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2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西北植物学报》投稿须知

      2009, 29(2).

      摘要 (1427)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2.投稿:初稿需一式二份(图版、照片必须原件)或网上投稿均可.作者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1~2名,也可以推荐3~5名非作者单位的审稿人.投稿时作者务必填写《西北植物学报》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代理与授权书(本刊网站下载)寄编辑部,同时作者须支付审稿费100元(英文150元).3.来稿信息要求: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联系电话、E-mail,并在篇首页页脚注明论文的基金项目:包括基金来源名称及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学历、学位(或在读研究生)、职称(博士生导师、院士)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4.打印要求:来稿请用5号字1.5倍行距打印,标点符号力求正确.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数字或符号的斜体、上下标必须标明.凡文中首次出现的植物属、种名须附拉丁文学名(斜体)并核对无误...

    • 《西北植物学报》2005~2007年期刊引证资料

      2009, 29(2).

      摘要 (1312) HTML (0) PDF 0.00 Byte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因子列CSCD核心库排行第92名

      2009, 29(2).

      摘要 (1789)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核心库信息,对2007年该库737种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统计排行显示,《西北植物学报》的影响因子列第92名,被引频次列第28名,居植物学类期刊前列.其他几种植物学类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分别为:《植物学通报》列第100名,《云南植物研究》列第168名,《植物分类学报》列第182名,《武汉植物研究》列第200名,《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列第241名,《广西植物》列第251名,《植物研究》列第282名.CSCD的来源期刊是我国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其核心库中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目前CSCD共遴选了1083种期刊,其中核心库期刊737种,扩展库期刊346种.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西北植物学报》在我国植物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已成为本学科作者和读者检索、引用文献的重要选择目标,说明《西北植物学报》发表的论文水平及其研究走在了本学科的前沿,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因子列CSCD核心库排行第92名@南红梅

    • 科技论文正体和斜体的书写规范

      2009, 29(2).

      摘要 (2167)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统计学符号常用统计学符号一般用斜体.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不用大写X,也不用Mean;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不用SD;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不用SE;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英文大写F;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概率用英文大写P;自由度用英文小写v.物种的学名属名、种名(包括亚种、变种),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首字母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例如:BamHⅠ、EcoRⅠ、MspⅠ、Sau3AI等.氨基酸和碱基的缩写氨基酸缩写用3个字母表示时,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正体.碱基缩写为大写正体.基因及表型产物的符号表示基因座名的英文缩写用斜体,一般为小写字母,如:sch.基因位点用正体大写,突变或等位基因的符号或数字用正体,如:大肠杆菌aroC基因、突变基因argS△r245.基因表型产物符号用正体.蛋白名称的英文缩写用正体,首写字母大写或全部大写.科技论文正体和斜体的书写规范

    • 常用生理生化指标缩略词表

      2009, 29(2).

      摘要 (1460)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北植物学报》论文写作要求

      2009, 29(2).

      摘要 (1499)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1.1,1.1.1;2,2.1,2.1.1……,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约200~300字),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中、英文摘要下方应分别列出相对应的关键词3~8个.3.引言:简要评价国内外有关本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未解决的问题,说明本研究的目的.4.材料与方法:植物名称在文中首次出现要注拉丁文学名,实验方法若与前人所用相同,只需注明文献;有改进之处须交代清楚;若为新方法要详细说明.5.结果与分析:图和表要求清晰,具有自明性,数量关系尽量用图表示,对图表的分析说明和归纳要叙述准确、层次清晰,符合逻辑关系,但文字部分应避免罗列与图、表重复的数据叙述.图用电脑绘制,大小要适中(半栏图宽≤7.5cm,通栏图宽≤16.0cm)...

    • 封面植物简介——庙台槭

      2009, 29(2).

