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糜子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片超微结构研究

      2009, 29(1).

      摘要 (1813)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糜子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在籽粒灌浆中期以前,叶肉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小,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含量多.叶绿体、线粒体基质含量浓厚,高基粒片层数增加,胞问连丝畅通;(2)在籽粒灌浆中期以后,叶片迅速衰老,细胞解体,细胞间出现间隙,叶绿体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基质片层解体.嗜锇颗粒变大增多.胞间连丝受到阻碍.(3)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叶位叶绿体的高基粒片层数差异较大,其中在灌浆中期各叶位叶绿体高基粒片层数最高,在各生育时期旗叶的为最大.

    • 水分亏缺对番茄叶片气孔特性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2009, 29(1).

      摘要 (1724)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辽园多丽'番茄为材料,在塑料大棚内设置每桶2 000(CK)、1 500(Ti),1 000(Tz)、506(T3)和300 mL(T4)5个灌水量处理,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处理结束时和恢复灌水10 d后番茄叶片的气孔特性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1)番茄叶片的总气孔密度、关闭的气孔数及其与总气孔密度的比值随着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气孔器的长、宽和开张度则逐渐变小;(2)恢复灌水10 d后,番茄叶片总气孔密度和关闭气孔数均下降,气孔器开张度增大.T,和T2基本恢复至CK水平.但T3和T4与CK差距仍较大.(3)水分亏缺条件下,叶绿体形状细长.被膜完整度下降,T3和T4处理的被膜解体;单位叶绿体基粒数下降,脂滴和淀粉粒数增加;T3处理的叶绿体片层结构松散弯曲,而T4无完整片层结构;恢复灌水后10 d,轻度水分亏缺处理(T1和T2)的叶片气孔和叶绿体超微结构恢复正常,而严霞水分亏缺(T3和T4)却对番茄叶片光合器官造成不可逆伤害,严重影响其光合作用.

    • 苦豆子种子休眠的形成及其解剖结构变化

      2009, 29(1).

      摘要 (1701)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不同水分生境下苦豆子种子休眠的形成过程及其发育过程中种皮解剖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不:(1)苦豆子种子发育可分为3个典型阶段:即种子生长期、营养积累期和成熟期.(2)与干旱生境相比,湿润生境下种子千粒重较高,但其形成有生活力种子的时间较迟.(3)苦豆子种子休眠形成开始于种子营养积累期末,这一过程与种子含水量密切相关,当含水量下降至20%左右时,休眠率急剧增加,至含水量为10%左右,休眠率达100%.(4)种子的栅栏层细胞于生长期末形成,至营养积累期排列逐渐致密,与种子休眠开始形成时期相对应.研究表明,种子发育过程受生境水分状况影响,其休眠形成于种子脱水过程中,其中栅栏层的结构变化是导致种皮个透的重要原因.

    • 湖北双蝴蝶的胚胎发生

      2009, 29(1).

      摘要 (1738) HTML (0) PDF 0.00 Byte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湖北双蝴蝶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形成、受精、胚及胚乳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子房2心皮,1室-侧膜胎座,薄珠心,单珠被,倒生胚珠,胚珠列数为4列;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大孢子多呈直线形排列,少数为"T"形四分体,合点端的大孢子具功能;胚囊发育为蓼型;3个反足细胞宿存至8-细胞原胚.(2)珠孔受精;胚乳发育为核型;胚发育为茄型.(3)果实成熟时,种子发育至球形胚阶段.

    • 刺齿贯众及贯众配子体发育的培养观察

      2009, 29(1).

      摘要 (1761)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腐叶土为基质培养刺齿贯众和贯众的孢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刺齿贯众和贯众的配子体发育特征极为相似:孢子均为单裂缝,具周壁,培养5~7 d后萌发;原丝体形态多样;35.d后发育为原叶体,心形,具毛状体;60 d后性器出现,多数为雌雄异株;85~90d后配子体发育出幼孢子体.

    • 黄瓜同源三倍体创制及减数分裂行为观察

      2009, 29(1).

