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41(3):359-36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359
摘要:为了探索纤维特异表达的NAC类转录因子SND1(secondary wallassociated NAC domain protein1,SND1)在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该研究从甘菊中克隆了ClSND1like基因,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发现:(1)ClSND1like基因的编码区全长1 185 bp,共计编码394个氨基酸,是一个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与除虫菊基因亲缘关系较近。(2)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ClSND1like基因在叶中不表达,在茎的导管壁上特异表达,属于木质素特异表达基因。(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ClSND1like基因在茎中表达量最高,在根和叶中表达量极低,且随着茎秆的老化,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渗透胁迫和盐胁迫中表达量均显著提高。研究推测,ClSND1like基因与甘菊木质素形成相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及盐和渗透胁迫。该结果为ClSND1like基因在甘菊生长和非生物胁迫抗性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菊属植物的生长及抗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021, 41(3):368-37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368
摘要:丁香酚合成酶(eugenol synthase,EGS)是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主要活性成分甲基丁香酚体内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该研究根据北细辛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RTPCR法扩增获得北细辛丁香酚合成酶基因(AhEGS)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进行了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运用实时定量PCR法分析AhEGS在不同发育时期(幼叶期、花期、果期)和不同组织部位(叶、根茎、根)中的表达谱,并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AhEGS基因ORF序列长为951 bp,编码316 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4.93 kD,等电点为6.19,AhEGS蛋白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序列;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北细辛AhEGS与月季RcEGS(AFQ98278.1)同源性最高。(2)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AhEGS基因在北细辛幼叶期的根中表达量最高。(3)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hEGS BL21,经pET28aAhEGS 重组子转化E. coli BL21(DE3),SDSPAGE检测显示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中诱导产生了35 kD左右的特异性蛋白,与理论分子量一致;最佳诱导条件为16 ℃、14 h,IPTG浓度为0.2 mmol/L。该研究首次克隆了北细辛的EGS基因,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筛选出该蛋白最佳诱导条件,研究结果为北细辛甲基丁香酚代谢工程的应用奠定基础。
2021, 41(3):377-38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377
摘要:从实验室前期对枸杞(Lycium barbarum L.)花发育过程转录组测序结果推测,枸杞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SPL)转录因子可能在枸杞花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该研究以宁夏特色植物资源枸杞为材料,采用RACE方法克隆LbSPL6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基因表达分析对该基因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获得LbSPL6基因,其开放阅读框全长1 524 bp,编码50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5.34 kD;序列分析表明LbSPL6蛋白中包含3个保守基序,且氨基酸序列与茄科植物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2)qRTPCR分析证实,LbSPL6基因在枸杞花器官中表达,并且在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及单核花粉时期表达量较高;亚细胞定位实验证明,LbSPL6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枸杞LbSPL6转录因子在花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1, 41(3):386-39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386
摘要: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该研究采用PCR扩增方法从蒙古冰草中克隆AmWRKY1like的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和亚细胞定位分析,为深入研究AmWRKY1like在蒙古冰草干旱胁迫响应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发现:成功克隆得到了AmWRKY1like基因,其开放阅读边框(ORF)为1 182 bp、编码393个氨基酸,含有典型的WRKY转录因子保守结构域;qRTPCR表明,在自然干旱和15% PEG6000模拟干旱下,蒙古冰草叶片中AmWRKY1like均可诱导表达,较对照呈下调表达趋势;亚细胞定位表明,AmWRKY1like基因在细胞核中特异表达。
2021, 41(3):392-39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392
