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0(7):1087-109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087 CSTR:
摘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PI)通过抑制靶蛋白活性参与调节内源蛋白平衡,并在植物发育、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百子莲(Agapanthus praecox ssp. orientalis)ApSPI基因全长序列,构建了E.coli Transetta(pET32aApSPI)重组菌株,并检测重组菌株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耐受性。结果显示:(1)ApSPI基因全长为652 bp,开放阅读框为366 bp,编码122个氨基酸。(2)ApSPI蛋白含有一个N端信号肽和一个典型的Kazal结构域,是一种Kazal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最佳诱导温度为37 ℃,诱导时间6 h,IPTG浓度为0.1 mmol·L-1,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3)重组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研究发现,重组菌Transetta(pET32aApSPI)对NaCl(200~400 mmol·L-1)、KCl(200~400 mmol·L-1)和PEG6000(5%)的耐受性明显高于对照菌株Transetta(pET32a)。研究表明,过表达ApSPI蛋白增强了大肠杆菌对盐、干旱胁迫的抗性,为进一步研究ApSPI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20, 40(7):1097-110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097 CSTR:
摘要:为了研究马铃薯萜类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机制,从马铃薯基因组数据中筛选到一个萜类合酶基因。通过RTPCR方法,从致病疫霉侵染后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中成功克隆到该基因,命名为StHcS,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生化功能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序列分析显示StHcS编码区序列长1 497 bp,编码498 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74.78 kD。(2)StHcS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含有DDXXD催化功能域,与短柱茶(Camellia maliflora)中的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合酶相似度最高。(3)蛋白体外催化实验和大肠杆菌代谢工程分析表明,StHcS可以催化生成倍半萜化合物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hedycaryol)。(4)基因表达分析显示,StHcS可以被致病疫霉侵染诱导表达反式法尼烯焦磷酸(FPP),且在侵染后72 h表达最高;GCMS分析显示,在受侵染的马铃薯块茎中检测到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StHcS生化功能的鉴定为倍半萜合酶的研究提供了多样性,也是首次在马铃薯中发现的四甲基环癸二烯甲醇合酶,为马铃薯萜类代谢途径解析提供了参考。
2020, 40(7):1105-111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05 CSTR:
摘要:DREB(dehydration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转录因子是响应非生物胁迫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为探索DREB在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L.) Schott]抗逆过程中的功能,该研究克隆了DfDREB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分析了DfDREB基因在不同激素及干旱、NaCl、高温和低温等逆境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成功获得DfDREB基因全长1 203 bp,其编码40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3.66 kD,等电点为6.13,是亲水性非分泌蛋白,该蛋白具有AP2保守结构域,属于AP2家族。(2)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DfDREB基因在香鳞毛蕨根、叶柄和叶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在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ETH)处理时,DfDREB基因表达上调,并都在1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在脱落酸(ABA)处理时,DfDRE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仅在12 h和24 h时呈上调表达,其余时间为下调表达;在干旱、NaCl和高温处理时,DfDREB基因表达均上调;低温处理0.5 h和12 h时DfDREB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但在低温处理1~6 h和24 h时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DfDREB基因响应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处理,且基因表达受胁迫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香鳞毛蕨抗逆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0, 40(7):1114-112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14 CSTR:
摘要:为深入研究NBSLRR基因在川西云杉(Picea balfouriana)抗落针病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其他植物NBSLRR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云杉NBSLRR基因全长cDNA序列(PbNBSLRR),分析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成功获得PbNBSLRR基因的全长2 616 bp(基因登录号:MK044348),且包含一个2 508 bp的完整阅读框(ORF),共编码836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具有NBSLRR类抗病基因典型的NBARC结构域和LRR结构域。(2)云杉PbNBSLRR与北美云杉(Picea sitchensis)NBSLRR类抗病蛋白相似性最高,达到98%;分子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PbNBSLRR与北美云杉NBSLRR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糖松(Pinus lambertiana)和火炬松(Pinus taeda)。(3)qRTPCR分析表明, NBSLRR基因在川西云杉、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的根、树干韧皮部、嫩枝及针叶中均有表达,在川西云杉和粗枝云杉的根部以及丽江云杉的树干韧皮部中表达量最高;在落针病病原菌侵染川西云杉和粗枝云杉的初期(5月)以及丽江云杉的后期(9月),NBSLRR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73倍、2.11倍和90.49倍,表明NBSLRR基因参与了云杉落针病的防御反应。
2020, 40(7):1123-113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23 CSTR:
摘要:金属耐性蛋白(metal tolerance protein,MTP)通过结合流入或流出胞质溶胶中的金属来维持植物体内的金属稳态。该研究通过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小麦基因组TaMTP基因,并用qRTPCR技术分析TaMTP基因在多种重金属胁迫下的表达情况,为深入研究该家族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及其抗逆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TaMTPs均具有阳离子外排家族结构域,大多数成员具有锌转运蛋白二聚结构域;系统发育和聚类分析显示,TaMTP蛋白主要分为G1、G5、G6、G7、G8、G9和G12七组;基因结构和基序分析表明,TaMTP基因多具有相对保守的外显子内含子排列和保守基序。(2)由RNASeq数据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不同TaMTP基因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机制,其中TaMTP11Bb和TaMTP11D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水平较高,TaMTP11A、TaMTP11Bb、TaMTP11D、TaMTP113Ab、TaMTP113B和TaMTP113D在生物胁迫下有较高的表达量。(3)qRTPCR分析表明,当小麦遭受锌(Zn)、铜(Cu)、钴(Co)、镉(Cd)、锰(Mn)和铁(Fe)重金属胁迫时,TaMTP11A、TaMTP84A、TaMTP84D、TaMTP113Aa和TaMTP113B共5个TaMTP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加,表明每种金属离子均可诱导这些TaMTP基因在根和叶的表达,但TaMTP11A和TaMTP84A在Fe3+与Cu2+胁迫下的表达情况完全相反,且在Fe3+胁迫下小麦叶和根组织中2个基因的表达量均很低,推测TaMTPs可能参与相应的微量元素的耐受或转运,但不同TaMTP对不同金属的转运功能存在差异。
2020, 40(7):1135-114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35 CSTR:
摘要:该研究以核桃的复幼和成龄插穗为材料,通过甲基化修饰依赖性内切酶测序技术(MethylRADSeq),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检测成龄与复幼插穗中DNA甲基化位点分布特征,进一步对复幼处理前后插穗中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复幼处理可显著降低核桃插穗的DNA甲基化水平。(2)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甲基化位点相关基因主要参与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和木质素生物合成等功能,参与光合作用、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果糖和甘露糖代谢、cAMP(cyclic AMP, CAMP)信号途径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3)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复幼处理前后,不定根发生的关键调控基因NAC1、ARF5、ARF6和WRKY22在复幼和成龄材料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研究认为,复幼处理降低了核桃插穗中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进而影响不定根发生过程关键功能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复幼调控核桃不定根发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020, 40(7):1148-115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48 CSTR:
摘要: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创制油菜杂交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恢复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和恢复系15R1为亲本,以 F2 群体构建了2个极端性状混池,采用BSAseq技术方法,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不育系1193A与恢复系15R1之间共获得非同义突变的SNPs共33 883个,混池间共有7 996个非同义编码突变。(2)InDel检测与注释结果表明,亲本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2 918个,混池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840个。(3)综合SNP和InDel的关联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于C09染色体上的0~880000区域,总长度为880 kb。(4)对候选区域的SNP和InDel注释发现,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40个,混池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65个,亲本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7个,混池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11个;对候选区间内的编码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共注释到162个基因,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11个,移码突变基因5个,这些基因可能与育性恢复有关。
