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苦荞FtPCS基因克隆、表达及酶活性初步分析

      2017, 37(3):419-42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19

      摘要 (2279) HTML (0) PDF 3.71 M (1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Pb2+诱导的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叶片转录组数据为基础,通过RTPCR 克隆,获得苦荞植物络合素合酶(Phytochelatins, PCs)基因(FtPCS);采用无缝克隆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CS,并通过反向HPLC结合DTNB[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柱后衍生的方法,对纯化的FtPCS重组蛋白在Pb2+存在条件下的催化活性进行初步分析,为进一步揭示FtPCS基因在苦荞重金属富集和解毒过程中的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苦荞FtPCS基因组序列全长5 456 bp,包括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FtPCS基因ORF序列全长1 485 bp,编码49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5.10 kDa。可溶性分析表明,苦荞FtPCS基因在E.coli BL21 Star(DE3)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采用梯度透析复性并结合钴离子螯合层析的方法获得纯化的FtPCS重组蛋白,复性的FtPCS蛋白具有催化GSH生成PC化合物的活性,而且低浓度的Pb2+对其催化活性具有激活作用。

    • 藤茶香树脂醇合成酶基因编码区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7, 37(3):428-43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28

      摘要 (1972) HTML (0) PDF 5.14 M (1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藤茶(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采用RTPCR方法,从藤茶叶片cDNA中扩增得到香树脂醇合成酶(amyrin synthase)基因,命名为AgAS。该基因编码区长2 250 bp,编码750个氨基酸,与葡萄的同源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和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AgAS编码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细胞膜,在藤茶基因组中存在2个拷贝。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gAS基因在紫芽藤茶的根、茎和叶均有表达,其中叶片中表达最高,茎次之,根中表达量最少,且随着叶片成熟程度的增加,表达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在绿芽藤茶中,AgAS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根与茎中表达量相对较少。

    • ‘云香’水仙NtWRKYY1基因的分离与功能分析

      2017, 37(3):436-44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36

      摘要 (2233) HTML (0) PDF 3.59 M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WRKY转录因子在‘云香’水仙中的功能,该研究以‘云香’水仙为材料,克隆了WRKY基因,命名为NtWRKYY1(GenBank登录号为KX056495)。序列分析显示,NtWRKYY1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510 bp,编码169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NtWRKYY1编码蛋白含1个WRKY结构域和C2H2锌指结构(Cx4Cx23HxH),与AtWRKY57聚在一起,属于第Ⅱc类WRKY转录因子。组织表达和时空表达分析显示,NtWRKYY1基因在花中表达量高于根和叶,且在花瓣及副冠中的表达量随开花过程(花蕾期、始花期、盛花期、衰败期)呈上升趋势。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分析显示,NtWRKYY1基因受脱落酸(ABA)、高温、干旱和盐诱导,受茉莉酸甲酯(JA)抑制,表明NtWRKYY1基因可能在‘云香’水仙花朵的衰老过程中起正调节作用,同时参与‘云香’水仙ABA、JA等激素信号转导及高温、干旱、盐碱等非生物胁迫过程的调控。利用InFusion克隆技术成功构建过表达载体pMDC140NtWRKYY1,并采用农杆菌介导叶盘法转化烟草。RTPCR和GUS染色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烟草基因组中。

    • 棉花EIN3/EIL家族基因序列分析及GhEIL3基因克隆

      2017, 37(3):445-45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45

      摘要 (2109) HTML (0) PDF 5.10 M (1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拟南芥AtEIN3基因为探针,从陆地棉TM1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中筛选其同源序列,序列分析得到16条具有EIN3结构域的基因序列。对陆地棉EIN3/EIL家族基因的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序列相似性及结构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它们与拟南芥EIN3/EIL家族基因在N端具有较高相似度,其中15条基因序列包含5个保守结构,1条包含4个保守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RTPCR方法从抗枯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2’中克隆得到一个新的EIN3/EIL家族基因,命名为GhEIL3(GenBank登录号为KY072936)。序列分析表明:GhEIL3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 092 bp,编码363个氨基酸,含有一个EIN3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GhEIL3基因在枯萎病菌诱导后呈上调表达,诱导后1 h其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推测GhEIL3基因可能参与棉花对枯萎病菌的防御反应。