摘要:该研究筛选漆树MYB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经同源比对、开放读码框(ORF)、序列基本特征等分析,选取其中的TvMYB1进行基本生物学信息及逆境表达分析。以一年生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盆栽苗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漆树TvMYB1基因的cDNA,以漆树茎和根部的cDNA为模板对漆树TvMYB1基因进行克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经PEG6000胁迫后其在根部、茎、叶片中随处理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1)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TvMYB1基因ORF长900 bp,编码蛋白含299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2.45 kD,理论等电点为9.51,其蛋白结构含有1个MYB不完全重复子结构域,属于1RMYB类,亚细胞定位在细胞核内。(2)进化树分析显示,TvMYB1基因编码蛋白与阿月浑子(Pistacia vera)、可可豆(Theobroma cacao)、柑橘(Citrus sinensis)的MYB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qRTPCR分析结果显示,经PEG6000处理后,TvMYB1在漆树不同组织中均可被诱导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而在根和茎中表达量相对较低。随处理时间延长,TvMYB1在根部和茎中的表达有递增的趋势,在叶片中则相反。研究认为,TvMYB1受渗透胁迫诱导,在漆树干旱响应中具有一定作用,是漆树逆境适应机制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
2021, 41(3):398-40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398
摘要:该研究以二倍体三色堇和角堇为亲本杂交产生的66株F2代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SRAP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利用JoinMap4.0软件构建了首张三色堇与角堇的种间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1)从256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获得50对多态性好、标记位点清晰且稳定的引物组合。(2)通过对三色堇F2代群体的PCR扩增,共获得118个SRAP多态性标记位点,其中偏分离标记率为24.6%,符合遗传作图需要。(3)成功构建了三色堇和角堇的种间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有15个连锁群,67个SRAP标记,连锁群长度范围1.6 ~ 52.2 cM,覆盖基因组总长度327.9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9 cM。研究结果为三色堇和角堇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和重要性状的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了基础。
2021, 41(3):406-41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06
摘要:以‘红巴拉多’葡萄为试验材料,在转色前期(约花后6周)用300 mg/L的ABA对果穗进行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测定不同发育时期葡萄果实的单果重、可滴定酸、可溶性固性物等生理指标,同时测定果皮中总花青苷及ABA含量;检测不同发育时期果皮中ABA信号通路和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克隆6个与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并预测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在转录调控水平上探讨ABA信号通路对葡萄果皮花青苷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ABA处理的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明显提高、可滴定酸含量下降。(2)ABA处理显著提高了‘红巴拉多’葡萄果皮的着色水平以及总花青苷和ABA含量。(3)ABA处理后,9个ABA信号通路基因以及6个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4)6个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均含有多个与ABA响应相关的ABRE作用元件。研究发现,9个ABA信号通路基因可能在葡萄果皮着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2个VvABFs转录因子可能直接作用于含有ABRE元件的花青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推测可通过调控这些基因的转录水平来调控葡萄果皮花青苷的积累。
2021, 41(3):416-43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16
摘要:选择5种果皮和果肉颜色不同的新疆苹果地方特色资源克孜阿尔玛、卡拉阿尔玛、阿克阿尔玛、伊犁野苹果、柠檬海棠,以栽培品种富士为对照,通过果实外观品质、内在品质、营养品质和香气品质4个方面的指标进行品质精细化评价,并考察了红肉苹果果肉花青苷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明确新疆苹果地方资源不同果实品质指标的差异,为新疆苹果地方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结果表明:(1)5种特色资源均为中、小果型苹果,其中红肉品种克孜阿尔玛的外观品质优于栽培品种富士,而柠檬海棠外观品质指标均处于最低水平。(2)阿克阿尔玛的糖、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富士,柠檬海棠的酸含量高于富士及其他品种。(3)伊犁野苹果的果肉硬度显著高于富士,而红肉资源品种的果肉硬度均低于富士,肉质松软、不耐储运,但其总酚、类黄酮含量最为丰富,抗氧化能力最强,均显著高于栽培品种富士。(4)香气品质中,红皮资源卡拉阿尔玛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含量最为丰富,其含量高于最低的栽培品种富士近2倍,红肉资源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最低;红肉资源的挥发性物质以醇类为主,而红皮资源卡拉阿尔玛、伊犁野苹果和柠檬海棠以醛类物质为主。(5)主成分分析显示,各个新疆苹果地方资源营养、香气品质等综合品质表现为:克孜阿尔玛>卡拉阿尔玛>阿克阿尔玛>富士>伊犁野苹果>柠檬海棠。(6)红肉苹果的果肉花青苷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其果肉花青苷积累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是UFGT。
