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9):1713-172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13
摘要:Δ9硬脂酰 ACP 脱氢酶基因(GhSAD2)是脂肪酸合成代谢过程中关键的去饱和酶基因,为明确该基因在棉花脂肪酸合成代谢中的功能,该研究克隆了陆地棉GhSAD2基因,并对该基因的序列特征、进化关系及表达特性进行分析。序列分析显示,GhSAD2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X197920)cDNA全长1 188 bp,编码396个氨基酸,具有脂肪酸去饱和酶家族2个高度保守的组氨酸簇EENRHG和DEKRH,分别位于氨基酸的185和271位。系统进化分析显示,GhSAD2基因与可可树的同源基因进化关系非常接近。qPCR分析显示,GhSAD2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高于茎和根,且在花后25 d的种子中表达量达到最高值。低温胁迫诱导结果表明,GhSAD2基因在不同程度低温处理下均有上调表达,6 h表达量最大,之后逐渐下调。研究表明,GhSAD2基因可能对棉子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棉花抗寒方面也起一定的生理作用。
2016, 36(9):1721-172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21
摘要:以枸杞为材料, 采用PCR及RACE方法,克隆了枸杞WRKY转录因子基因 cDNA序列,命名为Lb WRKY3 ,GenBank登录号为 KX196192。 在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亚细胞定位、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Lb WRKY3 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068 bp, 编码356个氨基酸。(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b WRKY3 编码蛋白具有一个WRKY结构域,二级结构中不规则卷曲结构所占比例最大(58.67%),延伸链结构次之(18.88%),α螺旋比例为15.82%,β转角最少,仅为 6.63%; Lb WRKY3蛋白与案头菊WRKY蛋白、黄花蒿WRKY蛋白相似性较高。(3) 亚细胞定位显示,Lb WRKY3 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4)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Lb WRKY3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花中表达量最低; 在枸杞果实发育过程中Lb WRKY3均有表达,表达量随果实成熟逐渐升高,并于35 d达到峰值; Lb WRKY3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特性(果肉>果皮>种子)。研究表明,Lb WRKY3 基因参与了枸杞果实生长发育调控。
张水明,涂佳丽,阿不都热扎克·依沙克 , 李川微,户 倩,陈 磊,董丽丽
2016, 36(9):1728-173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28
摘要:查尔酮异构酶CHI是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了解桂花花青苷的合成机理,该研究对3个桂花品种的花青苷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橙红丹桂’花中的花青苷含量最高,‘金桂’和‘早银桂’中花青苷含量较低。 (2)利用RACE和RTPCR方法获得了桂花查尔酮异构酶基因(OfCHI)的全长cDNA序列1 069 bp,该基因编码24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26.85 kD,等电点为6.34。(3)多重序列比对显示,OfCHI与金花茶CnCHI、忍冬LjCHI、石榴PgCHI的相似性分别为68.13%、65.86%和63.53%,氨基酸序列中含有CHI蛋白的活性位点Thr47、Tyr108、Met115以及 Ser192;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OfCHI与其他物种起源相同,而与油橄榄OeCHI亲缘关系最近。(4)利用qRTPCR对不同桂花品种、不同组织中OfCHI的表达量检测结果显示,OfCHI在‘橙红丹桂’花中表达量最高,在‘金桂’和‘早银桂’中表达量较低;OfCHI在‘橙红丹桂’、‘金桂’和‘早银桂’的花、茎、叶中均有表达,且表达趋势相同,均为叶中表达量最高。该研究为揭示桂花青素苷的合成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培育不同花色的桂花新品种提供了基因专利。
2016, 36(9):1735-174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35
摘要:前期研究发现多酚氧化酶(PPO)能正向调控丹酚酸B合成,该研究运用RACE技术,从丹参毛状根中克隆到多酚氧化酶基因(SmPPO,GenBank登录号为KF712274)全长序列,其cDNA全长1 930 bp,开放阅读框为1 770 bp,编码589个氨基酸。将SmPPO与管状花目其它4个物种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在N端类囊体转移结构域中发现都存在2个N豆蔻酰化位点。在丹参毛状根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诱导因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该基因在酵母提取物处理中表达量显著上调,但在银离子、抗坏血酸和L半胱氨酸处理中表达受到明显抑制。运用HPLC技术同步检测毛状根中丹酚酸B含量,显示出与基因表达相同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丹参中多酚氧化酶基因(SmPPO)对丹酚酸B的合成具有正向调控作用。
李宁宁 , 齐 菲 , 安满霞 , 李 瑜 , 张文波 , 林晓飞