2020, 40(7):1157-116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57 CSTR:
摘要:垫状植物是高山冰缘带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适应高寒环境趋同进化的特殊生活型。该研究以采自西藏和云南高山冰缘带的5种石竹科垫状植物种子为材料,采用滤纸萌发法、常规压片法镜检观察分析其核型,为青藏高原垫状植物积累核型资料,并为探讨极端环境下特殊生活型植物的核型进化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种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核型分别为:密生福禄草(Arenaria densissima),2n = 2x = 20m + 2sm,2A;山生福禄草(A. oreophila),2n = 2x = 22m,1A;团状福禄草(A. polytrichoides),2n = 2x = 20m + 2sm,2A;大花福禄草(A. smithiana),2n = 2x = 20m + 2sm,1A;囊种草(Thylacospermum caespitosum),2n = 2x = 18m + 4sm,2A。囊种草与福禄草亚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一致,为二者在分子系统发育框架下形成的独立分支提供核型证据。并讨论了5种垫状植物古多倍体物种形成的核型进化与中新世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质抬升的关联。
2020, 40(7):1164-117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64 CSTR:
摘要:该研究以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槲蕨(Drynaria roosii Nakaike)为研究对象,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以期从三维立体角度揭示槲蕨配子体各发育阶段中的一些精细结构,为进一步补充部分经典形态学理论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 槲蕨孢子萌发过程中原叶体母细胞的初生假根存在两条同时生长的现象。(2) 槲蕨配子体的假根膨大及分叉现象普遍,且具有2层细胞壁,基部呈圆孔状结构。(3) 槲蕨的原叶体腹面及边缘处毛状体非常发达,且乳突状单细胞毛状体和针状单细胞毛状体混生。(4)精子器释放精子时,盖细胞前后呈不同开裂状态。(5)发现精细胞向游动精子转化可能的限制性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膜表面附着有碎屑状物质。(6)观察到腹沟细胞的解体过程是从近颈卵器开口处的细胞膜开始逐渐向四周及其后下方扩展。(7)发现了颈壁细胞在排列顺序和数量上都不稳定的畸形颈卵器、体积正常但无法区分雌雄的性器及体积显著增大呈锥形的泡状败育性器。
2020, 40(7):1171-117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71 CSTR:
摘要:该研究以西瓜品种‘早佳8424’、南瓜品种‘伟砧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嫁接组合西瓜/南瓜(W/P)和南瓜/南瓜(P/P),采用贴接法嫁接,并以不嫁接的南瓜自根苗(P)为对照,通过玻璃温室营养钵育苗试验测定了西瓜接穗对嫁接苗根系生长发育及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瓜嫁接苗(W/P)根系生长指标(鲜质量、干质量、根体积等)和根系活力,以及地上生长指标(地上部鲜质量、干质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南瓜嫁接苗(P/P)和南瓜自根苗(P)。(2)幼苗根系总糖、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以及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表现为W/P < P/P < P,且在嫁接后18 d时各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在嫁接后18 d时,W/P嫁接苗根系中细胞壁转化酶(CWIN)和己糖激酶(HXK)的活性和相关基因(CWIN、HXK)表达水平较南瓜嫁接苗(P/P)和南瓜自根苗(P)均显著降低。研究发现,西瓜接穗可能通过抑制嫁接苗根系糖的积累,以及抑制CWIN和HXK的活性,从而抑制嫁接苗的根系生长和活力。
2020, 40(7):1180-119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80 CSTR:
摘要:冠层结构是影响果树生长发育及丰产优质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以20年生‘玉露香’梨大冠分层树形为对照(CK),以冠层整形修剪后的3、4和5个主枝的开心树形为处理(分别记为OCC3b、OCC4b和OCC5b),测定了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叶片的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和果实品质特性,探讨不同冠层结构内光环境的变化对梨树叶片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探讨果树的光合调控和结实规律,为西北黄土高原产区果树的标准化整形修剪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OCC3b、OCC4b和OCC5b的冠层不同方位和不同时刻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均高于CK。与CK和OCC5b相比,OCC3b和OCC4b叶片光响应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羧化效率(CE)显著提高。(2)在强光胁迫下,开心树形叶片光呼吸速率(Pr)占总光合速率(Pg)的比例(Pr/Pg)和非光化学淬灭(NPQ)中可恢复组分r(qE)提高,同时不可恢复组分r(qI)降低。(3)OCC3b和OCC4b比OCC5b和CK的单果重、果面红晕面积、果皮花青苷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著提高,而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4)PAR与果面着色面积和果皮花青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nmax与单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PAR和Pnmax均与可滴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OCC3b和OCC4b的梨树冠层内可截获更多的光能,叶片光合能力更强,遭遇强光胁迫时能够通过更高效的热耗散和光呼吸进行自我保护,而且开心形树冠结构还能显著提升果实品质。