2021, 41(3):431-43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31
摘要:为筛选促进西红花开花和提高花丝品质的最佳光周期,以3种不同规格(20~25 g、25~30 g、30~35 g)西红花种球为材料,设置4种光周期处理(8 h/16 h、10 h/14 h、12 h/12 h、14 h/10 h),考察光周期对西红花种球鲜重变化、主芽生长、展叶数量、开花后营养物质含量以及花朵性状和花丝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1)光周期8/16 h最有利于促进西红花主芽生长、增加展叶的种球数量。(2)光周期8 h/16 h和12 h/12 h下的西红花花朵直径大且前5 d开花数量多。(3)不同光周期对西红花苷含量、花丝干重、鲜重、折干率、含水量等花丝品质无显著影响。(4)西红花开花后种球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含量在光周期8 h/16 h处理下较高,而在光周期12 h/12 h和14 h/10 h处理下较低。研究认为该试验条件下适合西红花生长的最佳光周期是8 h/16 h(昼/夜),此光周期有利于西红花生长、促进初期提前开花,然而对花丝品质无明显影响。
2021, 41(3):439-44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39
摘要:为揭示碳源对早花百子莲愈伤组织诱导与增殖的影响机理,该研究以早花百子莲的小花梗为外植体,比较分析30.0 g/L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中的效果,测定不同碳源种类处理下愈伤组织增殖相关生理特性,并根据细胞增殖效果、生理指标相关性进行优化验证。结果表明:(1)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碳源处理下,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86.00%、72.00%和59.67%,蔗糖碳源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比葡萄糖和麦芽糖分别显著提高19.44%和44.13%(P < 0.05),蔗糖碳源较葡萄糖和麦芽糖碳源的愈伤组织大小分别显著增加22.44%和90.09%(P < 0.05);愈伤组织增殖阶段,蔗糖碳源能够同时维持良好的细胞增殖效率及活性,而葡萄糖碳源的愈伤组织增殖快、状态差,麦芽糖处理增殖慢、状态佳;蔗糖转换葡萄糖碳源后愈伤组织细胞团大小、细胞活性明显下降;蔗糖转换蔗糖、蔗糖转换麦芽糖的效果较好。(2)培养基碳源显著调节愈伤组织增殖阶段的糖代谢、内源激素代谢和氧化胁迫平衡。(3)愈伤组织的主要糖组分为淀粉、葡萄糖;淀粉、麦芽糖含量与细胞团大小相关性高,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添加麦芽糖,愈伤组织增殖效果良好,细胞团颜色鲜黄,活性较强。(4)愈伤组织的结合态IAA、GA4、CTK含量与细胞团大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培养基中添加1.0 mg/L 6BA可显著促进愈伤组织增殖效率(P < 0.05)。(5)ROS活性与POD、CAT活性以及POD活性与H2O2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 0.05),而POD与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6)验证及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增殖培养基中添加麦芽糖、6BA可有效促进早花百子莲愈伤组织继代增殖效果,其中麦芽糖可以保持、改善细胞活性,而6BA主要促进了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蔗糖为早花百子莲愈伤组织诱导及增殖的最佳碳源,蔗糖、麦芽糖组合碳源利于愈伤组织细胞活力维持,而毒莠定(PIC)与6BA组合利于愈伤组织细胞增殖,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 + 0.5 mg/L PIC + 1.5 mg/L 6BA + 15.0 g/L蔗糖+15.0 g/L麦芽糖+ 7.0 g/L琼脂。
2021, 41(3):450-46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50
摘要:以1年生紫斑牡丹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0、300、500 mg/L)赤霉素(GA3)喷施叶片处理,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仪测定幼苗光合参数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叶片内源激素含量,探究外源GA3对紫斑牡丹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光合特性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GA3处理的紫斑牡丹叶肉细胞增大,栅栏组织外层细胞中叶绿体数量增加,高浓度GA3处理则与之相反;GA3处理叶片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值(P/S)、组织结构紧密度(CTR)均下降,而其组织结构疏松度(SR)增加;GA3处理的幼苗叶片的叶肉细胞内各叶绿体大小显著大于对照,随着GA3处理浓度增加,紫斑牡丹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体积趋于增大,类囊体垛叠凝聚逐渐松散,叶绿体上淀粉颗粒在300 mg/L GA3处理中较明显;叶片气孔长度、宽度、气孔器大小、气孔开度和气孔密度随着GA3浓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同时叶片上表皮角质层厚度随GA3浓度的升高而增加。(2)紫斑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在100和300 mg/L GA3处理下大都显著高于对照,且300 mg/L GA3处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而其在5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3)紫斑牡丹叶片脱落酸(ABA)和吲哚乙酸(IAA)含量均在500 mg/L GA3下显著高于对照,而在其余浓度处理下不同程度低于对照,叶片内源玉米素核苷(ZR)和GA3含量均在3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和对照,而其余处理相比对照均无显著变化;叶片的 ZR/ABA、ZR/IAA、ZR/GA3和(IAA+GA3+ZR)/ABA比值都在3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叶片的IAA/ABA和ABA / GA3比值均在500 mg/L GA3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发现,适宜浓度外源GA3处理,能显著提高紫斑牡丹幼苗叶片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蒸腾速率,调节植物体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从而使叶片能合成较多有机物,促进幼苗生长。
2021, 41(3):461-47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61