      摘要 (2038) HTML (0) PDF 0.00 Byte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杂交法研究黄瓜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亲本育性、授粉组合及亲本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并利用减数分裂制片法对获得的黄瓜同源三倍体进行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的观察.结果显示:(1)同源四倍体白交结实率比较低(13.0%~14.5%),可能与其花药内所包含的正常花粉粒比例小及花粉管萌发长度较短有关.(2)二、四倍体杂交组合的结实率很低(0.26%~0.02%),但在两种配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即以同源四倍体黄瓜为父本和二倍体黄瓜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比较高,反之则杂交结实率比较低.(3)在二、四倍体杂交过程中,二、四倍体的基因型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以杂交双亲同属一个基因型的杂交效果较好.(4)同源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二倍体基本相同,但存在较高频率的染色体异常行为:中期I染色体构型复杂,在大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可观察到单价体、二价体、三价体的存在;中期Ⅰ和Ⅱ有少数染色体游离于赤道板外;后期I和后期Ⅱ常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细胞分裂不同步现象,其最终结果导致了不正常四分体和不可育配子的形成.(5)同源三倍体花粉粒的平均可染率和萌发率分别为18.8%和11.3%.研究结果表明,黄瓜二、四倍体正反交能直接获得同源三倍体材料;同源三倍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导致不育配子的形成是引起其育性低的细胞学原因;同源三倍体的部分育性为通过同源三倍体的回交来选育初级三体系奠定了基础.

    •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1665花药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2009, 29(1).

      摘要 (1701)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材料1665的可育株与不育株花药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1)不育株花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出现异常,部分花粉母细胞细胞分裂相不均等分裂或分裂异常.导致部分四分体形状异常.(2)不育株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时期开始生长膨大,单核花粉时期出现液泡化和巨型化,侵占药室,使得小孢子不能正常释放或无法继续发育;部分释放出的小孢子未及时形成花粉壁,阻碍花粉继续发育.不能发育形成二核期和三核期花粉,导致花药败育.

    • 中国棱子芹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研究

      2009, 29(1).

      摘要 (1917)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11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显微观察显示,气孔器普遍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少数种的上表皮也有分布,多为无规则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型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可区分为近平直、平直-弓形、浅波状和波状.(2)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叶表皮气孔器外拱盖内缘为近平滑、浅波状或波状;角质膜条纹状,有的条纹隆起,有的条纹上附有颗粒和晶簇.(3)气孔器的分布、气孔器外拱盖内缘形态以及角质膜等特征对该属部分种的区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结合外部形态特征,推测康定棱子芹应作为种一级分类群.松潘棱子芹与宝兴棱子芹的亲缘关系比较近.

    • 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比较

      2009, 29(1).

      摘要 (1773) HTML (0) PDF 0.00 Byte (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A-PAGE(acid-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法对采自以色列的野生大麦的一个野生自然群体的15个系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14份栽培大麦品种醇溶蛋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29份供试材料中,共发现52条相对迁移率不同的谱带.52条谱带的出现频率为3.44%~93.1%,多样性指数为0.066~0.368;以中国春醇溶蛋白为标准,ω区大麦醇溶蛋白的谱带数最多,其次是β区;野生大麦Shannon多样性指数依次为β区>ω区>α区>γ区,而栽培大麦Shannon多样性指数依次为ω区β>区>γ区>a区;野生大麦自然群体和栽培大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幅相当,且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大麦自然群体和来自全球不同区域栽培大麦品种间的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同样丰富.以上结果说明,野生大麦中保存了较栽培大麦更为丰富的基因资源,今后栽培大麦的品质改良应该重视野生大麦资源的合理利用.

    • 辐射诱发唐菖蒲复色花突变体的AFLP分析

      2009, 29(1).

      摘要 (1646) HTML (0) PDF 0.00 Byte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唐菖蒲品种'新秀'的种球为材料,经不同剂量50Co γ射线诱变后,进行生物学性状观察,并以'新秀'为对照.用AFLP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1)诱变后代出现了广泛变异,并从75 GY剂量组M:代中选出了花瓣呈粉白相间的复色花突变体.(2)突变体的大多数引物扩增产物带型与对照带型差异显著;64种引物中50对引物检测出DNA分子的多态性,产生1 600条清晰谱带,多态性位点112个,多态性13.08%,相似性系数为93%.差异片段主要集中于100~700 bp之间.研究表明,复色花突变体和对照之间的差异与遗传物质的改变相关,其中一些可能与花色形成基因有关.

    • 转拟南芥ICE1基因增强烟草抗寒性的研究

      2009, 29(1).

