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小麦盐胁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2, 32(6):1073-1078. CSTR:

      摘要 (2462) HTML (0) PDF 1.09 M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中克隆获得1个盐诱导小麦MYB类转录因子基因TaSIM(Triticum aestivum saltinduced MYB),该基因cDNA全长1 213 bp,具有1个83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7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约为29.903 kD,等电点为10.12,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2个高度保守的SANT结构域。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TaSIM与二穗短柄草XP_003576185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TaSIM基因受盐胁迫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aSIMh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研究结果表明,小麦TaSIM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在细胞核内参与小麦对盐胁迫的应答反应。

    • 不结球白菜BcMPK4基因的分离及表达

      2012, 32(6):1079-1085. CSTR:

      摘要 (2154) HTML (0) PDF 1.14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植物MAPKs(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在植物防卫中的作用,该研究从不结球白菜抗病品种‘苏州青’中克隆到一个抗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相关基因,命名为BcMPK4(DDBJ登录号AB557751)。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1 334 bp,编码373个氨基酸,与已克隆的MPK4基因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保守性。基因组DNA杂交表明,BcMPK4可能属于一个较小的多基因家族,属组成型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表明,核盘菌能够诱导不结球白菜BcMPK4基因的转录表达;BcMPK4基因在不结球白菜叶片中的表达特征说明它可能参与寄主对核盘菌的抗性。

    • 冬枣过氧化氢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2, 32(6):1086-1092. CSTR:

      摘要 (3284) HTML (0) PDF 1.35 M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冬枣半红期和全红期果实的SSH文库中筛选得到与桃树CAT1基因相似性高达88%的基因片段。根据该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5′和3′RACE扩增,拼接得到1 586 bp序列,该序列包含了1 47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92个氨基酸,具有CAT基因家族的保守功能域,命名为ZjCAT,GenBank登录号为JN831452。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ZjCAT与桃树、陆地棉等多种植物的过氧化氢酶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属于类型Ⅲ过氧化氢酶。实时PCR分析结果显示,ZjCAT基因在冬枣不同组织和果实成熟期差异性表达,其中在冬枣半红期果实中表达量最高。表明ZjCAT基因在冬枣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 杜梨胆碱单加氧酶基因克隆及胁迫表达

      2012, 32(6):1093-1098. CSTR:

      摘要 (2188) HTML (0) PDF 529.41 K (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梨砧木—杜梨对非生物胁迫的防御机制,采用RTPCR、RACE和长片段PCR技术从杜梨幼苗中获得1个甜菜碱合成相关的胆碱单加氧酶基因(PbCMO),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序列特点,并通过跨内含子引物进行半定量RTPCR研究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bCMO基因cDNA序列编码区长1 227 bp,编码由40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对应基因组DNA序列长2 928 bp,由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组成。其推导的多肽预测的等电点为6.19,相对分子质量为46.27 kD,具备Rieske型铁硫[2Fe2S]簇结合区域和非血红素单核态铁配位点序列,与枸杞CMO蛋白相似性最高(71%)。(2)PbCMO在幼苗根和叶中均为诱导型表达,100 mmol/L氯化钠、10%(W/V)聚乙二醇、180 mmol/L甘露醇或20 μmol/L脱落酸处理后其表达量明显上调,表明PbCMO对盐碱、干旱、渗透胁迫和ABA均存在表达响应,可能参与杜梨应对非生物胁迫的转录调节。

    • 拟南芥钙调素结合蛋白参与胁迫响应的研究

      2012, 32(6):1099-1105. CSTR:

      摘要 (2719) HTML (0) PDF 662.91 K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North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了野生型拟南芥中CBP60g基因对丁香假单胞菌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并对丁香假单胞菌接种后,野生型拟南芥、cbp60g1突变体和CBP60g过表达转基因植物中抗逆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在野生型拟南芥中CBP60g基因的表达能被丁香假单胞菌、高盐、冷和机械损伤所诱导。(2)经丁香假单胞菌诱导后病程相关基因PR5和AIG1的表达在过表达转基因植物中明显高于野生型。(3)受干旱和ABA诱导的AtMYB2基因的表达在过表达转基因植物中也高于野生型。研究表明,CBP60g同时参与了拟南芥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

