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3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2, 32(7):1289-1294. CSTR:

      摘要 (2405) HTML (0) PDF 1.28 M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商洛紫花丹参为材料,对其转录组序列SRA020132进行Blast分析,采用PCR技术克隆得到丹参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基因Sm2ODD1,GenBank登录号为JN935923。Sm2ODD1基因全长1 365 bp,包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cDNA全长1 189 bp,读码框951 bp,编码316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编码蛋白具有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中结合2酮戊二酸和亚铁离子的“HTD”、“HX”和“RYS”保守基序以及“果冻状”空间结构。表达分析显示,Sm2ODD1在丹参各个器官都表达,但表达水平具有组织特异性,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该基因表达明显受到MeJA、GA3和ABA的诱导,可能参与了丹参萜类代谢下游途径。

    • 水稻NHX1基因启动子和C末端的调控功能研究

      2012, 32(7):1295-1303. CSTR:

      摘要 (2388) HTML (0) PDF 876.30 K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水稻Na+/H+逆向转运蛋白(OsNHX1)在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中的分子调控机制,采用RTPCR方法克隆OsNHX1基因上游2 000 bp的启动子序列,并通过基因枪轰击瞬时转化洋葱表皮细胞,检测不同非生物胁迫下启动子的活性和表达模式;同时,分别克隆全长和C末端缺失的OsNHX1基因,通过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研究OsNHX1基因及其C末端的功能。结果显示:OsNHX1启动子受逆境胁迫诱导,在盐、干旱、脱落酸胁迫处理下GUS表达活性明显升高;过表达OsNHX1的转基因拟南芥中,种子萌发率、根长、丙二醛含量和相对含水量的测定结果均显示其胁迫耐受性得到改善,但过表达OsNHX1 C末端缺失基因对转基因植株的胁迫耐受性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Na+/H+逆向转运蛋白有助于提高植物耐盐性,且其C末端区域对该转运蛋白活性的发挥具有关键作用。

    • 玉米亚硫酸氧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与表达分析

      2012, 32(7):1304-1308. CSTR:

      摘要 (2407) HTML (0) PDF 551.87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亚硫酸氧化酶(sulfite oxidase,SO)基因的结构特征和进化关系及其在玉米不同组织器官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分布特性,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玉米SO基因(ZmSO)的全长cDNA。序列分析表明,获得的ZmSO全长1 492 bp,其中5′UTR 160 bp,3′UTR 138 bp,开放阅读框为1 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对该基因编码氨基酸保守结构域的分析发现,ZmSO包含1个钼辅因子结合域、1个自身二聚化域和1个过氧化物体靶信号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SO在进化上较为保守,玉米与其它植物的SO相似性较高。荧光定量RTPCR分析表明,在玉米成株期,根、茎、叶、雄花和幼穗中,ZmSO在根部表达丰度最低,在叶片和幼穗中表达量较高。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器官中SO活性与其mRNA转录水平上的表达趋势相似。

    • 富士苹果MdAPETALA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2, 32(7):1309-1315. CSTR:

      摘要 (2163) HTML (0) PDF 1.71 M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苹果基因组测序序列,从‘长富6号’富士苹果中分离了MdAPETALA2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其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1)MdAPETALA2基因cDNA序列为1 614 bp,该基因最大开放阅读框为1 389 bp,编码462个氨基酸,含有2个保守的AP2结构域和核定位信号;其编码区含有8个内含子和9个外显子;启动子区域含有许多光响应元件,如ATCTmotif、GBox、GAmotif、Ibox、Sp1、TCCCmotif等,以及水杨酸响应元件、赤霉素响应元件、防御和逆境响应元件等。(2)MdAPETALA2基因在苹果各种器官中均有表达,但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存在差异,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根和花,在叶和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在花药中的表达量最大,其次是花托和子房,在花瓣、花梗和花柱中的表达量相对较少。(3)苹果MdAPETALA2基因属于AP2亚族,可能在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香蕉MaCAM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2, 32(7):1316-1321. CSTR:

      摘要 (2160) HTML (0) PDF 1.82 M (7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香蕉根的cDNA文库中获得了一段香蕉钙调蛋白基因的片段,采用RACE技术获得其全长,命名为MaCAM。该基因全长845 bp,编码14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蛋白属稳定蛋白,其等电点为4.12,有2个保守的EFh功能结构域。与已知植物的钙调蛋白基因相比,一致性达90%以上。其中与粳稻、油棕、胡萝卜、甘蔗的CAM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33%、96.71%、98.00%、98.66%。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显示,香蕉与甘蔗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器官特异性分析表明,MaCAM在香蕉的根、球茎、叶片、花和果实中均有所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花中次之,而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低。

    •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SSR标记定位

      2012, 32(7):1322-1327. CSTR:

      摘要 (2346) HTML (0) PDF 539.62 K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波兰小麦与普通小麦感病品系‘中13’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小麦抗源材料WP6192,田间表现高抗白粉病,遗传分析表明其含有1对显性抗白粉病基因,暂定名为PmWP6192。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筛选多态性SSR标记,并用F2代群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结果表明,SSR标记Xgwm515、Xgwm249、Xgwm425、Xgwm372、Xgwm630、Xbarc10、Xbarc220、Xbarc201和Xbarc353与PmWP6192基因连锁,相距最近的标记是Xbarc353,遗传距离为2.3 cM。根据连锁标记所在的染色体位置,将PmWP6192定位于2AL染色体。通过基因来源分析和2AL染色体上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等位性分子检测,推断PmWP6192可能是1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 H2O2和ABA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叶片sHSPs表达的影响

      2012, 32(7):1328-1333. CSTR:

      摘要 (2300) HTML (0) PDF 1.19 M (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脱落酸(ABA)缺失突变体vp5及其野生型Vp5的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ABA、碘化钾(H2O2清除剂)、钨酸钠(ABA抑制剂)预先处理,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下玉米叶片小热休克蛋白(sHSPs)基因表达进行研究,以确定H2O2和ABA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叶片sHSP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1)与对照和干旱相比,高温、干旱+高温复合胁迫显著诱导了sHSP16.9、sHSP17.2、sHSP17.4、sHSP17.5、sHSP22sHSP26等6种sHSPs的表达。(2)H2O2清除剂KI和ABA抑制剂钨酸钠预处理,仅略微抑制高温、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6种sHSPs表达。(3)与未用100 μmol/L ABA预处理的vp5相比,100 μmol/L ABA预处理仅略微提高了高温、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6种sHSPs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在干旱+高温复合胁迫条件下H2O2和ABA参与了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叶片sHSPs表达,但并无显著影响,暗示了H2O2和ABA不是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sHSPs表达的重要调控因子。

    • 基于5个基因片段的野胡麻属系统位置研究

      2012, 32(7):1334-1342. CSTR:

      摘要 (2849) HTML (0) PDF 1.91 M (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单种属野胡麻属(原隶属于广义玄参科)及其可能近缘类群广泛取样,选择合适外类群,通过对4个叶绿体基因联合数据(trnLF、rps16、rbcL、rps2)、核基因ITS片段、叶绿体基因与核基因ITS片段联合数据,进行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分析,探讨野胡麻属在科级系统位置及其与近缘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所有系统树都支持野胡麻属先和肉果草属构成姐妹群关系,叶绿体基因联合系统树支持率分别为97%[Bootstrap(BS)]和100%[Posterior probability(PP)];ITS系统树支持率分别为99%(BS)和100%(PP);叶绿体基因和ITS联合系统树支持率均为100%(BS和PP)。野胡麻属、肉果草属与通泉草属一起构成一单系群,叶绿体基因联合系统树、ITS系统树、叶绿体基因和ITS联合系统树的支持率均为100%(BS和PP)。形态学证据也支持野胡麻属、肉果草属和通泉草属这3个属的近缘关系。本研究结果支持单种属野胡麻属隶属于透骨草科的通泉草亚科,与肉果草属亲缘关系最近,这两个属进而与通泉草属近缘,可能隶属于通泉草属内,与岩白翠亲缘关系较近,也可能与通泉草属互为姐妹群关系。

