。
摘要: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生长期香椿叶片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其抗氧化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阴干处理对香椿总抗氧化力无显著影响,不同生长期的香椿总抗氧化力无显著差异;香椿嫩芽、嫩叶和老叶提取物均有清除.OH的作用,老叶、嫩叶对.OH的清除率均显著大于嫩芽,且阴干香椿对.OH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同一生长期的新鲜香椿,尤以阴干老叶的清除率最高;不同生长期的香椿提取物均有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的作用,在低浓度时,嫩芽提取物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嫩叶或老叶,而在高浓度时,不同生长期香椿叶提取物对亚油酸过氧化的抑制率无显著差异。
摘要:《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从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已知化合物,其结构经波谱解析分别确定为:(-)-kaur-16-en-19-oic acid(1)、(6R,10R)-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2)、维生素E(3)、dehydrocos-tus lactone(4)、(-)-α-tocospirone(5)、angeloygrandifloric acid(6)、trans-phytol(7)及3(20)-phytene-1、2-diol(8)。其中化合物2,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摘要:1.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2.投稿:初稿需一式二份(图版、照片必须原件)或网上投稿均可。来稿请说明稿件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文稿无知识产权争议问题;作者的署名及顺序无误,文稿未一稿两投。作者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1~2名,也可以推…
摘要:采用同步蒸馏萃取(SDE)法提取不同贮藏期木瓜果实的香气成分,通过G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瓜果实成熟后随着贮藏期延长,香气成分总体呈现出醇类、酮类、醛类相对含量下降,酯类、烯烃及萜烯类上升趋势。贮藏初期果实的主要香气成分包括4-甲基-5-(1,3-二戊烯基)-四氢呋喃-2-酮、二氢-β-紫罗兰醇、(Z)-3-己烯醇等。当8℃贮藏40 d时,香气物质主要以萜烯类、酯类和醇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21.07%、18.73%和16.34%。当贮藏90 d时脂肪酸乙酯类相对含量明显增加,达到34.86%,其中3-壬烯酸乙酯相对含量最高(21.67%),成为构成木瓜香气的关键物质。α-金合欢烯相对含量在整个贮藏期间不断上升,由贮藏初期的3.63%上升到贮藏40 d时的19.00%,当贮藏90 d时达到35.22%。
摘要: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2,2.1,2.1.1……,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
摘要:以‘中农8号’黄瓜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法研究了钙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多胺(PAs)含量及多胺氧化酶(PA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黄瓜幼苗根系和叶片中的PAs含量以及3种形态的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含量均表现为低氧高钙(8 mmol.L-1Ca2 )>低氧常钙(2 mmol.L-1Ca2 )>低氧缺钙(0 mmol.L-1Ca2 )>通气常钙(2 mmol.L-1Ca2 )处理,而PAO活性却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通气常钙>低氧缺钙>低氧常钙>低氧高钙),且处理间大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系中的PAs含量明显高于叶片,而PAO活性明显低于叶片。(2)黄瓜幼苗体内3种形态的PAs以游离态含量最高,其次是结合态,最低为束缚态;游离态和结合态PAs在叶片中均以Spd为主,在根系中均以Put为主,束缚态PAs含量在根系和叶片中均为Spd>Put>Spm。研究表明,在低氧胁迫下,营养液加钙引起黄瓜幼苗体内多胺含量的上升和PAO活性下降,钙参与了黄瓜幼苗体内多胺的代谢过程,对缓解低氧胁迫有重要作用。
摘要:用特效诱抗剂(HI)、药物利福平(RFP)及其组合处理盐胁迫条件下的水稻品种‘R6’,研究利福平对水稻‘R6’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盐胁迫下水稻‘R6’的各种保护酶活性显著增加,氧自由基产生速率也显著提高;(2)利福平单独处理可一定程度提高水稻‘R6’的耐盐性,但在HI预处理后可极显著地提高水稻‘R6’耐盐性;(3)HI-RFP-S、RFP-S处理通过提高保护酶SOD、POD、CAT的活性抑制水稻‘R6’植株内的氧自由基水平,以减少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而提高水稻的抗盐性。