      摘要 (1744)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庙台槭(Acer miaotaienseTsoong)属槭树科槭属,是我国植物学家钟补求先生1954年发现并命名的,模式产地在陕西省留坝县庙台子,故命名为庙台槭.该种为落叶乔木,高10~20(25)m;树皮深灰色,纵裂或片状剥落;幼枝红褐色或紫褐色,老枝灰色,深纵裂.叶对生,纸质,常3~5裂;轮廓近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4~)7~9cm,宽6~8cm;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被褐色短柔毛,沿脉较密;叶柄长6~7cm.圆锥状聚伞花序长4~5cm,生于枝顶,由1顶花及6~9枚侧花枝和14~25朵花组成;含两性花、雄花和中性花,同株.花黄绿色,直径约1cm;萼片5枚,长4.5~6.5cm,矩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上、下表面均被短纤毛,下面较多;花瓣5枚,长3.5~4.5mm,倒披针形,较萼片窄短,上、下表面均有短纤毛,下面稍多;雄蕊8枚,花药黄色,近球形,花丝着生在花盘上;花盘近圆形,边缘波状5浅裂;雌蕊2心皮,扁平,柱头2裂,向外反卷.小坚果扁平,近圆形,直径约8毫米,密被淡褐色或黄色绒毛;翅长圆形,宽0.8~0.9cm,连同小坚果长约2~2.5(3)cm,两翅水平开展,呈180°平角,或有的大于180°....

    • 巴西橡胶树HbCMK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2009, 29(2).

      摘要 (1851)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植物CMK(4-Diphosphocytidyl-2C-methyl-D-erythritol Kinase,CMK)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结合RACE的方法在橡胶树中获得了与其相应的CMK基因,命名为HbCMK.序列分析表明HbCMK长1 415 bp,编码388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与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甜菊(Stevia rebaudiana)、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的CMK相似性分别达到72.6%、72.5%、71.9%、70.9%、69.0%和66.9%.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HbCMK的表达具有组织差异性,在愈伤组织中大量表达,在叶片和胶乳中微量表达,乙烯诱导胶乳HbCMK的表达,伤害对HbCMK的表达几乎没有影响.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MEP途径在橡胶树胶乳中的作用和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的调控奠定了基础.

    • 盾叶薯蓣环阿屯醇合酶基因克隆与表达(英文)

      2009, 29(2).

      摘要 (2115)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巢式PCR和RACE技术从盾叶薯蓣中克隆了阿屯醇合酶的cDNA(定名为DZCAS).结果表明,该cDNA的开放读码框为2 280 bp,编码759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86 924 Da,等电点为6.39.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盾叶薯蓣阿屯醇合酶与其他植物阿屯醇合酶的相似性超过70%,含有环阿屯醇合酶共有的保守序列.利用氧化鲨烯环化酶基因缺陷型酵母表达DZCAS,并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仪检测酵母细胞中环阿屯醇合成情况,证明DZCAS编码环阿屯醇合酶.RT-PCR分析表明,DZCAS在盾叶薯蓣幼叶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地下幼嫩块茎中,而地上幼茎表达量最低.

    •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在集胞藻6803中的表达

      2009, 29(2).

      摘要 (1949)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聚球藻7942热休克基因groESL的启动子和报告基因egfp,构建了表达载体pUC-Tegfp并转化集胞藻6803,并通过所制备抗体对转基因藻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发现,在转基因藻株T-egfp的细胞粗提液中含有能与eGFP抗体特异结合的蛋白质,表明外源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在集胞藻6803中成功表达.

    • 拟南芥磷酸酶基因亚细胞定位与组织表达

      2009, 29(2).

      摘要 (2063)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克隆拟南芥磷酸酶PP2C家族基因At3g51370,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用基因枪将构建好的载体轰击洋葱表皮细胞进行瞬时表达分析,发现该At3g51370基因表达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At3g51370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发现该基因在花器官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进一步构建了含At3g51370基因的启动子和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拟南芥,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该启动子在不同生长时期与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活性,结果发现,在幼苗期At3g51370基因主要集中在根尖分生组织和顶端分生组织表达,在成年植株中则集中在生殖器官如花和果荚柄等部位表达,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At3g51370基因的表达特性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At3g51370可能与其它核定位的PP2C磷酸酶一样参与了基因表达的调控,可能在拟南芥早期发育阶段的细胞增值分裂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中发挥功能,并在花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行使功能,且不参与光信号转导.

    • 干旱高温胁迫下转基因水稻的生理变化(英文)

      2009, 29(2).

      摘要 (1926)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PEG-6000、38℃及PEG-6000+38℃胁迫处理携带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1)的转基因水稻和非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cv中花11), 并比较分析了二者在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单一PEG及PEG和高温复合胁迫下,植株生长、光合参数和相对含水量的降低幅度及H2O2和MDA(malon dialdehyde)的积累量在非转基因水稻与转基因水稻之间都有显著差异.在这2种胁迫下,转基因水稻的可溶性糖含量及CAT和POD (Peroxidase) 活性与非转基因水稻也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1)的表达减轻了转基因水稻在单一干旱及干旱+高温复合胁迫下的伤害.

