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白菜型冬油菜HDACs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2, 42(5):721-73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21 CSTR:

      摘要 (1162) HTML (0) PDF 13.70 M (1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HDACs(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白菜型冬油菜响应低温胁迫中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耐寒品种‘天油4号’和弱抗寒品种Lenox 等白菜型冬油菜,分析HDACs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处理后白菜型冬油菜种子的萌发,及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并全基因组鉴定HDACs的基因家族,分析其在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中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1)1 μmol/L和3 μmol/L的 TSA对3个品种的根长均具有抑制作用,不同温度下外源喷施TSA均可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2)在白菜型冬油菜中共鉴定出21个HDAC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DACs可分为3个亚家族,所有基因不均等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但7号和8号染色体上没有基因分布;HDACs启动子序列中包含胁迫响应、光响应、激素应答等相关的作用元件。(3)组织表达结果显示,大部分基因在生长锥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部位,BrapaHDA19、BrapaHDA61、BrapaHDA8和BrapaHDA72在白菜型冬油菜花中表达量较高,且BrapaHDA52在‘天油4号’的茎生叶、角果、新基叶和老基叶中的表达量较高,而BrapaHDA72在Lenox的花中表达量较高。(4)低温胁迫表达结果显示,BrapaHDA8、BrapaHDA14、BrapaHDA2、BrapaHDT22和 BrapaHDA151在3个抗寒性不同的材料中呈现出差异表达。研究推测,所鉴定的这些基因可能在白菜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及抗寒性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 木薯UGT41基因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

      2022, 42(5):736-74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36 CSTR:

      摘要 (735) HTML (0) PDF 2.02 M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糖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其中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 (UDPglycosyltransferases, UGTs) 基因家族是糖基转移酶中的一大类。该研究以华南124木薯品种 (Manihot esculenta cv.SC124) 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木薯MeUGT41基因,以病毒诱导干扰木薯MeUGT41基因的表达量,并对基因干扰植株进行细菌性枯萎病抗性评价, 为研究MeUGT41基因在木薯抵抗细菌性枯萎病的抗病机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地毯草黄单胞菌 (Xam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 Xam) 可显著诱导木薯MeUGT41基因表达。(2)成功构建MeUGT41的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VIGS) 载体,将干扰载体转化至木薯叶片进行MeUGT41基因沉默,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木薯叶片中MeUGT4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3)Xam侵染实验表明,干扰抑制MeUGT41基因表达可显著降低木薯植株叶片对Xam病菌侵染的抵抗能力。研究认为,木薯叶片中MeUGT41基因具有抵抗Xam病菌侵染的能力。

    • 沙棘hrhmiR319e靶向转录因子AP4调控种子发育的研究

      2022, 42(5):742-75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42 CSTR:

      摘要 (811) HTML (0) PDF 5.72 M (1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沙棘hrhmiR319e与转录因子AP4间的靶向关系,并分析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以不同发育期的种子为材料,运用RNAhybrid软件预测hrhmiR319e成熟体序列与其候选靶基因AP4的3′UTR区的结合位点,构建pcDNA3.1+pmirGLOAP4和pcDNA3.1hrhmir319e+pmirGLOAP4载体,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验证hrhmiR319e与候选靶基因AP4间的靶向关系,并采用qRTPCR方法分析hrhmiR319e与AP4基因在沙棘不同发育期种子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1) 生物信息学预测AP43′UTR区与hrhmiR319e成熟体序列完全互补。(2) 荧光检测显示pcDNA3.1hrhmir319e+pmirGLOAP4质粒显著抑制荧光素酶活性(P< 0.001)。(3) 不同发育期种子中hrhmiR319e的表达量总体呈现出先明显上升后明显降低的变化趋势,而AP4基因的表达量则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当hrhmiR319e的表达量在花后80 d达到最高水平时,‘新俄3号’种子中为3.146、‘绥棘1号’种子中为4.298、‘杂56’种子中为3.892,AP4的表达量则为种子不同发育期的最低值,‘新俄3号’中为0.427、‘绥棘1号’中为0.526、‘杂56’中为0.451。研究表明,沙棘AP4是hrhmiR319e的靶基因,hrhmiR319eAP4模块在沙棘种子发育过程中存在负调控关系。该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沙棘种子发育机制及大粒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转录组学对转基因杨树表型变化的代谢调控机制解析