    • 梨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其与苹果图谱的比较

      2012, 32(7):1343-1348. CSTR:

      摘要 (2505) HTML (0) PDF 862.94 K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丰水’为母本、‘砀山酥梨’为父本杂交所得的F1代104株单体为作图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应用Jionmap 3.0作图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104个SSR分子标记,分属于18个连锁群的梨遗传连锁图谱,覆盖梨基因组总长831.8 cM,平均图距为8.0 cM。根据定位到该图谱上的SSR标记与苹果‘Fiesta’图谱进行比较,25个共有的SSR标记将该图谱和苹果图谱各连锁群连接起来,这些标记不仅呈现良好的共线性而且它们之间的相对遗传距离也很相近。研究认为,SSR标记作为锚定引物,可以与不同物种的遗传图谱相比较整合,为不同物种之间遗传信息的转移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该研究为梨树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分离以及克隆奠定了基础。

    •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桂花品种核心种质的构建

      2012, 32(7):1349-1354. CSTR:

      摘要 (2150) HTML (0) PDF 638.22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100个桂花品种荧光AFLP分子标记信息构建核心种质。利用获得的指纹信息,运用UPGMA聚类取样法,采用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多次聚类随机抽样。结果表明:(1)8对引物共获得514条带,平均每对引物获得64条带。(2)从100个桂花品种中筛选了30个样本的核心种质。(3)比较核心种质和全部种质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t检验值均说明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与全部种质遗传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表明所构建的核心样品能够很好地保留原始100个桂花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马铃薯杂种F1的SSR鉴定

      2012, 32(7):1355-1360. CSTR:

      摘要 (2501) HTML (0) PDF 717.97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选育抗黑痣病、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选用引进品种‘大西洋’分别与‘陇薯6号’、‘陇薯7号’杂交,获得了杂种F1代,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大西洋’与‘陇薯6号’的42个杂种F1、‘大西洋’与‘陇薯7号’的9个杂种F1单株进行了鉴定。从59对SSR引物中筛选出2对在亲本间存在差异、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 S184和STM1049,用于‘大西洋’ב陇薯6号’杂种F1、‘大西洋’ב陇薯7号’杂种F1及其亲本的基因组DNA扩增。SSR带型分析显示,杂种F1的SSR带型呈双亲互补型、缺失型、父本型和母本型4类,依据带型特征鉴定出供试的51个马铃薯杂种F1单株均为真杂种,表明SSR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马铃薯杂种真实性鉴定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马铃薯杂交后代目标性状优异株系选育提供依据。

    • 甘草根中甘草酸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2012, 32(7):1361-1364. CSTR:

      摘要 (2292) HTML (0) PDF 623.23 K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和HPLC分析方法,对人工种植乌拉尔甘草根中的甘草酸分布和积累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以阐明药用甘草根在发育过程中甘草酸的积累变化规律,探讨甘草药材质量形成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甘草酸主要分布在根的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和维管射线细胞中,且主要积累在这些细胞的细胞壁上。(2)HPLC分析显示,主根的韧皮部中甘草酸含量最高,其次是木质部,根皮中含量最少。(3)甘草酸在主根中的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提高,2、3年生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上升较快,3年后甘草酸的含量达到3.66%,超过了国家药典规定的甘草酸含量标准。

    • 葡萄属植物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2012, 32(7):1365-1371. CSTR:

      摘要 (2404) HTML (0) PDF 1.95 M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葡萄属(Vitis L.)15种、1亚种和4栽培品种植物的叶片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东亚种群中桦叶葡萄的叶片总厚度和各组织厚度最大;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葡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下表皮厚度较大,但叶片组织紧密度最小。(2)各种类间栅栏组织中叶绿体数目均多于海绵组织,且刺葡萄、桦叶葡萄、葛藟葡萄和秋葡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最多,北红、蘡薁、网脉葡萄和菱叶葡萄叶片中叶绿体数目最少,巨峰和桦叶葡萄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粒,桦叶葡萄、网脉葡萄、秋葡萄、葛藟葡萄、刺葡萄和华东葡萄含有较多的嗜锇颗粒。研究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许多种类在叶片组织紧密度、叶绿体数量、淀粉粒数量、嗜锇颗粒数量方面均高于北美种群的河岸葡萄和沙地葡萄,具有更高的结构抗性基础。

    • 濒危药用植物云南黄连传粉生态学研究

      2012, 32(7):1372-1376. CSTR:

      摘要 (2829) HTML (0) PDF 508.92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黄连为中药材黄连的原植物之一,为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通过对云南黄连的开花物候、花部特征、繁育系统及传粉方式进行观察研究,以探讨云南黄连濒危机制,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及人工抚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云南黄连的花期从12月份起至第二年的3月份,花期长达4个月,花序开花可持续45~60 d,同一花序上不同花的开花时间相隔1~3 d,单花花期可持续40~45 d。(2)云南黄连为多歧聚伞花序,苞片包被花芽,花两性,雄蕊和心皮多数。(3)云南黄连的花粉胚珠比(P/O)为9 000左右,杂交指数(OCI)值为4或5,为自交亲和但需要传粉者完成传粉的兼性异交型繁育系统,并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

    • 薇甘菊不同时期的营养繁殖及其生物量分配特征

      2012, 32(7):1377-1383. CSTR:

      摘要 (2535) HTML (0) PDF 411.55 K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薇甘菊是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危险性的外来植物之一,较强的无性生长与繁殖是其种群快速建立和扩散的主要原因。该实验采用生长期(40 d、30 d、20 d、10 d)和养分(1倍Hoagland’s营养液、清水+土壤、清水)二因子设计,探讨薇甘菊根、茎、叶的营养生长与繁殖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显示:(1)生长期对薇甘菊茎的存活率和养分对薇甘菊茎的净增生物量比例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生长期和养分互作除对薇甘菊根的存活率和茎的分枝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指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P<0.01)。(2)所有薇甘菊根处理中的存活率为0,茎的分枝数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随着生长期和养分增加,薇甘菊茎和叶的存活率及其生物量逐渐提高,且茎的分枝长、叶的分枝长及其分枝数逐渐提高,但中等养分更有利于提高生长期较短的薇甘菊叶的存活率、分枝长、分枝数及生物量。研究表明,薇甘菊不同营养器官在不同生长期和养分条件具有不同的存活情况以及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分配特征。

    • 亚精胺诱导黄瓜幼苗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

      2012, 32(7):1384-1389. CSTR:

      摘要 (2401) HTML (0) PDF 448.70 K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瓜品种‘长春密刺’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亚精氨(Spd)诱导黄瓜幼苗对白粉病的抗性,并测定Spd处理和白粉菌接种对黄瓜叶片4种防御酶活性及3种防卫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0.2~1.0 mmol·L-1 Spd对黄瓜幼苗白粉病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诱抗效果,并以0.8 mmol·L-1 Spd处理效果最明显,诱导效率可达55.3%。(2)喷施Spd或接种白粉菌均可提高黄瓜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且诱导并接种处理的植株叶片上述酶活性均比只诱导不接种处理的上升速度更快;同时,Spd处理和接种白粉菌可以提高植株叶片中POX、PAL、PR1a基因的表达量。研究表明,Spd处理可以诱导防卫基因表达的增强,提高防御酶活性,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增强黄瓜幼苗对白粉病的抗性。

    • 樱桃砧木实生苗对根癌菌侵染的抗性及生理响应

      2012, 32(7):1390-1394. CSTR:

      摘要 (2235) HTML (0) PDF 534.68 K (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樱桃的6个砧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根癌菌的方法,探讨它们对根癌菌侵染的抗性及生理响应特征,评价其抗病性能力。结果显示:(1)接种根癌菌120 d后,青岩樱桃实生苗发病率较低(6.67%),冠瘿瘤直径较小(1.76 mm),感病系数也较低(6.67),属高抗砧木;沿河樱桃实生苗发病率高达50.0%,冠瘿瘤直径达6.43  mm,感病系数达33.76,属高感砧木。(2)感染根癌菌后,各樱桃砧木幼苗的生理特性受到一定影响,其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根系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其中,青岩樱桃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幅度最大,沿河樱桃的保护酶活性变化幅度明显较大。(3)樱桃砧木幼苗的发病率与感病系数呈显著正相关(0.98*);发病率与SOD活性、感病系数与POD活性和SOD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82、0.83;其余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6个樱桃砧木实生苗对根癌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并以青岩樱桃最强,且其抗性强弱与其感病后叶片脯氨酸含量和根系的POD、SOD活性增加幅度有密切关系。

    • 不同种源乌桕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2012, 32(7):1395-1402. CSTR:

      摘要 (2312) HTML (0) PDF 1.13 M (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种源1年生乌桕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持续干旱条件下其外部形态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各种源乌桕的抗旱性特性与差异。结果显示:(1)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各种源乌桕幼苗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外形表现出明显的缺水特征;其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减小,复水后明显回升。(2)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停水后第12天),幼苗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仍维持一定的强度,而且细胞膜透性的变化不显著;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幼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增加,丙二醛含量上升,脯氨酸积累,复水后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3)极度干旱条件下,不同种源乌桕幼苗间除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外,其它生理指标的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即不同种源具备比较稳定的抗旱性差异。(4)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源幼苗的抗旱性分析发现,安徽黄山、河南商城两种源综合评价指数最大,为抗旱性较强的种源。研究表明,各种源乌桕幼苗能够通过调控自身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有效缓解干旱胁迫的伤害,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和适应性,但种源间存在稳定的差异,并以安徽黄山和河南商城种源抗旱性较强,可应用推广于季节性干旱区造林。

    • PEG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2, 32(7):1403-1411. CSTR:

      摘要 (2195) HTML (0) PDF 894.44 K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国内外28份青稞品种材料幼苗第一片展开叶,分别测定其相对含水量和失水率,并选择其中对水分胁迫敏感与不敏感的材料各1份,研究不同浓度(5%~30%)聚乙二醇(PEG)预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短期水分胁迫对青稞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28个青稞材料中‘旱地紫青稞’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最高(60.16%)、‘大麻青稞’最低(38.98%),而离体失水率‘旱地紫青稞’最低(8.80%)、‘大麻青稞’最高(20.20%)。说明‘大麻青稞’对水分胁迫最敏感,而‘旱地紫青稞’最不敏感。(2)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青稞种子的萌发率和生根率,幼苗的根长、苗高和鲜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旱地紫青稞’和‘大麻青稞’种子分别在15%和10% PEG处理下发芽和生根最佳且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两品种的幼苗根长、苗高和鲜重均在10% PEG处理下表现最佳,但‘大麻青稞’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旱地紫青稞’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随PEG处理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则逐渐降低,并在30% PEG处理下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大麻青稞’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随PEG处理浓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并在20% PEG处理下最佳。研究表明,短时间低浓度PEG处理对青稞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可溶性蛋白、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的改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PEG处理却具有抑制作用,且高浓度PEG胁迫条件下,耐旱性强比耐旱性弱品种的自我调控能力更强。

    • 外源激素对脱毒马铃薯扦插苗生长及生理效应研究

      2012, 32(7):1412-1419. CSTR:

      摘要 (2187) HTML (0) PDF 1.09 M (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早大白’马铃薯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温室苗床栽培探讨外源激素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和硼酸生根处理对扦插脱毒苗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为马铃薯微型薯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外源激素生根处理较对照扦插苗根系长势好,根活力、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外源激素生根处理较对照脱毒扦插苗光合速率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增多。(3)外源激素生根处理较对照叶片SOD、POD、CAT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MDA含量下降,衰老减缓。(4)外源激素生根处理有利于小区产量和单株结薯数的增加。研究表明,不同外源激素生根处理可改善脱毒马铃薯扦插苗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并以NAA 100 mg/L+IBA 50 mg/L+硼酸 17.5 mg/L配方处理植株的长势最好,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净光合速率大、小薯膨大速度快且单株结薯数量及产量增加显著,更利于发挥脱毒薯的增产优势。