    • 枸杞花药发育基因LbMS2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7, 37(3):453-45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53

      摘要 (2065) HTML (0) PDF 1.70 M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MS2Male sterily 2)类基因编码脂肪酰基还原酶,参与了花药绒毡层中脂类代谢过程。该研究以宁夏枸杞(‘宁杞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RACE方法从枸杞花药cDNA中获得枸杞LbMS2基因。结果显示,LbMS2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782 bp,编码593个氨基酸,等电点为8.98;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LbMS2蛋白定位于叶绿体;LbMS2蛋白序列与茄科植物矮牵牛、茸毛烟草、马铃薯、番茄以及甜辣椒中的MS2蛋白表现出较高的序列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bMS2基因具有器官表达特异性,只在枸杞花器官中表达,并且在枸杞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以及单核花粉时期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LbMS2基因是枸杞花器官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基因。

    • 苹果DREB转录因子家族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2017, 37(3):460-46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60

      摘要 (2441) HTML (0) PDF 8.74 M (1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DREB转录因子属于AP2/ERF转录因子家族,能够与DRE/CRT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调控与逆境应答基因的表达,因而在植物应对低温、干旱、高盐等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苹果全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鉴定苹果DRE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并分析DREB转录因子家族保守域特点与功能及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从苹果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60个DRE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与拟南芥和水稻相比基本一致,通过引入拟南芥DREB基因进行系统发生分析,进一步可以将其细分为6个亚组;结构域和保守元件分析表明,DREB基因家族含有一个AP2保守结构域;染色体定位表明,苹果DREB基因分布于11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存在串联复制现象;基因结构分析显示,该亚家族基因不含内含子。利用同源拟南芥RNASeq数据分析结果表明,DREB转录因子家族对低温、ABA调节等非生物胁迫具有调控作用,同时在DREB亚家族中每个亚组响应不同的非生物胁迫;通过分析DREB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DREB基因在植物根部中的表达量最强,其次是叶。

    • 钩苞大丁草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分析

      2017, 37(3):470-47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70

      摘要 (2268) HTML (0) PDF 1.10 M (1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采用Illumina 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叶背有纤维和无纤维发育的两组钩苞大丁草(Gerbera delavayi Franch.)叶片样品的cD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其叶背毡毛纤维发育机理。测序结果得到了108 694条单基因序列,进一步筛选得到了1 605条差异表达基因,838条差异表达基因在GO数据库具有功能定义,512条差异表达基因在COG分类体系中具有详细的蛋白功能释义,315条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了KEGG数据库中。其中,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中控制纤维素合成的相关基因,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中控制木质素合成的相关基因,以及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控制生长素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表达量下调;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控制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信号转导的相关基因表达量上调。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钩苞大丁草的基因信息,并为后续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数据。

    • 甘蓝型油菜千粒重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2017, 37(3):478-48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78

      摘要 (1848) HTML (0) PDF 1.66 M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利用油菜双单倍体株系(348份)群体和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2009~2013年连续5年的千粒重性状表型数据进行QTL初步定位和分析,结果共获得46个显著性千粒重QTL,主要分布在A7、C1和C6等11条染色体上;其中qTSW09DL111的表型变异最高(19.63%),qTSW11DL9的表型变异最小(2.73%)。 通过元分析方法将所获得的46个QTL进行整合,结果显示:cqTSWC12的表型变异最大(10.64%), 并发现多个整合后的一致性QTL能够在连续多年试验中被检测到,其中cqTSWC13连续5年被检测到,表明控制千粒重的QTL在种植环境中能够稳定表达;同时,新发现位于C1染色体上的千粒重主效QTL cqTSWC12,解释表型变异达到10.64%。油菜千粒重性状的QTL分析和主效QTL的获得,为进一步实现油菜大籽粒的分子育种和高产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中国伞形科矮泽芹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的研究

