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4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GRAS4与DlGRAS54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4, 34(2):215-22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15 CSTR:

      摘要 (2540) HTML (0) PDF 4.17 M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龙眼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采用RT-PCR结合RACE法,克隆了植物特异转录调控因子DlGRAS4和DlGRAS54的cDNA全长序列和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以及表达分析。结果表明:DlGRAS4全长1 668 bp,开放阅读框(ORF)1 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KC127683);DlGRAS54全长2 113 bp,ORF 1 659 bp,编码552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KC127684);DlGRAS54的DNA序列在5′-UTR含有1个1 533 bp的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DlGRAS4和GRAS54是不稳定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具有跨膜结构和GRAS家族的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中;与毛果杨、葡萄、蓖麻和可可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DlGRAS54与拟南芥AtPAT1、葡萄VvPAT1、毛果杨PtPAT1、大豆GmPAT1处于同一分枝;DlGRAS4与拟南芥AtSCL23、玉米ZmSCL23处于同一分枝。推测DlGRAS4和DlGRAS54是GRAS基因家族的成员。qPCR结果表明,DlGRAS4在整个发育阶段转录水平呈“W”型变化趋势,在球形胚和子叶形胚阶段的表达量达最大值;DlGRAS54在整个发育阶段的转录水平呈“M”型变化趋势,在球形胚和鱼雷形胚阶段表达量达最大值,表明DlGRAS4和DlGRAS54主要在发育的中晚期起作用。外源赤霉素处理后DlGRAS4和DlGRAS54的表达量明显上调,说明DlGRAS4和DlGRAS54对赤霉素处理能做出积极的反应。

    • 香蕉胁迫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2014, 34(2):225-23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25 CSTR:

      摘要 (1860) HTML (0) PDF 1.24 M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随机克隆测序的方法从香蕉根系cDNA文库中获得胁迫相关蛋白基因,命名为MaSAP1(GenBank登录号为AGH14257.1)。扩增获得的cDNA序列与质粒OZ092的目的片段序列一致,表明MaSAP1是香蕉SAP基因编码框全长cDNA,包含一个510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长16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蛋白质序列同源比对发现其含有完整的A20和AN1基序结构。系统进化树比对分析表明,MaSAP1与水稻和獐茅的亲缘关系较近。组织特异性研究表明,MaSAP1基因在香蕉根和果实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茎中的表达量最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aSAP1响应激素的处理,同时也响应干旱、低温、高盐和枯萎病菌的侵染等胁迫。可见,MaSAP1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响应逆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 毛白杨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4, 34(2):231-23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31 CSTR:

      摘要 (2166) HTML (0) PDF 563.40 K (2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得到1个毛白杨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命名为PcAPX。该基因编码24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分子量为33.01 kD。采用原核表达技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该蛋白并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重组PcAPX蛋白对抗坏血酸(AsA)和过氧化氢(H2O2)有很高的活性,其对抗坏血酸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0.71±0.03) mmol·L-1和(0.41±0.02) mmol·L-1·min-1·mg-1;对过氧化氢的KmVmax分别为(0.60±0.21) mmol·L-1和(0.35±0.12) mmol·L-1·min-1·mg-1,表明PcAPX对AsA和H2O2拥有较高的催化底物的能力和催化效率。利用实时定量RT-PCR分析毛白杨PcAPX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其在老叶中表达量高于新叶、韧皮部、形成层和根部。该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促进毛白杨APX基因家族成员参与植物生长调控的研究。

    • 龙眼体胚发生相关未知蛋白DlUP-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4, 34(2):237-24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37 CSTR:

      摘要 (2231) HTML (0) PDF 4.59 M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龙眼体胚发生早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发现1个体胚发生相关未知蛋白DlUP-3,通过简并引物结合RACE技术进行其基因全长序列克隆。结果显示:(1)克隆到的龙眼体胚发生相关未知蛋白基因DlUP-3的全长cDNA序列为1 681 bp,开放阅读框由1 01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338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GQ167202)。(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推导蛋白分子量为36 854.2 Da,pI为9.05;该蛋白为Ras蛋白质家族成员,具有ATP/GTP-binding site motif A(P-loop)结合位点和1个典型的Ras_like_GTPase superfamily组件,无典型信号肽结构,但有跨膜螺旋的亲水性蛋白;不规则卷曲是其最大量的结构元件,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胚性愈伤组织阶段表达量最低,而球形胚阶段最高。研究表明,DlUP-3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尤其是球形胚阶段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新疆无苞芥锌指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4, 34(2):243-25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43 CSTR:

      摘要 (2364) HTML (0) PDF 2.89 M (1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同源克隆法从新疆无苞芥中克隆获得1个锌指蛋白基因(OpZFP)。序列分析表明,OpZFP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684 bp,推测编码含22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OpZFP蛋白含有1个典型的C2H2型锌指结构,在C端含有一个可能具有转录抑制功能的EAR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pZFP编码产物与拟南芥AtZFP1、琴叶拟南芥AlZFP1的进化关系较近。分离了OpZFP基因2 095 bp的启动子序列,发现该启动子与拟南芥AtZFP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只有84.4%的相似性,启动子分析表明二者存在多处不同的顺式作用元件。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OpZFP在根、茎、叶、花和果荚中均有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OpZFP基因受高盐、干旱和低温等胁迫的诱导表达,表明该蛋白涉及多种胁迫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

    •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红血糯’种质

      2014, 34(2):251-25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51 CSTR:

      摘要 (2483) HTML (0) PDF 712.73 K (2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良水稻‘红血糯’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将‘秦稻2号’、‘香糯Q33’、‘青香糯’作为抗性的供体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同时选取了ST10、H21和STS11-43等3对显性分子标记用于亲本和F2群体田间抗病性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结果显示:(1)不同分子标记在亲本中的多态性不同,标记H21和STS11-43只有在‘红血糯’和‘香糯Q33’之间具有多态性,标记ST10在‘红血糯’与‘秦稻2号’、‘香糯Q33’、‘青香糯’之间都有多态性。(2)各个分子标记在不同杂交组合F2群体的室内分子检测显示,部分F2单株携带抗性基因条带,也有个别单株含有杂合抗病基因条带。(3)田间发病抗性检测显示,含有抗性基因的植株基本不发病,携带抗性基因的单株与田间发病情况调查结果基本相符,但对含有杂合抗病基因条带的抗病单株,其还需2~3代田间观察,纯化抗病基因。研究表明,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抗病性检测结果相符,3种分子标记可以用于‘红血糯’杂交后代的分子标记辅助检测,为改良‘红血糯’的条纹叶枯病抗性育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 中型狼尾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2014, 34(2):256-26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56 CSTR:

      摘要 (2336) HTML (0) PDF 662.30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ISSR标记对采自云南的25份野生种质和4份驯化新品系中型狼尾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0条能扩增出清晰条带且多态性明显的引物,29份材料DNA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性比率为87.4%,平均每条引物扩增位点为7.2个;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I)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61 1、1.742 8、0.561 0和0.395 9;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为0.236~0.903,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利用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相似系数0.51为界,29份材料划分为4大类,但Mantel检测表明29份种质材料的遗传聚类和地理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437 0,P=0.204 6)。研究结果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中型狼尾草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为合理地引种、驯化、保护和利用中型狼尾草野生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 基于ITS和trnL-trnF序列的草木樨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4, 34(2):265-26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65 CSTR:

      摘要 (2638) HTML (0) PDF 500.97 K (1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a)和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18个地理种群植物为材料,用ITS序列和trnL-trnF序列研究了2种草木樨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trnL-trnF序列对位后长度为459 bp,其中包括6个变异位点,6个简约信息位点,G+C含量为33.1%;ITS序列对位后长度为714 bp,其中包括5个变异位点,3个简约信息位点,G+C含量为48.9%。(2)在基于trnL-trnF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2种草木樨能够形成单系分支,说明trnL-trnF序列在草木樨中的鉴别能力较强。(3)单倍型多样性以及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黄花草木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白花草木樨。

    • 小报春与岩生报春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2014, 34(2):270-27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70 CSTR:

      摘要 (2763) HTML (0) PDF 2.20 M (2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报春花属报春花组的小报春(Primula forbesii)和指叶报春组的岩生报春(Primula saxatilis)为亲本,对种间杂交的结实性及花粉管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报春与岩生报春种间杂交表现为不亲和,正反交组合正常结实率为0,但正交、反交组合花粉在柱头表面的萌发和花粉管伸长过程有明显差异,小报春花粉授粉4 h后可以在岩生报春柱头表面萌发,但花粉管伸长的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岩生报春(P)×岩生报春(T)、岩生报春(T)×岩生报春(P)]慢,并且花粉管生长弯曲,授粉192 h后花粉管仍未到达子房;岩生报春的花粉可以在小报春柱头上正常萌发,授粉48 h后花粉管到达子房;4个对照授粉组合均分别于24 h(短花柱为母本)、48 h(长花柱为母本)时完成受精过程。研究表明,岩生报春×小报春杂交存在受精前障碍,小报春×岩生报春杂交亲和性较好,并可通过幼胚拯救的方法获得组间杂种后代;花柱长度可能是影响种间杂交结实能力的因素之一。

    • 狭叶柴胡营养器官中柴胡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部位及含量比较

      2014, 34(2):276-28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76 CSTR:

      摘要 (2693) HTML (0) PDF 2.15 M (2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方法,对狭叶柴胡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结构特征、营养器官中柴胡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部位及其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狭叶柴胡根由周皮、中柱鞘薄壁组织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茎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叶为等面叶结构,其营养器官的结构均表现出对旱生环境的适应性。(2)组织化学定位显示,柴胡皂苷在狭叶柴胡根中主要分布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韧皮部及次生木质部靠近维管形成层的木薄壁细胞中,在茎中主要分布在表皮、皮层、维管形成层及韧皮薄壁细胞中,在叶中主要分布于表皮和叶肉中;狭叶柴胡的黄酮类化合物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棱角处的厚角组织及部分皮层细胞中,在叶中主要分布于表皮和位于叶缘及下表皮内的厚角组织中,在根内分布很少。(3)定量分析表明,柴胡总皂苷在狭叶柴胡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别为2.635%、1.045%和0.981%;而黄酮类化合物在根、茎、叶中的含量分别为0.032%、1.212%和2.259%;定量分析结果与组织化学实验结果相符。研究表明,柴胡总皂苷在狭叶柴胡的根中含量最高,支持《中国药典》以根入药的结论;而且狭叶柴胡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建议对狭叶柴胡的叶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 喜树各器官解剖学及其喜树碱含量测定的研究

      2014, 34(2):282-29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82 CSTR:

      摘要 (2582) HTML (0) PDF 4.90 M (2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喜树各器官的结构,对喜树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进行了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1)喜树根尖纵切面的结构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4个部分组成。根和茎的初生结构都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部分组成;在根和茎初生结构的皮层和髓部具有被锇酸染成黑色的嗜锇细胞;在次生生长中,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茎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皮层细胞;随着次生维管组织的增加,茎的中央形成髓腔。(2)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分布有嗜锇细胞;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喜树叶的上表皮没有气孔器分布;下表皮气孔器的保卫细胞呈肾形,没有副卫细胞,被几个表皮细胞不规则的围绕,属于无规则型;在上下表皮均分布着单细胞非腺毛和2种类型的腺毛,其中下表皮的分布相对稠密;上表皮腺毛呈球形,下表皮腺毛大部分为长卵形,其中间杂着一些球形腺毛;观察发现,越幼嫩的叶中,分布的腺毛和非腺毛越多。(3)喜树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以幼叶和种子中较高,木质部中较低,髓中含量最少;随着叶的发育成熟,叶中喜树碱的含量逐渐降低,且同一叶的不同部位,喜树碱含量也有差异;喜树幼苗发育过程中喜树碱含量也在不断变化。

    • 四合木茎插穗生根的解剖学研究

      2014, 34(2):291-29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91 CSTR:

      摘要 (3210) HTML (0) PDF 2.92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石蜡制片法对四合木茎插穗不定根的形成进行了解剖学研究,探讨四合木生根类型、生根部位、愈伤组织与生根的关系以及不定根的形成过程。结果显示:(1)四合木具有典型的木本植物茎结构,茎皮层内未发现厚壁组织。(2)四合木茎薄壁组织含有丰富的淀粉粒和蛋白质。(3)四合木茎插穗内无潜伏根原基,不定根由诱生根原基发育形成,诱生根原基是由愈伤组织自身的薄壁细胞反分化形成。研究表明,愈伤组织是孕育不定根的前提,四合木扦插生根属于愈伤组织生根类型。

    • MeJA诱导的拟南芥保卫细胞H2O2积累与质膜H+-ATPase的关系

      2014, 34(2):298-30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298 CSTR:

      摘要 (2227) HTML (0) PDF 1.59 M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茉莉酸类物质(JAs)作为与昆虫啃噬及损伤相关的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在植物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但是茉莉酸引起的早期防御反应的机理仍不清楚。该研究以拟南芥叶片保卫细胞为材料,结合非损伤微测(NMT)及激光共聚焦技术探讨了茉莉酸诱导的保卫细胞中质膜H+-ATPase与H2O2积累的调控关系。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导致H+迅速跨膜外排和H2O2积累,H+外排和H2O2积累能够被钒酸钠抑制,而二苯基碘(DPI)处理则对MeJA诱导的H+跨膜外排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证明,在MeJA诱导的早期信号事件中,质膜H+-ATPase的激活先于H2O2的产生。

    • 低聚壳聚糖诱导的毛白杨抗病反应与ABA信号通路的关系

      2014, 34(2):304-31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04 CSTR:

      摘要 (2144) HTML (0) PDF 1.21 M (1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脱落酸(ABA)信号通路核心组分有ABA受体(PYR/PYL/RCARs)、2C型蛋白磷酸酶家族中的A亚族成员(PP2Cs)以及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2家族成员(SnRK2s)。运用BLASTP序列比对方法,在毛果杨中获得14条PtPYR、7条PtPP2C和4条PtSnRK2基因,它们分别与拟南芥AtPYR、AtPP2C和AtSnRK2基因同源。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选取基因PtPYRL7、PtPYRL9、PtHAB2、PtPP2CA、PtSnRK2.3和PtSnRK2.6,设计合适的引物。以85号无性系毛白杨组培苗为材料,分别对其根部进行外源ABA和低聚壳聚糖处理,于处理3 h、6 h、12 h和24 h 4个时间点取样,提取样本叶片总RNA,反转录成c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ABA处理和低聚壳聚糖处理均能使PtPYRL7和PtPYRL9基因表达下调,使PtHAB2和PtPP2CA基因表达上调,使PtSnRK2.3和PtSnRK2.6基因表达先上调后下调。研究表明,ABA处理和低聚壳聚糖处理诱导毛白杨叶片中与ABA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几乎一致,说明ABA信号通路是低聚壳聚糖诱导毛白杨抗病的信号传递途径之一。

    • 低温对不同耐寒性橡胶树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4, 34(2):311-31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11 CSTR:

      摘要 (2060) HTML (0) PDF 818.36 K (2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低温胁迫对橡胶树耐寒新品种‘湛试327-13’和不耐寒品种‘文昌217’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橡胶嫁接苗为材料,模拟8 ℃/8 ℃(昼/夜)的低温胁迫,在4 d内每天连续测定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相关的生理参数,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气孔保卫细胞H2O2荧光密度。结果发现:(1)低温胁迫使‘湛试327-13’和‘文昌217’叶片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SOD、CAT和POD及APX活性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整个低温胁迫中,‘湛试327-13’的各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文昌217’;低温胁迫使‘湛试327-13’的H2O2含量在处理第1天后就达到最大值,‘文昌217’则在第3 天才达到最大值。(2)两个品种叶片的H2O2含量和气孔保卫细胞的H2O2荧光强度在低温胁迫后的表现规律与上述指标基本一致。研究表明,‘湛试327-13’叶片超氧阴离子和H2O2快速积累,可能起到能促进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以及降低膜质氧化胁迫程度和TBARS含量的作用;且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相对含水量和较低的相对电导率,从而提高了其对低温胁迫的耐性。