2016, 36(9):1743-175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43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分离了3种锦鸡儿属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小叶锦鸡儿(C. microphylla)和中间锦鸡儿(C. intermedia)的过氧化物酶(POD)基因(分别命名为CkPOD、CmPOD和 CiPOD),并对它们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CkPOD、CiPOD、CmPOD基因的cDNA序列均包含有1 074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的蛋白质由357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38.7 kD。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种锦鸡儿属植物的POD可以和鹰嘴豆等豆科植物的POD聚为一类,且CkPOD和CmPOD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CiPOD与CkPOD和CmPOD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这一结果与3种锦鸡儿属植物的进化地位一致,显示POD基因较为保守,可以为锦鸡儿属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参考。PEG模拟干旱胁迫能够强烈诱导CkPOD、CiPOD和CmPOD基因的表达,显示POD基因在锦鸡儿属植物抵御干旱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解析锦鸡儿属植物的耐旱机理以及利用锦鸡儿属植物进行荒漠改良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016, 36(9):1752-175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52
摘要:以玉米自交系‘昌72’授粉后4个时间点(授粉后7、10、14和20 d)的籽粒总RNA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玉米中5个Argonaute(AGO)蛋白家族基因(AGO1、AGO2、AGO4、AGO10和AGO18)在籽粒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GO1和AGO2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呈现一致的表达趋势,在授粉后7 d的籽粒中表达量最高,从授粉后7 d到20 d呈持续下降的趋势。AGO4、AGO10和AGO18具有一致的表达趋势,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授粉后10 d的籽粒中表达量最低。结合实验室前期获得的miRNA在玉米籽粒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发现不同AGO家族基因可协助其靶标miRNA参与玉米籽粒发育调控。
2016, 36(9):1757-176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57
摘要:利用27对SSR分子标记对新疆4个野杏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新疆野杏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分化程度,为新疆野杏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27对SSR引物共检测到431个等位基因(Na),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Na)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15.96和0.84;物种水平上Shannons信息指数(I)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2.21和0.78。(2)群体水平上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Ne)、Shannons信息指数(I)、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10.98、5.85、1.92、0.79和0.55;其中新源县野杏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巩留县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3)基于F统计量分析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基因流(Nm)为5.26;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新疆野杏群体大部分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95.4%),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4.6%。(4)新疆野杏群体遗传距离为0.06~0.49,平均为0.24;遗传相似度为0.61~0.94,平均为0.80;遗传相似度的聚类分析和遗传距离的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均将供试4个群体划分为两组;Mantel检测显示,新疆野杏群体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r=0.332,P=0.16)。研究表明,新疆野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分化程度较低,群体间遗传距离较小,这与新疆野杏群体的大小和悠久的演化历史以及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相关。
2016, 36(9):1764-177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64