      摘要 (1802) HTML (0) PDF 0.00 Byte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ICE1是CBF冷响应通道的上游转录调控因子,通过与CBF启动子中MYC顺式作用元件的结合激活CBF3基因表达.采用RT-PCR方法,从拟南芥获得AtICE1基因,将AtICE1导入pCAMBIA1301构建35S:AtICE1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GV3101,将AtICE1基因导人烟草,T1代植株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AtICE1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表达;在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烟草与对照烟草的生长未见明显区别,而在瞬时低温冻害下,转基因烟草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烟草植株,说明Atl-CEI基因可以提高低温敏感作物的耐寒性.

    • 不同倍性不结球白菜Pol CMS及保持系生理生化特性比较

      2009, 29(1).

      摘要 (1693)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二、四倍体不结球白菜Pol CMS及其保持系花蕾和薹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保持系,且各指标在不育系中四倍体低于二倍体,而在保持系中则四倍体高于二倍体;不育系MDA含量,POD、SOD、CAT活性均高于保持系,不育系中四倍体均高于二倍体.而保持系中四倍体均低于二倍体;薹叶中MDA含量,POD、SOD、CAT活性均为不育系高于保持系,不育系中四倍体高于二倍体;POD、EST同工酶显示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均具特异酶带,但不同倍性间并无差异.

    • 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糖运转途径上各器官糖含量的影响

      2009, 29(1).

      摘要 (1970) HTML (0) PDF 0.00 Byte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薄皮甜瓜(Cucumis melo L.)品种'玉美人'为试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薄皮甜瓜糖运转途径上各器官不同种类糖的含量.以分析夜间低温对薄皮甜瓜糖运转途径上各器官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甜瓜从"源"到"库"糖运转途径上各器官糖含量差异很大.叶片中葡萄糖含量最高,其次是果糖,而肌醇半乳糖苷、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很低;子蔓和果柄维管柬中积累了大量的蔗糖、果糖、葡萄糖、棉籽糖和水苏糖,及少量的肌醇半乳糖苷;果实则以果糖、葡萄糖为主,而肌醇半乳糖苷、棉籽糖和水苏糖含量很低.夜间9℃低温处理后,叶片、子蔓和果柄维管束糖的积累明显高于相应对照,而果实中糖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夜间12℃低温处理后糖运转途径上各器官糖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夜间9"C低温使薄皮甜瓜叶片中糖大量积累,并限制了糖的运输,严重影响果实糖分积累,而夜间12℃低温并未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果柄维管束中可能存在运转糖的分解,且夜间9℃低温可能会对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外源芦丁预处理对水分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理效应

      2009, 29(1).

      摘要 (1789) HTML (0) PDF 0.00 Byte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Zeamays L.)品种'郏单958'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外源芦丁(Rutin)对聚乙二醇(PEG)胁迫下幼苗叶片质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15%PEG-6000胁迫下,玉米叶片的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保护酶SOD、CAT、POD活性显著升高.(2)一定浓度芦丁(>0.40 g/L)预处理可显著抑制水分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MDA含量的上升,降低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并诱导SOD、POD和CAT活性提高.降低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说明外源芦丁能够提高玉米幼苗的抗氧化作用,缓解水分胁迫引起的膜脂过氧化,保护细胞膜免受或减少损伤·达到提高植物抗旱性的目的.

    •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半夏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009, 29(1).

      摘要 (1805) HTML (0) PDF 0.00 Byte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半夏37℃高温倒苗过程中的叶片和块茎为材料,考察了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SA)处理的倒苗率,采用ELISA方法研究了0.5 mmol/L外源SA对半夏叶片和块茎中内源激素GA3、IAA、ABA、ZR和J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半夏出现倒苗现象,并以0.5 mmol/L的SA处理后半夏倒苗率最低.倒苗过程中叶片和块茎中GA3、IAA、ZR含量逐渐下降.而ABA和JA含量显著上升.0.5 mmol/L SA处理条件下叶片中生长促进类激素GA3、IAA、ZR含量高于同期对照,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和JA含量低于同期对照;块茎中ABA、IAA和JA的含量低于同期对照.GA变化不明显,而ZR处理前期低于对照,后期高于对照.可见,一定浓度的外源SA可通过改变高温胁迫下半夏内源激素水平来促进其生长,延缓其倒苗.