    • AtNHX5基因过量表达对拟南芥耐盐性的影响

      2012, 32(6):1106-1111. CSTR:

      摘要 (2452) HTML (0) PDF 798.55 K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AtNHX5基因在植物耐盐中的作用,构建了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ROKⅡAtNHX5,并转化拟南芥。结果显示:(1)RTPCR检测表明,转基因拟南芥中AtNHX5基因的表达大幅提高。(2)对转基因纯合株系进行耐盐性分析显示,AtNHX5过量表达提高了植株在种子萌发和苗期的耐盐性。(3)转基因植株在盐处理下的干重、鲜重以及地上部分Na+、K+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对照。在200 mmol/L NaCl处理下,以转基因株系a14为例,其地上部分单株鲜重、单株干重、K+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27、1.54、1.16倍,较野生型显著升高。研究表明,过量表达AtNHX5基因促进了盐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对K+的吸收,转基因拟南芥的耐盐性明显提高。

    • 柑桔BESSSR标记开发及连锁图延伸和加密

      2012, 32(6):1112-1117. CSTR:

      摘要 (2734) HTML (0) PDF 1.07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系统性地开发和拓展柑桔SSR标记,通过对公布的柑桔BAC文库末端序列(BACEnd sequence,BES)进行SSR分析,选择1500个SSR位点设计合成并检测323对引物。结果表明:(1)从总长度为28.1 Mb的46 339条序列中共检测出22 403个SSR位点,约每2条序列就会出现一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48%,相当于平均1.25 kb的序列中就会出现1个SSR,频率约为柑桔EST的2倍,且不同核心重复序列的SSR发生特点与EST也不同。(2)所合成的323对引物中,有效扩增316对,扩增率约98%,173对表现多态性,总多态性比率约55%,多态性引物中单核苷酸重复类型15对,双核苷酸重复类型100对,三核苷酸及以上重复类型58对,表明柑桔BES中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态性SSR标记。(3)结合已发表的遗传作图数据,对总计349个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获得的新遗传连锁图谱共含有9个连锁群、334个SSR标记、总长844.2 cM、平均图距2.53 cM,延长和加密了先前的图谱。该研究开发的新SSR标记为开展柑桔遗传鉴定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新的标记来源,加密的遗传图谱为柑桔的基因定位、图位克隆和标记辅助育种等奠定了基础,SSR分析结果也为其他物种SSR标记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核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2012, 32(6):1118-1125. CSTR:

      摘要 (2635) HTML (0) PDF 446.65 K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16对SSR引物对国内不同地理生态型的44个核桃样品、8个铁核桃样品和7个美国核桃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6个SSR位点上共获得8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4~9个,平均5.4个。各SSR位点的观察杂合度为0~0.931 0,平均为0.389 4。各位点PIC值在0.376 2~0.786 3之间,平均为0.663 2。59个核桃样品的杂合度在0.133~0.813之间,平均0.387。聚类分析表明,来自秦岭山地的核桃样品与华北核桃属于同一生态类型;巩留的野核桃属于与新疆生态型和华北生态型不同的一个独立的生态型;美国核桃和铁核桃属于核桃种下不同的生态类型。

    • 原产地浙贝母遗传多样性分子研究

      2012, 32(6):1126-1132. CSTR:

      摘要 (2409) HTML (0) PDF 499.45 K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RAPD和ISSR分子标记,对原产地浙江宁波鄞州章水、鄞江和龙观的3个浙贝母品系(狭叶型浙贝母、宽叶型浙贝母、多籽型浙贝母)16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11个狭叶型浙贝母、3个宽叶型浙贝母和2个多籽型浙贝母居群的多态带百分率分别为24.22%、3.81%和0.69%,表明3个浙贝母品系之间,狭叶型遗传分化程度最高,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宽叶型其次,多籽型最低。(2)品系内的亲缘关系较品系间的亲缘关系更近,其中宽叶型与多籽型浙贝母品系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并推测二者可能是由原种狭叶型浙贝母选育而来。(3)16个浙贝母居群总基因多样性(Ht)为0.250 1±0.033 5,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053 2±0.009 7,各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787 1,基因流(Nm)为0.135 3,表明浙贝母的大部分遗传分化存在于居群间,但各居群间的交流非常有限。