      2022, 42(5):751-75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51 CSTR:

      摘要 (698) HTML (0) PDF 4.38 M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D型细胞周期蛋白(Dtype cyclin)调控着细胞周期G1/S的转变,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转基因杨树 PtoCYCD2;1(OEPtoCYCD2;1)植株出现明显的表型变化,株高降低,茎粗变细且叶片发生卷曲。该研究以转基因杨树 OEPtoCYCD2;1为研究材料,通过转录组学测序和生理指标变化并结合植株表型特征分析 PtoCYCD2;1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为研究木本植物D型细胞周期蛋白功能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在 OEPtoCYCD2;1中共鉴定得到1 2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700个上调表达,569个下调表达。分析发现,有26个属于AP2/ERF转录因子的基因上调表达;有8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木质部合成通路中;在碳代谢通路中共富集27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8个基因富集到卡尔文循环通路中。(2)qRTPCR实验结果显示,9个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结果与RNAseq测定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表明所用RNAseq结果可靠。(3)生理指标分析发现,与野生型(WT)相比,转基因杨树 OEPtoCYCD2;1的幼叶和成熟叶的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57.36%和78.22%;成熟叶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了12.72%;幼叶和成熟叶中的木质素含量分别下降了4.48%和8.03%;幼茎和成熟茎中的木质素含量分别下降了20.03%和31.63%。研究认为,转基因杨树 OEPtoCYCD2;1通过影响杨树碳代谢和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造成转基因植株相应代谢物含量减少,最终导致植株表型改变,总体生物量降低。

    • 松叶猪毛菜NADP苹果酸酶基因家族及启动子克隆分析

      2022, 42(5):760-769.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60 CSTR:

      摘要 (714) HTML (0) PDF 8.77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NADP苹果酸酶(NADPME)是C4植物的关键光合酶,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该酶编码基因的功能,该研究以典型荒漠C3C4中间型植物松叶猪毛菜为研究对象,在克隆得到NADPME家族基因序列的基础上,研究其表达部位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并克隆其启动子序列分析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元件差异。结果表明:(1)成功获得松叶猪毛菜3个NADPMEs,命名为SaNADPME1、SaNADPME2和SaNADPME4,CDS序列长度分别为1 755、1 758和1 941 bp。(2) SaNADPME1主要在根中表达,SaNADPME2和SaNADPME4主要在叶中表达;在ABA、NaCl、NAHCO3和PEG6000胁迫下松叶猪毛菜幼苗中3个NADPMEs均可被诱导表达,且SaNADPME2和SaNADPME4的响应表达模式相似。(3) 成功克隆得到SaNADPME1、SaNADPME2和SaNADPME4启动子区域2 351、1 655和2 887 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它们都含有基本启动子元件以及响应外界刺激的元件。

    • 青花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LncRNAs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2022, 42(5):770-77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70 CSTR:

      摘要 (830) HTML (0) PDF 1.00 M (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杂交种质量。该研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鉴定青花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LncRNAs,对其靶基因和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16个LncRNAs用qRTPCR技术检测其表达特征,为进一步阐明LncRNA参与青花菜雄性不育发生机制提供新的路径。结果表明:(1)鉴定获得青花菜雄性不育相关LncRNAs 共4 326个,其中37个LncRNA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中差异表达。(2)差异LncRNAs可预测得到370个cis靶基因,这些靶基因部分为雄性不育相关的转录因子和生物蛋白。(3)XLOC_006651、XLOC_016660、XLOC_003494和XLOC_013121在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蕾发育早期表达量较高,之后随着花蕾的发育,表达量逐渐下降;XLOC_021769和XLOC_038964呈先降后升的表达模式,且XLOC_038964和XLOC_012613在花蕾不同发育阶段不育系的表达量均高于保持系。(4)16个LncRNA均可在花梗、花萼、花瓣、雄蕊及雌蕊中表达,且XLOC_038964、XLOC_011575、XLOC_013157、XLOC_039677、XLOC_037356、XLOC_034182和XLOC_017574呈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在雄蕊和花梗中表达量较低,花萼和花瓣中较高,雌蕊中表达量最高。