摘要:以福建省三明市6个树龄阶段(0~49、50~149、150~349、350~549、550~749和 750~900 a)香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形态学和生理特征的变化,结合曲线拟合与遗传算法筛选表征衰老的相关指标,评价树龄与衰老的相关性,探讨香樟古树衰老机制,为香樟年龄预测、古树复壮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年龄极显著地影响着古香樟的植株形态、叶片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等生长发育指标,并以生理指标的年龄效应最大,其次为植株形态指标,最小的是解剖结构指标。(2)香樟呈现出程序性衰老的特征为:叶片细胞在130 a、叶片解剖结构和生理代谢在400 a、树皮厚度和新梢粗度在 450 a先后进入衰老阶段,但香樟树体的离心生长(梢长、冠幅和胸径)在0~900 a内仍一直处于旺盛生长,还未进入衰老阶段。(3)冠幅和新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作为单指标来评价香樟独立木的衰老程度,树皮厚度、冠幅、新叶S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为参数构成的模型可作为古香樟年龄预测模型。研究认为,古香樟的保护和复壮,应先从叶片细胞着手,提高其生理功能,特别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保护叶细胞结构完整,以保障叶片处在持续高效的光合状态。
2021, 41(3):473-47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73
摘要:叶片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水气交换的主要器官,对环境变化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该研究以民勤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分析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变异特点及其与土壤条件的关系,旨在探讨梭梭同化枝在干旱环境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1)除角质层和导管孔径,不同年代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指标差异显著(P<0.05),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19%~21.53%。(2)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梭梭同化枝直径变小,其他解剖结构指标占半径比例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土壤养分含量随年代的增加表现为不断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率则因地点不同表现出较大差异。(4)角质层、栅栏组织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维管柱直径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认为,梭梭同化枝解剖结构与土壤条件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改变叶片结构更好地适应干旱荒漠环境,以期为该区梭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1, 41(3):480-49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80
摘要:以219份枣种质脆熟期果实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检测不同枣种质果实中的山楂酸、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4种三萜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而筛选三萜酸含量较高的优特异种质。结果表明:(1)枣果中总三萜酸(TTA)含量的变化范围95.72 ~ 737.82 μg·g-1,平均值306.83 μg·g-1,变异系数为29.02%,含量最高的为‘大荔小圆枣’。4种组分以山楂酸含量最高,其次为桦木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较低,各组分在不同枣种质中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熊果酸变异系数最高(60.75%)。(2)正态性检验结果表明,各种质的山楂酸、桦木酸和总三萜酸含量服从正态分布,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不服从正态分布。(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总三萜酸含量与4个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组分间也存在相关性,山楂酸含量与桦木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桦木酸含量与齐墩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齐墩果酸含量与熊果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聚类分析将219份枣种质划分为4大类群,分别为熊果酸含量最高的类群,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较高类群,各组分中低含量类群以及山楂酸、桦木酸和总三萜酸含量较高类群。(5)筛选出13份各组分或总三萜酸含量较高的优特异种质,为枣三萜酸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原料选择。
2021, 41(3):493-50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493
摘要:利用不同时期土壤孢粉组成推断长白山火山爆发后的植被演替规律,还原该区域植被群落变化过程,对于揭示该研究区不同时期植被演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长白山最近两次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土壤剖面所含的孢粉组成进行分析,揭示火山爆发后高山带的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两次火山爆发后的植被演替具有相似的过程,即孢子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及木本植物阶段。(2)最近一次火山爆发后的海拔1 800 m处演替过程为:苔藓蕨类群落→草本群落→岳桦(Betula ermanii)群落。(3)较早一次火山爆发后的海拔2 050 m处演替过程为:苔藓蕨类群落→草本群落→岳桦群落;海拔2 160 m处演替过程为:苔藓蕨类群落→草本群落→偃松(Pinus pumila)群落。研究认为,火山爆发对植被产生重大破坏作用,使高山林线下降、偃松群落消失;最后一次火山爆发后经历1 000多年,高山林线仍未恢复到火山爆发前的水平。