摘要:《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1~12期共发表论文438篇(含英文11篇)。从刊载论文第一作者信息统计看,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含在读博士和在读硕士)的共380人,占86.8%;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含在读研究生导师——通讯作者)的共343人,占78.3%;从论文研究单位看,主要来源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其中大学365篇,占83.3%,中国科学院系统44篇,占10.05%;从年龄方面看,第一作者中40岁以下的占78.8%。由此可以看出,《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度刊发的论文作者具有厚实的学术研究底蕴,研究单位也具有可靠的条件支持,为保证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创新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统计结果如下:
摘要: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幼苗叶绿体色素、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及其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1)氮素水平较低时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Ⅱ在24~30 kD范围内的蛋白含量降低,不供氮时,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最低,而高分子量区域的蛋白组分相对较为稳定,说明氮素水平影响PSⅡ的多肽组分,而对PSⅠ多肽组分的影响相对较小。(2)室温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氮素水平较低时结合态色素的含量及比例发生改变,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能力;荧光激发及发射光谱的峰值均随氮素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增加施氮量时,叶绿体类囊体中受激发的色素分子数目增加,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大;叶绿体蛋白含量在16.86 mg.L-1氮素浓度时最大。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30 mg/kg镉(Cd)污染土壤条件下N[CO(NH2)2:100、200、300 mg/kg土]、P(P2O5:50、100、200 mg/kg土)和K(KCl:100、200、300 mg/kg土)处理对香根草修复土壤Cd和锌(Zn)污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N处理能促进香根草地上部生长,而且显著提高地上部特别是叶的Cd和Zn含量,导致其修复效率成倍显著增加;200 mg/kg K处理显著提高Zn修复效率,但300 mg/kg K和50、200 mg/kg P处理却显著降低Cd、Zn修复效率。因此,为改善香根草对较贫瘠土壤中Cd、Zn污染的修复效率,应对香根草适施N肥,并控制或者不施P、K肥为佳。
摘要:采用He-Ne激光(5 mW.mm-2)辐照方法,对增强UV-B(10.08 kJ.m-2.d-1)辐射小麦‘93-4736’幼苗损伤进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增强UV-B辐射导致小麦根细胞有丝分裂减弱,降低根尖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增加根弯曲部位H 外流,引起小麦“翘根”现象。而He-Ne激光辐照处理增强UV-B辐射后的小麦,可增加根尖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减少根弯曲部位H 外流,减轻“翘根”现象的发生。说明增强UV-B辐射对小麦根尖生长素的影响是造成小麦“翘根”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He-Ne激光对增强UV-B辐射造成的小麦“翘根”损伤有一定程度的修复作用。
摘要:以甜柿品种‘阳丰’为材料,在20℃和0℃贮藏条件下研究了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不同成熟度甜柿果实采后乙烯释放速率、呼吸速率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可延缓贮藏和货架期间甜柿果实的软化、抑制呼吸速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的变化,但对乙烯释放速率的作用不一致。1-MCP处理对成熟度I果实的效果优于成熟度Ⅱ。低温贮藏虽然能显著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但在0℃贮藏30、60和90 d后7 d货架期结束时,对照果完全软化,而经1-MCP处理后果实果肉硬度仍保持“脆”性。