    • 3种粒型油莎豆种质特性分析

      2022, 42(5):776-78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76 CSTR:

      摘要 (787) HTML (0) PDF 6.42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莎豆是中国一种新兴的油粮兼用型经济作物,该研究以‘豫油莎3号’(中长粒)、‘豫油莎2号’(中圆粒)和‘YYS4’(大粒)3类代表性粒型种质为材料,对其单株状态下的主要形态学和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利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染色和端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两种方法对油莎豆进行染色体数分析。结果表明:(1) 3个油莎豆材料的产量三要素(分蘖、单粒重、单株粒数)间的差异极显著。其中,YYS4单粒重(1.98 g)最大,分别是‘豫油莎2号’(0.61 g)和‘豫油莎3号’(0.37 g)的3.3倍和5.4倍;‘豫油莎3号’的单株粒数(245)最多,分别是‘豫油莎2号’和‘YYS4’的1.3倍和1.6倍;‘豫油莎3号’分蘖数最多(29),分别是‘豫油莎2号’和‘YYS4’的2.1倍和1.5倍。(2) 3个油莎豆材料的品质指标差异显著,其中‘豫油莎2号’的油分含量(32.00%)最高,‘豫油莎3号’的可溶性糖含量(21.30%)最高,‘YYS4’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最高。(3)‘豫油莎2号’在3个材料中的叶片净光合效率(18.17 μmol·m-2·s-1)最高,且蒸腾速率相对较低,水分利用率最高。 (4) 3个材料的染色体数相同,均为156条,DAPI染色和端粒探针荧光原位杂交的结果完全吻合。

    • 明晰双肋藻(硅藻门)的超微结构研究

      2022, 42(5):783-78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83 CSTR:

      摘要 (952) HTML (0) PDF 1.62 M (9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武陵山区硅藻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收集到了一种双肋藻的标本,经研究鉴定,其为明晰双肋藻 [Amphipleura pellucida (Kützing) Kützing]。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明晰双肋藻具有以下特征:(1) 纺锤形的壳瓣外形。(2) 长而直的中央胸骨。(3) 仅着生在靠近壳面两端的短壳缝系统。(4) 线纹密度为38~39条/10 μm,孔纹密度为54~58个/10 μm。(5) 壳缝的外近缝端呈直线状,远缝端略微膨大。(6) 孔纹内侧开口被圆形筛膜覆盖。该研究结果为明晰双肋藻提供了清晰的超微结构图片资料以及科学的描述。

    • 肉桂醛调控不结球白菜多胺氧化酶过氧化氢系统缓解硒胁迫的机理研究

      2022, 42(5):787-795.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87 CSTR:

      摘要 (633) HTML (0) PDF 5.80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硒(Se)胁迫通常引发植物细胞生理损伤,进而抑制植物生长。肉桂醛(CA)是一种具有抗氧化特性的天然化合物。该研究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幼苗根为研究材料,采用多种生理生化以及原位荧光检测手段,研究了多胺氧化酶过氧化氢(PAOH2O2)系统参与肉桂醛缓解硒胁迫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硒胁迫显著抑制不结球白菜幼苗根的生长,并呈现浓度效应,而肉桂醛能显著缓解硒胁迫导致的生长抑制。(2)肉桂醛能够显著缓解硒胁迫诱导的根细胞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3)硒胁迫导致根内PAO活性和H2O2水平显著升高,而加入肉桂醛后可显著抑制PAO活性并降低H2O2水平。(4)在不结球白菜体内6个BrPAOs家族基因(BrPAO16)中,硒胁迫能够诱导BrPAO3、BrPAO5和BrPAO6表达量显著上调,而肉桂醛可显著抑制硒胁迫的这种诱导效应。研究发现,肉桂醛可通过抑制PAOH2O2系统有效缓解不结球白菜的硒胁迫伤害,为外源调控作物耐受硒胁迫提供了新证据。