    • 不同生态区云南黄连居群的染色体核型比较

      2012, 32(6):1133-1139. CSTR:

      摘要 (2072) HTML (0) PDF 808.89 K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根尖压片和卡宝品红染色法,对分布于高黎贡山的东、西坡不同生态带的8个云南黄连居群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个居群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8,核型基本一致,除东坡一个居群为3A型外,其余均为2A型;总体上同一生态区域内各居群的核型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区域的居群间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为近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有无及数目在东西坡居群间存在较大变化;东坡居群的不对称程度均较西坡高。

    • 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XI.石杉科

      2012, 32(6):1140-1147. CSTR:

      摘要 (2137) HTML (0) PDF 1.60 M (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石杉科2属22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为石杉科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石杉科植物孢子为三裂缝,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为钝三角形、圆三角形或近圆形;赤道面观为扇形或近椭圆形;石杉属孢子三边向内凹,马尾杉属孢子三边外凸;极轴长为16~26 μm,赤道轴长为22~36 μm;孢子具外壁,不具周壁,由外壁形成表面穴状纹饰的轮廓,穴为大小、深浅和密度不等的点状近圆形或不规则条状的凹陷。从孢子形态和纹饰类型看,石杉属和马尾杉属属间差异明显,属内差异不明显。

    • 披碱草属3组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及其系统关系

      2012, 32(6):1148-1154. CSTR:

      摘要 (2157) HTML (0) PDF 1.62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披碱草属中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主要代表种的叶片横切面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披碱草属3个组植物的叶片均为等面叶,由表皮、叶肉和维管束三部分构成,表现为典型的狐茅型,即表皮细胞形状、大小和排列不均,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具有双层维管束鞘,周围叶肉细胞呈不规则排列,厚壁组织与表皮相接;但3个组植物在上表皮细胞形状、大小、沟的深浅,以及大型导管数目等叶片横切面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2)根据3个组植物叶片横切面性状的演化趋势,对各组的演化关系和系统位置分析表明,小颖组最原始,宽颖组较进化,长颖组最高级;小颖组可能直接派生了较进化的宽颖组,并在宽颖组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了最高级的长颖组;小颖组、宽颖组和长颖组的这一系统关系与利用外部形态特征所获得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

    • 石竹属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2012, 32(6):1155-1160. CSTR:

      摘要 (2250) HTML (0) PDF 1.48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石竹属12个种的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统计并测量叶表皮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及气孔指数。结果表明,石竹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态(表面观)为长方形和不规则多边形。乳突只存在于针叶石竹、高石竹和细茎石竹中。按气孔形状可将其分为了3个类型:椭圆形、卵圆形和长方形。研究结果对石竹属的系统分类和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Hg2+对海马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2012, 32(6):1161-1165. CSTR:

      摘要 (2517) HTML (0) PDF 1.11 M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红树林植物海马齿为材料,将生长一致的海马齿水培苗放到含有不同浓度Hg2+的营养液中进行Hg2+胁迫,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对不同浓度Hg2+胁迫的响应,以明确重金属汞对海马齿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海马齿耐汞机制。结果表明:重金属汞能造成海马齿叶肉细胞不同程度的伤害,主要表现为对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以及膜系统的伤害。随着Hg2+浓度不断升高,其叶绿体数目不断减少,形状由船型变成长形以及出现一些巨型叶绿体,类囊体系统受到伤害、基粒片层变得模糊不清。线粒体数目由于Hg2+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形状由棒状变成圆形及椭圆形,线粒体双层膜结构与嵴变得模糊不清。细胞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核仁由一个变成多个,最后消失;同时细胞膜也受到伤害,主要表现为,不断的向胞内形成膜突起再形成空泡。最后在高浓度Hg2+胁迫下,随着叶肉细胞内细胞器的不断减少,最终造成细胞解体死亡。

    • 钙对水杨酸诱导番茄叶片灰霉病抗性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2012, 32(6):1166-1170. CSTR:

      摘要 (2775) HTML (0) PDF 458.50 K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番茄‘L402’品种幼苗为试材,经水杨酸(SA)诱导处理后接种灰霉病菌,再进行外源Ca2+、Ca2+螯合剂和Ca2+抑制剂处理,分析Ca2+和SA处理番茄叶片对灰霉病抗性和主要防御酶系活性的变化,探讨Ca2+和SA对番茄诱导抗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外源SA可显著提高番茄诱导叶和非诱导叶抗灰霉病能力,2+能进一步增强SA诱导的抗病能力;而Ca2+螯合剂EGTA和质膜钙通道抑制剂LaCl3则不同程度地抑制了SA诱导的番茄灰霉病抗性。(2)外源SA能提高番茄诱导叶和非诱导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外源Ca2+亦进一步增强了SA诱导的上述防御酶活性,但缺钙处理则不同程度降低这些防御酶活性。(3)外源补充Ca2+及不同缺钙处理对SA诱导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未发现规律性影响。研究表明,钙对SA诱导番茄抗灰霉病性的增强效应,可能与其提高SA诱导番茄叶片中PAL、PPO和POD等防御酶活性有关。

    • 硝酸盐水平对芹菜幼苗生理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2012, 32(6):1171-1178. CSTR:

      摘要 (2264) HTML (0) PDF 773.99 K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西芹‘文图拉’幼苗为试材,通过水培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NO3-(0、1、5、10、15、50、100、150 mmol·L-1)对芹菜植株生物量、养分含量、叶绿素、丙二醛(MDA)及两种渗透调节剂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NO3-浓度的增加(1~50 mmol·L-1),芹菜株高、生物产量、根冠比以及叶面积显著增加,植株对N、P、K养分的吸收和叶绿素明显提高,同时植株的MDA含量上升,POD和CAT的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2)当NO3-浓度等于或大于100 mmol·L-1时,芹菜的生物产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植株对K、P养分的吸收降低,膜脂过氧化物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活性达到最高峰值,POD和CAT活性有所下降。研究表明,NO3-浓度为15 mmol·L-1时最有利于芹菜植株的生长;NO3-浓度为100 mmol·L-1时对植株生长产生了硝酸盐胁迫,导致膜脂过氧化伤害,但芹菜植株能通过调节抗氧化物酶活性及渗透调节剂的合成代谢抵御环境胁迫,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硝酸盐耐受性。

    •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皖贝母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及其时效性研究

      2012, 32(6):1179-1184. CSTR:

      摘要 (2219) HTML (0) PDF 406.91 K (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盆栽皖贝母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叶面喷施0.5 mmol/L水杨酸(SA)溶液后1、3、5、7 d进行高温(36℃)胁迫24 h,再进行恢复生长(昼25℃/夜20℃)48 h,研究外源SA缓解皖贝母高温胁迫伤害的可行性及其时效性。结果显示:叶面喷施SA后3 d内可显著提高皖贝母幼苗叶绿素a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其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同时可增强皖贝母幼苗叶片SOD、POD活性,抑制CAT活性。但上述作用效果在叶面喷施SA后5 d明显减弱,7 d后则几乎完全丧失。研究表明,0.5 mmol/L外源SA能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来有效减轻高温对皖贝母叶片的伤害,且其有效作用时间为3 d。

    • 静电场处理对垂枝樱花插穗生根及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012, 32(6):1185-1190. CSTR:

      摘要 (2191) HTML (0) PDF 812.71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垂枝樱花为材料,设置1.5、3.0、4.5、6.0 kV/cm共4种场强的静电场处理,分析静电场对垂枝樱花插穗生根性状及相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探讨静电场促进垂枝樱花插穗生根的机制。结果显示:(1)1.5~4.5 kV/cm场强的静电处理能显著提高插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且4.5 kV/cm处理的增幅最大,峰值时比对照分别增加43%和44.1%;(2)1.5~4.5 kV/cm场强的静电场处理能显著提高插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活性,且4.5 kV/cm处理的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相比增幅和降幅最大时分别达到58.9%和17.5%;(3)3.0、4.5 kV/cm的静电场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插穗的平均单株生根数、根系平均长度、单株根鲜重、根系活力以及插穗成活率,且4.5 kV/cm处理的增幅最大,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27.4%、29.2%、88.9%、107.1%、116.3%。研究表明,静电场处理可以有效调节垂枝樱花插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POD、IAAO的活性,能显著提高插穗的扦插成活率,其最佳静电场场强为4.5 kV/cm。