    • 低温弱光下辣椒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品种耐性的关系

      2009, 29(1).

      摘要 (1764) HTML (0) PDF 0.00 Byte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2个耐低温弱光的辣椒品种为试验材料,模拟日光温室低温弱光逆境,研究了辣椒叶片中脯氨酸(Pro)、可溶性搪、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耐低温弱光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5℃/5℃(昼/夜)、100μmol·m-2·s-1光照处理使辣椒叶片的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于处理前期升高,后期浇档?低温弱光处理10 d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处理20 d的可溶性糖含量与辣椒耐低温弱光性呈显著正相关;10个品种的Pro含量与品种的耐低温弱光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ro的累积表现为保护作用;耐低温弱光性较强的品种'湘研1号'和较弱的品种'湘研16号'中Pro含量与耐性呈负相关,Pro的累积表现为伤害性反应.

    • 长绿期金银木耐寒生理机制研究

      2009, 29(1).

      摘要 (1892) HTML (0) PDF 0.00 Byte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长绿期金银木和金银木为材料,调查其落叶时间和绿期天数.并测定了其绿叶期间叶片相对电导率、含水量、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等指标的变化.探讨长绿期金银木低温抗性与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长绿期金银木比金银木生长期长23~31 d.低温胁迫后,长绿期金银木的自由水与束缚水比值比金银木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比金银木增加幅度小,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比金银木增加幅度大且速度快.具有更强的渗透调节能力.结果发现,长绿期金银木在低温环境下能更有效地降低体内生长代谢水平.提高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从而表现出比金银木更强的耐寒性,保持更长的绿期.

    • 3种湿地植物对锌的吸收分配及其与根表铁氧化物胶膜的关系

      2009, 29(1).

      摘要 (1825) HTML (0) PDF 0.00 Byte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以灯心草、茭白和美人蕉3种湿地植物为材料,研究了湿地植物对锌的吸收分配能力与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湿地植物积累锌的总量大小顺序为:茭白>美人蕉>灯心草,茭白积累锌的总量是灯心草的1.79倍;它们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含量表现为灯心草>茭白>美人蕉,且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锌在湿地植物中分配比例表现为;根中锌量>地上部分锌量>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锌量;锌主要积累在湿地植物根中,地上部分和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的锌量无显著差异.(3)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锌的数量与湿地植物地下部分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3 5**),增加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锌的数量就能明显提高地下部分锌含量;每千克土壤加入1 g FeSO4后,3种湿地植物积累锌的总量平均增加了21%.可见,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锌的吸附也是湿地植物固定或积累锌的重要途径之一.

    • 油菜对Pb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研究

      2009, 29(1).

      摘要 (1938) HTML (0) PDF 0.00 Byte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秦油8号'(Brassica napus L.'Qinyou 8')对不同水平Pb污染的耐性及富集效应,并施加不同水平螯合剂对油菜的修复效果进行强化研究.结果表明:(1)油菜的株高、干重、叶绿素含量等在低水平Pb处理时得到轻微的促进,而在高水平Pb处理中受到抑制,在土壤Pb添加量为2 000 mg·kg-1时, 它们分别比对照降低了8.O%、21.1%和51.7%.(2)植株中脯氨酸含量与Pb添加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90 8**),当土壤Pb含量为2 000 rng·kg-1时油菜体内脯氨酸含量达到最高,为1 227.8 μg·g-1,比对照升高了18倍.(3)油菜体内Pb积累分布大小为:根部>地上部>籽实,各部位Pb含量以及每盆油菜吸收Pb总量都随土壤Pb添加量的增加而递增,并在土壤Pb添加量为l 500 mg·kg-1达到最大值,此后则下降.(4)在土壤Pb添加量为1 000 mg·kg-1时,施加4种水平螯合剂均提高了油菜对Pb的吸收量,并以10 mmol·kg-1螫合剂处理油菜对Pb的吸收效率最高,过高水平(15 mmol·kg-1)的螯合剂处理则导致油菜死亡.研究发现,甘蓝型油菜'秦油8号,对Pb表现出一定的耐性和吸收能力,添加螯合剂能明显提高油菜对Pb的转运效率,具有修复Pb污染土壤的潜力.

    •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湿润和干旱条件下棉花叶片光合特性比较

      2009, 29(1).