因此,贮前0.50μL.L-11-MCP处理结合低温贮藏是延长‘阳丰’甜柿贮藏期的有效途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摘要:以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和‘鲁棉研15号’为材料,研究了育苗移栽种植条件下施钾方式对其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钾肥相比,在棉苗移栽期和初花期分2次或移栽期一次性施入氯化钾225kg/hm2,能提高棉花LAI、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ФPSⅡ,加大叶片Gs,提高叶片Pn;棉花总成铃数、铃重和衣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皮棉产量显著增加;并改善了棉纤维2.5%跨距长度、比强度和整齐度等品质性状。表明于棉花移栽期和初花期分2次施入钾肥比移栽期一次性施入效果更好,平均籽棉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4.43%和5.87%。
摘要:以不同浓度NaCl处理北京槲栎和锐齿槲栎的2年生幼苗,研究盐胁迫条件对其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总叶面积、植株鲜重和干重、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叶绿素含量(Chl)和光系统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均显著降低,而光系统Ⅱ的初始荧光(F0)和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变化。(2)北京槲栎生长受盐胁迫的干扰小于锐齿槲栎,其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光合结构受胁迫的程度小于锐齿槲栎。
摘要:对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数量研究表明:植被恢复30年后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数量都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人工刺槐恢复林细菌与真菌数量,随种植年限增长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到40年时再增加的变化规律;放线菌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相关性显著,真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相关性显著,而放线菌数量与土壤肥力指标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揭示出微生物数量可作为评价植被改善土壤质量的指标。
摘要: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对小勾儿茶变种毛柄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var. pubipetiolata)伴生群落4个分布点(浙江省临安市湍口和马啸、安徽省霍山县马家河和舒城县万佛山)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种类丰富,但含多属或多种的大科、大属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极小科(仅含1属)、极小属(仅含1种)所占比例大;(2)属的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科的世界分布类型比例大,仅次于泛热带分布类型;(3)4个分布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度均很低;灌木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大,在4.13~4.49之间,乔木层和草本层较低。湍口、马家河、万佛山以灌木层Heip均匀度指数最大,马啸以乔木层均匀度指数最大;(4)马家河与万佛山之间的植物种类组成最相近,湍口与马啸也较相近;乔木层种类组成差异最大,灌木层最小。
摘要:在野外实地调查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子午岭地区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结果显示:(1)TWINSPAN将50个样方划分为14个群系;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相互印证。(2)第一排序轴上显示出植被由草地、灌丛到森林的恢复演替系列,在此演替过程中土壤中的速效磷逐渐减少,全氮和有机质逐渐增加;第二排序轴反映环境因子的梯度不明显,但植被的演替过程会受到海拔、坡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演替的进展群落结构在变化,乔木层的重要值增加,所在群落中的全氮、速效磷、有机质等亦呈现规律性变化。