      2017, 37(3):486-49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86

      摘要 (2628) HTML (0) PDF 3.76 M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伞形科矮泽芹属8种植物叶表皮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1)矮泽芹属8种植物上下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形或规则多边形,垂周壁为近平直状或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3 ~ 2.4之间,下表皮细胞长宽比在1.5 ~ 2.5之间;在近轴面,有细叶矮泽芹、聂拉木矮泽芹和绿花矮泽芹3种植物没有气孔器的存在,其余物种气孔密度在20 ~ 74个/mm2之间,气孔指数为6.0% ~17.7%;在远轴面,所有物种都具有丰富的气孔器,气孔密度为100 ~ 183个/mm2, 气孔指数为16.1% ~ 23.6%。(2)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矮泽芹、大苞矮泽芹、粗棱矮泽芹为类群Ⅰ,鹤庆矮泽芹为类群Ⅱ,聂拉木矮泽芹、细叶矮泽芹、绿花矮泽芹为类群Ⅲ,松潘矮泽芹则单独聚为类群Ⅳ;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上支持形态学分类的结果。(3)叶表皮形态特征对于区分矮泽芹属不同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 小麦品系CP98(11)不同器官表皮蜡质组分和蜡质晶体结构的差异分析

      2017, 37(3):495-50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495

      摘要 (1947) HTML (0) PDF 1.97 M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明确小麦不同器官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和蜡质组分的差异,该研究以小麦品系CP98(11)为材料,在小麦扬花期分别取小麦的旗叶、叶鞘、穗下茎、花药和颖壳,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对各器官表皮蜡质组分进行鉴定,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其蜡质晶体结构。结果表明:(1)小麦不同器官的蜡质成分共鉴定出30种,主要为初级醇、二酮、烷烃、脂肪醛、脂肪酸、酯。(2)叶鞘、穗下茎、颖壳的蜡质中二酮含量最高,分别占蜡质总量的78.96%、67.03%和68.6%;花药的蜡质中烷烃含量最高(75.82%);旗叶的蜡质中初级醇含量最高(45.91%),其次为烷烃33.19%。(3)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旗叶正面的蜡质晶体呈片状结构,旗叶反面和颖壳的蜡质晶体结构呈片状与柱状混合的结构,花药的蜡质呈明显的波浪状结构,穗下茎和叶鞘的蜡质晶体呈柱状结构。

    • 文冠果新梢发育过程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特性

      2017, 37(3):501-50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01

      摘要 (1918) HTML (0) PDF 1.08 M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文冠果新梢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文冠果新梢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茎尖、茎段、叶片的多酚、类黄酮、单宁及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研究了文冠果新梢枝条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酚类物质的积累规律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文冠果新梢生长期内(4~9月)随着季节的变化,多酚、类黄酮、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新梢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多酚、类黄酮、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的分布情况相似,皆为:叶>茎尖>茎段。(2)文冠果不同发育时期的茎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大小为:新梢幼嫩茎段及相应叶片>半木质化茎段及相应叶片>木质化茎段及相应叶片;新梢叶片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茎段,茎尖的最低;文冠果叶片有着极强的抗氧化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率最高可达98.13%。(3)在4月29日前后,文冠果新梢各部位多酚、类黄酮和单宁含量上升趋势有显著差异,各部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最低,而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木质化程度不同的茎段DPPH·清除率均降至最低,表明4月29日是文冠果新梢生长期的一个重要过渡生长阶段。(4)文冠果的新梢多酚、类黄酮、单宁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酚、类黄酮、单宁与DPPH·清除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酚类物质含量是影响文冠果无性繁殖的主要因素,酚类物质含量越低,文冠果的扦插、嫁接、组培的成活率越高;新梢多酚、类黄酮、单宁等酚类物质含量在生长初期最低,后随着新梢的生长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文冠果无性繁殖最好在新梢生长初期进行,最佳时间为4~5月中旬。

    • 不同灰霉病抗性苹果果实中酚类物质代谢特征

      2017, 37(3):510-51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10

      摘要 (2614) HTML (0) PDF 1.19 M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秦冠’、‘富士’、‘金冠’苹果果实为材料,通过对损伤接种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后果肉组织酚类代谢主要产物和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分析测定,揭示苹果采后酚类物质代谢与灰霉病抗性的关系,为苹果灰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抗灰霉病苹果资源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接种灰葡萄孢菌后,3个苹果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大小均为‘秦冠’<‘富士’<‘金冠’,而且3个品种间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差异显著,各品种对灰霉病的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秦冠’ >‘富士’ >‘金冠’。(2)抗病品种‘秦冠’果肉组织中类黄酮、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富士’和‘金冠’,但总酚含量为‘秦冠’<‘金冠’<‘富士’,且3品种间总酚含量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抗病苹果品种通过调节果肉内酚类物质代谢,增强次生代谢能力,其中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强化了果实的抗性反应,进而提高对灰霉病的抗性,但总酚含量与植物抗病性关系不大。