    • ‘鸭梨’ב京白梨’杂交后代果实有机酸积累差异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2014, 34(2):318-32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18 CSTR:

      摘要 (2555) HTML (0) PDF 485.30 K (2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鸭梨’ב京白梨’杂交后代高酸个体(GS-Y14)和低酸个体(DS-Y182)为试材,系统分析了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积累动态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GS-Y14属于苹果酸优势型果实,DS-Y182属于柠檬酸优势型果实,且成熟时两者在总酸含量上表现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苹果酸含量的差异所致。(2)苹果酸酶(NADP-ME)是苹果酸形成的关键酶,在梨果实发育过程中NADP-ME起分解作用,且该酶活性在两类个体果实发育后期差异显著,即NADP-ME是引起GS-Y14和DS-Y182中苹果酸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成熟时两类个体果实酸积累的差异。(3)梨果实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的升高有利于其柠檬酸的合成,而柠檬酸合酶(CS)是影响其柠檬酸含量变化的关键酶;细胞质乌头酸酶(Cyt-ACO)和线粒体乌头酸酶(Mit-ACO)早期对果实柠檬酸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小,后期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活性对柠檬酸在后代个体中的积累有一定影响。

    • 烤烟生育期间主要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特征

      2014, 34(2):325-33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25 CSTR:

      摘要 (2380) HTML (0) PDF 497.61 K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2个烤烟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烤烟中部叶有机酸总量、苹果酸含量、柠檬酸含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烤后烟碱含量和感官质量,探讨烤烟生长过程中叶片主要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及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烟株的生长发育,烤烟中部叶有机酸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于叶龄50~60 d时达到最高值;烤烟品种间中部叶有机酸总量在各叶龄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在调制前后变化不大。(2)苹果酸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柠檬酸含量呈缓慢“增-减”的趋势;苹果酸含量与苹果酸脱氢酶(NAD-MDH)活性之间极显著负相关;柠檬酸含量与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异柠檬酸脱氢酶(NAD-IDH)活性相关性不大。(3)当有机酸总量大于32%,同时烟碱含量介于1.5%~2.6%时,“酸碱比”较高的烟叶感官质量较好。研究认为,烤烟叶片苹果酸和柠檬酸的积累受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的调控,“酸碱比”影响烤烟烟气的醇和度,可通过调控NAD-MDH和CS活性来调节苹果酸和柠檬酸的含量,协调“酸碱比”,提高烟叶质量。

    • 樱桃番茄幼苗对硝酸盐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

      2014, 34(2):332-34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32 CSTR:

      摘要 (2148) HTML (0) PDF 1.85 M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var.cerasiforme Alef.)品种‘大红樱桃番茄’为材料,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外源施加0、50、100、150和200 mmol·L-1硝酸盐(NO3-)对樱桃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盐处理6 d后,番茄幼苗株高、鲜重、干重和相对含水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根冠比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番茄幼苗根系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活性氧(ROS)、H2O2和蛋白羰基(PC)的含量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番茄幼苗根系SOD、POD、CAT和APX活性和基因表达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其根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研究发现,樱桃番茄幼苗生长在硝酸盐浓度为50 mmol·L-1时受到影响不大,但硝酸盐浓度达到100 mmol·L-1时已对番茄生长产生显著胁迫,导致膜脂氧化损伤,降低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但番茄也能够通过调节渗透调节剂的合成代谢来抵御硝酸盐胁迫,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硝酸盐耐受性。

    • 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

      2014, 34(2):341-34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41 CSTR:

      摘要 (2196) HTML (0) PDF 553.16 K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天目山野生无距虾脊兰的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花粉的储藏性以及不同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以筛选无距虾脊兰花粉的培养方法以及储藏条件,为其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最适花粉液体培养基为200 g·L-1蔗糖+50 mg·L-1 H3BO3+40 mg·L-1 Ca(NO3)2·4H2O,并且在pH 5.5~6.0、温度25 ℃恒温下培养48 h,无距虾脊兰花粉萌发率(81.71%)和花粉管生长(247.42 μm)最佳。 (2)无距虾脊兰花粉在-80 ℃中低温干燥储藏360 d后仍具有48.58%的萌发率。(3)无距虾脊兰的柱头在开花前5 d内均具有可授性,花粉块在整个花期内均保持了28.96%~81.71%的生活力,但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均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