摘要:对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种子萌发特性和小蓬幼苗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蓬在20℃条件下的发芽效果最好;小蓬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光照,但是全光照情况下发芽速度比在黑暗条件下快;在变温条件下,小蓬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其中以15℃和10℃变温条件下的发芽效果最佳;不同坡向种群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不同种群种子是异质的;通过调查发现小蓬主要在靠近母株一定范围内依靠种子进行自然更新。
摘要:以锦鸡儿属中间锦鸡儿、柠条锦鸡儿、狭叶锦鸡儿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3种锦鸡儿的染色体,按全国第一次植物染色体学术讨论会建议的标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3种锦鸡儿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6,核型公式分别为:中间锦鸡儿2n=2x=16=10m 6sm、柠条锦鸡儿2n=2x=16=12m 4sm、狭叶锦鸡儿2n=2x=16=14m 2sm,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的核型属于2A型,狭叶锦鸡儿的核型属于2B型。狭叶锦鸡儿二倍体染色体核型为首次报道。
摘要:从树龄达7a以上杜仲皮中分离得到122株内生菌,其中真菌75株,细菌47株,经摇瓶培养后分析各菌株产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的能力,结果发现有8株菌能产生PDG,最高产量可达13.387 mg/L。经初步鉴定,这8株菌分属于5属,即茎点菌属(Phloma)、腐霉属(Pythium)、卵形孢霉属(Oospora)、球黑粉霉属(Tolypospori-um)、砖红镰孢霉属(Lateritium)。
摘要:以蚕豆(Vicia fabaL.)气孔保卫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酪氨酸蛋白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ases)的抑制剂氧化苯胂(phenylarsine oxide,PAO)、钒酸钠(NaVO3)和Zn2 对外源一氧化氮(NO)调控蚕豆气孔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能诱导蚕豆气孔关闭,其效应在0.001~0.1 mmol.L-1浓度范围内随着SNP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不同浓度的PAO、NaVO3和Zn2 对光诱导的气孔张开几乎没有影响,但都可以抑制黑暗或SNP诱导的气孔关闭,表明酪氨酸蛋白磷酸酶参与NO调控蚕豆气孔运动的信号转导过程,在NO调控蚕豆气孔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通过连续9 a定株观测方法,研究了蒙古扁桃物候期对应气候因子指标、年株高变化、地径生长、冠幅变化及根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候期与气温、地表温度、地温(15 cm)、空气湿度和水汽压等因子关系密切,而与蒸腾量和日照时数关系较疏;年株高变化符合直线方程:y=18.91 8x-0.780 6(R2=0.991 5);年地径变化符合直线方程:y=0.275 6x 0.348 6(R2=0.999 2);年冠幅变化符合指数方程:y=50.371e0.2527x(R2=0.989 9);根系纵向和横向生长趋势分别符合指数函数方程:y=12.914e0.7358x(R2=0.971 5)和y=17.126e0.6918x(R2=0.965 4),但纵向生长落后于横向生长,即侧根生长优于主根。
摘要:干旱是主要的环境胁迫因子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发育。研究和探索旱生植物的抗旱机理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部分抗旱木本植物根、茎、叶等与干旱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干旱胁迫下,植物自身的渗透调节、抗氧化酶系统、内源激素变化、抗旱蛋白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理,并概述了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 m.)又称四翅、油柴,隶属于蒺藜科四合木属,仅1种。为落叶小灌木,多分枝。偶数羽状复叶,老枝叶近簇生,当年枝叶对生;小叶2,倒披针形,近无柄,长5~7 mm,宽2~3mm,先端锐尖,两面密被伏生叉状毛。花单生于叶腋;萼片4,卵形;花瓣4,白色或淡黄色;雄蕊8,2轮,外轮较短,花丝近基部有白色膜质附属物,具花盘;子房上位,4裂,被毛。蒴果4瓣裂,果瓣长卵形或新月形,两侧扁,花柱宿存。种子距圆状卵形,表面被小疣状突起,无胚乳。花期5~6月,果期8~9月。四合木为强旱生落叶小灌木,是中国特有的孑遗单种属植物。见于草原化荒漠带,常…
摘要: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在植物蛋白降解系统中起重要作用,泛素分子主要通过泛素活化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将靶蛋白泛素化,泛素化的蛋白最后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参与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如花和胚的发育、光形态建成、植物生长物质等几乎所有的生长发育过程,本文主要对泛素/26S蛋白酶体途径及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精确调控作用进行综述。