摘要:为了解狗蔷薇(Rosa canina L.)类原球茎发生机制,以建立月季高效再生体系,探讨了根尖内部维管组织在狗蔷薇愈伤不定根根尖膨大发育为类原球茎过程中所起作用。剪切试验发现,脱离愈伤的狗蔷薇不定根根尖不能诱导类原球茎形成;桥接培养表明,通过维管组织向根尖运输外源激素TDZ诱导类原球茎发生的效率高于共质体运输方式;TIBA(2, 3, 5triiodobenzoic acid)处理限制了根尖维管组织向分生区的延伸速度,并最终影响了类原球茎发生率;在类似狗蔷薇愈伤不定根结构的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 Gaertn.)根段不定根上也重现了根尖被诱导发育为绿色球体过程。由此表明,愈伤不定根中完整的维管组织是狗蔷薇类原球茎发生的结构基础之一,揭示获得与愈伤不定根类似的内部结构和组合模式的外植体(如毛状根),并将其视为整体进行诱导培养,是建立月季类原球茎再生体系的前提之一。
穆 婷,赵昶灵,陈中坚,文国松,杨生超,魏富刚,肖兴磊,王崇德
2016, 36(9):1772-178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72
摘要:为探究三七绿紫过渡地上茎的花色苷和皂苷组织定位与含量的相关性,采用显微组织化学法研究云南文山三七的一年生植株绿紫过渡地上茎各茎段花色苷和皂苷的组织定位,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茎段的总花色苷(TAC)和总皂苷含量(TSC),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茎段的皂苷单体含量。结果表明:(1)在三七绿紫过渡地上茎的中部横截面上,花色苷主要定位在皮层薄壁组织外侧的2层或2~3层细胞中,而皂苷主要定位在维管束中;各茎段的皂苷单体均主要为人参皂苷Rb1。(2)从茎顶向茎基,茎段中TAC、TSC和Rb1的含量总体上分别表现为一条“单峰”、“V形”和“降升降三段式”曲线;其中,花色苷主要积累在茎的中、上部,总皂苷在茎的下、基部,Rb1则在茎的上半段,而且TAC最高以及TSC和Rb1含量最低的茎段均恰好定位在中上部的黄金分割点处。(3)不同茎段间的TAC含量差异显著,Rb1含量差异极显著,但TSC含量的差异不显著;不同茎段间的TAC与TSC、Rb1含量呈不同的相关性,整个地上茎的TAC与TSC含量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TAC与Rb1含量间呈不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在三七绿紫过渡地上茎中,花色苷和皂苷的横向组织定位不同,二者含量在纵向上总体呈负相关。
2016, 36(9):1781-178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81
摘要:利用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内蒙古贺兰山地区实验样地青海云杉林下的块菌两菌株(菌株a和b)进行分析鉴定。研究发现:(1)两菌株子囊果均为黄褐色,表面光滑,没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和棱角。(2)菌株a产孢组织乳白色、致密团状,菌肉组织褐色;球形、棒状子囊呈蜂窝状排布,内含有1~4个带包被的、表面具有突起状纹饰的球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双层壁,厚约1.7 μm,直径约20 μm(含纹饰)。(3)菌株b产孢组织有裂隙,松散,子实层内除了具有上述蜂窝状排布的子囊和内部的球型孢子外,还具有“口袋”状子囊,该子囊内含有大量两端尖、外壁光滑、褐色的椭球型孢子。(4)分子生物学进化分析表明,两菌株聚为一支,但属于块菌属的支持率相对较低;推断两菌株可能为中国猪块菌属Choiromyces新记录种。
2016, 36(9):1787-179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87
摘要:该研究对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20属29种(变豆菜亚科9属11种,芹亚科基础类群11属18种)植物叶片(苞片或果实)的气孔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分析,以明确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的气孔特征及其与伞形科其他类群的区别。结果显示:(1)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的气孔类型有无规则型、不等型和平列型3种,其中变豆菜亚科的变豆菜族气孔为无规则型(占总气孔比例的35%~75%)及不等型(25%~65%),仅刺芹属(Eryngium)具平列型,而Steganotaenieae族的气孔均为无规则型;芹亚科基础类群除柴胡属(Bupleurum)外多为或仅为无规则型(75%~100%),少为不等型(5%~25%)。(2)气孔结构支持分子系统学将Arctopus放入变豆菜亚科的变豆菜族,Choritaenia移入芹亚科。(3)变豆菜亚科气孔特征同芹亚科及牵环花亚科的较为相似,而同参棕亚科差别较大。
2016, 36(9):1794-180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794
摘要:以二倍体绿色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为父本、八倍体栽培草莓‘房香’(F. × ananassa ‘Fusanoka’)为母本杂交所得的五倍体草莓(株系代号:FxLs1137,2n=5x=35)及其染色体加倍而成的十倍体(株系代号:A3,2n=10x=70)草莓为试材,观察记载其部分农艺性状、SPAD值以及净光合速率,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草莓染色体加倍后叶片蛋白质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1)与五倍体FxLs1137相比,十倍体A3的株型明显矮化、植株冠径变大、叶长叶宽增大、叶片增厚以及叶色浓绿,其叶片的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FxLs1137。(2)通过PDQuest软件对图谱分析表明,两者在等电点4~7、分子量14.4~66.2 kD范围内蛋白质斑点分布最多,可识别的总蛋白质斑点数超过700个,其中蛋白质表达差异水平在1.5倍以上的有18个,2.0倍以上的有4个。利用MALDITOFMS/MS质谱技术鉴定了这4个差异蛋白质,分别是草莓主要过敏原a 1E、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1、叶绿体硫辛酰基合酶1、NAD(P)H 脱氢酶(醌)FQR1类似蛋白质。这些差异蛋白质主要与抗逆、mRNA转运、物质与能量代谢相关。荧光定量PCR对上述4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检测表明,与蛋白质表达差异的趋势一致。该研究获得了草莓染色体加倍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