    • 光强和红蓝光配比对瓠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017, 37(3):517-52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17

      摘要 (2037) HTML (0) PDF 2.01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瓠瓜品种‘福州芋瓠’为试材,在南方塑料大棚内密闭式光照植物培养架中,以荧光灯作为共同对照(CK),采用发光二极管(LED)调制光谱能量分布,设置50、100、120 μmol·m-2·s-1 3个水平(表示为L50、L100、L120),红、蓝配比设置 3∶7 和7∶3 等2个水平(表示为RB3∶7、RB7∶3),包括对照组共7个处理组合,各处理每天照光 12 h(8:00~20:00),研究不同光强和红蓝光配比对瓠瓜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处理 7~14 d 时,瓠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 a、叶绿素 b、叶绿素总量及其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处理后期,各色素指标有所下降。(2)光强一致时,红光比重大的处理组瓠瓜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蓝光比重大的处理组增大更为显著;蓝光比重大的处理组的瓠瓜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红光比重大的处理组增大更为显著。(3)在光质红蓝配比分别RB3∶7、RB7∶3条件下,生长指标(株高、茎粗、叶面积、下胚轴长、壮苗指数和生物量)及若干生理生化特性(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均随着光强的增大而显著提高,而MDA 含量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瓠瓜幼苗在光强为 120 μmol·m-2·s-1 下生长较好,且红蓝光配比为 7∶3 时更有利于瓠瓜幼苗的生长。

    • 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的影响

      2017, 37(3):526-53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26

      摘要 (2073) HTML (0) PDF 2.29 M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葡萄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肥水需求规律,该试验以4年生‘玫瑰香’葡萄为材料,设置改良Hoagland营养液0.5倍、1.0倍、1.5倍3个浓度处理,探讨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玫瑰香’葡萄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随着新梢的生长而快速增加,且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元素吸收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整个生长期Ca是葡萄吸收量最大的元素,分别约为P、Mg、K和N的1.38 倍、4.55倍、1.24倍和1.13倍,其次是N和K,Mg和P的吸收量较小,N、P、K、Ca、Mg的吸收比例为1.1∶0.9∶1∶1.25∶0.26,而微量元素以Fe和B的吸收量较大。(2)各元素吸收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0.5倍浓度<1.0倍浓度<1.5倍浓度,且1.0倍浓度处理的果实品质最佳。(3)在适宜营养液浓度下(1.0倍浓度处理),单株葡萄对各种元素的年吸收量分别为N 44.294 g、P 34.58 g、K 37.743 g、Ca 47.728 g、Mg 10.801 g、Fe 210 mg、Mn 46.11 mg、B 79.13 mg、Zn 23.56 mg、Cu 17.104 mg和水631.5 L。研究认为,生产中‘玫瑰香’葡萄在营养生长期以施氮肥、钙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镁肥,而在生殖生长期宜增施钾肥,并适量补充施用微量元素,从而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和果实品质的目的。

    • 不同地理种源栓皮栎幼苗生长与物质分配的变化趋势

      2017, 37(3):534-54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34

      摘要 (2401) HTML (0) PDF 2.10 M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通过收集栓皮栎5个地理种源(北京平谷、河南内乡、江西永修、湖北秭归和湖南城步)种子并在栓皮栎自然分布南界以南(广东鹤山)进行培育,考察自然增温对不同地理种源栓皮栎当年生幼苗的生长性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以及迁移和养分分配的影响,探讨在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不同地理种源树木在生长与物质分配方面是否存在某种地理趋势。结果表明:(1)栓皮栎全株NSC浓度随种源地纬度增加而呈显著上升趋势,且该趋势以叶片NSC浓度(特别是可溶性糖浓度)所主导;不同器官间,叶片可溶性糖和根系淀粉浓度均随种源地纬度增加而增加,而根系可溶性糖浓度则相反;茎NSC及其组分无明显地理趋势。(2)在养分方面,栓皮栎不同器官N浓度及叶片P浓度均随种源地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氮磷比则随种源地纬度增加而显著下降;除叶片外,不同器官的N利用效率和P利用效率均随种源地纬度的增加而呈现微弱下降趋势。(3)栓皮栎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随种源地纬度增加而呈显著下降趋势,且与全株可利用碳库(主要指NS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合已有研究,初步认为栓皮栎幼苗生长及物质分配的地理格局主要受遗传因素所控制。