    • 立枯丝核菌对高粱幼苗活性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22, 42(5):796-802.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796 CSTR:

      摘要 (600) HTML (0) PDF 1.04 M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立枯丝核菌AG1IA接种‘龙杂19号’高粱幼苗,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侵染时间观测分析高粱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揭示立枯丝核菌侵染对高粱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粱幼苗株高、根长、地上(茎和叶片)鲜质量和干质量、地下(根)鲜质量和干质量均随接种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且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依次分别显著下降了41.0%、29.2%、50.0%、50.0%、53.3%和50.0%。(2)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显著下降45.3%,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值随接菌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3)幼苗叶片内MDA、 O2-·和H2O2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244.6%、140.4%和137.0%;叶片SOD、POD、APX和CAT的活性在接菌后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在接菌72 h时较对照分别显著上升了16.5%、60.3%、50.0%和36.5%。(4)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接菌时间增加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接菌24~72 h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接种立枯丝核菌可致高粱幼苗植株产生病斑,体内活性氧过量积累,膜质发生显著氧化损伤;侵染前期高粱植株主要以积累更多的渗透调节物质来抵御立枯丝核菌带来的伤害,侵染后期随植株受到伤害加重,同时诱导植株抗氧化酶类活性显著增强,以维持高粱体内活性氧代谢稳态平衡,减少植物膜进一步氧化损伤。

    • 重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对喷施腐植酸水溶肥的响应

      2022, 42(5):803-81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03 CSTR:

      摘要 (711) HTML (0) PDF 2.64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燕麦品种‘燕科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置正常供水(CK)、正常供水下喷施腐植酸水溶肥(CKH)、重度干旱胁迫(SS)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喷施腐植酸水溶肥(SSH)4个处理,对燕麦叶片中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活性、总抗氧化剂含量及产量等进行测定,以明确腐植酸水溶肥(HA)对重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调控效应,并探讨HA对燕麦耐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燕麦叶片超氧阴离子( 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显著提高,且均在喷施HA后比重度干旱胁迫处理显著降低,但此时活性氧的水平仍显著高于CK。(2)与CK相比,燕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氨肽还原酶(GR)和谷胱氨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显著降低,而其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它们在喷施HA后均比重度干旱胁迫处理显著提高,但各酶活性仍不同程度低于CK。(3)与CK相比,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显著下降,喷施HA后又比重度干旱胁迫显著升高,但仍显著低于CK。研究认为,喷施HA可有效提高重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抗氧化物质再生,增强叶片的总抗氧化能力,从而有效清除重度干旱胁迫引起的活性氧积累,降低重度干旱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氧化损伤,最终缓解重度干旱胁迫对燕麦造成的伤害,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籽粒产量的损失。

    • 黄腐酸对水稻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生长素的关系

      2022, 42(5):811-81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11 CSTR:

      摘要 (753) HTML (0) PDF 779.07 K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水稻品种‘宁粳6号’为材料,通过外源使用黄腐酸(FA)与生长素抑制剂共同处理水稻,探究FA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及其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50 ~ 800 mg·L-1 FA处理水稻幼苗6 d后,当FA浓度超过 100 mg·L-1时显著促进水稻种子根的伸长生长;FA浓度超过 400 mg·L-1 时,与对照组相比水稻的平均侧根长和侧根密度显著增加。(2)与对照相比,低浓度FA处理对水稻幼苗根尖生长素的含量无显著影响,但400 mg·L-1 FA处理后显著提高了内源生长素的含量。(3)3 μmol·L-1 生长素合成抑制剂 4联苯硼酸(BBo)、4苯氧基苯基硼酸(PPBo)或30 μmol·L-1 生长素信号转导抑制剂2(对氯苯氧)异丁酸(PCIB)处理均可显著抑制水稻根和侧根的发生;1 μmol·L-1 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三碘苯甲酸(TIBA)可显著抑制水稻种子根的伸长生长与侧根发生,但对侧根长度无显著作用。(4) FA 与BBo或PPBo共同处理可显著抑制FA对水稻根系伸长生长与侧根发生的促进作用;TIBA和 PCIB分别和FA共同处理水稻,可显著抑制FA对种子根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且PCIB可显著抑制FA对侧根发生的促进作用,但TIBA对此没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外源FA可能通过调控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合成、极性运输或信号转导来调控水稻根的伸长生长和侧根的发育。