    • 保水剂对水分胁迫下辣椒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2012, 32(6):1191-1197. CSTR:

      摘要 (2521) HTML (0) PDF 494.15 K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超越5号’辣椒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中度水分胁迫10 d和20 d及随后分别复水的过程中保水剂对始花期辣椒植株的生长量、叶绿素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辣椒植株的生长、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作用。(2)添加2‰的保水剂显著提高了水分胁迫下植株的株高、茎粗、干鲜重、叶绿素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降低了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率。(3)保水剂能够显著缓解短时间内中度水分胁迫造成的伤害,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保水剂缓解的效果有限。(4)复水后,添加保水剂的植株生长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参数都显著高于未添加保水剂的植株,同时短时间胁迫下恢复的效果明显好于长时间胁迫的效果。研究表明,施加保水剂能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缓解水分胁迫对辣椒叶片气孔的限制,从而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辣椒植株的生长,且胁迫时间越短,保水剂缓解的效果越好。

    • 干旱胁迫下红麻和大麻状罗布麻水分生理及光合作用特征研究

      2012, 32(6):1198-1205. CSTR:

      摘要 (2692) HTML (0) PDF 891.72 K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红麻和美国大麻状罗布麻为材料,采用防雨棚内盆栽控水法研究了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2种罗布麻的水分生理及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探讨2种罗布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为美国大麻状罗布麻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随干旱胁迫的加剧,2种罗布麻叶片的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均逐渐降低,但大麻状罗布麻的降幅较小;同一水分条件下,大麻状罗布麻的组织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均高于红麻,而水分饱和亏均低于红麻;不同水分条件下,大麻状罗布麻叶片相对含水量在离体2 h后仍维持高位,降幅极显著低于红麻(P<0.01),离体8 h后仍能维持较高水平。(2)在饱和供水(CK)、轻度胁迫(LS)和中度胁迫(MS)条件下,2种罗布麻叶片的Pn、Tr、Gs日变化均呈相似的“双峰”型曲线,而重度胁迫(SS)下却呈单峰曲线,各胁迫条件下Pn第二峰值比CK推迟2 h左右;各处理Pn和WUE日均值在大麻状罗布麻中表现为LS>CK>MS>SS,而在红麻中则为CK>LS>MS>SS,且2种罗布麻除WUE指标在处理CK与T1间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余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以上(P<0.05);同一水分条件下,大麻状罗布麻的Pn和WUE值均显著高于红麻,如大麻状罗布麻在SS条件下的Pn和WUE日均值分别为2.28 μmol·m-2·s-1和1.41 μmol·mmol-1,而红麻的仅为0.29 μmol·m-2·s-1和0.16 μmol·mmol-1。研究表明,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大麻状罗布麻叶片在水分生理和光合生理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比当地红麻具有更强的保水及光合生产能力,耐旱性更强,可在宁夏地区引种栽培。

    • 硫氮配施对持绿型小麦氮素运转及叶片衰老的影响

      2012, 32(6):1206-1213. CSTR:

      摘要 (2816) HTML (0) PDF 417.67 K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持绿型小麦品种‘豫麦66号’、‘潍麦8号’及非持绿型品种‘小偃6号’为材料,采用以氮肥为主区硫肥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施氮水平[纯氮120 kg/hm2(N120)、220 kg/hm2(N220)]和3个施硫水平[纯硫0 kg/hm2(S0)、20 kg/hm2(S20)、60 kg/hm2(S60)]下植株各部位的含氮量、叶片干鲜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探讨硫氮配施对不同类型小麦氮吸收及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下,持绿型小麦植株的总含氮量、氮素转运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及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非持绿型小麦。N120处理条件下,不同硫肥处理时持绿型小麦与非持绿型小麦变化趋势相同,开花期茎和叶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在S60处理下均低于其他2个硫肥处理,生育后期叶片含水量下降幅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N220处理条件下,3个品种开花期叶含氮量、收获期总氮累积量、氮收获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含水量在S60处理下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中非持绿型小麦在高硫处理条件下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持绿型小麦,而灌浆中后期叶片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则明显低于持绿型小麦。研究发现,施用硫肥在氮肥不足时会对小麦植株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叶片衰老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氮肥充足时却在氮素的吸收利用、延缓叶片衰老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等方面表现出正面效应;本实验条件下,220 kg/hm2左右施氮量和60 kg/hm2左右施硫量有利于各品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高N和高S水平对于延缓小麦的衰老而言,非持绿性小麦比持绿型小麦更明显。