    • 忍冬属植物开花过程中绿原酸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2012, 32(7):1420-1425. CSTR:

      摘要 (2509) HTML (0) PDF 691.70 K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忍冬是中国传统中药材金银花的药源植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联用技术(HPLCPAD)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多级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n)对忍冬和4种同属植物在开花不同阶段中绿原酸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明确忍冬属植物花的利用价值及其最佳采收期。结果发现:4种忍冬属植物花蕾及开放花朵中均含有新绿原酸、绿原酸、绿原酸甲酯、异绿原酸A和一种异绿原酸的异构体;绿原酸和总绿原酸在花蕾中的含量高于开放花朵,但贯月忍冬变化不显著;火焰忍冬、贯月忍冬、台尔曼忍冬中绿原酸和总绿原酸的含量在花蕾膨大期(大白期)和初花期(银花期)都高于忍冬,而格雷姆忍冬和忍冬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4种忍冬属植物花及花蕾都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 刈割对冬小麦再生积温需求及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2, 32(7):1426-1432. CSTR:

      摘要 (1989) HTML (0) PDF 444.48 K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塬区冬小麦‘陇育216’于分蘖期、拔节期及孕穗期进行刈割处理,以不刈割为对照,测定冬小麦再生生长发育的积温需求及籽粒产量及其品质,探究刈割利用时间对冬小麦再生生长积温需求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蘖中期(6个分蘖)前刈割利用,小麦再生各阶段的有效积温需求较对照无显著差异,在收获小麦青干草0.9~1.5 t/hm2的同时,能保证籽粒、秸秆产量及其品质较对照均无显著下降;分蘖期后期(9个分蘖)及其后刈割利用,拔节至开花及成熟期的有效积温需求显著减少,尽管较分蘖期可多收获60%的青干草,但籽粒、秸秆产量较对照均显著降低。(2)通径分析发现,刈割主要通过降低再生植株高度及减少单位面积穗数而导致冬小麦籽粒减产。研究表明,为维持冬小麦再生生长节律、籽粒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稳定,冬小麦刈割利用的时期应不迟于分蘖中期(6个分蘖)。

    • 4种植物对133Cs和88Sr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2012, 32(7):1433-1439. CSTR:

      摘要 (2343) HTML (0) PDF 581.99 K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露地盆栽的苏丹草、向日葵、芥菜、萝卜4种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对土壤中不同浓度(0、2.5、5.0、10.0、20.0、40.0 mg/kg)133Cs、88Sr的吸收积累状况,并比较它们对133Cs、88S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结果显示:(1)4种植物单株生物量在各浓度处理下均表现为向日葵>萝卜>芥菜>苏丹草,但它们对133Cs的吸收能力为萝卜>苏丹草>向日葵>芥菜, 单株133Cs累积量为向日葵>萝卜>苏丹草>芥菜,单株88Sr累积量表现为萝卜、向日葵>苏丹草>芥菜,而且4种植物对88Sr的吸收能力均强于133Cs。(2)萝卜在除10.0 mg/kg 133Cs外的各处理中富集系数均大于1,对土壤中133Cs的吸收能力较强;苏丹草在除5.0 mg/kg 133Cs处理外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其余3种植物在各处理中的转运系数均低于1;88Sr在萝卜体内从根系向上转运到地上部分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3种植物,芥菜、向日葵次之。(3)4种植物对88Sr在体内向上的迁移转运能力均大于133Cs。研究表明,向日葵单株对133Cs、88S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最高,萝卜次之,且向日葵和萝卜分别因其生物量和吸收能力优势而对被污染土壤中的133Cs和88Sr具有更强的提取能力。