    • 导入燕麦DNA的普通小麦HMW-GS及品质性状分析

      2009, 29(2).

      摘要 (1704)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导入燕麦DNA普通小麦后代品系为材料(11份),进行了HMW-GS组成及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1份材料的HMW-GS组成均与受体'宁春4号'(1、17+18、5+10)不同,产生了3种亚基组成类型,其中1、7+9、5+10组合类型的材料有7个.燕麦DNA导入普通小麦后,其后代品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及硬度的平均值分别比受体'宁春4号'高1.35个百分点、5.73百分点、9.49 mL和1.23百分点.

    • 龙舌兰麻种质的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

      2009, 29(2).

      摘要 (1660)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3份龙舌兰麻种质的嫩叶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分析它们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酶谱特征,为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3份材料显示出3~10条不等的酶带,有22种不同的酶谱类型,说明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可鉴定除'粤西117'和'东292'之外的21份龙舌兰麻种质;Rf为0.37的酶带为所有供试材料的共有谱带.DP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3份材料根据亲缘关系远近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为包括'金边弧叶龙舌兰'、'弧叶龙舌兰'等在内的9份种质;第二类为包括'多叶普通剑麻'、'南亚2号'等在内的5份种质;第三类为包括'假菠萝麻'、'银边假菠萝麻'等在内的9份种质.

    • 羊蹄甲种间杂交不亲和初探

      2009, 29(2).

      摘要 (1725)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花粉活力测定和荧光显微技术对南非羊蹄甲与湖北羊蹄甲种间杂交不亲和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花粉活力不是限制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因子;通过荧光观察发现,南非羊蹄甲的花粉可以在湖北羊蹄甲的柱头上萌发生长,但伴有大量异常现象出现,表现为授粉后柱头的乳突细胞立即出现胼胝质反应,花粉管在柱头上盘绕,生长弯曲折叠,顶端膨大,异常变细,或先端沉积胼胝塞而中途停止生长,初步推断杂交后花粉管生长的异常行为是种间杂交不亲和的主要原因;从杂交后胚囊处的胼胝质反应看,杂交不亲和原因也有可能是雌雄配子体未能结合,或能正常受精,但受精后胚和胚乳发育不协调导致雌蕊脱落而不能得到种子.

    • 宁夏枸杞雄性不育材料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2009, 29(2).

      摘要 (1810)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显微制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宁夏枸杞雄性不育材料'YX-1'与可育材料'宁杞1号'的小孢子发生过程和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育材料'YX-1'小孢子发育受阻于四分体时期,无法形成正常的单核花粉粒,败育的特征是四分体胼胝质壁不能适时降解,四分孢子在胼胝质壁内液泡化、核质收缩降解,绒毡层细胞异常肥大增生,推迟解体.压片结果表明,不育材料'YX-1'四分孢子形状不规则、空瘪、解体,败育比较彻底.

    • 昆明地区印度块菌子囊果的解剖结构研究

      2009, 29(2).

      摘要 (1638)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印度块菌子囊果石蜡切片的显微观察,对印度块菌子囊果包被及子实层的显微结构、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印度块菌子囊果是由包被和子实层构成,子囊果的表面密被大量大小不一的疣状突起,包被由外皮层和内皮层构成;子实层由封闭的、大小不一的产孢组织构成,在产孢组织中包含有侧丝、产囊丝、子囊和子囊内的子囊孢子;(2)成熟印度块菌子囊果横切面上有明暗相间的迷宫状纹脉;(3)子囊卵形,由产囊丝顶端的细胞发育而来;(4)成熟子囊孢子红褐色,椭圆形至近球形不等,子囊孢子双层壁,外壁密布有刺状纹饰.子囊孢子在子囊内的发育过程中常出现败育现象,每个成熟子囊中含有1~5个子囊孢子(常见4个).

    • 青藏高原2种柳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征的比较

      2009, 29(2).

      摘要 (2085)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2种柳属植物墨竹柳(Salix maizhokunggarensis)和左旋柳(Salix paraplesia var.subintegra)叶片结构和光合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探讨植物对高原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2种柳的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征呈规律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除气孔面积趋于变小外,叶片的厚度、栅栏细胞的层数、上下表皮的角质层厚度、第一层栅栏组织细胞密度、气孔密度及叶片主脉厚度等指标均呈增加趋势;但海拔的变化对2种柳树叶片结构中的叶片类型、表皮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栅栏细胞的形状、栅栏组织的发达程度、胞间隙以及主脉维管组织的发达程度的影响不明显;随海拔升高,2种柳树的Pn、Gs和Ci值均显著降低,而Ls值显著升高.通过叶片结构和光合数据分析,研究认为2种柳树叶片适应高原环境变化的策略相似,且均以结构变化和牺牲碳同化能力为代价来适应高原环境.