      摘要 (1768) HTML (0) PDF 0.00 Byte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临泽北部边缘绿洲区,测定了湿润和干旱条件下早熟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 L.)品种'新陆早8号'棉花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日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棉花叶片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但均未出现光抑制;干旱条件下91起棉花"光合午休"以非气孔因素为主,湿润条件下非气孔因素和气孔因素先后共同起作用.(2)干旱条件下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8:00~11:OO高于湿润条件下,且均值提高10.5%,而其在12:OO~18:00低于湿润条件下,且均值降低16.5%;干旱条件下叶片Pn和蒸腾速率(Tr)日均值(8:00~18:00)分别比湿润条件下降低4.9%和26.1%,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提高了23.4%且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棉花叶片PSl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于14:00达全天最低值,但最低值均大于0.80.研究发现,湿润土壤条件并不能消除棉花的"光合午休"现象;干旱土壤条件也未使棉花出现光抑制,却使一定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 低温胁迫对广玉兰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2009, 29(1).

      摘要 (1757)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玉兰幼苗为材料,对其进行0,-4℃、-8℃,-12℃和-16℃ 5个梯度低温处理,研究了广玉兰幼苗的光合作用与叶绿素荧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广玉兰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3)、叶肉细胞间隙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均逐步降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量子产额(Yield)、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也均同时下降,而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则逐步上升.可见,低温胁迫除导致光合作用的气孔抑制外,还直接损伤光合机构使PSⅡ反应中心失活,引起其光能原初捕捉能力和光能同化率减弱,增加了通过热辐射消耗的光能比例,最终导致广玉兰幼苗光合作用能力减弱.

    • 霸王果翅及其浸提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009, 29(1).

      摘要 (1861)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霸王果翅对其种子萌发及果翅浸提液对霸王、红砂与无芒隐子草3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果翅可完全抑制霸王种子的萌发.具有完整果翅的霸王种子萌发率为0;剥去果翅后霸王种子萌发率最高达91%;果翅刺破后其发芽率为4O%;而将种子与剥离后的果翅一起培养,其发芽率为88%.(2)果翅浸提液在低浓度条件下(0.025 g/Ml)对3种供试种子的萌发率均无显著影响.但高浓度浸提液(>0.025 g/Ml)则均显著降低种子萌发率;不同浓度浸提液均显著降低3种种子的萌发速率,对其胚根生长亦存在显著抑制作用;但对胚芽生长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0.025 g/Ml)具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具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霸王果翅可引起种子休眠,其浸提液中的萌发抑制物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方式.

    • 喜旱莲子草组织水浸液对黑麦草种子和幼苗的化感效应

      2009, 29(1).

      摘要 (1977)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地上和地下部组织为供体,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为受体,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喜旱莲子草组织水浸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组织水浸提液对黑麦草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显著降低了其终萌发率,也明显抑制了黑麦草幼苗根和茎的生长;喜旱莲子草组织水浸提液处理使黑麦草幼苗叶片的电导率显著增加,但其叶绿素含量却明显降低;喜旱莲子草不同组织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弱不同,表现为地下部分水浸提液化感作用明显强于地上部分.

    • 水分胁迫对美国凌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09, 29(1).

      摘要 (1609)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对水分胁迫下3年生美国凌霄(Campsis radifans L.Seen)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emf)的日动态及其与微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分析,以阐明其WUEleaf对土壤水分及光照强度的响应规律,探讨美国凌霄维持较高WUElemf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美国凌霄WUElemf表现为减弱趋势,但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WUElemf的提高.(2)水分胁迫下,美国凌霄WUElemf多与空气相对湿度、大气COz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饱和水汽压差、大气温度、叶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微环境因子对美国凌霄WUElemf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大气CO2浓度、胞间CO2浓度、叶温对其影响较大.(3)维持美国凌霄较高WUE lemf的适宜土壤含水量为10.7%~23.1%(相对含水量为39.2%~84.6%),适宜光照强度在600~1600μmol·m-2·s-1之间.

    • 重庆四面山5种不同配置模式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2009, 29(1).

      摘要 (1800)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水土保持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种人工林群落以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纯杉木林最次.(2)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群落间的变化以乔木层的枫香+木荷+石栎+香樟+灌木混交林、灌木层的石栎+木荷混交林、草本层的纯杉木林等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3)不同林型的物种多样性不同,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也有较大差异.建议在四面山地区以及类似生态区的退耕还林过程中选择以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乔一灌结合混交林模式,以提高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实现理想的水土保持林功能.