    • 黄土高原紫穗槐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因子和球囊霉素空间分布的关系

      2012, 32(7):1440-1447. CSTR:

      摘要 (2507) HTML (0) PDF 471.53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黄土高原的陕西省甘泉、绥德、米脂、榆林4县(市)选取4个样地,研究紫穗槐不同深度土层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侵染率、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和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AMF侵染率平均值绥德样地最大(100%),米脂样地最小(75.02%);孢子密度平均值米脂样地最大(5.91个/g),榆林样地最小(1.57个/g);4个样地孢子密度最大值均在0~10 cm土层,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AMF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在各样地间差异显著,同一样地侵染率与孢子密度变化规律不一致。(2)榆林样地的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3个样地;除绥德、米脂样地的蔗糖酶和甘泉样地的碱性磷酸酶外,其他样地的土壤酶活性和球囊霉素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最大值均在0~10 cm土层。(3)AMF侵染率与pH、总球囊霉素含量、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速效磷、蔗糖酶、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4)第1、2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56.4%,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了球囊霉素、AMF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第2主成分综合了pH和部分土壤因子信息。因此,球囊霉素、AMF侵染率、孢子密度、pH、部分土壤因子对决定土壤生态起主要作用。

    • 入侵植物刺苍耳在新疆的分布及其群落特征

      2012, 32(7):1448-1453. CSTR:

      摘要 (2906) HTML (0) PDF 564.34 K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刺苍耳是原产于南美洲的菊科植物,2009年首次在新疆的伊宁县发现。于2010~2011年对新疆南北疆近40个县(市)中刺苍耳可能出现的区域进行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对不同生境中刺苍耳分布相对集中的23个样地所有物种的多度、频度和重要值进行了观测和分析,以明确刺苍耳在新疆的分布区及其群落特征,为有效防治其扩散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刺苍耳分布于新疆的昌吉市、伊宁市、伊宁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和尼勒克县,分布区海拔597~1 834 m,生境类型包括荒漠草原和绿洲。(2)刺苍耳在荒漠草原和绿洲生境中的相对多度均处于首位,且在绿洲中达到最大值,为入侵区域最重要的物种;刺苍耳在2种生境中的相对盖度均为第一,且绿洲(46.83%)大于荒漠草原(43.00%)。(3)刺苍耳在2种生境中的综合适应力均最强,在绿洲中尤为突出,是其最易入侵的区域。研究表明,刺苍耳在新疆荒漠草原生境中尚处于局部危害阶段,但在绿洲中已处于蔓延期。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树种多样性的尺度效应

      2012, 32(7):1454-1458. CSTR:

      摘要 (2218) HTML (0) PDF 620.79 K (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西双版纳20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直径≥1 cm的树种资料,分析了该样地树种香农多样性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及其方差和变异系数在7个取样尺度(5 m×5 m、10 m×10 m、20 m×20 m、25 m×25 m、50 m×50 m、100 m×100 m、200 m×250 m)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香农指数面积曲线在尺度100 m×100 m有一个峰值,而辛普森指数-面积曲线在尺度为20 m×20 m有一个峰值。(2)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的方差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香农指数的方差在尺度100 m×100 m上最小,辛普森指数在尺度20 m×20 m方差最小,表明香农多样性指数在100 m×100 m的尺度上所获得的多样性信息比较可靠,而辛普森指数在20 m×20 m的尺度上所获得信息比较可靠。(3)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和变异系数远大于随机模型拟合的数值,说明样地内树种不是随机分布。

    •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2012, 32(7):1459-1465. CSTR:

      摘要 (2133) HTML (0) PDF 487.37 K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标本整理以及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研究,为探讨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起源以及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193种,隶属于31科59属,其中优势科为鳞毛蕨科(51种)、水龙骨科(41种)、蹄盖蕨科(22种)、铁角蕨科(10种),优势属为耳蕨属(27种)、鳞毛蕨属(20种)、瓦韦属(17种)。(2)科的分布区类型有8种,以泛热带分布型(55.56%)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4种,以泛热带分布型(23.81%)、中国-喜马拉雅分布型(19.05%)为主;蕨类植物以土生(55.88%)为主,石生(24.35%)和附生(21.76%)也占有一定比例,缺乏水生蕨类。(3)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与南迦巴瓦峰地区联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横断山地区和尼泊尔,与九塞沟自然保护区、秦岭地区有一定的联系,与西双版纳地区的关系较为疏远。