    • 塔里木河下游21种荒漠植物繁殖体形态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

      2009, 29(2).

      摘要 (2002)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塔里木河下游分属于9科16属的21种荒漠植物为对象,调查了它们的植冠种子库情况以及繁殖体的附属物、形状(三维方差)、大小(三维之和)及质量(百粒重)等形态特征,并探讨了各种繁殖体的生态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13种荒漠植物可利用植冠种子库来躲避环境干扰:7种繁殖体具绢毛,2种繁殖体具翅,1种繁殖体具芒,3种繁殖体具冠毛,可利用风力实现传播与定居,而且它们可利用有水时期的速萌特性来适应当地生态输水这一辅助措施;5种繁殖体形状远离球形(三维方差≥0.126),6种繁殖体形状接近圆球形(三维方差<0.06).(2)5种具速萌特性的繁殖体(形状圆筒形、圆锥形和蝌蚪形)与8种具有持久土壤种子库的繁殖体(三维方差较小≤0.1且三维之和≤2.75 mm)利用它们互补的生态适应对策使其在研究区成功定居与繁衍; 13种以r-型生活史对策为主且粒小质轻的繁殖体(三维之和≤2.75 mm,单粒重<1 mg)与4种粒大质重的繁殖体(三维之和≥4.8 mm,单粒重>3.3 mg)利用其互补式繁殖对策将研究区生物多样性维持于一定水平.(3)7~9月份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植物及乔木同时落种的时期,可将人工输水集中于这一时期以实现研究区种子最大数量地萌发.

    • 施肥对烟草腺毛叶绿体形态结构的影响

      2009, 29(2).

      摘要 (1793) HTML (0) PDF 0.00 Byte (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烤烟K326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分别施用纯有机肥和无机肥,在烟株旺长期和成熟期对叶面腺毛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以明确肥料对烟草叶面腺毛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移栽后50 d,荧光下观察有机肥处理下腺头细胞叶绿素荧光强度较无机肥强烈,腺头细胞内叶绿体结构完整,类囊体基粒片层发达,嗜锇颗粒大而多;无机肥处理的细胞内叶绿体少,嗜锇颗粒较小,数量也较少.移栽后70 d,有机肥处理腺毛头细胞叶绿体双层膜结构依然完整,但类囊体基粒片层结构已经解体,其中积累大量黑色嗜锇颗粒;此时无机肥处理腺毛头细胞叶绿体结构完整,仍可清晰看到类囊体基粒片层仅含少量嗜锇颗粒.推测有机肥处理在初期促进了烟草腺毛细胞叶绿体的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积累,在后期,促进叶绿素及内膜系统的降解,并有利于亲脂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从而对腺毛分泌物积累和烟叶香气品质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 菌根化马尾松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内源多胺的变化

      2009, 29(2).

      摘要 (1566)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分别接种4种外生菌根真菌及其混合菌的5种菌根化马尾松植株为材料,在室内进行自然模拟干旱胁迫处理,考察了各处理植株的萎蔫率、萎蔫度及其针叶中的腐胺(Put)、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的变化,探讨多胺在外生菌根提高马尾松抗旱能力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接种外生菌根真菌能够显著提高植株定植土壤的保水能力,显著降低植株的萎蔫率和萎蔫度;在干旱胁迫过程中,菌根化植株的Spm含量、多胺总量均高于对照植株且含量相对稳定,而菌根化植株和对照植株的Spd含量均无明显变化, 对照植株和紫金蜡蘑菌根化植株的Put含量相对较高且变化幅度较大.研究发现,外生菌根能提高马尾松植株内源Spm含量和Put的降解能力,调节各种内源多胺的分配比例,最终显著提高马尾松植株的抗旱能力.

    • 不同羽扇豆锰吸收差异及其机制探讨

      2009, 29(2).