    • 不同季节适度放牧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2014, 34(2):349-35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49 CSTR:

      摘要 (2446) HTML (0) PDF 1.62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7~2011年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在不同季节适度(牧草利用率35%~60%)放牧处理(不放牧、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下的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长期的不同季节的适度放牧处理后,夏季放牧与冬季放牧均降低了禾本科植物功能群的比例,提高了杂草类植物功能群的比例。(2)与未放牧(对照)相比,夏季放牧处理下莎草科植物矮嵩草和杂类草蒙古蒲公英、鹅绒委陵菜的相对生物量分别增加了151.38%和318.87% 、344.15%,禾本科植物异针茅相对生物量降低了41.16%;冬季放牧鹅绒委陵菜相对生物量增加了124.08%,禾本科植物草地早熟禾减少了45.99%,但夏季放牧和冬季放牧对二柱头藨草、紫羊茅、垂穗披碱草、花苜蓿和高山唐松草等植物的影响均不显著。(3)总体上不同季节适度放牧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这三者的影响随年份变化而变化。

    • 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种间关联性研究

      2014, 34(2):358-36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58 CSTR:

      摘要 (2299) HTML (0) PDF 694.15 K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对其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通过2×2列联表,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对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8个主要物种组成的28个种对间的关联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芦苇群落总体间的关联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2)在28对种对中,有20对显示为正关联,占总关联对数的71.4%;有8对显示负关联,占总关联对数的28.6%。(3)芦苇群落种对间多呈正关联,正负关联的对数比为2.5,正关联占优势,但关联性较弱,负关联数较少,但关联性较强;28种物种对之间关联程度及共同出现概率不高,多数表现为无关联。

    •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2014, 34(2):364-37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64 CSTR:

      摘要 (2307) HTML (0) PDF 1.03 M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绿洲-荒漠过渡带作为绿洲与荒漠的连接区域,在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与恢复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例,在47个植物群落调查样地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分类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研究区典型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并讨论了影响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植物种以旱生耐盐植物为主。(2)TWINSPAN分类将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1个群丛类型,即白刺+盐生草群丛、白刺+芦苇群丛、白刺+盐爪爪群丛、盐爪爪+黑果枸杞群丛等,分类结果在空间上反映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的演替变化趋势。(3)DCA排序结果验证了TWINSPAN分类结果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制约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类型及空间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和地貌形态。

    • 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动态分析

      2014, 34(2):372-37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72 CSTR:

      摘要 (1990) HTML (0) PDF 482.03 K (2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凋落物产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于云南普洱地区通过设置凋落物承接网并定期收集网内的凋落物,对中国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凋落物产量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恢复阶段季风常绿阔叶林年凋落物总量在8 133.1~8 798.3 kg/hm2之间,年凋落物总量大小关系为恢复30年群落<老龄林群落<恢复40年群落。其中叶凋落量最高,其次为枝凋落量,两者贡献量超过总凋落量的3/4。(2)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中凋落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2月份达到高峰值,随后逐渐减少,在9月份降至最低,随后又有所升高,为单峰或多峰曲线;在不同凋落物组分凋落量时间动态上,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叶凋落量随月份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枝凋落量在恢复群落中为单峰曲线,而在老龄林中则为多峰曲线;皮凋落量随月份的变化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群落间均为单峰曲线,但在恢复40年群落中为平缓曲线,月份间变化不大;繁殖体凋落物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群落间均为多峰曲线,但在恢复40年群落中为单峰曲线;半分解物凋落量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群落中随月份呈单峰曲线,在恢复40年群落中则为多峰曲线。(3)在短刺栲、刺栲和红木荷3种优势物种中,短刺栲叶片年凋落量在所有群落中均最大(分别占恢复30年群落的53.93%、恢复40年群落的47.83%、老龄林的28.32%),红木荷次之(分别占恢复30年群落的8.45%、恢复40年群落的10.71%、老龄林的31.69%),刺栲最少(分别占恢复30年群落的6.1%、恢复40年群落的7.53%、老龄林的6.36%)。短刺栲叶凋落量随月份的变化在恢复群落中呈单峰曲线,而在老龄林中则呈现多峰曲线;红木荷在3种群落中则均为单峰曲线;刺栲则是在恢复30年及老龄林中呈单峰曲线,而在恢复40年群落中呈多峰曲线。