    • LED光质对走马胎生长和生理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022, 42(5):819-828.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19 CSTR:

      摘要 (604) HTML (0) PDF 742.66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以走马胎幼苗为材料,采用红光(R)、蓝光(B)、红∶蓝=2∶1(R2B1)、红∶蓝=4∶1(R4B1)、红∶蓝=6∶1(R6B1)、红∶蓝=8∶1(R8B1)、紫光(P)以及绿光(G)共8 种不同的光质处理,并以自然光作为对照(CK),探究走马胎生长发育对不同光质的响应特征,为提高走马胎苗木质量和药用成分含量,以及珍贵药用植物的培育及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走马胎苗高在R处理下最高,地径、鲜重和干重在R2B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走马胎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在B处理下最高,在G处理下最低;在红蓝复合光处理中,随着蓝光比例的增大,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走马胎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G处理下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B处理及适宜比例的红蓝复合光处理下更有利于得到提升。(4)走马胎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在不同光质处理下均受到显著影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有效光化学效率[Y(Ⅱ)]均以R2B1处理最高,光化学淬灭系数(qP)以B处理最高,但与R2B1处理差异不显著;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以R8B1和G处理较高,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5)走马胎幼苗皂苷含量虽然在B处理下最高,但R2B1处理更有利于提升单株皂苷产量。(6)综合参考所有指标表现,R2B1、B和R4B1处理均优于CK,且R2B1处理最有利于提高走马胎苗木质量及活性成分含量,并缩短培育周期,实现其高效生产利用。

    • ‘金冠’苹果及其优系(SGP1)果实发育期间有机酸代谢特征比较

      2022, 42(5):829-836.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29 CSTR:

      摘要 (663) HTML (0) PDF 646.49 K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金冠’苹果及其优系‘SGP1’为试材,测定果实发育期间有机酸组分、含量和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及相关关系,以探索苹果有机酸积累的关键时期和关键酶,揭示果实低酸成因。 结果表明:(1)苹果果实发育期间,‘SGP1’ 的有机酸含量显著低于 ‘金冠’,成熟时仅为‘金冠’的二分之一,且主要由苹果酸、奎宁酸、酒石酸和柠檬酸组成,幼果期以奎宁酸为主,成熟期以苹果酸为主。(2)‘SGP1’的苹果酸含量显著低于‘金冠’,其在幼果期和膨大期变化规律与‘金冠’相反,且积累关键时期和快速下降期早于‘金冠’;‘SGP1’果实其余酸组分含量变化趋势与‘金冠’基本一致,但在幼果期显著高于‘金冠’,在成熟期与‘金冠’差异不显著。(3)‘SGP1’的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在幼果期均显著高于‘金冠’,成熟期持平或显著低于‘金冠’;幼果期MDH活性和成熟期ME活性在两材料间变化规律相反。(4)‘SGP1’的幼果期苹果酸积累与PEPC和VHA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同期‘金冠’则与MDH、PEPC和VHA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SGP1’膨大期苹果酸积累与MDH、PEPC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PEPCK和VHA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同期‘金冠’则与PEPC、ME和VHP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二者成熟期苹果酸积累均与MDH、PEPC、ME和VHP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发现,‘SGP1’是以苹果酸为主的低酸型‘金冠’苹果变异优系,对苹果酸积累起主要调控作用的酶种类和活性与‘金冠’不同,导致了‘SGP1’的低酸品质,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果实低酸形成机理和培育高糖低酸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喷施硅对蒙古黄芪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2, 42(5):837-84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37 CSTR:

      摘要 (696) HTML (0) PDF 690.18 K (7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蒙古黄芪为试验材料,设置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和根茎伸长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500、1 000、2 000和4 000 mg/L)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抗氧化酶活性、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检测施硅对黄芪白粉病、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揭示硅对增强黄芪抗病性、提升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机理,为生产中蒙古黄芪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硅能增加蒙古黄芪株高、茎粗、株幅和叶绿素含量,促进蒙古黄芪生长,并以2 000 mg/L硅处理效果较佳。(2)不同生育时期喷施硅能提高蒙古黄芪叶片SOD、CAT、P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以开花期、根茎伸长期2 000 mg/L硅处理较佳。(3)施硅能有效降低蒙古黄芪白粉病、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当施硅浓度为2 000 mg/L时防效均达到最高,并分别达到47.05%和39.08%。(4)施硅处理能有效提高蒙古黄芪单株干、鲜生物量、产量以及可溶性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含量等品质指标,并在2 000 mg/L硅浓度处理下均达到最佳水平,此时可溶性浸出物和黄芪甲苷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6.48%和31.96%。研究发现,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硅可显著增强蒙古黄芪对白粉病、根腐病的抗性,促进植株生长,进而显著提高药材产量,改善药材品质,并以硅浓度为2 000 mg/L时效果最佳。

    • 水溶肥对促成盆栽伊藤牡丹‘巴茨拉’开花品质的影响

      2022, 42(5):845-85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45 CSTR:

      摘要 (731) HTML (0) PDF 4.74 M (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伊藤牡丹‘巴茨拉’是适合反季节盆花生产的优良品种。为探讨春节异地牡丹促成栽培中水溶肥调控盆栽‘巴茨拉’开花效果,在茎伸长初期用0、0.8、1.2和1.6 g·L-1均衡型水溶肥(NPK=202020+TE)进行灌根处理,观察测定水溶肥对植株生长发育、开花质量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溶肥灌根能显著促进盆栽‘巴茨拉’各部器官的生长和养分积累。(2)随水溶肥浓度的增加,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花枝长度、粗度和花蕾直径随之增大,各器官中氮素和钾素营养水平亦呈现增加趋势;中高浓度(1.2 g·L-1和1.6 g·L-1)水溶肥条件下,花蕾直径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大了4.4%和7.7%(P<0.05),使花促成栽培时间缩短了4.45 d和2.65 d,最佳观赏期延长了5.08 d和1.70 d。(3)中浓度水溶肥处理盛开期花朵最大,花朵直径和单株成花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6.0%和13.5%(P<0.05),并显著提高了花瓣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色彩黄度(P<0.05)。研究发现,适宜浓度的水溶肥能够显著提高‘巴茨拉’促成栽培过程中枝叶花的协调性,使用水溶肥应成为‘巴茨拉’盆花生产的基础管理措施;反季节栽培伊藤牡丹‘巴茨拉’建议使用1.2 g·L-1均衡型水溶肥进行灌根。

    • 黄河三角洲不同类型盐生植物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2022, 42(5):854-864.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54 CSTR:

      摘要 (613) HTML (0) PDF 4.29 M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生植物种类及其所具有的不同耐盐调节方式影响着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为明确不同类型盐生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差异及其与土壤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该研究采集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芦苇、盐地碱蓬、獐毛3种不同类型盐生植物0~20 cm土层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通过高通量测序对其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探究真菌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3种不同类型盐生植物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显著大于各自非根际土,且獐毛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显著大于芦苇和盐地碱蓬的根际土。(2)距离热图分析表明,芦苇和盐地碱蓬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间的相似性最大。(3)土壤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与土壤总碳、总氮、有效磷、pH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盐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4)3种不同类型盐生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均为绝对优势门,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为优势属。(5)RDA分析表明,土壤盐分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球囊菌门丰度与土壤总氮、总碳、有效磷、有机碳、pH呈正相关关系,与盐分呈负相关关系。(6)植物土壤真菌群落特征随盐生植物类型的变化以及样本土壤距宿主植物根系远近存在差异。

    • 贵州核桃核心种质筛选与构建研究

      2022, 42(5):865-87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65 CSTR:

      摘要 (690) HTML (0) PDF 1.20 M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构建贵州核桃核心种质,该研究以 245份贵州核桃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数据,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探索;采用随机取样策略、偏离度取样策略和位点优先取样策略,结合8个取样比例(5%、10%、15%、20%、25%、30%、40%和50%),进行多次聚类构建核心种质;将核心种质与原种质和保留种质进行 t 检验比较来评价核心种质,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表型性状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1)选取偏离度取样策略,总体取样比例为50%,构建出131份贵州核桃核心种质资源。(2)对种质资源核心库13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累计贡献率达到 76.48%,主成分图中核桃核心种质与原种质的分布较为相似,表明核心种质有效地保存了核桃原种质的遗传结构,并有效避免了种质的冗余。(3)在欧氏距离结合组间联接法的聚类条件下,偏离度取样策略是构建贵州核桃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

    • 裸果木再生体系建立与不定芽发生研究

      2022, 42(5):874-883.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74 CSTR:

      摘要 (650) HTML (0) PDF 12.05 M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裸果木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确定其不定芽发生的起源,该研究以裸果木健壮植株的茎段为外植体,采用6BA和IBA不同浓度组合,筛选愈伤增殖及不定芽再生的最佳浓度组合,确定生根诱导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再生体系,并对其不定芽分化进程进行解剖结构分析,以确认其起源。结果表明:(1)裸果木茎段的最佳愈伤增殖培养基为MS+1 mg·L-1 IBA+1 mg·L-1 6BA+30 g·L-1蔗糖+7 g·L-1琼脂,主体间效应分析表明IBA为关键影响因素;愈伤大小随IBA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0.5 mg·L-1 6BA+30 g·L-1蔗糖+7 g·L-1琼脂,诱导不定芽数量为4.9个/块,生芽率达92.3%。(3)生根诱导中,SH基本培养基和蔗糖浓度为关键因素,最佳生根培养基为SH+0~10 g·L-1蔗糖+7 g·L-1琼脂,生根率达91.3%。(4)解剖结构观察发现,不定芽起源于愈伤表层的分生细胞,为外起源。该研究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建立了裸果木的再生体系,确定了不定芽为外起源,为裸果木这一珍稀濒危的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并为其未来的发展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 中国石竹科蝇子草属一新记录种——硬骨草叶蝇子草

      2022, 42(5):884-887.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84 CSTR:

      摘要 (1177) HTML (0) PDF 3.21 M (7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石竹科蝇子草属一新记录种——硬骨草叶蝇子草(Silene holosteifolia Bocquet et Chater),并根据标本首次提供了该物种完整的形态描述和线描图。硬骨草叶蝇子草先前发现于尼泊尔和不丹,现发现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吉隆和聂拉木两县境内。硬骨草叶蝇子草与花脉蝇子草(S. multifurcata C. L. Tang)形态上最为相近,主要区别在于硬骨草叶蝇子草的花常单生,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萼钟形或圆球形,且纵脉黑色,在萼齿处脉端不连合,花瓣黄绿色,多次分裂,流苏状,裂片近线形,花柱3。凭证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昆明植物所标本馆和美国史密森学会。

    • 重庆唇形科植物一新记录种——洪林龙头草

      2022, 42(5):888-891.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88 CSTR:

      摘要 (879) HTML (0) PDF 7.34 M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报道了一个在重庆发现的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新记录种——洪林龙头草(Meehania hongliniana B.Y. Ding & X.F. Jin),并提供了其形态描述及彩色图片,凭证标本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CQNM)。洪林龙头草2018年首次发现于浙江开化县南华山,其具有明显的不育茎和可育茎而与该属其他物种不同。

    • 植物M/MLD类受体蛋白激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2022, 42(5):892-900. DOI: 10.7606/j.issn.1000-4025.2022.05.0892 CSTR:

      摘要 (674) HTML (0) PDF 3.65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受体蛋白激酶通过与胞外信号结合感知和接收外部信号传递,在植物各个生理过程及生物代谢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中M/MLD类受体蛋白激酶是一类植物特有的具有Malectinlike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激酶。研究表明,M/MLDRLKs亚家族参与植物发育过程及生物/非生物胁迫调控。该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M/MLDRLKs的发现、结构特点以及生物学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阐述其在调控植物根系、叶片、花发育及响应多种胁迫过程中的作用,为深入研究M/MLDRLKs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功能提供参考。