2020, 40(7):1192-120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192 CSTR:
摘要:为明确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互作对红小豆根系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于2016和2017年以‘晋红5号’红小豆为材料,设置磷肥施用量[50(P1)、100(P2)、200(P3)mg·kg-1]和菌液浓度[106(A1)、107(A2)、108(A3)、109(A4)cfu·mL-1]两因素复合处理,以菌磷皆不施为对照(CK),采用盆栽试验分析芽孢杆菌ZJMP5与磷互作下红小豆幼苗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各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复合处理(磷菌互作)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主根长、根面积、根体积(P<0.05),幼苗主根长和根冠比均在P1A3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83.1%和50.9%,根面积和根体积均在P2A2处理下最高,分别比CK显著提高69.7%和54.2%。(2)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根系SOD活性、POD活性、根系活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均在P2A2处理时达到峰值,并显著降低红小豆幼苗根系MDA和可溶性糖含量,且均在P2A2处理下达到最低值。(3)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幼苗植株P含量,并显著降低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施磷量增加,植株P含量逐渐增加,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植株P含量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升后降且均在A2浓度下最高。(4)随着施磷水平或者菌液浓度的增加,红小豆百粒重和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磷菌互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红小豆百粒重和籽粒产量,且均在P2A2处理组合下增产效果最佳,比对照分别显著增长了141.60%和210.40%。研究发现,芽孢杆菌ZJMP5与磷肥互作处理可通过改变红小豆幼苗根系构型、提高根系活力、改善根系生理机能来提高红小豆的籽粒产量,且在100 mg·kg-1施磷量、107cfu·mL-1菌液浓度互作下可达到最佳促生增产效果。
2020, 40(7):1201-120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01 CSTR:
摘要:以一年生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连续干旱胁迫12 d及恢复浇水对2种黄芪生理状态及其根、茎、叶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毛蕊异黄酮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明显抑制了2种黄芪地上部生长,对其根系生长则无明显影响;土壤相对含水量在连续干旱处理4 d后就下降,但2种黄芪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只有在中度干旱胁迫(连续干旱8~12 d)下才下降,且膜荚黄芪的下降幅度大于蒙古黄芪。(2)干旱胁迫下,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根和叶中的SOD和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蒙古黄芪根和叶中的SOD和POD活性均低于膜荚黄芪。(3)干旱胁迫下,膜荚黄芪不同器官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表现为叶>茎>根,而蒙古黄芪根、茎和叶之间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差异不明显;膜荚黄芪中的毛蕊异黄酮含量表现为叶大于茎,在蒙古黄芪中则表现为茎大于叶;而且2种黄芪的黄酮类成分在同一器官中的积累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认为,蒙古黄芪的抗旱性高于膜荚黄芪,适度的干旱胁迫能够促进黄芪器官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毛蕊异黄酮的积累。
马兴东,郭晔红,李梅英,马旭东,张祝莉,朱文娟,Deborah
2020, 40(7):1209-121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09 CSTR:
摘要:为探明干旱区栽培黑果枸杞叶片光合CO2响应特征及果实药效成分对施氮量的响应,该试验设置5个不同施氮(尿素)水平处理(0、50、100、150 和200 g·株-1),测定各处理植株在不同CO2浓度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率(WUE)、胞间CO2浓度(Ci)和果实中总多糖、总黄酮、花色苷、原花青素的含量,并通过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得到羧化速率(η)、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呼吸速率(Rp)、CO2补偿点(CCP)和CO2饱和点(CSP)等参数。结果表明:(1)适量施氮对黑果枸杞叶片η、Pnmax、Rp、CCP和CSP有明显的影响。当施氮量为100 g·株-1时,叶片η和Rp最大、CCP最小;施氮量为100~150 g·株-1时,叶片CSP最大;施氮量为150~200 g·株-1时,叶片Pnmax最大。(2)适量施氮对黑果枸杞果实中主要药效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施氮量为200 g·株-1时,果实总多糖含量最大;施氮量为150~200 g·株-1时,总黄酮含量最大;施氮量为50~150 g·株-1时,花色苷含量最大;施氮量为100~200 g·株-1时原花青素含量最大。综合分析发现,干旱区栽培黑果枸杞叶片η、Rp、CCP、CSP及果实多糖和总黄酮含量以每年施氮100~150 g·株-1时最佳,其叶片Pnmax和果实花色苷和原花青素含量以每年施氮150~200 g·株-1时最佳。
2020, 40(7):1219-122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19 CSTR:
摘要:该研究通过测量固沙草属(Orinus)3个物种(青海固沙草、固沙草和居间固沙草)的40个天然居群145个个体的22个表型性状,依据VIF膨胀系数筛选得到年平均降雨(MAP)等9个气候因子和海拔等因子,并采用冗余分析(dbRDA)考察不同物种、不同居群植物表型多样性与多元地理气候环境的关系,探讨该属植物表型多样性驱动机理。结果显示:(1)基于22个植物表型性状,固沙草属天然居群在组内最小方差(Ward)55时可归为2类,居群间表型性状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P > 0.05),植物表型多样性高(ShannonWiener index,H:1.045 ~ 2.734),17个定量的表型性状变异系数(CV)平均值47.84%,而居群间小穗颜色多样性最低(H:0.170),证明固沙草属植物表型性状具有独特的环境响应模式。(2)巢式方差分析显示,固沙草属植物表型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F > 10,P < 0.01),旗叶、颖片和外稃分别是主成分分析中表型总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型分化系数居群间变异(71.10%)大于居群内(28.90%),固沙草属植物表型变异来源于居群间。(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海拔(ALT)和年平均风速(Wind)是决定青海固沙草(O. kokonoricus)和固沙草(O. thoroldii)居群间表型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子;极端气候条件[最冷季平均温度(Bio9)和最干季降雨量(Bio14)]对固沙草居群间表型相似性起促进作用,相反干燥度指数(AI)与水气压(Vapr)对其差异性起促进作用;居间固沙草(O. intermedius)居群间表型差异受年均降雨(MAP)、潜在蒸散(PET)和水气压(Vapr)影响。研究认为,固沙草属植物天然居群之间表型变异反映出明显的地理气候变化趋势,这些表型变异是高山植物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标志。
2020, 40(7):1230-123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30 CSTR:
摘要:该研究在野外调查、搜集文献和整理植物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与周边相邻3个研究区蕨类植物区系的相似性,为研究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共统计到蕨类植物28科51属84种,科属结构单一,分化水平不高,以寡种科属居多,但区系起源古老,进化关系连贯。(2)该区蕨类区系地理联系广泛,在科、属水平上与热带亲缘程度较高,以泛热带分布、亚热带分布为主,在种水平上以热带亚洲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呈热带向温带过渡渗透性质。(3)在与邻近区亲缘关系上,与观音岽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冠豸山,与丹霞山的关系较疏远。该研究区与观音岽的属、种相似性系数均在0.83以上,区系同质性明显,与两者现代自然条件相似的事实相吻合。该研究结果为探讨丹霞地貌地带蕨类植物的起源和发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0, 40(7):1237-124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37 CSTR:
摘要:该文报道了一株采自黑龙江省伊春市的鱼鳞藻,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鳞片和刺毛等主要鉴定特征的亚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将分离纯化后的藻株提取DNA并扩增目的基因SSU rDNA及LSU rDNA,根据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鱼鳞藻为中型鱼鳞藻(Mallomonas intermedia),该种也是首次在中国和亚洲发现。同时讨论了该种与鱼鳞藻属同一系列其他组物种的系统关系以及该种在全球的分布与传播。该研究为中型鱼鳞藻的地理分布、金藻和其他微藻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新的资料。
2020, 40(7):1246-125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46 CSTR:
摘要:作者在研究新疆紫萼藓科植物时,发现了紫萼藓属(Grimmia Hedw.)植物4个新记录种,包括Grimmia capillata,紫萼藓(G. plagiopodia),贺兰山紫萼藓(G. crassiuscula)和卷叶紫萼藓(G. incurva),其中G. capillata为中国新分布。该研究对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与属内相似种进行了比较分析。
2020, 40(7):1255-125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55 CSTR:
摘要:报道中国大陆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 R. Brown)二新记录种——折柱天麻(Gastrodia flexistyla T. C. Hsu & C. M. Kuo)和叉脊天麻(Gastrodia shimizuana Tuyama)。折柱天麻与日本天麻[Gastrodia nipponica (Honda) Tuyama]相似,但前者花被筒长、疣状凸起不明显,唇瓣绿黄色等特征可与后者相区分。叉脊天麻与冬天麻(Gastrodia pubilabiata Sawa)相近,但前者花被筒浅黄褐色至淡红褐色,唇瓣三角状、白色等特征易与后者相区别。该文提供了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及图版。
2020, 40(7):1259-126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0.07.1259 CSTR:
摘要:作为植物体内一类关键的信号分子,硝态氮调控了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物学过程。硝态氮及其信号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氮素利用率、产量和品质。因此,深入研究硝态氮信号转导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植物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在硝态氮信号的感知、传递以及长距离信号转导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这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硝态氮信号如何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拟南芥硝态氮信号转导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构建高效利用氮肥的新型农作物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