    • 中国新疆柳叶藓科、青藓科和灰藓科植物区系研究

      2014, 34(2):379-38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79 CSTR:

      摘要 (2457) HTML (0) PDF 498.54 K (2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新疆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植物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鉴定,报道了中国新疆地区柳叶藓科15属33种,青藓科12属51种,灰藓科11属30种,共计38属114种。其中,中国青藓科新记录种2种,新疆新记录4属37种。优势属10个,且以青藓属(Brachythecium Brush & Schimp.)为代表的北温带成分为主;单种属19个,体现了新疆藓类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多样性。新疆3科藓类植物区系成分可划分为9种类型,其中北温带成分居主导地位,占中国新疆3科藓类植物总种数的52.08%,东亚成分次之,占25.01%,热带成分甚微。对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中国西藏以及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7个邻近地区的区系比较发现,印度物种丰富度最高,俄罗斯和中国新疆次之;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俄罗斯在物种组成上相似度最高。地理成分区系谱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疆与中国内蒙古地区的植物区系关系最为接近,而且与俄罗斯密切相关。

    • 尾叶紫薇与紫薇杂交后代花香气成分分析

      2014, 34(2):387-39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87 CSTR:

      摘要 (2338) HTML (0) PDF 642.09 K (2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测定技术,对尾叶紫薇(W1)与紫薇品种‘多花粉’(C)杂交各世代(F1、F2、BC1)个体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尾叶紫薇与F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5种,‘多花粉’的挥发物成分有10种,F2代及BC1代个体的挥发物成分均有26种。(2)月桂烯是尾叶紫薇与杂交子代共有的挥发物成分,但相对百分含量在亲本及各世代中均不高,分别为0.69%(W1)、3.16%(F1)、0.51%(F2)、0.75%(BC1)。(3)亲本及子代的香气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尾叶紫薇、‘多花粉’与杂交子代(F1、F2、BC1)具有较高相对百分含量的挥发物成分分别为异香叶醇(26.21%)、1,1-二甲基-3-亚甲基-乙烯基环己烷(50.34%)、α-法尼烯(11.37%)、1,3,3-三甲基-2-乙烯基-环己烯(14.67%)及反-α-香柠檬烯(16.19%)。(4)尾叶紫薇、‘多花粉’与F1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脂氧合酶途径的脂肪酸衍生物,F2及BC1子代的主要挥发物成分为来源于甲羟戊酸(MVA)途径和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的萜烯类化合物。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紫薇香气成分的遗传规律奠定了基础。

    • 中国凤仙花属(凤仙花科)一新记录种——高大凤仙花

      2014, 34(2):395-39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95 CSTR:

      摘要 (3106) HTML (0) PDF 1.00 M (2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凤仙花属一新记录种——高大凤仙花(Impatiens kerriae Craib)。该种原产于泰国,在中国为首次记录。该文对高大凤仙花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是对花果特征及花果期进行了重新描述和补充。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HITBC)。

    • 内蒙古维管植物新资料

      2014, 34(2):397-40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397 CSTR:

      摘要 (2036) HTML (0) PDF 1.94 M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内蒙古3个新分布记录种:原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er)、玛纳斯灯芯草(Juncus libanoticus Thiébaut)和无瓣繁缕[Stellaria pallida (Dumortier) Crépin];重新确认了密花柽柳(Tamarix arceuthoides Bunge)在内蒙古的分布;确定了十字花科2个异名,分别是Borodiniopsis D.A.German等和Borodiniopsis alashanica (Maxim.) D.A.German等,它们分别由针喙芥属(Acirostrum Y.Z.Zhao)和针喙芥[Acirostrum alaschanicum (Maxim.) Y.Z.Zhao]取代。