      摘要 (1743)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白羽扇豆(Lupinus albus L.cv.Kiev)和窄叶羽扇豆(Lupinus angustifolius L.cv.Gungurru)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在玻璃温室条件下对2种羽扇豆在高锰(10 μmol/L)和低锰(0.5 μmol/L)环境中的锰吸收差异及其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高锰还是低锰条件下,白羽扇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锰吸收和转运能力、木质部和韧皮部汁液中的锰含量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在不同生长阶段都显著高于窄叶羽扇豆,且2种羽扇豆植株韧皮部汁液中锰含量与其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2种羽扇豆的吸锰能力差异与其种子大小、种子中锰含量、锰的吸收和转运能力以及木质部和韧皮部低分子量有机酸含量有密切关系;锰离子与低分子有机酸形成的可溶性有机复合体可能是促进锰在植物韧皮部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

    • 干旱胁迫对3种狼尾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009, 29(2).

      摘要 (1890) HTML (0)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和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3种狼尾草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PEG(5%)胁迫会提高狼尾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当PEG体积分数大于10%时,3种狼尾草的种子发芽率随PEG浓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但根冠比增加;在高浓度PEG胁迫下,小穗狼尾草种子相对发芽指数大于羽绒狼尾草和巨人狼尾草,其抗旱半致死浓度和极限浓度高于巨人狼尾草;苗期盆栽控水8 d后,巨人狼尾草叶片的旱害级别高于羽绒狼尾草和小穗狼尾草,小穗狼尾草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巨人狼尾草,丙二醛含量低于巨人狼尾草.研究发现,提高苗期狼尾草叶片含水量和脯氨酸积累量有利于增强其抗旱性;小穗狼尾草的苗期抗旱性结果和种子的抗渗透胁迫表现一致,并证实其抗旱性最强.

    • 苹果果实发育期间细胞壁组分变化特性

      2009, 29(2).

      摘要 (1849)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 '富士'、'国光'、'红星'、'金冠'和'嘎拉'5个苹果品种为试材,分析了果实发育成熟过程细胞壁物质(CWM)、水溶性果胶(WSP)、共价结合果胶(CSP)、离子结合果胶(ISP)、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各组分变化.结果表明:在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5个品种果实CWM含量变化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均以果实膨大期为其含量下降的转折点;果实总果胶含量均呈不断降低的趋势,其中CSP为主导成分,'富士'和'国光'果实CSP含量最高,WSP含量最低,'嘎拉'与'红星'果实3种果胶含量变化居中,'金冠'果实总果胶含量最低且变化小,但在近成熟期'红星'和'金冠'果实WSP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果实半纤维素含量也具相似的变化规律,'国光'、'富士'和'金冠'等3个品种的高峰值显著高于'嘎拉'和'红星';比较5个品种纤维素含量,'国光'果实在成熟期之前显著高于其他4品种,而其他4品种的纤维素含量变化比较平稳.

    • 乙烯对苹果果实细胞壁降解效应初探

      2009, 29(2).

      摘要 (1953)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主栽苹果品种'秦冠'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以及加热处理下苹果果实中与细胞壁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变化及其与细胞壁组分降解的关系.结果表明:乙烯对各细胞壁酶活性的促进效应因乙烯利施用浓度不同而异.乙烯利浓度由10 mg/L增至1 000 mg/L时,果胶甲酯酶(PM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纤维素酶(CS)的活性先逐渐增强,而后又被抑制;木聚糖(Xyl)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加热处理可增进乙烯利的作用,如在60℃时,PME、PG、CS、Xyl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5、2.7、1.1和1.5倍.PG活性的显著增加同时引起了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显著升高,但其他酶活性变化与可溶性糖含量无直接相关.

    • 玉米黄化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2009, 29(2).

      摘要 (1660)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品种'户单26'为材料,研究了黑暗条件下生长的玉米黄化幼苗内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对照组相比,黄化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降低,特别是叶绿素a含量大幅度降低;黄化幼苗的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显著增加.研究发现,黑暗条件下的玉米幼苗叶绿素a的合成受到了显著影响而表现出黄化现象,黄化幼苗能主动提高其自身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轻黑暗逆境对植物细胞的伤害.

    • 不同损伤形式诱导合作杨叶片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差异

      2009, 29(2).

      摘要 (1604)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机械损伤、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幼虫取食、机械损伤伤口涂抹舞毒蛾口腔分泌物3种方法处理合作杨(Populus simonii×P.pyramidalis 'Opera 8277')扦插苗叶片,24 h后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叶片中香豆酸等9种酚类物质的含量,比较不同损伤形式诱导的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差异,以探讨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机械损伤和舞毒蛾取食诱导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而机械损伤伤口涂抹舞毒蛾口腔分泌物与舞毒蛾取食处理诱导的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相似,推测舞毒蛾口腔分泌物是造成机械损伤与昆虫取食处理间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差异的关键因素.