摘要:对于期刊的分级评价,过去我国主要是按期刊的主办学会级别代替期刊级别进行简单的分级。近年来,对期刊评价多采用文献计量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即对期刊的论文来源指标和引用指标逐项进行实际数据统计,以客观、全面地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本文就我国植物类学术期刊2005年的论文来源指标数据(表1)进行分析,以明确《西北植物学报》在植物学科的学术地位。
摘要:用中国春ph2b突变体(Triticumaestivum L.cv.Chinese Spring)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Keng)杂种F1的部分进行自交,而另一部分与3个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以及中国春ph2b突变体进行回交,并对自交和回交一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含有AABBDDNs的自交F2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单价体数都在7以上,说明来自华山新麦草的Ns基因组可引起普通小麦ABD基因组中某一个(几个)同源组发生不联会或联会消失;(2)在回交一代(F1×CS、F1×CSph2b)中,平均单价体数都在7以下,说明其中的ph2b基因起到了促进染色体配对的作用;而在回交一代(F1×J-11、F1×郑麦-9023)中,则表现正常,与理论一致;(3)在所有自交和回交一代中,减数分裂期间均出现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三分孢子体、多分孢子体以及微核等各种染色体异常行为,说明Ns基因组引起了所得材料细胞学上的不稳定性。从总体上讲,回交比自交能更快地恢复ph2b基因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为染色体重组提供更多的机会,期望在后代中获得新种质。
摘要:以‘垂丝’、‘东塘’(中国樱桃)和‘莫利’、‘拉宾斯’(甜樱桃)为试材,分别于自花、异花授粉后不同时间切取花柱,用FAA固定,荧光染色后压片观察。结果显示,中国樱桃和甜樱桃的自花、异花花粉均能在柱头萌发,且其花粉管在花柱中表现为“极快—慢—快—稳定”的动态变化过程。但甜樱桃花粉萌发率高于中国樱桃,异花高于自花。中国樱桃自花、异花都有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甜樱桃‘莫利’ב拉宾斯’和‘拉宾斯’自交有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而‘莫利’自交的花粉管在花柱中上部已停止生长。结果表明,中国樱桃表现自交亲和性,而甜樱桃除人工诱变导致自交亲和的‘拉宾斯’等品种外,表现典型的植物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
摘要:对‘京秀’、‘香妃’(二倍体)和‘黑奥林’、‘巨峰’(四倍体)葡萄品种的柱头、花柱发生发育以及花粉管在雌蕊中生长与坐果和果实中种子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京秀’、‘香妃’的坐果率和果实中的种子数明显高于‘黑奥林’和‘巨峰’,而‘巨峰’葡萄的坐果率和种子数最低。开花期‘京秀’和‘香妃’的花柱直径略小于‘黑奥林’和‘巨峰’,但花柱中部引导组织的直径和引导组织所占花柱的比例却大于‘黑奥林’和‘巨峰’;半实心花柱的比例也高于‘黑奥林’和‘巨峰’,说明花柱中引导组织的结构和发育状况可能与坐果和果实中种子形成有关;人工授粉24 h后,在‘京秀’和‘香妃’雌蕊中花粉管的生长速度快于‘黑奥林’和‘巨峰’,授粉后48 h‘京秀’和‘香妃’雌蕊中到达各部位的花粉管数要多于‘黑奥林’和‘巨峰’,授粉后72 h各品种到达子房各部位的花粉管数开始减少。表明‘京秀’和‘香妃’花柱中引导组织较为发达,而且半实心花柱比例也较高,有利于花粉管在雌蕊中的生长和完成授粉受精,使‘京秀’和‘香妃’的坐果率和果实中种子的形成都较高。
摘要:用中国春ph2b突变体(Triticum aestivum L.cv.Chinese Spring)与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杂种F1的部分进行自交,而另一部分与3个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以及中国春ph2b突变体进行回交,并对自交和回交一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含有AABBDDNs的自交F2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平均单价体数都在7以上,说明来自华山新麦草的Ns基因组可引起普通小麦ABD基因组中某一个(几个)同源组发生不联会或联会消失;(2)在回交一代(F1×CS、F1×CSph2b)中,平均单价体数都在7以下,说明其中的ph2b基因起到了促进染色体配对的作用;而在回交一代(F1×J-11、F1×郑麦-9023)中,则表现正常,与理论一致;(3)在所有自交和回交一代中,减数分裂期间均出现染色体桥、落后染色体、三分孢子体、多分孢子体以及微核等各种染色体异常行为,说明Ns基因组引起了所得材料细胞学上的不稳定性.从总体上讲,回交比自交能更快地恢复ph2b基因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作用,为染色体重组提供更多的机会,期望在后代中获得新种质.