    • 内蒙古黑里河天然油松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2009, 29(1).

      摘要 (1834) HTML (0) PDF 0.00 Byte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内蒙古黑里河自然保护区设置1.96 hm2的油松林固定监测样地,用样方法对油松林物种组成及其分布进行调查分析,并用Ripley's K函数对乔木层的主要树种进行空间格局分析,以探讨油松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幼树、小树及大树)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乔木层共调查到13个树种,油松为优势种,主要伴生种包括色木槭、蒙古栎、蒙椴、山杨和白桦.油松林内各主要树种的径级结构均呈反J型分布.各主要树种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油松种群在1~65 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大于65 m的尺度表现为随机分布,色木槭、蒙古栎、蒙椴、山杨和白桦在所有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种群发育(幼树-小树-大树),油松种群由聚集分布趋于随机分布,体现了油松种群的生存策略.

    • 中国产19个被子植物名称的后选模式指定

      2009, 29(1).

      摘要 (1722)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的模式标本中,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规则8.2、9.4和37注释1及例2,发现有19个国产被子植物名称的模式为混杂标本或为合模式.遵照规则8.1、9.9,9.10和9.12,以及辅则9A.2和9A.3的精神,对这19个名称做出后选模式指定.

    • 木瓜微粉及其对胆酸钠和重金属吸附特性研究

      2009, 29(1).

      摘要 (1625)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吸附时间对木瓜微粉吸附胆酸钠的影响,并分别对金属混合液浓度、模拟人体胃肠环境的pH条件、木瓜粉的粒径对木瓜微粉吸附混合液中Cu2+、pb2+、Cd2+、Hg2+的能力进行分析,以明确木瓜微粉及其体外对胆酸钠、Cu2+、Pb2+、Cd2+、Hg2+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1)随粉碎时间的延长,微粉所占的比例增大,粒径分布更加均匀,粉碎过程中存在粉碎一团聚一再粉碎的动态变化.(2)木瓜微粉对胆酸钠的吸附随吸附时间的延长,吸附量显著增加,粗粉和粉碎10、60 min得到的微粉A、C在30 min内对胆酸钠(0.2%)吸附达到了平衡,粉碎30 min得到的微粉B在吸附60 min时对胆酸钠仍有显著的吸附能力.(3)在试验范围内,木瓜微粉B对Cu2+、Pb2+、Cd2+、Hg2+的最适吸附浓度分别为3.00、3.00、1.00、0.01 μg/mL.(4)在pH为7时对Cu2+、Pb2+、Cd2+、Hg2+的吸附率分别比pH为2时高出40.85%、21.07%、27.33%、66.38%.(5)不同粒径的木瓜粉对Cu2+的吸附率随粒径的减小而降低,对Hg2+的吸附率则增加,但对Pb2+和Cd2+的吸附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木瓜微粉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吸附胆酸钠、Cu2+、Pb2+、Cd2+、Hg2+作用,可广泛用于食品和药品中.

    • 辣根水解条件及水解产物静态吸附研究

      2009, 29(1).

      摘要 (1457)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超声波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优化辣根水解硫代葡萄糖苷的最佳条件,并进一步对辣根水解产物--异硫氰酸酯的大孔树脂静态吸附条件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1)辣根水解的最佳条件为功率20 w,时间35 min,pH为7,Vc添加量为2 mg/g,料液比(g/mL)为1:10.(2)静态吸附试验筛选表明,辣根异硫氰酸酯的最佳吸附树脂为X-5或AB-8,用乙醇进行解吸附,解吸效果随乙醇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无水乙醇洗脱效果最好.(3)用X-5吸附富集纯化验证表明.辣根异硫氰酸酯样品的纯度达到46.9%,得率为0.187%.

    • 浙江天目地黄2新变型

      2009, 29(1).

      摘要 (1646)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了产于浙江临安的天目地黄2个新变型--白花天目地黄(Rehmannia chingii Li f.albi flora G.Y.Liet D.D.Ma)和紫斑白花天日地黄(R.chingii Li f.purpureo-punctata G.Y.Li et G.H.Xia),它们与原变型的主要区别为花冠白色;前者喉部淡黄色,后者喉部具紫色斑点.