    • 营养液pH对3种藤本植物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2009, 29(2).

      摘要 (1608)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金银花、牵牛花、爬山虎3种藤本植物为材料,在不同pH营养液培养,对其株高、茎粗、植株干重、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营养液pH的升高,金银花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并在pH为8.2时达到最大值,爬山虎在pH为6.2时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牵牛花在pH从5.2变化到9.2之间,除了植物干重外,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的值变化不大.(2)随着pH的升高,金银花的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0)、PSⅡ捕获激发能的效率(Fm/F0)及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明显上升,并在pH为8.2处达到最大值;爬山虎各参数值则明显下降;牵牛花在pH为6.2处达到最大值后,随着pH的升高再无明显变化.可见,金银花更适应于喀斯特等偏碱性(pH 8.2)的环境生长.

    • 干旱胁迫对五爪金龙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009, 29(2).

      摘要 (1941) HTML (0) PDF 0.00 Byte (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粤东地区危害严重的入侵杂草五爪金龙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测定了干旱胁迫下五爪金龙种子萌发率、萌发指数及其幼苗的叶绿素含量、细胞水势、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以探讨五爪金龙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1)五爪金龙种子的初始萌发时间延迟,萌发率、萌发指数显著降低,在重度干旱胁迫(30%)时,种子完全不能萌发且伴随腐烂现象;(2)五爪金龙幼苗叶绿素含量、细胞水势、生物量及苗高显著降低,根茎比显著增大;(3)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持续上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轻度胁迫时无明显变化,但中度胁迫时显著上升,重度胁迫时显著下降(P<0.05).研究发现,干旱胁迫对五爪金龙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同时也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生物学、生理学指标的改变主动适应干旱逆境.

    •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期茎蘖生理特性的影响

      2009, 29(2).

      摘要 (2046)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分蘖成穗率不同的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通过3个密度水平大田试验研究了分蘖期主茎和不同蘖位分蘖间的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探讨2种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在冬小麦分蘖期间,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高位分蘖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慢,分蘖与主茎的差距较大;而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分蘖与主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差距较小.(2)2品种分蘖与主茎干物重比值(蘖/茎)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成穗分蘖的蘖/茎值拔节期均大于0.5,而同期未成穗分蘖均低于0.5.(3)在分蘖期间,'兰考矮早八'分蘖的净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增长比主茎缓慢,且随密度增加分蘖与主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豫麦49-198'分蘖与主茎的光合速率差异较小,且种植密度对其影响也较小.(4)拔节中前期种植密度对2品种的荧光参数影响较小,拔节后期2品种分蘖的初始荧光(F0)均显著大于主茎,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却显著低于主茎;随种植密度增加,2品种主茎与分蘖的F0和Fv/Fm差异增大,且这种趋势随蘖位上升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拔节期主茎与分蘖间干物质积累和光合性能的差异过大是其分蘖成穗率低的主要原因.

    •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先锋群落演替过程中细根特征的变化

      2009, 29(2).

      摘要 (1773)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空间序列取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对退耕时间分别为2、4、6和8年的退耕地群落细根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退耕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细根特征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及其在演替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群落细根根长密度和根面积密度随植被演替显著增加;比根长、比根面积和地下/地上生物量也有增加趋势;细根平均直径随植被演替波动,但有减少趋势;(2)在土壤剖面上根长密度、根面积密度和根系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超过63%的根长、61%的根面积和72%的生物量分布在0~20 cm的表层土壤中;(3)根径级统计表明,多数细根直径在0~0.5和0.5~1.0 mm之间,这两级细根长度占细根总长度的80%以上;(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植被演替过程中细根特征的变化主要与土壤有效氮(第2年)、有效磷(第2~8年)和土壤水分(第8年)的含量有关,且随着植被演替,2~6年退耕地中细根特征与土壤资源正相关,而第8年中二者呈负相关.这可能与植物生长对资源的需求与土壤提供资源的能力之间的平衡有关.研究表明,退耕地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壤资源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土壤水分含量显著减少;而土壤水分等土壤资源的变化又对群落产生影响,导致茵陈蒿先锋群落向地带性长芒草群落演替.

    • 太行山南段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与其他植物区系的关系

      2009, 29(2).