潘德灼,邓朝军,吕晓杰,宋晓敏,邱智敏,龚慧文,蒋际谋,陈 伟
2016, 36(9):1801-181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01
摘要:为了探讨枇杷果皮响应日灼胁迫的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以日灼抗性弱的‘金钟’枇杷和日灼抗性较强的‘红猴本’枇杷为研究对象,将处于转色期的枇杷果实在40 ℃下日灼处理90 min,果皮蛋白采用双向电泳分离和MALDITOF/TOFMS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日灼后枇杷果皮中有64个表达丰度在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其中56个蛋白被成功鉴定,且38个在‘金钟’中表达,23个在‘红猴本’中表达。(2)这些蛋白质参与胁迫响应和防御(30.3%)、光合作用(14.3%)、呼吸作用(25.0%)、蛋白质代谢(14.3%)等生理过程。(3)相对于‘红猴本’枇杷,‘金钟’枇杷果皮细胞中多种热激蛋白(HSP)的含量上升,参与呼吸作用的蛋白含量增加以产生更多的能量,但是大部分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含量下降,清除活性氧(ROS)酶如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含量降低,同时PPO酶活性下降。研究表明,要提高枇杷果皮抗日灼性可能需要提高清除ROS酶的含量和活性,需要一定量的HSP,以及保持正常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2016, 36(9):1813-181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13
摘要:为探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内生菌的种类,筛选拮抗农作物病害菌的生防菌株,从健康丹参植株中进行内生菌分离,依照形态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并选取拮抗活性较强的菌株液体发酵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从丹参植株中共分离得到69株内生菌(真菌62株、放线菌7株),其中23株内生真菌属于无孢类群或现有条件不适合产孢,其余真菌菌株中串珠镰孢菌属(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和交链孢菌属(Alternaria sp)为优势菌群;7株内生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2)病原菌拮抗性实验表明,有 44株内生菌对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活性,其中12株内生菌对2种及以上靶标病原菌具有拮抗活性,表明丹参内生菌具有一定的广谱抗菌性。(3)放线菌菌株A232的次级代谢产物对白色假丝酵母(Canidia albicans)和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都表现出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形态、培养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Streptomyces luteoverticillatus。
2016, 36(9):1819-182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19
摘要:以分离自南方红豆杉根际的1株解有机磷细菌JYD4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研究JYD4菌种在不同碳源、氮源和pH条件下的解有机磷能力;提取JYD4菌株磷酸酯酶,测定在不同温度和pH作用下的磷酸酯酶活性;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JYD4菌株对南方红豆杉实生苗的促生长作用。结果表明:(1)分离自南方红豆杉根际的解有机磷细菌JYD4为嗜麦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2)菌株JYD4在卵黄固体培养基上产生的解磷圈与菌落直径比为2.01,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解磷量为72.38 mg/L。(3)菌株JYD4解磷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pH 7.0。(4)菌株JYD4产生的磷酸酯酶主要为胞内酶,该酶在20℃~65 ℃温度范围均能发挥较高酶活性,但仅能在pH 9.0条件下产生较高酶活性。(5)菌株JYD4接种能够明显提高南方红豆杉实生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研究表明,嗜麦寡养单胞菌JYD4是一株高效解有机磷细菌,主要分泌碱性磷酸酯酶,对南方红豆杉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该研究为南方红豆杉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为该菌种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 36(9):1828-183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28