    • 骆驼刺内生菌分离及代谢物活性成分分析

      2012, 32(7):1466-1473. CSTR:

      摘要 (2003) HTML (0) PDF 1.26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研磨法首次从新疆药用植物骆驼刺茎和叶等组织中分离得到20株内生菌并从中筛选出一株对作物致病菌的拮抗活性最强的内生菌XJASAB11。通过形态学观察, 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最终将菌株XJASAB11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进一步对该拮抗菌株进行扩大培养,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研究,经硅胶柱色谱及TLC从具有抑菌作用的活性部位分离出活性单体C2和H22。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分析证明化合物C2和H22均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骆驼刺植物内生菌中蕴藏着较丰富的抗菌活性物质,是开发天然抗菌药物的潜在资源。

    • 鹤顶兰种子萌发及原球茎增殖培养研究

      2012, 32(7):1474-1479. CSTR:

      摘要 (2099) HTML (0) PDF 895.41 K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鹤顶兰成熟蒴果的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影响种子非共生萌发的因素和种胚发育途径,并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原球茎增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冷藏影响种子的活力且其萌发率随冷藏时间延长而降低;0.5% NaClO溶液浸泡种子可提高萌发率,缩短初始萌发时间;种胚发育途径为种胚转绿后从种子侧面突破种皮而形成原球茎,随后分化出具根芽结构的完整植株;6BA对原球茎增殖作用显著,原球茎增殖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3.0 mg/L 6BA+1.0 mg/L KT+1.0 mg/L NAA,增殖倍数为6.67。

    • AGAMOUS like 6亚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2012, 32(7):1480-1487. CSTR:

      摘要 (2351) HTML (0) PDF 451.40 K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过程,许多开花相关基因参与这一过程,AGAMOUS like 6(AGL6)亚家族是其中的重要一类,AGL6亚家族基因编码MIKCtype MADS box转录因子,含有MADSbox保守结构域,通过多条途径参与花时的调节及花器官发育。该文对AGL6及其同源基因的结构、功能、进化以及与其它相关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进行综述,并对该基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 被子植物的早期胚胎形态建成

      2012, 32(7):1488-1499. CSTR:

      摘要 (2547) HTML (0) PDF 491.17 K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被子植物早期胚胎形态建成是其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被子植物形体基本特征形成,包括顶基轴极性建立、不同细胞层分化以及分生组织形成。合子极性直接与顶基细胞命运相关,但其极性产生机理仍然不明。研究表明,WOX家族转录因子、生长素定向运输以及生长素响应应答可能参与了早期顶基模型建成;辐射对称模型的建立可能由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来介导;生长素流可能参与胚胎顶端组织形成。该文对近年来被子植物早期胚胎形态建成过程中的合子极性建立与生长、合子分裂及其顶基细胞的形成、胚根原特化及根极的形成、辐射对称模式及表皮原特化、顶端分生组织特化及子叶起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植物MEP途径的代谢调控机制

      2012, 32(7):1500-1504. CSTR:

      摘要 (6606) HTML (0) PDF 350.04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萜类代谢途径是植物中最重要的次生代谢途径之一,对其有效的调控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抗性及品质等各个方面。植物中类萜合成的前体物在质体中是由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2CMethylDErythritol4Phosphate,MEP)途径合成的,MEP途径中的许多基因除了受到多基因编码和转录水平的调节外,还受到转录后调节机制的调节,而转录后调节是一种新发现的调节方式,其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该文重点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MEP途径的多种调节方式,尤其是转录后调节的调节机制及其可能参与的信号分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植物的MEP途径的代谢调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