摘要:选取母本‘土佐文旦’不同时期的花蕾及文旦杂交F1子代3~5 mm长的幼叶,采用石蜡制片法及柑橘染色体制片技术,观察不同时期母本子房结构及杂交F1子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结果显示:(1)追踪到母本大孢子的发生及不同时期胚囊的发育特征,获得了杂交F1子代清晰可靠、分散良好的体细胞染色体图像,母本石蜡切片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确定2n雌配子的最佳诱导期提供依据;(2)杂交F1子代体细胞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杂交F1子代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也有三倍体,为进一步原位杂交技术及确认2n配子类型和可能的遗传效应奠定了基础。
摘要:以普通扁桃品种‘纸皮’为研究对象,观察测定了扁桃幼果生长发育动态,并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扁桃幼果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扁桃幼果鲜重、体积及果径增长均呈单“S”曲线。大体可分为3个生长时期,增长速率为:第Ⅱ期>第I期>第Ⅲ期。扁桃果实由单心皮上位子房发育而成,边缘胎座,横生胚珠。果皮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构成:外果皮是一种复合结构,由表皮毛和表皮细胞组成;中果皮主要是由薄壁细胞和分布其中的维管束组成;内果皮也有丰富的维管束组织分布,其木质化顺序由外向内。中果皮细胞分裂终止早于内果皮。
摘要:以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植物金毛狗为研究对象,采用Knop’s固体与液体培养基培养其成熟孢子,通过显微互动系统详细记录配子体发育的过程,分析其阶段性和多样性,以期为揭示其生殖机理、制定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金毛狗孢子萌发表现为书带蕨型或桫椤型;(2)多数配子体发育无明显的丝状体阶段,而直接进入片状体阶段,这种发育方式在高密度的培养条件下更占优势;(3)金毛狗的配子体发育在2种培养基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液体培养基中,部分丝状体会产生分枝,其中仅有1分枝发育成片状体,但在固体培养基中未观察到此现象;同时,前者的片状体形状表现为圆球形,后者一般表现为短舌状;(4)发育阶段的后期,成熟原叶体都趋向发育成对称的心脏形。
摘要:在光学显微镜下对中国蓼属萹蓄组15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萹蓄组15种植物气孔器类型为不等型,气孔长宽比为1.19~1.72,气孔密度为122.07~376.38个/mm2,气孔指数为17.22%~25.17%,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支持将萹蓄组section Avicularia升为萹蓄属Polygonums. str.的观点。但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式样变异较大,可将其分为2种类型:A.表皮细胞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弓形;B.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状。基于叶下表皮微形态并结合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将直立萹蓄P.aviculareL.f.erectum Y.M.Zhang et J.X.Li合并到展枝蓼P.patulum Bieb.,作为其异名处理。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山东莎草属14个种和1个亚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脉间区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为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存在;气孔器副卫细胞为三角形、圆屋顶形至三角形、高圆屋顶形和圆屋顶形;乳突存在于脉区长细胞上;刺毛仅存在于个别种中。根据脉区刺毛的有无,结合外部形态,可以分为有刺毛类型和无刺毛2个类型及4个亚类型。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高度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种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以为种的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摘要:为培育抗冷糖化的转基因马铃薯材料,克隆了368 bp的马铃薯酸性转化酶(AcInv)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和281 bp的马铃薯VP1-ABI3-like protein基因的第一内含子,构建了内含子连接的马铃薯AcInv基因3′UTR的发夹型RNA(ihpRNA)载体pBIV;采用微束激光穿刺技术转化马铃薯品种,得到了149个转基因株系,其中139个转基因株系在低温贮藏35 d时块茎还原糖含量低于亲本材料。RT-PCR分析表明还原糖含量降低的转基因植株中检测不到AcInv基因mRNA的积累。本研究结果表明以3′UTR作为RNAi载体的干涉片段可以有效地抑制靶标基因mRNA的积累,通过对AcInv沉默可获得抗低温糖化的马铃薯育种材料。
摘要:利用RIL群体及其分子标记遗传图谱,对小麦早衰指标和与早衰相关的6个生理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小麦早衰指标中,检测到2个籽柆饱满度的加性QTL,分别位于3A和3B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9.62%和18.30%。生理性状中,共检测到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3个性状的5个加性QTL,涉及2A、2B、2D、4A和6B等5条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1%~49.56%。这些QTL间不存在连锁关系。
摘要: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西北植物学报》名誉主编李振声院士于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胡锦涛向李振声颁奖。《西北植物学报》全体工作人员在此谨向李振声院士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