      摘要 (1915) HTML (0) PDF 0.00 Byte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6~2008年间对河北省太行山南段武安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种子植物调查,结合文献对区内种子植物进行了科属组成、区系谱、分布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并对该植物区系与中国其他9个植物区系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武安国家森林公园共有种子植物97科,387属,714种,其中被子植物94科, 384属,710种,可归属于15个地理分布类型及9个变型.(2)该区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250属,占64.6%),并伴有一部分热带性质的植物(74属,占19.1%),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与热带-亚热带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反映出武安区系与其他区系之间的广泛联系与相互渗透的特点.(3)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与雾灵山、中条山、太岳山区系亲缘关系较近,与泰山次之,与鸡公山有一定差异,与小五台山和长白山差异较大,与八大公山、龙栖山亲缘关系最远.进一步证明植物区系的纬向地带性规律,即纬度越低,热带-亚热带成分越高;纬度越高,温带-寒温带成分越高.

    • 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2009, 29(2).

      摘要 (1706) HTML (0) PDF 0.00 Byte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野外考察资料和相关文献信息,对云南西部纵向岭谷区种子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及其分布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或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均呈递增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的比重呈递减格局.(2)在热量梯度上,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热带区系成分呈递增趋势;区系过渡性随年平均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偏峰分布格局.当年平均温度在12.4℃左右时,区系过渡性达到峰值,出现区系平衡点;当年均温低于2.9℃时,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温性针叶林,是温性针叶林分布的热量上限;当年均温高于21.8℃时,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达到100%,相应的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分布的热量下限.(3)区系过渡性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无量山和哀牢山等地区;区系过渡性较弱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部海拔较低(1 500 m以下)、热量较为丰富的河谷地带,同时也见于海拔3 000 m以上、气候相对温凉的北部高海拔地区.

    • 不同采收期珊瑚菜中香豆素含量的比较

      2009, 29(2).

      摘要 (1674) HTML (0) PDF 0.00 Byte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当年生珊瑚菜栽培后期4个采收时期的根、叶以及采后根去皮处理对香豆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珊瑚菜的根中,香豆素的含量和产量在10月15日均达到最高,分别为0.077 2 mg*g-1和1.087 8 mg/株,且显著高于其他采收期,其中,补骨脂素在栽培后期含量相差不大,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均在10月15日含量最高.(2)珊瑚菜的叶中,不同采收期均有一定量的香豆素存在,其中在9月15日采收时,香豆素的含量和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采收期,分别达到0.206 5 mg*g-1和1.317 5 mg/株,为同期根中香豆素含量和产量的4.4倍和2.0倍.(3)珊瑚菜根经水烫去皮处理后香豆素总量急剧下降到0.008 1 mg*g-1,与同期采收未去皮处理的根相比,去皮后根内香豆素总含量、补骨脂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含量分别下降了87.7%、100%、82.76%、85.25%.(4)9月15日采收的珊瑚菜单株(根+叶)香豆素总产量(根+叶)极显著高于其他采收期,达1.980 2 mg/株,其次为10月15日1.157 5 mg/株.研究表明:珊瑚菜叶应作为提取香豆素的重要原材料,采收时应一起收获;对珊瑚菜根去皮处理会导致根的药用质量大幅度下降,生产中应明确禁止; 珊瑚菜的采收期应依据其用途决定,以根直接入药应选择10月15日采收,作为提取香豆素生产原料应选择9月15日采收.

    • 不同苗龄伊贝母根系分泌物GC-MS分析

      2009, 29(2).

      摘要 (1658) HTML (0) PDF 0.00 Byte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苗龄伊贝母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连续收集法收集伊贝母不同苗龄根系分泌物,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根系分泌物的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一、二、三、四年苗龄伊贝母幼苗根系分泌物化合物在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醛酮类化合物含量最多,分别为57.90%、74.15%、59.66%、59.32%.脲类、苯酚类、醇类含量较小,均在0.5%以下.但不同苗龄根系分泌物在种类和组成上相似,连续捕获系统获得的根系分泌物种类丰富,主要为有机物,包括烷烃类、酯类、醚类、烯烃类、苯酚类等有机物质.

    • 日光温室黄瓜发育过程中主要芳香物质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009, 29(2).