    • 注射施肥对桃园土壤环境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2017, 37(3):541-55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41

      摘要 (1922) HTML (0) PDF 1.78 M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盛果期10 a生品种 ‘阿部白’桃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连续2年定位施肥试验,设置放射沟施全量肥(RNPK)、放射沟施半量肥(R1/2 NPK)、注射施全量肥(INPK)和注射施半量肥(I1/2 NPK)4个处理,分析注射施肥对桃园0~60 cm 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探讨注射施肥在桃树生产中的应用,为高效施肥和提高水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桃幼果膨大期(5月15日),0~40 cm土层中,试验各处理的总氮钾含量差异不明显,注射施肥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显著低于放射沟施肥;果实成熟前期(7月15日),在相同施肥量下,0~40 cm土层中注射施肥处理的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以INPK处理的最高,且分别比放射沟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6.61%、12.56%和10.15%、23.93%,同时注射施肥处理的0~40 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均低于放射沟施肥处理,部分处理差异达显著性水平;不同处理对土壤中磷的影响较小。(2)果实成熟前期,0~60 cm土层中注射施肥土壤中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以及0~20 cm土层的碱性磷酸酶均显著高于放射沟施肥;同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与土壤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3) INPK处理的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且分别比RNPK处理显著增加了12.24%和11.21%;I1/2 NPK处理的单株果实产量最高(65.25 kg)并显著高于放射沟施肥处理,但与INPK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研究认为,注射施肥对桃树土壤中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以及果实品质都有积极的影响,且以NPK全量注射施肥处理效果最佳。

    • 赤霉素及温度处理对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和发芽的影响

      2017, 37(3):552-56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52

      摘要 (2146) HTML (0) PDF 7.00 M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不同种源的10份紫斑牡丹种子为材料,研究了赤霉素浓度及沙藏温度对不同种源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分析了不同主根长度、低温时间及赤霉素浓度对各种源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1)适于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温度为15~20 ℃,原生种源种子生根对25 ℃的适应性随纬度增大而减弱;原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较高(400~450 mg/L),次生种源种子生根的最佳赤霉素处理浓度较低(300~350 mg/L)。(2)根长、赤霉素浓度、低温时间交互效应对各种源紫斑牡丹种子始萌期、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极显著或显著性影响;根长大于4 cm时,赤霉素和低温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已生根种子发芽。(3)种子发芽最佳处理组合因种源而异,湖北种源、河南种源和甘肃种源最佳处理组合分别是低温20 d结合300 mg/L赤霉素、低温20 d结合200 mg/L赤霉素和低温40 d结合300 mg/L赤霉素。

    • 香附子光合生理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陆生环境的响应

      2017, 37(3):561-56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61

      摘要 (2168) HTML (0) PDF 920.54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在消落带水淹结束后的陆生环境中能否合成和储存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对其在消落带长期定居、存活和扩散具有重要影响。香附子是能够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的少数多年生草本植物之一。该试验通过对消落带水淹结束后生长在深水(22~27 m)、浅水(2~7 m)和未淹区段香附子光合生理的定期观测,研究其在陆生环境下的光合生理变化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生长在深水区段香附子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浅水区段与未淹区段。(2)随着香附子在陆生环境中生活时间的延长,其Pn、气孔导度、表观水分利用效率、表观光能利用效率、表观CO2利用效率增加。(3)与未淹区段相比,浅水淹没区段香附子的光饱和点显著升高,而光补偿点显著降低。研究发现,淹水胁迫后积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光合补偿机制是香附子能够适生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重要原因。