摘要:在黄土丘陵区,以3年生文冠果苗木为材料,测定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气体交换和荧光参数日变化,分析其光合作用与不同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以指导文冠果这一能源树种在半干旱地区的推广种植。结果表明:(1)文冠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光下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随土壤相对含水量(Wr)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最小荧光(Fo)先降后升,而其NPQ持续升高,当Wr为44.7%~81.2%时各参数都维持在较高水平。(2)文冠果叶片日净光合累计量(PD)和WUE在Wr为58.6%~81.2%时都处于较高水平,当Wr为66.6%时WUE达到最大值,过高或过低的土壤水分含量均不利于文冠果叶片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水分的利用。(3)气体交换参数分析表明,文冠果中午光合作用的下降在Wr为38.1%~81.2%时是由气孔因素导致,而在Wr低于31.8%时转为非气孔限制;当Wr低于73.9%时,文冠果中午会出现光抑制,光合机构受到破坏。研究认为,在黄土丘陵区,适宜文冠果栽培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8.6%~81.2%之间,低于38.1%时则无法正常生长。
2016, 36(9):1836-184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36
摘要:于2015年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不同季节4个生长型不同枝类桃树的净光合速率和生理生态因子的日变化特性,探讨它们在春、夏、秋的光合作用特点以及不同生长型之间的光合能力差异。结果表明:(1)供试的4种生长型桃树,年光合能力整体表现为矮化型最强,普通型次之,垂枝型最弱;不同季节中,矮化型、垂枝型和帚型桃的光合能力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而普通型为春季>秋季>夏季;同一生长型中,长枝的光合能力普遍大于中枝和短枝。(2)4种生长型桃树,年水分利用效率为普通型最高,帚型最低;4种生长型桃树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春季呈现“W”型,夏季为“U”型,秋季为折线型,并以春季的WUE值最高,而夏季和秋季差异不大。(3)各个生长型桃树春季和秋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夏季的光合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并受到有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两种因素影响。(4)整个生长季内,影响观赏桃光合日变化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不同生长型之间以及同一生长型桃树在不同季节的光合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基因型和外界环境的综合影响。
2016, 36(9):1846-185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46
摘要:以烤烟品种K326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福建和河南三个生态烟区大田种植,自烟叶生理成熟期起至工艺成熟期,分4次采集中部(第11叶位)烟样,对烟叶的δ13C值、总碳、全氮、光合色素等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生态烟区烤烟δ13C值的分布、生理生态适应性及品质特征。结果表明:(1)三个生态烟区烟叶δ13C值、总碳、碳氮比、比叶重、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云南>福建>河南,全氮含量则为河南>云南>福建,叶绿素b含量为云南>河南>福建,类胡萝卜素含量为河南>福建>云南,其中的δ13C值、总碳、碳氮比、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福建和云南烟区间较为接近。(2)烟叶δ13C值与总碳含量在云南呈正相关,在福建、河南呈负相关关系;三个生态烟区烟叶δ13C值与全氮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δ13C值与光合色素含量在云南、河南烟区均呈正相关关系,在福建烟区均呈负相关关系;δ13C值与烟碱、氮、钾、氯呈负相关关系,与总糖、还原糖呈正相关关系。(3)云南烤烟香韵丰富,刺激性中等,化学成分协调性最好;河南烤烟香气量较高,刺激性较大;福建烤烟在香气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方面表现较差。研究发现,烟叶δ13C值与烟叶的生理特征、品质特征存在紧密联系,用烟叶的δ13C值、生理指标、化学品质可区分不同生态烟区烤烟香气风格和品质特征。
杨姗霖,周永萍,施 翔 , 孟凡翔,刘家书 , 董金鑫
2016, 36(9):1855-186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55
摘要:为了研究角茴香的开花物候特征及其对生殖成功的影响,于2015年对其自然种群各水平的开花物候指数、开花过程中的花部特征变化和结实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1)角茴香种群花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下旬,种群水平的花期持续时间为36 d。(2)单花具有独特的花瓣结构,其内层花瓣由白色的侧裂片和黄色的兜状中裂片构成,中裂片是角茴香植物花粉二次呈现的关键功能器官;开花进程依其外层花瓣开裂大小可分为4个阶段,即外层花瓣顶端未张口、外层花瓣顶端张口5~7 mm、外层花瓣顶端张口12~14 mm和外层花瓣顶端张口3~5 mm。(3)花序水平的开花振幅曲线呈渐进式单峰曲线,开花同步指数为0.748,个体水平表现出较高的相对开花强度,其分布频度的偏斜率为0.45,主要频度范围分别集中在20%~30%和50%~70%之间。(4)花序水平的始花日期与花期持续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开花数与座果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5)自然状态下,角茴香结实率和结籽率分别是82.7%±0.1%和93.6%±0.8%。角茴香开花强度分布频度上出现的高、低强度的分异趋势是吸引传粉者、促进结实的有效生殖对策。
2016, 36(9):1864-187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64