    • 赣州产江西省三新记录属

      2014, 34(2):401-40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401 CSTR:

      摘要 (2181) HTML (0) PDF 2.05 M (2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产自江西省赣州市的三新记录属,即:夹竹桃科山橙属(Melodinus J.R.et G.Forst.)及一新记录——种尖山橙(Melodinus fusiformis Champ.ex Benth.),兰科鹤顶兰属(Phaius Lour.)及1新记录种——鹤顶兰[Phaius flvus (Bl.) Lindl.],莎草科裂颖茅属(Diplacrum R.Br.)及一新记录种——裂颖茅(Diplacrum caricinum R.Br.)。这些新记录属、种均为热带区系成分,佐证了江西25°40′N以南地区的植物区系应属于华南植物区系的观点。标本存放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植物标本室(CANT)。

    • 河北省芦荟藓属和盐土藓属植物初步研究

      2014, 34(2):404-41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404 CSTR:

      摘要 (2246) HTML (0) PDF 3.56 M (1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河北省丛藓科典型旱生藓类芦荟藓属(Aloina Kindb.)和盐土藓属(Pterygoneurum Jur.)植物4种,其中盐土藓属为河北新记录属,盐土藓[Pterygoneurum subsessile (Brid.) Jur.]和刺叶芦荟藓(Aloina cornifolia Delgad.)为河北新记录种。讨论了各种的主要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特点,绘制了形态结构图,并编写了河北省丛藓科芦荟藓属的分种检索表。

    • 18个单子叶植物名称的后选模式指定

      2014, 34(2):411-41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411 CSTR:

      摘要 (2083) HTML (0) PDF 365.09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整理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的单子叶植物模式标本时,根据《国际藻类、菌类、植物命名法规》(墨尔本法规)规则9.5,发现肿胀果薹草(莎草科)、杯鳞薹草(莎草科)、双柱头针蔺(莎草科)、丛生蜘蛛抱蛋(百合科)、长苞开口箭(百合科)、中国白丝草(百合科)、四川百合(百合科)、尖果洼瓣花(百合科)、黄色西藏洼瓣花(百合科)、云南洼瓣花(百合科)、斑块百合(百合科)、云南丫蕊花(百合科)、七叶薯蓣(薯蓣科)、蜀葵叶薯蓣(薯蓣科)、大苞鸢尾(鸢尾科)、多斑鸢尾(鸢尾科)、勺状羊耳蒜(兰科)、二叶红门兰(兰科)名称的模式为合模式。遵照规则8.1、9.11和9.12,以及辅则9A.2和9A.3的精神,对这18个名称做出后选模式指定,以规范这些名称的模式。

    • 甲醇对植物的作用及其生理机制

      2014, 34(2):416-42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416 CSTR:

      摘要 (3296) HTML (0) PDF 483.94 K (4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醇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中体内产生的最简单的一碳化合物之一,与植物的很多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C1-四氢叶酸和某些植物激素生物合成以及植物耐逆性等)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中甲醇的产生与释放途径、体内代谢、外施甲醇对植物的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等方面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 DNA序列在悬钩子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4, 34(2):423-43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4.02.0423 CSTR:

      摘要 (2482) HTML (0) PDF 475.39 K (1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悬钩子属植物种类繁多,类群复杂,而且多为多倍体和杂种。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A序列在悬钩子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系统发育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叶绿体DNA序列多应用非编码区,且多与ITS序列联合分析;核基因组中ITS序列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研究悬钩子属空心莓组与木莓组的进化关系、栽培品种间亲缘关系及部分杂种和多倍体的起源等;在该属植物中发现了ITS个体内多态性,但未进行ITS假基因检测,其系统学应用价值需重新评价;低拷贝核基因只有GBSSI和LEAFY有相关应用。同时认为,悬钩子属植物系统学研究中应用的DNA序列及研究类群均较少,缺乏对整个悬钩子属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指出应进一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筛选合适的DNA片段,并结合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等手段对中国悬钩子属植物系统关系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