    • 银川市典型湖泊湿地中芦苇生长特性及其生境土壤因子研究

      2017, 37(3):569-57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69

      摘要 (1992) HTML (0) PDF 1.10 M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银川市典型湖泊湿地芦苇为对象,通过原位试验监测芦苇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指标的月份变化特征,建立形态指标与群落数量指标关系估测模型,分析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土壤因子,为湖泊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和芦苇湿地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银川湖泊湿地芦苇在5~7月间生长速率快(P<0.05),在8~9月份生长累积速率降缓(P>0.05),芦苇株高、盖度、生物量等指标峰值出现在8月或9月, 10月份各生物学指标出现上下波动变化(P>0.05)。(2)银川湖泊湿地芦苇种群密度增加,群落环境改变,单株生存空间缩小,抑制了茎秆横向生长,表现为密度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单株展叶数增加,单株叶面积伴随增长,群落尺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也相应极显著增加(P<0.01)。(3)在5~10月,各月株高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模型或指数函数模型表达,生长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之后随生长速率变缓这种正相关趋于减弱并消失;在6~8月,各月茎粗与单株地上生物量拟合效果依次增加,随单株地上生物量累积量越来越大,茎秆横向生长起到了物理支撑作用;形态指标与生物量指标在峰值期(8月或9月)拟合效果最佳,多为幂函数模型,表现为异速生长关系。(4)土壤全氮(TN)、土壤有机碳(SOC)、土壤碱解氮(AN)、全盐、pH、土壤速效钾(AK)均是影响芦苇生长的特征因子,并以TN、SOC对芦苇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 林窗大小对油松实生苗地上部分构型的影响

      2017, 37(3):578-58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78

      摘要 (1793) HTML (0) PDF 2.16 M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黄龙山油松人工林间伐产生的不同大小林窗的油松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选择3个类型林窗,在各类林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林窗大小对油松实生苗枝系构型、叶片特征及其在主干上的垂直分布,探讨油松实生苗对不同大小林窗的适应及其构型构建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大小林窗下的实生幼苗地上部分构型和生长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林窗大小对实生苗的地径、苗高、冠长和树冠面积影响显著。(2)实生苗的逐步分枝率、枝间距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增大,总体分枝率随林窗增大而减小。(3)实生苗的叶长和叶宽随林窗的增大而减小,但其叶的长宽比、总叶面积和平均单株叶数随林窗面积增大而增大。(4)林下油松实生苗的针叶在中下部分布较多,而林窗实生苗的针叶在中上部分布较多。(5)在不同的林窗中,相同年份生长的轮生枝上针叶数量、相对总叶数均随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研究认为,在油松人工林经营管理中,可采取适当强度的间伐来创造林窗,尤其是增加大林窗的数量,以促进油松实生苗的更新和为培育优质干材的油松林提供保障,改善人工油松林林分质量。

    • 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基质质量特征

      2017, 37(3):586-59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86

      摘要 (2198) HTML (0) PDF 1.76 M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川西高山亚高山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冷杉(Abies faxoniana) 天然林、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矮曲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天然林4种典型林分类型下的3个层次[新鲜凋落物层(L)、发酵层(F)、腐殖质层(H)]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模拟凋落物分解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阶段,对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包括水溶性组分(WSC)及有机溶性组分(OSC)、酸溶性组分(ASE)及酸不溶性组分(AIR)的含量进行分析,以揭示亚高山森林不同分解阶段凋落物的质量特征。结果表明: 4种林分类型凋落物的WSC、OSC、ASE含量均随分解的进行不断减少,且分解前期的淋溶释放量高于分解中后期,而AIR含量及表征4种凋落物酸溶性和酸不溶性组分含量相对比例的LCI 指数(lignocellulose index) 随分解的进行却呈现上升趋势。4种林分凋落物L层的WSC含量及白桦、冷杉、云杉凋落物L层OSC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F、H层,而F、H层间差异不显著;而杜鹃凋落物OSC含量则表现为L层>F层>H层,且各层间均差异显著。林分类型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WSC、OSC、AIR含量有极显著影响,但对ASE和LCI指数影响却不显著。4个林分比较而言,阔叶林凋落物的WSC、OSC含量高于针叶林,AIR含量低于针叶林,白桦WSC含量在L、F层均最高。研究认为,分解阶段和林分类型对川西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基质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对各组分的影响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幼化效果的山杏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2017, 37(3):595-60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595