摘要:采用典型样地法,以金马河流域温江段河岸带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经实地踏查,根据采沙运沙干扰程度及样地具体使用情况,将样地划分为河滩地(未受采沙行为干扰,但后期受人类其他活动影响较大)、砾石地(采沙后经河水水位变化形成)、芦苇地[经运沙的车辆碾压形成,后长满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斑茅地[采沙后不再受水位影响的高地部分,后长满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沙坑(采沙后直接形成)5个生境类型,以探究不同生境对河岸带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构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个生境类型样地中共记录草本植物113种,隶属32科80属,其中沙坑生境草本植物物种数最多,共计59种,隶属21科46属,物种丰富度高,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在各样地中均较多。(2)斑茅地、芦苇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较小,优势度指数较大,均匀度指数较小,群落物种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度与均匀度较差,群落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3)河滩地植物构件生物总量最少,斑茅地最多且根、茎干重与其他生境存在显著差异。(4)与其它生境类型相比,沙坑物种多样性丰富,分布均匀,构件生物量较多,其环境有利于河岸带植物生长。
2016, 36(9):1872-188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72
摘要:为系统认识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人工林草本植被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土壤养分的响应,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构建3个中间锦鸡儿林龄(16 a、25 a、37 a)研究序列,调查不同中间锦鸡儿林灌丛内外土壤植被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林龄增加,不同功能群植物重要值呈不同变化趋势,其中禾本科植物显著增加,豆科植物显著降低,杂草类植物先减小后增加。(2)α多样性分析显示,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人工林16 a灌丛外物种丰富度(S)、香浓维纳指数(H)最高(P<0.01);不同林龄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P)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3)β多样性分析显示,Cody指数(βc)和MorisitaHorn(CMH) 相似指数均表现出16 a与25 a、37 a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大、25 a与37 a之间物种差异相对较小、37 a中间锦鸡儿林与天然草地物种组成相似,βws指数在25 a中间锦鸡儿林最大。(4)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存在显著的土壤碳氮“肥岛效应”,其中土壤有机碳是不同林龄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子,土壤速效氮为不同林龄灌丛外植物多样性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子,但灌丛内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并不显著。研究认为,中间锦鸡儿林土壤养分演替正效应提高了植物多样性,增强了植物物种的更替程度,但建植后期(37 a)植物群落存在向天然草地演替趋势。
2016, 36(9):1882-189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82
摘要:以宁夏荒漠草原典型植物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物群落不同土层深度(0~5、5~10和10~15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特征及其与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SOC、MBC、E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表层(0~5 cm)土壤显著高于亚表层(5~10 cm)和深层(10~15 cm)土壤(P<0.05),而土壤D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同一土层深度,灌木(柠条和沙蒿)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高于禾本科植物(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2)4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表现出波动性;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群落土壤酶活性未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3)4种典型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除DOC外,其余均与SO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熵以及有机碳活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不仅依赖于总有机碳,也与土壤酶活性密切相关。
2016, 36(9):1891-189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891