    • 叶面配施镁锌钼对银杏苗叶生长和药用品质的影响

      2012, 32(6):1214-1221. CSTR:

      摘要 (2388) HTML (0) PDF 472.76 K (9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两年生银杏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叶面配施低、中、高浓度的镁、锌、钼对银杏叶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叶用银杏叶面微肥中镁锌钼的适宜浓度。结果显示:(1)镁锌钼配施能提高单叶面积、叶片厚度、单株叶面积和叶生物量,并以配施组合Mo3(2% Mg+0.3% Zn+0.1% Mo)对叶生物量的提高幅度较大(64.9%)。(2)中锌中钼配施镁肥对银杏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正效应随着镁肥喷施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中镁中钼配施锌肥、中镁中锌配施中钼对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的正效应随着配施肥料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配施肥料浓度呈正相关。(3)镁锌钼配施能提高叶片总黄酮、萜内酯含量,以及单株总黄酮和萜内酯产量,以配施组合Mo3对单株总黄酮、萜内酯产量的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2.96倍和1.70倍。(4)配施高浓度的肥料(Mg4、Zn4和Mo4)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镁锌钼配施对部分指标的正效应。研究表明,配施适当浓度的镁锌钼叶面肥可在一定程度促进银杏苗叶绿素合成,上调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等初生代谢物质积累,改善其叶片生长和药用品质,提高叶产量及药用品质构成要素;微肥2% Mg+0.3% Zn+0.1% Mo是本试验条件下提高银杏叶产量、药用成分含量和产量较为理想的叶肥组合。

    • 黄土丘陵区不同种植行距下柳枝稷光合生理日变化研究

      2012, 32(6):1222-1228. CSTR:

      摘要 (2788) HTML (0) PDF 469.68 K (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引进禾草柳枝稷为材料,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梯田设置20 cm(L20)、40 cm(L40)和60 cm(L60)3种种植行距,比较研究了其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特征,探讨其光合生理和水分利用特征与种植行距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行距下,柳枝稷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均出现在10:00,第二峰值L40出现在14:00,L20和L60出现在16:00,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均由非气孔因素限制引起;柳枝稷叶片Pn日均值大小依次为:L60>L40>L20,且两两间差异显著。(2)柳枝稷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与Pn相似,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峰值,日均值大小依次为:L60>L40>L20。(3)不同行距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除0~50 cm土层外,其它各土层土壤储水量均存在较大差异,0~380 cm土层总土壤储水量表现为:L20>L40>L60。(4)柳枝稷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L20>L60>L40。研究发现,20 cm行距的柳枝稷个体虽光合速率较低,但群体生物量和土壤储水量较高,所以柳枝稷在黄土丘陵区梯田的较优行距为20 cm。

    •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物种组成及主要种群生态位

      2012, 32(6):1238-1244. CSTR:

      摘要 (2408) HTML (0) PDF 503.73 K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样方法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运用生态位宽度(B)、生态位重叠值(L)及生态位相似比例(C)指标对主要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探讨植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彼此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1)经调查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植物物种243种,隶属于64科159属;分为3个植被型、9个群系。(2)主要乔木种群中,华山松和锐齿槲栎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其BiBa值分别为0.654、0.699和0.534、0.460;短柄枹栎和兴山榆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其Bi、Ba值分别为0.064、0.023和0.049、0.016。(3)白桦和太白杨、糙皮桦和山杨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均较大,其Lij、Lji分别为0.108、0.114和0.089、0.128,Cij分别为0.939和0.744。优势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和生态位相似比例总体较小,表明在现阶段群落演替中,植物对环境资源的竞争不激烈,物种空间异质性低。