2021, 41(3):501-50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501
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报道了苣叶鼠尾草在贵州和广西的省级新分布。基于苣叶鼠尾草16个分布数据和11个环境因子参数,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其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1)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值为0.999,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适合苣叶鼠尾草的潜在适生区预测。苣叶鼠尾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与中国南部相邻国家的部分地区。核心适宜区集中在中国滇黔桂、四川东部和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山区。(2)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苣叶鼠尾草适生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暖季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最冷季降水量等。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苣叶鼠尾草适宜生长在最暖季降水量650~1 500 mm、最冷月最低温0~10 ℃、平均气温日较差6.5~8.5 ℃、最冷季降水量0~250 mm的地区。研究结果可为苣叶鼠尾草的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2021, 41(3):509-51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509
摘要:以茶树‘福云6号’和‘铁观音’成熟种子下胚轴、未成熟种子下胚轴和愈伤组织为材料,以发状根诱导率为指标,探究菌液浓度、农杆菌菌株、外植体类型和预培养时间对发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菌液浓度OD600在0.4~1.2范围内,‘福云6号’成熟种子下胚轴发状根诱导率先升高后降低,ATCC15834在OD600为0.6时发状根诱导率最高为23.96%,A4和K599在OD600为0.8时,发状根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0.51%和13.11%。(2)3种发根农杆菌致根能力不同,ATCC15834侵染力最强,致根能力大小依次为ATCC15834>K599>A4。(3)发状根诱导率与外植体有关,茶树成熟种子下胚轴可被诱导产生发状根,诱导率‘福云6号’大于‘铁观音’,未成熟种子下胚轴和愈伤组织难以产生发状根。(4)不经预培养和预培养时间为1~2 d的愈伤组织易褐变,无法产生发状根;预培养3 d的愈伤组织经侵染可产生发状根,诱导率为1.85%(‘福云6号’)和0.59%(‘铁观音’)。(5)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GUS组织化学染色证实GUS基因已被整合进‘福云6号’和‘铁观音’愈伤组织和成熟种子下胚轴发状根基因组中并表达。研究发现,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在OD600为0.6时,对茶树‘福云6号’成熟种子下胚轴发状根诱导率最高。该研究结果对改进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转化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对茶树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和新型受体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1, 41(3):517-52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517
摘要:线条图已在科技论文中得到广泛应用,良好的线条图可以将复杂的数据资料直观、简洁、明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和获取信息,更有助于作者思想的表达和科技信息的传播。 以科技论文作者使用线条图中存在的问题为例,着重介绍了科技论文中线条图的几种优化方法。 作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加工经验,通过对图类型选择、横纵坐标和图例的调整、图的合并拆分、图表转换、代码应用等方面的优化实例,为科技论文的合理加工提供信息和方法。通过线条图的优化,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科学研究结果,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传播。
2021, 41(3):523-53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523
摘要: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野外植物调查过程中,于海拔500~800 m的溪边阴湿沟谷中发现一种荨麻科植物,虽然该物种雌花序具花序托,但因其雌花花被片5枚,外面先端具角状突起,瘦果只具瘤状突起,更符合赤车属的特征,且结合分子系统学证据,该物种明显属于赤车属。该物种的特征在于其具花序托和总苞的雌花序,根据这一特征可将其置于头序赤车组(Sect. Elatostematopsis W.T.Wang),与头序赤车(Pellionia cephaloidea W.T.Wang)相似,但与后者区别在于其为草本,叶为羽状脉,侧脉在狭侧2~3条,宽侧3~4条,外层苞片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内层苞片8~12枚,无毛,背面具1绿色龙骨状突起,雌花花被片背面顶端具角状突起,瘦果椭圆形,具瘤状突起。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特将它描述为赤车属一新种,命名为缙云赤车(Pellionia jinyunensis C. Xiong, F. Chen & H. P. Deng)。
2021, 41(3):533-53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1.03.0533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杓兰属植物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资料整理,共发现甘肃省杓兰属植物15种,占中国杓兰属植物种类的39.47%,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种。调查发现2种甘肃省杓兰属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巴郎山杓兰(Cypripedium palangshanense T.Tang et F.T.Wang)和离萼杓兰(Cypripedium plectrochilum Franch.)。通过整理重新编制了甘肃省杓兰属植物的分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