      摘要 (1687) HTML (0) PDF 0.00 Byte (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泰密刺'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日光温室条件下,不同月份黄瓜商品成熟果实及其发育过程中的主要芳香物质及亚麻酸、亚油酸含量差异.结果显示:(1)黄瓜果实中挥发性物质主要有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2E-己烯醛、2,6-壬二烯醇、正己醛、戊醛、2-戊烯醛和3,6-壬二烯醇.其中2E,6Z-壬二烯醛相对含量以5月份最高,1月份其次,11月份最低;具有黄瓜香气的2,6-壬二烯醇和3,6-壬二烯醇,以及与黄瓜风味品质密切相关的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比值以1月份最高,5月份其次,11月份最低.(2)1月份黄瓜果实的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大于5月份,说明低温弱光有利于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积累.(3)随着果实发育天数的增加,黄瓜2E,6Z-壬二烯醛、2,6-壬二烯醇和3,6-壬二烯醇相对含量,2E,6Z-壬二烯醛/2E-壬烯醛比值均较大幅度升高,商品成熟期达到高峰,若延迟采收,上述指标多趋于下降;2E-壬烯醛、2E-己烯醛、正己醛、戊醛等的相对含量多随果实发育而降低,商品成熟期2E-壬烯醛、2E-己烯醛和正己醛降到最低,之后快速升高.研究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及二者的比例与2E,6Z-壬二烯醛和2E-壬烯醛相对含量及其比值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说明黄瓜风味品质与其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有一定相关性.

    • 神湾菠萝夏季果与秋季果香气成分差异性分析

      2009, 29(2).

      摘要 (1731)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神湾'菠萝夏季果和秋季果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并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果中检测出5类共21种香气成分,分别为酯类、烯类、酸类、醇类和酮类,其中酯类11种,相对含量为92.03%,含量最高的为己酸甲酯(44.91%);烯类6种,相对含量为3.99%;酸类、醇类和酮类分别检测出2种、1种和1种,其相对含量分别为0.72%、0.37%和0.22%.在秋季果中仅检测出2类共8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7种,总相对含量为92.11%,含量最高的为己酸甲酯(68.36%);烯类物质1种,相对含量为7.89%.

    • ‘嘎拉’苹果果实品质的电学特性研究

      2009, 29(2).

      摘要 (1608) HTML (0) PDF 0.00 Byte (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嘎拉'苹果果实为材料,在0.1~100 kHz频率范围内,利用平行板电极系统研究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的电学特性,并对电学参数与果实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测定频率的增加,'嘎拉'苹果果实的复阻抗(Z)、并联等效电阻(Rp)、并联等效电感(Lp)和并联等效电容(Cp)均逐渐下降,而电导率(σ)却逐渐上升;0.1 kHz是'嘎拉'苹果果实电学特性检测的特征频率;并联等效电阻在0.1 kHz时与果肉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6**)、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34*),可作为标志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的敏感电参数.研究发现,在特征频率下,并联等效电阻可以作为辨别'嘎拉'苹果果实品质变化的特征电参数.

    • 苦豆子根瘤内生细菌分离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2009, 29(2).

      摘要 (1901) HTML (0) PDF 0.00 Byte (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离自新疆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根瘤的60株内生细菌进行了108项表型性状的测定,包括唯一碳源利用、唯一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和染料的抗性、耐盐性、初始pH值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及石蕊牛奶反应、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等.结果表明:新疆苦豆子根瘤内生细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具有较强的耐受高温和耐盐、碱能力.77%的菌株能在50℃条件下生长,43%的菌株能耐受6.0%的NaCl,73%的菌株能在pH为10的碱性环境下生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Watson距离为0.26时可聚为11个表观群,代表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气芽孢杆菌属(Aerobacillus sp.).

    • 赤霉素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09, 29(2).

      摘要 (2106) HTML (0) PDF 0.00 Byte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赤霉素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赤霉素与其他所有激素间都存在相互作用,其作用的方向和类型取决于组织器官、发育阶段以及环境条件,使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在不同器官中的生理功能不同.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赤霉素的信号传导、作用机制以及赤霉素与其他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赤霉素信号应答的复杂网络体系.

    • 豆科植物种子物理性休眠解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9, 29(2).

      摘要 (1721) HTML (0) PDF 0.00 Byte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物理性休眠普遍存在于豆科植物种子中,其休眠解除机制的研究对阐明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繁殖更新、生态环境恢复及种质资源的保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影响种子休眠解除的环境因素(温度与温度的波动、湿度或土壤含水量)和生物因素(动物捕食、微生物感染等),休眠解除的结构基础,以及各种因子作用于种子的方式和部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评述了休眠解除机制的二阶段和四阶段假说,以期为豆科植物种子休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补白

      2009, 29(2).

      摘要 (1141) HTML (0) PDF 0.00 Byte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