    • 阴山山脉乌拉山段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研究

      2012, 32(6):1245-1253. CSTR:

      摘要 (2291) HTML (0) PDF 596.60 K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阴山山脉乌拉山段种子植物区系进行调查、统计、排序,从科、属、种3个分类等级上对植物的地理分布类型、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内蒙古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乌拉山有野生种子植物67科,227属,42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7种;双子叶植物58科,187属,345种;单子叶植物6科,35属,74种;(2)从地理成分来看,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从水分生态类型看,中生植物是该区的主要成分,旱生植物在本区系也占有相当比重,说明该地区水分条件较差,在气候区上属于半干旱地区;(3)与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的相似性分析表明,乌拉山植物区系与九峰山、大青山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与狼山亲缘关系较远。

    • 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对蜡梅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影响

      2012, 32(6):1254-1260. CSTR:

      摘要 (2329) HTML (0) PDF 1004.38 K (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蜡梅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 PEG4000是蜡梅花粉离体培养所必需的培养基成分,当培养基中无PEG4000时,花粉不能正常萌发。(2)培养基内低浓度蔗糖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则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强。(3)培养基内其它组分分别在一定浓度范围(0~250 g/L PEG4000、0~50 mg/L 硼酸、0~30 mg/L 硝酸钙)内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上述高限值时则起抑制作用。(4)培养基内镁和钾的浓度对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蜡梅最适花粉液体培养基组分为250 g/L PEG4000+50 mg/L H3BO3+30 mg/L Ca(NO3)2·4H2O,且在pH 5.5、温度15℃和600 lx的光照培养条件下蜡梅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最佳。

    • 冬青科黑叶冬青的分类学修订

      2012, 32(6):1261-1266. CSTR:

      摘要 (2302) HTML (0) PDF 1.25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标本和文献的研究,指出《中国植物志》中黑叶冬青的果枝图版和检索表存在的问题,澄清了《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将黑叶冬青(Ilex melanophylla H.T.Chang)被描述为粗枝冬青(Ilex robusta C.J.Tseng)的错误,并对黑叶冬青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在仅有的新种原文和模式产地植物志2种文献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雄花枝、果序、果实、分核、分布等内容,将1~2果聚伞果序订正为1~3果聚伞果序,并重新编制了包括黑叶冬青在内的8个近缘种的检索表。

    • 新疆阿尔泰山曲尾藓科2个中国新记录种

      2012, 32(6):1267-1273. CSTR:

      摘要 (2233) HTML (0) PDF 1.87 M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尔泰山是欧亚大陆最为宏伟的山脉之一,其中段的西南坡坐落于中国新疆境内,众多具温带性质的藓类植物分布于此。作者在对阿尔泰山进行苔藓植物区系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分布于阿尔泰山的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及布尔津县禾木乡的2个藓类植物中国新记录种——隶属曲尾藓科的短叶曲尾藓[Dicranum brevifolium (Lindb.) Lindb.]和卷叶小曲尾藓[Dicranella crispa (Hedw.) Schimp.]。由地理分布可知,短叶曲尾藓和卷叶小曲尾藓在中国皆为稀有种类。

    • 植物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2012, 32(6):1274-1281. CSTR:

      摘要 (2593) HTML (0) PDF 501.96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类黄酮O甲基转移酶(flavonoid Omethyltransferase,FOMT)属转移酶类的甲基转移酶家族,是一类可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Lmethionine,SAM)中的CH3基团转移到类黄酮OH上的蛋白质酶。甲基化是类黄酮物质最基本、最主要的修饰反应之一,不仅可以降低类黄酮的化学反应活性,而且增加了其脂溶性,赋予了类黄酮更多的生理生化特性。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类黄酮甲基化对植物中FOMT催化的生理生化代谢反应、FOMT的分类、FOMT酶蛋白结构域、生物学功能以及FOMT基因克隆与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植物类黄酮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 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变异研究进展

      2012, 32(6):1282-1288. CSTR:

      摘要 (4066) HTML (0) PDF 774.71 K (1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其基因组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系统发育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物种有了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人们对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变异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插入/缺失、短片段倒位与重复、基因组结构重排以及基因丢失等结构变异式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了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以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