摘要: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研究了内蒙古大青山干旱阳坡灌木铁线莲(Clematis fruticosa)根围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的季节动态,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Mantel test分析了土壤和植被因子与AMF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灌木铁线莲AMF共生体对不同季节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灌木铁线莲根围AMF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根系侵染率和丛枝丰度从春季至秋季呈下降趋势。(2)3个季节共检测出163个AMF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春季、夏季、秋季分别为116 OTUs、76 OTUs和70 OTUs。(3)夏季和秋季的AMF丰富度(实测OTUs数和Chao1指数)以及多样性(ShannonWiener 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春季,但夏、秋季间无显著异。(4)主成分分析和PERMANOVA分析表明,夏季和秋季的AMF群落组成与春季存在显著差异,而AMF群落组成在夏季与秋季间差异不显著。(5)RDA分析表明,采样季节、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对AMF ShannonWiener指数、Invsimpson指数、Chao1指数和实测OTUs数均产生显著影响;Mantel test分析发现,采样季节是影响AMF群落组成和菌根侵染率的主导因子,但对孢子密度无显著影响,而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孢子密度的主导因子。
2016, 36(9):1900-190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900
摘要:以采自白云鄂博主矿区的短叶对齿藓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消毒剂以及不同浓度植物激素6BA和IAA对短叶对齿藓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短叶对齿藓配子体最佳消毒剂及作用时间为体积浓度百分比75%乙醇浸泡30 s,再用质量浓度0.1 g/L升汞消毒90 s;采用Knop培养基培养短叶对齿藓茎叶段,质量浓度为0.1 mg/L 6BA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形成配子体,质量浓度1.0 mg/L 6BA则抑制短叶对齿藓愈伤组织形成,IAA有助于原丝体的萌发生长。
2016, 36(9):1905-191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905
摘要:为建立适用于小球藻(Chlorella sp. TLD6B)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体系,该研究比较了TCA/丙酮沉淀法和Trisol提取法对小球藻蛋白的提取效果,不同pH梯度IPG胶条(pH3~10和 pH4~7)、不同蛋白质上样量、不同聚焦程序对小球藻蛋白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1)采用Trisol提取法可获得较高纯度蛋白,当选择24 cm pH 3~10的线性IPG胶条时,上样量为500 μg,聚焦80 000 Vh效果最佳,可分辨蛋白点达726个;当选择24 cm pH 4~7的线性IPG胶条时,上样量为1 000 μg,聚焦80 000 Vh效果最佳,可分辨蛋白点达1 230个。(2)该实验随机挑选了10个胶内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MS鉴定分析表明,其中8个蛋白点鉴定成功,进一步说明Trisol提取法可适用于小球藻双向电泳分析。
2016, 36(9):1912-191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912
摘要:在室内查阅标本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调查,对陕西秦巴山区假繁缕研究工作全面述评。作者 认为假繁缕为多年生草本,非一年生草本;支持将日本假繁缕作为假繁缕的异名处理。
2016, 36(9):1916-192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6.09.1916
摘要:毛茛科(Ranunculaceae)在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系统位置和科下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近20多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以往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系统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形态学性状界定的绝大多数亚科都没有得到分子系统学支持。此外,通过形态学确定的一些属如升麻属(Cimicifuga)、黄三七属 (Souliea)、獐耳细辛属 (Hepatica)、白头翁属 (Pulsatilla)和水毛茛属 (Batrachium)等,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均应予以归并。而分子系统学研究也确立了一些类群的属级地位,如露蕊乌头属 (Gymnaconitum)等。以中国分布的毛茛科植物为例,通过以往分子系统学研究,共有10个属被归并,2个属新被确立。然而,毛茛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对于科下许多类群之间的关系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毛茛亚科和翠雀族等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后方能确定。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毛茛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科尚存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