    • 乳苣一新变型——白花乳苣

      2009, 29(1).

      摘要 (1828)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描述了乳苣属(Mulgedium)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L.)DC.]的一个新变型即白花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L.)DC.f.albi florum Q.Zhu],该变型与原变型的区别在于花冠为白色.

    • 宁夏十字花科1种新记录植物

      2009, 29(1).

      摘要 (1573) HTML (0) PDF 0.00 Byte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宁夏十字花科1种新记录植物,小果亚麻荠(Camelina microcarpa).

    • 脱水素在植物低温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2009, 29(1).

      摘要 (1642)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脱水素(dehydrin)是一类胚胎发育后期丰富蛋白(LEA.late embryogenesis abundant proteins),含有富含赖氨酸的K片段,属于具有高度热稳定性的亲水性蛋白,在植物脱水条件下能保护细胞内蛋白质和膜结构免受破坏.低温胁迫下,耐低温植物细胞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来抵御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很多研究表明植物脱水素的表达和积累与多种双子叶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以及冬季栽培的禾本科植物品种(特别是小麦和大麦)的耐低温能力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脱水素的结构、功能以及内源ABA(abscisie acid)含量、拟南芥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同源转录激活因子、春化基因、光周期信号等对脱水素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进行综述.

    • 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生态响应的不确定性分析

      2009, 29(1).

      摘要 (2011)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有利于人类预测与适应未来生态环境变化,植物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植物对气候变化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中(包括定点控制实验,空间代替时间样带),植物响应模式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可变性等诸多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以探讨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植物的动态变化及生理生态响应过程.分析结果认为.造成这些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包括:(1)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样带研究中,往往忽略了植物的非线性响应,存在明显的阈值;(2)样带及定点研究中,由于各种气候因子的耦合.很难确定各种气候因子对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影响的权重;(3)定点控制实验中往往忽略了植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使实验结果很难代表更长时间尺度上的反映模式;(4)在相同的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植物的响应有可能存在明显差异.提出了今后植物对气候变化生理生态响应研究的建议.

    • 补白

      2009, 29(1).

      摘要 (1056)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双蝴蝶的胚胎发生湖北双蝴蝶的胚胎发生

      2009, 29(1).

      摘要 (1694)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湖北双蝴蝶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形成、受精、胚及胚乳发育过程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子房2心皮,1室,侧膜胎座,薄珠心,单珠被,倒生胚珠,胚珠列数为4列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大孢子多呈直线形排列,少数为“T”形四分体,合点端的大孢子具功能 胚囊发育为蓼型 3个反足细胞宿存至8-细胞原胚。(2)珠孔受精 胚乳发育为核型 胚发育为茄型。(3)果实成熟时,种子发育至球形胚阶段。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2009, 29(1).

      摘要 (1132)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因子列CSCD核心库排行第92名

      2009, 29(1).

      摘要 (1448)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核心库信息,对2007年该库737种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排行显示,《西北植物学报》的影响因子列第92名,被引频次列第28名,居植物学类期刊前列。其他几种植物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分别为:《植物学通报》列第100名,《云南植物研究》列第168名,《植物分类学报》列第182名,《武汉植物研究》列第200名,

    • 封面植物简介——庙台槭

      2009, 29(1).

      摘要 (1473)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庙台槭(AcermiaotaienseTsoong)属槭树科槭属,是我国植物学家钟补求先生1954年发现并命名的,模式产地在陕西省留坝县庙台子,故命名为庙台槭。该种为落叶乔木,高10~20(25)m;树皮深灰色,纵裂或片状剥落;幼枝红褐色或紫褐色,老枝灰色,深纵裂。叶对生,纸质,常3~5裂;轮廓近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4~)7~9cin,宽6~8cm;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被褐色短柔毛,沿脉较密;叶柄长6~7m。

    • 《西北植物学报》投稿须知

      2009, 29(1).

      摘要 (1073)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2001~2007年《西北植物学报》被引指标动态变化

      2009, 29(1).

      摘要 (1449)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西北植物学报》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扩大,据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库统计,从2001年到2007年,《西北植物学报》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不断提高(如下图所示),期刊影响因子由2001年的0.243增加到2007年的1.318,6年共增加了4.4倍,总被引频次由2001年的348增加到2007年的4125,6年共增加了10.85倍。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