      摘要 (2018) HTML (0) PDF 2.44 M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杏为试验材料,选取不同部位、不同树龄、不同继代次数的组培苗,研究基于丛生芽诱导率和组培苗生根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3个层次的幼化效果。结果显示:(1)随着山杏外植体取材部位从树冠上部、中部、下部的依次下降,其丛生芽诱导率和组培苗生根率依次升高且部位间差异显著,其组培苗的株高、叶长、叶宽、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也随外植体取材部位下降而增加,但仅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在部位间差异显著,但其组培苗和母树叶片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却逐渐降低,且组培苗叶片始终低于母树叶片。(2)随着取材母树的树龄从10 a、4 a、1 a的不断降低,组培苗上述各项指标值均依次升高,1 a树龄丛生芽诱导率及组培苗生根率、根系数量、根系长度分别为80%、96.6%、4.3条、2.40 cm,极显著高于相应的10 a和4 a树龄的组培苗。(3)从初代培养到1次、2次继代培养,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各类组培苗的丛生芽诱导率、株高、叶长和叶宽值不断增大,且以2次继代培养的增幅较大;同时相应组培苗叶片SOD活性、MDA含量和P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但仍表现为2次继代的组培苗幼化效果较好。研究认为,各层次幼化效果指标在组培苗中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随着外植体在母树上取材部位的下移、取材母树年龄的降低以及组培苗继代次数的增加,山杏丛生芽诱导率和组培苗生根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其组培幼化效果愈来愈佳。

    • 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鼓藻类植物中国新记录(一)

      2017, 37(3):602-60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602

      摘要 (1728) HTML (0) PDF 2.75 M (1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显微照相技术,对2016年7月采自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溪流等地的50份藻类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结果显示:有5个鼓藻类植物为中国新记录,隶属于3属,包括2种3变种——圆形鼓藻(Cosmarium cyclicum Lundell)、近丘凸鼓藻大形变种(Cosmarium subochthodes var.majus Schmidle)、瘤状凹顶鼓藻高山变种[Euastrum verrucosum var. alpinum(HuberPestalozzi)Krieger]、美国微星鼓藻[Micrasterias americana (Ehrenberg) Ralfs]和美国微星鼓藻博尔蒂变种(Micrasterias americana var.boldtii Gütwinski)。并对5个新记录鼓藻类植物的分类学特征和采集地生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为新疆鼓藻类植物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烟杆藓属及烟杆藓在中国的新记录

      2017, 37(3):607-61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607

      摘要 (1868) HTML (0) PDF 2.61 M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形态学而论,烟杆藓属(Buxbaumia Hedw.)在苔藓植物中是一个独特的类型。该文简要介绍了烟杆藓属的历史和该属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以及该属的模式种烟杆藓首次在中国的发现。对烟杆藓在新疆的着生生境及群落状况做了详细介绍, 还就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烟杆藓的孢蒴、蒴齿和孢子形态、中国烟杆藓属分种检索表及属的系统关系进行观察和探讨。

    • 西藏拉鲁湿地硅藻植物的分类研究

      2017, 37(3):613-61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613

      摘要 (2064) HTML (0) PDF 1.03 M (1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报道了2015 年7月采自西藏拉鲁湿地的硅藻植物共133个分类单位,包括54属122种11变种,分别隶属于3纲12目54属,其中6种为中国新记录,分别为多罗弗里克短缝藻(Eunotia dorofeyukae LangeBertalot & M. S. Kulikovskiy)、嫌钙异极藻(Gomphonema calcifugumm LangeBertalot & E. Reichardt)、坎普登斯异极藻(Gomphonema campodunense E. Reichardt)、三角舟形藻 (Navicula trilatera Bahls)、相似弯肋藻 (Cymbopleura similiformis Krammer)、兰格伯泰勒特桥弯藻(Cymbella langebertalotii Krammer)。并对拉鲁湿地硅藻的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的优势属及优势种,对优势种的环境指示进行了分析。

    • 辣椒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进展

      2017, 37(3):619-62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17.03.0619

      摘要 (1614) HTML (0) PDF 1.05 M (1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辣椒辣味、颜色、抗病和雄性不育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并介绍了辣椒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发掘的常规方法,以及随着辣椒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基因发掘的新技术及其在辣椒基因发掘中的应用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